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区肥育猪血虫病的诊治和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152.83 KB
- 文档页数:2
猪的疾病猪蛔虫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蛔虫病(Ascariosis)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呈世界性流行,集约化养猪场和散养猪均广泛发生。
我国猪群的感染率为17%~80%,平均感染强度为20~30条。
感染本病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增重率可下降30%。
严重患病的仔猪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猪蛔虫病是造成养猪业损失最大的寄生虫病之一。
二、病原:猪蛔虫(Ascaris suum)是寄生于猪小肠中最大的一种线虫。
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
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较细的圆柱形。
头端有3个唇片,一片背唇较大,两片腹唇较小,排列成品字形。
体表具有厚的角质层。
雄虫长15~25c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
雌虫长20~40cm,虫体较直,尾端稍钝。
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区分。
受精卵为短椭圆形,大小为50~75µm×40~80µm,黄褐色,卵壳厚,由4层组成,最外一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向内依次为卵黄膜、几丁质膜和脂膜,内含一个圆形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间两端形成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较狭长,平均大小为90µm×40µm,卵壳薄,多数无蛋白质膜,内容物为很多油滴状的卵黄颗粒和空泡。
寄生在猪小肠中的雌虫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万~20万个,产卵旺盛时期每天可排100万~200万个,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
虫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经11~12天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卵,这种虫卵随同饲料或饮水被猪吞食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并进入肠壁的血管,随血流被带到肝脏,再继续沿腔静脉、右心室和肺动脉而移行至肺脏。
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这里度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此后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后随黏液进入会厌,经食道而至小肠。
从感染时起到再次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共需2~2.5个月。
虫体以黏膜表层物质及肠内容物为食。
猪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寇永标/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畜禽遗传资源工程中心 251900摘 要:在生猪养殖中,猪寄生虫病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可以导致猪出现严重的病症,甚至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寄生虫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寄生虫在猪的体内夺取营养,并且分泌大量的毒素,导致猪的品质下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为此,应该找到寄生虫病的病因,认识到该病的危害性,并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寄生虫病;防治措施1 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特点1.1 感染来源 寄生虫有宿主,病原体可以通过宿主的粪便、尿液以及其他的排泄物进行传播。
1.2 传播的途径 寄生虫通过感染来源传播给其他的易感动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排到外界环境中的虫体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能够转变为具有感染性的虫体形态。
其次,感染性的虫体形态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传染给易感的动物,通过皮肤感染和接触感染等方式都能传播。
调查研究显示,每一种寄生虫都有特定的宿主范围,并且有多个易感动物。
1.3 主要因素 首先,气候和地理条件。
寄生虫很喜欢温暖和潮湿的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广泛的存在和分布,山脉和河流对寄生虫的传播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其次,中间宿主和媒介的分布。
调查研究显示,吸虫的流行范围和中间宿主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活动。
人类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影响着寄生虫的分布和流行。
此外,有些地区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合理的管理人畜粪便,很容易导致猪肉绦虫病的传播和蔓延。
最后,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有些季节中的节肢性动物是寄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因而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2 猪寄生虫病的危害性分析2.1 猪血虱 猪血虱主要吸食血液,在猪的任何部位都可以生存,严重的话导致猪的皮肤搔痒,甚至有些病猪出现毛发脱落和皮肤损伤的症状,导致猪的体型消瘦。
2.2 猪蛔虫病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知道,该病害的感染率可达到70%~80%。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7期疫病防控.51•I液原虫对猪各阶段的影响及防控措施余明兴福建省浦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浦城353400摘要血液原虫是猪场夏、秋季节最常见的疾病,对母猪、生长猪影响非常严重。
主要引起怀孕母猪流产、高烧高热、泪斑、被毛粗乱及颈背部出血点增多、便秘等临床症状,是猪场现阶段寄生虫病重点防控的核心。
本文简要阐述了血液原虫对猪各阶段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卫生;做好预防、及时防控等措施。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感染;防控措施血液原虫主要是指寄生于动物体内红细胞、肝脏、肾脏等组织或器官内,对脏器进行侵害导致全身性感染的寄生虫。
血液原虫对于不同的动物有所不同,如牛血液原虫主要是指锥虫、焦虫等;猪常见的血液原虫一般指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
动物感染虫源有所不同,但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全身性感染、高烧高热、全身发红、食欲减退、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等,尤其与猪瘟病毒、圆环病毒、弓形体、链球菌等病原混合感染时,极易加重疾病的病情和猪场的防治成本。
因此,规模养猪场夏、秋季节做好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的防控非常重要。
浦城县是福建省的畜牧业大县之一,目前,全县有规模养猪场24个,规模奶牛场2个,规模养羊场1个;另外,还有福建圣农发展浦城有限公司所属规模养鸡场90个。
在24个规模养猪场中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有4个,所以总结分析血液原虫病对猪各阶段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猪各阶段血液原虫病的防控,有助于显著提高规模养猪场的经济效益,这个理念也是生猪产业业内人士的共识。
1血液原虫对怀孕母猪和仔猪的影响血液原虫中弓形体对胚胎、脑髓侵入严重,可引起胚胎感染和猪脑膜炎症状。
胚胎感染是生猪先天性感染的主要病因。
临床常见怀孕母猪不明原因发烧发热、皮肤潮红、粪便颗粒状、尿液发黄、食欲减退、饮水量剧增等症状,严重出现怀孕中后期母猪流产、死胎等情况。
死胎剖检发现肝脏白斑或坏死灶、全身淋巴结肿大、肠系膜可见扁豆样坏死灶等。
猪寄生虫病防治大全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有蛔虫、疥螨、猪毛首线虫(鞭虫)、肺丝虫、弓形虫、球虫、囊虫、旋毛虫等,但以蛔虫、球虫、弓形体最为常见,对猪的危害较严重,常常造成猪群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猪寄生虫病防治大全吧!猪蛔虫病【症状】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奇生于猪的小肠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主要危害3~6月龄的仔猪。
成虫寄生时表现消瘦、贫血、生长缓慢,蛔虫数量多时引起肠梗阻和肠穿孔,出现相应症状。
幼虫移行至肺时引起蛔虫性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和精神沉郁。
【防治】加强猪舍卫生,保持清洁。
定期驱虫,一般猪场每年春秋二季对种猪群驱虫,对断奶仔猪在转群时驱虫1次。
用敌百虫按1%浓度制成药液,洗、喷、洒患部,每天1次连用3天。
猪球虫病【症状】猪球虫病只见于仔猪,常发生于7~21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可达50~75%,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但有时可达75%,尤其在温暖潮湿季节严重。
成年猪为带虫者,是传播本病的源泉,多呈良性经过。
常见食欲不振,腹泻、消瘦,一般持续4~6天,粪便呈液状或糊状,呈黄白色,偶而可见便血。
重病的可因脱水而死亡。
【防治】猪球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虫猪和污染的场地,因此预防本病应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措施。
成年猪多为带虫者,因此再母猪分娩前两个月应该给其驱虫,粪便即时清除、发酵、消毒,垫草更换,环境消毒,使母猪在清洁的状态下进行生产。
如发现病猪,应即时隔离,积极治疗。
猪弓形虫病【症状】猪弓形虫病分布十分广泛,全国各地均有报道且各地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病死率可高达64%,10~50千克的仔猪发病尤为严重,多呈急性经过。
病猪突然废食,体温升高至41℃以上,稽留7~10天。
呼吸急促,呈腹式或犬坐式呼吸,流清鼻涕,眼内出现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常出现便秘,呈粒状粪便,外附黏液,有的患猪在发病后期拉稀,尿呈橘黄色,少数发生呕吐。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猪体内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疾病,也被称为猪赤血病。
该病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后,会在猪的红细胞中繁殖,并对猪造成一定的危害。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猪赤血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管理和饲养是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关键。
保持猪舍的卫生,定期清理和消毒猪舍,清除跳蚤的滋生场所,可以有效降低寄生虫的感染率。
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养环境,以及适宜的饲料配方和喂养方法都有助于增强猪的免疫力,减少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是必要的。
定期开展猪的血液检测,及时发现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例,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
对于已经感染的猪,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滴剂、注射剂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疾病的有效控制。
注重疫苗接种也是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体内的免疫力,提高猪对寄生虫的抵抗力,降低感染概率。
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根据猪的生长情况和养殖环境,合理选择适宜的疫苗进行接种。
培养兽医队伍、加强监测和预警也是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措施。
加强对猪赤血病的监测和预警,通过定期收集猪的血液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猪赤血病的疫情,可以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猪赤血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正确的管理和饲养、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注重疫苗接种以及加强监测和预警。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养殖者还应关注科学养殖,提高猪的健康水平,从源头上保障猪的健康。
X u m u s h o u y i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治措施黄雁1陈梅2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血液原虫病,它是由嗜血支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的总称。
该种疾病在猪群当中发生流行,会严重影响到猪的正常生长发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贫血、黄疸、身体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危害严重时,还会造成大批量的猪死亡,给养殖场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手段,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地防控该种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嗜血支原体属于多种形态的致病原,有的呈现月牙形,有的呈现杆状,有的呈现螺旋状,有的呈现圆形,无边毛、无细胞壁。
致病原侵入红细胞当中,通过直接分裂或出芽的方式进行繁殖可以。
自然条件下,嗜血支原体的抵抗能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均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灭活。
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对该种疾病均具有易感性,多发生于哺乳阶段的仔猪,死亡率相对较高。
患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仔猪之间相互打架斗殴或者舔食伤口或者食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经消化道传播,也可以通过老鼠蚊虫吸血传播。
妊娠阶段的母猪受到病原侵染之后,可以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造成胎儿天然携带有该种疾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应急因素较多,均会造成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这会给附红细胞体的侵染提供条件。
二、临床症状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或者猪群身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下,大多数患病猪呈现隐性感染,并且感染之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当应激因素出现或者各种疾病发生,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之后,往往呈急性发病经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和机体贫血。
仔猪受到病原侵染之后,大多呈急性发病经过,患病猪体温显著升高,最高升高到42度,采食欲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呈现腹式呼吸。
四肢、臀部、腹股沟内侧、皮肤表面会出现出血现象,耳廓边缘呈现暗红色或者紫红色,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患病猪出现腹泻症状,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体表皮肤苍白无光泽,肌体严重贫血,全身黄疸症状十分明显。
在孕产母猪饲料中添加预防血虫病的药物很有必要现在猪场中,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血虫病在猪场也不分季节地呈现上升趋势。
大多数血虫由母猪所带并垂直感染,血虫常常造成母猪内源性体温升高,从而使受精卵的着床能力下降,并且极易继发其他疾病,造成母猪产子少,子猪成活率低。
所以规模化猪场在母猪产前产后的饲料内添加预防血虫病的药物很有必要。
说起孕产母猪保健,不得不提到母猪繁殖性疾病,繁殖障碍性疾病目前是制约养殖生产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经调查,引起繁殖障碍的疾病中,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和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效果还可以,体内血清存在抗体较多,而繁殖呼吸综合征(PRRS)的免疫效果很差,并与圆环病毒(PCV)共同困扰着大批猪场。
PRRSV与PCV都破坏着机体免疫力,极易引发混合感染,而且能垂直感染。
长期在饲料中添加纯中药制剂--活性肽原,可提高猪群体质,降低PRRSV和PCV对猪场造成的损失。
血虫病,此外,大肠杆菌、放线杆菌、沙门氏菌及副嗜血杆菌等细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对猪群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忽视。
因此,孕产母猪应采取科学的保健方案,一味地乱投药、投乱药,很容易使猪场耐药毒株长期存在,所以净化猪群疾病在规模化猪场势在必行。
方案1:在母猪饲料内长期添加免疫增强剂---活性肽原,25kg/吨饲料。
方案2:在母猪配种前后和生产前后,饲料中添加净化促壮素,每100g混合100公斤饲料,产前一周、产后一周连续给药饲喂共14天。
方案3:母猪配种前5-7天,用猪无能或瘟毒清1kg拌料1000kg.方案4:母猪产前3天,对产房进行全面消毒,母猪产后用宫康一号塞于子宫颈深处,预防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阴道炎、胎衣不下、产后感染等病的发生。
方案5:子猪吃初乳前应对母猪乳房进行清洗消毒,并弃掉第一滴奶,坚持2天~3天,对黄白痢控制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由郑州圣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主要经营猪药、猪呼吸道特效药、猪拉稀特效药、猪饲料添加剂、猪保肝护肾药、猪催肥添加剂、猪脱毒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