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
- 格式:docx
- 大小:88.08 KB
- 文档页数:6
文史#源〈〈〈WENSHITANYUAN D01:10.16565/ki.l006-7744.2020.10.41留日、留德军事生概况及其对近代中国军事发展影响杨柳摘要近代中国是一部被动挨打的屈辱史,又是被迫与世界联系的现代化史;近代留学生作为枢纽,将世界与中国联结在一起,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谋求民族解放与国家复兴;国家与青年皆认识到军事落后是被动挨打的重要原因,因而急于改变国家现状的大多热血青年在留学时选择了到德国、日本军校学习,这些军事留学生成为推动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对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关键词近代留日军事生近代留德军事生军事现代化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2-11★作者简介:杨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General Situation of 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and Germany and Their Intact on Chinese Military Development in Modem TimesYang LiuAbstract Modem China has a humiliated history of being bullied passively,also a modem history of being ibrced to connect with the world,As a hub in modern times,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connected the world with China,China actively seeks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Both the country and the youth realize that military backwardnes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passive beatings.Therefore,most of the enthusiastic young people who are anxious to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country choose to go to German and Japanese military schools when they study abroad.Thes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students become a powerful force to promote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exert much influence on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Keyword 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in modern times;military students studying in Germany in modern times;military modernization近代以来,国家被动挨打,为改变现状,统治阶级不得不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留日学生影响近代中国打开文本图片集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界意识到原先“蕞尔小国”的日本,在现代化道路上已经走在了原本是其文化母国的中国前面,于是,赶紧派人向日本学习。
从1896年起,大量中国学生涌入日本学习,仅1906年就有大约8600人。
这样大的数字,是到当时为止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
有趣的是,大部分留日学生的目的不是学习日本文化,而是学习西洋文化。
或者叫,学习日本人学习西洋文化的方法,当然也包括从日本转手得到的,已经打上浓厚的日本色彩的西方知识。
这些留学生集中了中国的有志之士和少年才俊,赴日本寻找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军事救国……乃至改良和革命的方略。
他们中有章太炎、陈天华、邹容、黄兴、蔡锷、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李叔同、胡风、周扬、田汉、夏衍、欧阳予倩等等。
辛亥革命的先驱、国民党的绝大部分元老、共产党创始人“南陈北李”、三分之一的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李汉俊、周佛海、董必武),都曾东渡日本留学。
日本书籍的翻译也随之进入高潮。
民国建立前15年间,共有956本日文书译成汉文;同一时间内,日本从汉文译过去的书只有16本;民国成立后15年间,日译汉的书有1759本。
日文以汉字构成,大量译书尤其是翻译教科书刊行中国,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白话文运动,而它的前身“文言合一”运动,则源于明治时代的日本。
前面说到的大量新名词,实际上也就是吸收了日本的这一文化资源,对于中国文体的演变,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中国的新小说、新诗、新戏剧,也都受益于日本文学的启迪。
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在日本写成;郁达夫的《沉沦》看得出日本私小说的印痕;周作人的散文明显带有日本茶道的形式之美;鲁迅的杂文里总有一个黑黑瘦瘦的影子,那就是藤野先生。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反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深刻和持久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不争的事实是,这种极其强劲的“文化反哺”并没有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明显的成效。
2012年11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12第35卷第6期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Vol.35No.6·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留学生化学家与中国近代科学价值观张培富,贾林海(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摘要:留学生化学家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家共同体,他们通过自己在体制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谱写了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化学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留学生化学家所拥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是引领化学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其价值观既表现在对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自身价值的认识,也表现在对科学的教育功能、科学家的道德观、科学救国论等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留学生化学家;科学价值观;中国近代中图分类号:N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12)06-0001-07留学生化学家是中国近代(1840-1949)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家共同体,他们通过自己在体制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谱写了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化学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而留学生化学家持有的价值观是引领化学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正是他们在对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的地位、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深刻认识,指导着他们在科学体制化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近代留学生化学家大多早年系统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儒家伦理规范的熏陶,而成年之后又系统接受了西方文明教育,这种学贯中西的广博宏识和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留学生化学家群体特有的价值观,这既表现在对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自身价值的认识,也表现在对科学的教育功能、科学家的道德观、科学救国论等方面的认知。
一留学生化学家的科学认识论与科学观中国近代留学生化学家的价值观首先表现在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观方面。
正如留美化学家吴承洛1942年在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年会上致开幕词所讲:“化学是重要的科学,我们负有使其在中国发展的责任;化学是重要的学术,我们负有使其应用于本国物产的义务;化学是重要的文化,我们负有使其为固有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次次热潮近代中国人留学外国的历史轨迹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
这些在百年中国出现的逾10万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把曾雄跨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急速地推到了灭亡的境地。
同时,也惊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素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向来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强国御辱、救亡图存之道,于是,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
其实,早在与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有的官员就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之目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置未办。
直到1868年,经曾出任中国使臣率团出访欧美的美国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之手,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了条约依据。
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报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选派计划,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
最终,才于1872、1873、1874、1875年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3年,总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也正式向清廷奏请派遣船政学堂优秀学生出洋留学。
他建议一部分赴法国留学,“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一部分赴英国深造,“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
1877年3月,第一批有组织派遣的包括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林永生、严复等在内的留英、留法学生顺利成行。
几年后,大多留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严复成为著名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刘步蟾、方伯谦、林永生、刘冠雄等则成为海军的指挥骨干。
中国的“西学”向西方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老舍小说中留学生形象的典型性与现代性文/秦红玉摘 要:在20世纪中外文明碰撞的洪流中,留学生形象作为人物形象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老舍一生的小说创作十分丰富,他描写了不同的市民形象,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留学生形象是老舍塑造的市民形象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通过这些形象表现出在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留学生面对差异极大的两种文化的抉择,他们被发达国家的物质繁华迷乱双眼的表现,或者在面对国内满目疮痍现状时的反应和行为等,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现代性,是对中国20世纪初庞大的留学队伍较为全面的概况和思考。
关键词:老舍;留学生形象;典型性;现代性清朝同治十年七月(1871)曾国藩与李鸿章上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提出“出洋学艺”“师夷智”等主张,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事业。
中国逐渐打开了国门,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以学“西”补“中”。
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在固步自封的历史中生活几千年,作为“天朝的子民”的傲气,让中国国民以为海外皆是蛮荒之地。
纵使中国战无不胜的“天朝”形象已经被打破,主动借鉴国外那些蛮荒之国的方法仍被国人瞧不起。
正是因为这样固执保守、盲目自信的心理,从派遣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开始往后的40年间,成功派出国的留学生仅208人。
留学事业真正兴旺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在战争中输给日本成为清朝的“奇耻大辱”,于是中国人终于意识到学习强国技术的重要性。
为了寻找日本强大的原因,中国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庞大的留学生队伍为中国文坛带来了无数写作素材,出现一批以留学生为主角的小说作品。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学生成为各路作家歌颂的对象,几乎是没有缺点的“英雄式人物”。
但老舍秉持其客观严谨的写作态度,描绘各式各样的学生,打破“但凡是学生,就是正面人物”的叙事模式,尤以其作品中的留学生形象的塑造颇为鲜明生动。
一、老舍作品中留学生形象的建构老舍一生的小说创作十分丰富,他描写了不同的市民形象,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中国近代留学发展历程与动力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的留学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程,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本文将从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留学发展进行探究。
政治动因是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方面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面临国家的内外危机。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改革国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纷纷选择赴国外留学,寻找强国之道。
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也为留学提供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许多学子出国留学,纷纷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理论。
经济动因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崛起的需求促使了近代留学的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落后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国家经济发展迫在眉睫。
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人才,中国政府积极鼓励留学生出国学习,并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经济支持。
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文化动因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革和思想解放,这为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不仅是为了接受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和文化,也是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相结合,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
中国留学生的回国,不仅带回了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也传播了新文化思潮,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中国近代留学的发展历程与动力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动因的推动,也有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的推动。
政治动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赴国外学习,寻找振兴中华的道路;经济动因推动中国培养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文化动因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留学将继续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途径,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在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留学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一历史时期留学生的派出与回归,无一不与中国救亡图强、变革发展的近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不管在思想,文学方面还是在创新,技术方面。
留学儿童贵中国近代史的所产生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
从1872年到1875年,留学儿童主要是学习外国的军政、船政的科学技术,以期达到“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这个经容闳——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努力了10年之久,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计划,原本长达15年之久,却在进行到第10年时,因保守势力强烈反对,半途夭折。
“留美幼童”们被清廷召回。
但这些曾经留学过的儿童却给中国近代带来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科学技术方机,他们之中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电业工程师,如方伯梁、朱宝奎、梁金荣、程大业、吴金荣等;第一批铁路工程师有罗国瑞、陆锡贵、卢祖华等;有著名的西医何廷梁、曹茂祥、李汶金、金大廷等。
邝荣光是著名的开平煤矿总工程师;邝景阳是中国工程师学会及中美工程师学会的的会长;吴仰曾亦是当时著名的采矿工程师,他把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煤矿企业,在八国联军时期奋力保护了矿产不被外人侵犯,后来当上了清政府留学生典试次官,被授予科学进士学位;牛尚周、周万鹏、邝国华、蔡绍基等,也都是当时知名的科学技术人才。
留学生中最享盛名的是詹天佑,1905至1909年,詹任京张(北京至张家口)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工程难度极大,没有一个外国人敢接手,而詹天佑主持这一工程的意义是或想而知了,正如分当时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中所说,“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将不会再被人们信赖”。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社会上流行的留学生“五代”说和严复、孙中山、秋瑾等为“第一代”的说法,成为本文“问题的提出”之背景。
笔者的论证是共7代,分别为:1840~1870年,这第一代的人数多,且皆为私人途径,然正是其中的容闳成为中国政府成批官派留学生的第一个倡导者和推动者;1871~1889年,官派留学欧美者230余名,自费留学的伍廷芳、孙中山等亦在这第二代;1890~1911年,这第3代公私费留学生以数万计,许多留学生加入同盟会;1912~1930年,总计2万人,其中如赴欧勤工俭学,特别是形成一次留学苏俄热潮;1931~1949年,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公私费留学生只万人左右,但留学范围大为扩展;1950~1978年,一万又数千人;1978年至今,公私留学生达27万人,遍及103个国家和地区。
每一代留学生都同中国和世界形势相应,引起不同方面的巨大变革,规模越大伴随的变革深度和广度越大。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与执行,出国留学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关于出国留学的新闻报道和探讨留学史的文章渐渐多了。
为了追溯往事,曾有人将当今的中国留学生称之为“第五代”,而对中国的“五代”留学生加以表述,认为“东瀛”(指日本国)是“曾经接纳过我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国度”,而且还将19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留学西欧的严复、留学檀香山(今属美国)的孙中山与20世纪初留学日本的秋瑾同作为“第一代”留学生的代表放在一起,认为他们都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②]。
姑不论日本并非接纳“我国第一代留学生的国度”,即以留学年代而言,严复(1877—1879年留英)、孙中山(1878—1883年在檀香山求学)与秋瑾(1904.6—1905.12留日)出国留学年代时间相差将近30年,也无法列为同一代。
况且,在严复以前,中国还有近代最早的容闳、黄威、颜永京等整整一代的自费留学生和后来成为著名的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120名留美官费生呢?但是,这“第五代”的说法却不胫而走,流行甚广。
从近代三次留学热潮透视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留学生回国潮愈来愈热,而伴随着“留学生回来吐槽隔离没有人权”“留学生高举人权报警要喝矿泉水”“归国留学生拒绝配合检测”等信息在网络热炒,不少网友对留学生群体产生了一些负面看法,甚至贴上了“巨婴”“千里投毒”“回来添乱”标签。
诚然,留学生回国给国内抗疫带来了“输入性”压力,但是否应该因为少数人的不配合和许可馨之流的挑动对立就给留学生群体冠以被西方人权主义思想洗脑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名头”,笔者认为通过近代以来我国三次留学热潮可以更加清醒理性地整体认识和评价当前疫情防控下的留学生群体。
一、近代三次留学热潮的肇始和特点第一次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仍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各类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部分有识青年感到迷惘和彷徨,纷纷赴国外去学习谋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很多回国后奋战在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初建,百废待兴,专门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且迫切。
在冷战开启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我国向原苏联和东欧派出了大批专攻应用技术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为当时新中国的国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亟需大批建设人才,新一轮也是我国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热潮开始兴起。
相较于前两次留学热潮以“国家公派”为主、留学地以前苏联、欧美国家为主的突出特点,此次留学潮开始呈现“从国家精英向普通民众扩散”“从分布欧美扩散至世界各地”的新特征。
此外不同以往两次留学热潮的是,留学动机、途径和人员结构的多元化是这次留学热潮的突出特点。
二、三次留学热潮中涌现的杰出留学生群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以留苏群体为主,他们毕业后除有一部分留在苏联工作外,大多数留学生都心系祖国,毕业后很快回国参与革命斗争。
直观地看,那个时代的留学生归国正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立时期,他们大都参与了新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篇一: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留学热潮】中国近代早期的留学运动郑师渠总主编,史革新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晴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p416-418:洋务运动期间,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官僚除了开办一批洋务学堂外,还办理留学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这项建议的是容闳。
容闳曾于1846年赴美读书,。
1854年,他成为第一个取得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学者。
回国以后,容闳产生了选派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和愿望。
1862年,他由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
这时,容闳和上海道丁日昌相契,并于丁日昌商议“教育计划”,后因故搁置。
1870年6月“天津教案”发生,容闳协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教案,并向曾国藩呈报“教育计划”。
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闳所拟“教育计划”的基础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12款,规定在“上海设局经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洋等事”,选送幼童,每年30名,4年计120名,15年后每年回国30名。
经清政府批准,命候补知府刘翰清总理上海局(又称上海西学局,即幼童留美预备学校)事宜,并在沿海各地挑选聪颖幼童。
从1872年起的四年内,容闳等先后率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81年,清政府担心留学生西化,遂改革留学政策。
在美国的120名留学幼童,处早已撤回、病故,以及不愿回国的26人外,其余的94人分三批撤召回国。
留学幼童的学业半途而废,原尚可观的留学教育就此夭折,。
这件事,确实是对腐败清王朝的一种嘲弄。
这批学业未竟的留学生在美国期间,接触、学习了许多西方文化,对推动中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并涌现出像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等杰出人物。
初步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后来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
留学生与中国的现代化 不可否认的是,留学生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学的需求和时代的需求是同步的,所以一段留学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史,留学生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系,就是留学生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需没有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就不会有中国近现代大规模的留学留洋的需要;也不会出现一个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学教育高潮。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批的留学生远渡重洋,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先进经验,没有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发挥作用,推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国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基于此,我想从留学的必然性、对现代化的作用和经验教训来分析。
一、留学教育发生的必然性 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比,属于被动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两个特点:救亡和图存。 中国是在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开始现代化的形势下,在外部竞争压迫下相对被动地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最初是为了抵抗列强入侵压迫,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一部中国现代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自强以维护国家统一独立的历史。 中国现代化开始起步时,内部并无基本的现代性因素,完全是从零开始,需要通过大规模地学习外来模式,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知识、才能的人才,而到外国留学是最快的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一部中国现代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外国、走向世界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社会难以招架来自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器、西学等轮流不停地在中国大地登陆,中国社会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大变化,随着新的资本主义工业和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崛起,要求维新变法和现代化的呼唤响彻中华大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现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应运而生。 1847-1889年,以容闳、詹天佑、严复等为代表的早期赴欧美留学生,开启了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先河。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接触西方文化思想。容闳从澳门教会学校进入美国,作为中国留学美国第一人,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闳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留学事业,写了关于留学的必要性的文章,被李鸿章发现并且接纳。从1871-1875年,清政府决心学习西方,容闳带领120名幼童从上海出发赴美,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公费留学生。1875年,洋务派又选拔了四批学生,分赴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习军事航海技术。 但是留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一样,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新旧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为中外文化的冲突。这就使先辈们从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两难课题,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列强,又要警惕和抵御西方列强。而且事实上要划清学习西方文化与维护民族独立之间的界线,要在学习西方和民族振兴之间保持张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19世纪七十年代的幼童留美由于清朝政府的顾虑而被迫撤回,刚刚起步的留学教育不幸夭折。特别是每当国际敌对势力表现强硬、中外关系紧张之时,留学教育总是难免受到冲击 所以正确处理学习西方和抵抗西方侵略的关系,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中国留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后,留学事业因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了要坚持派人出国,欢迎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发展高新科技而再次掀起高潮。 总之,留学教育事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中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只要现代化仍然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中国就必须坚持两条:一是培养大批建设人才,二是必须对外开放,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发展留学教育就是这两条原则的有机结合,留学教育事业的发生、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现代化潮流。
二、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留学各国的留学生从客观上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使得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虽然留学生中也有一部分被历史评价为负面,但是在接受西方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同文化背景下必然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留学生对于我国现代化 的巨大促进作用,而不应把眼光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身上。 在政治领域对我国帮助最大的是: (1)1896-1918年的留日高潮,日本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邻国,交际甚密,日本的成功现代化为中国带来极大的鼓励,又因经济因素的考虑,前往日本留学是极佳的选择。期间3-4万学生东渡。主要学习法政、军事、文科,他们关心政治,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主力。1912-1918年,辛亥革命后又有3万多学生留日,他们中的激进青年如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 (2)1915-1925的留法勤工俭学和1921——1933年的留学苏俄。留学法国的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等1600余人,留学苏俄的有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1000多人,其中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杨尚昆、张闻天、王稼祥、蒋经国等成为国共两党的主要骨干。这两部份留学生,主要接受非正规大学教育,多成为职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宣传家,走革命救国道路,成为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领袖人物,为中国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 对中国“经济转型”贡献最大的是1911-1929年的庚款留学生。由清华学堂(后改名学校、大学)派出的公费留学生、自费补助生1279人,多为鼓吹科学民主的新文化闯将,近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等。还有一些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1927-1949年在欧美、日本学习理工农医的留学生。如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如杨振宁、邓稼先、华罗庚、还有文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等。 因为我读的是新闻学,因此也格外关注了对于我国新闻事业影响巨大的留学生。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变 革主要发生在报刊领域。国内最初出现的近代报刊是由在华外人创办的,他们客观上将西方的新闻观念、报刊内容版式、印 刷技术等引入中国,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国人办报兴起后,知名新闻人中有不少具有留学背景。留美学生归国后多在军事、工业、教育、科技等领域发展,但是他们中有不少人投入了国内的新闻事业。黄宪昭是第一位就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中国学生,归国后任《广州时报》主笔,热衷于新闻教育,曾在香港建立当地首所新闻学校, 1929年之后北上燕京大学执教新闻学课程。徐宝璜曾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 ,归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胡适曾就读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他在担任《新青年》编辑时 多次撰文抨击封建主义,倡导文学改良运动和白话文使用,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在早期中国 新闻事业史上有很多留日学生的身影。黄远生曾在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投身新闻事业后赢得了“报界之奇才”的美誉,极其擅长通讯写作并提出了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四能”标准。邵力子、林白水、刘少少、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都曾留学日本。 以上留学人员,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基石,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大学、科研机构,不会有制造工业、国防工业,不会有两弹一星。在1955年成立中科院学部委员172人中,156人从欧美、日本学成回国。他们是中国现代工业化人才的主要来源。 而解放以后的留学,从1977—2004年,是中国留学史的鼎盛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近年来留学潮在中国兴起,他们学习的重心发生改变,从理工科转向了商科文科等。可以预见,未来留学生在未来同样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看,留学生为中国现代化作贡献的经验教训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模仿到创造的历史过程。从学习西方的形式而言,先后经历了器物、制度、精神到全面系统的过程。从学习外国的方向而言,则先后经历了效法西方、以俄为师到博采众长等三个阶段。 中国人最初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接着又学习西方政制、学制、军制。政制又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结果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没有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建国主题。于是,中国人改变了方向,从五四运动效仿俄国。国民党派了蒋介石、蒋经国去苏联留学;共产党派了像刘少奇、邓小平、陈绍禹、秦邦宪等许多青年去苏联留学。 毛泽东在同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王明等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对留学生中盛行的盲目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深恶痛绝,使用了“言必称希腊”来讥讽批评他们。毛泽东坚持把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完成了中国现代化政治建国的历史使命。但是,在中国现代化“经济转型”阶段,毛泽东虽然主观上想要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但是客观上并没有摆脱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影响,因此实行了计划经济这样并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制度。直到1978年,曾经留法留苏的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决定博采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总之,中国现代化道路,从学习国外经验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两条:一是盲目照抄照搬外国经验;另一个则是在学习、引进、输入、模仿的基础上,立足实践,结合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进行创新。而我们现在都可以知道,全盘西化或全盘苏化的留学生由于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无法成功实现理想。只有立足中国现实再结合外国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如今的强大和留学生的付出有极大关系。其实留学生只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之一,他们兼具中国与外国的知识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发现中国的症结。因此也可以说,是中西文明的交融真正地造就了中国地繁荣,而留学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