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65 KB
- 文档页数:1
孟郊《洛桥晚望》鉴赏《洛桥晚望》译文及赏析《洛桥晚望》是由孟郊所创作的,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洛桥晚望》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洛桥晚望》唐代: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洛桥晚望》译文天津桥下的冰刚刚冻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已经没了行人。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皎洁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洛桥晚望》注释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洛桥晚望》赏析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是说,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的三、四句是说,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境界与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
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光秃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
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现了盎然的意趣。
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是为积雪张本;写人行绝,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是为远望创造条件。
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后的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进一步。
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惊人的快意和美感。
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显示作者胸中翻涌着的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词作,充分展现了纳兰性德作为清代杰出词人的艺术才华和细腻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该有怎样的心情。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古往今来连绵不止的纷争与仇恨几时才能平息。
2、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三、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导语】《莎⾐》是北宋诗⼈杨朴创作的⼀⾸七⾔律诗。
借咏莎⾐,描写了诗⼈狂放不羁、清逸超群的个性与垂钓江湖、吟诗耽酒的隐居⽣活的极度融合、协调,并借对莎⾐的珍重,婉⾔地谢绝了朝廷赐与的富贵爵禄。
全诗⽴意新异,语⾔清丽。
下⾯是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莎⾐》 宋代: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和烟卧,菡萏⾹中带⾬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翻译】 ⽆论穿著什么样的⾐裳,都⽐不上柔软绿草织成的蓑⾐,它跟斜倚篷船吟诗垂钓的⽣活,实在是最最相宜。
夏⽇在清凉的芦苇影中,和⾐睡在迷离的暮烟⾥,⼜在幽雅的荷花⾹⽓中,绵绵细⾬下披着我的蓑⾐。
春天在酒家痛饮,狂醉后才将蓑⾐脱下去,当黄昏⾬过天晴,就把它随便堆放在渔舍⾥。
尽管紫⾊绶带黄⾦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去换取。
【注释】 莎⾐:即蓑⾐,以蓑草编织成的御⾬⾐披。
软绿柔蓝:绿⾊柔软的。
著:穿。
胜⾐:即蓑⾐。
正相宜:合适,⼗分⾃然。
蒹葭(jiānjiā):芦苇。
菡萏(hàndàn):荷花。
狂脱:狂醉。
乱堆:随便堆放。
晚晴:傍晚⾬后初晴。
饶:任凭。
紫绶(shòu)⾦章:紫⾊绶带,黄⾦印章,指⾼级官员的服饰。
绶,系印环的丝带。
博换:交换。
伊:第三⼈称,指莎⾐,亦即指隐居⽣活。
【赏析】 这⾸诗除尾联两句抒情⾔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的。
⾸联写渔⼈爱蓑⾐。
颔联写渔⼈披蓑⾐。
颈联写渔⼈脱蓑⾐。
蓑⾐虽然是⽤草和绳⼦编缀⽽成的,但是在渔⼈的眼⾥,它是⾊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服的。
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常合适惬意的。
吟诗是诗⼈的事,钓鱼是渔⼈的事,既钓鱼⼜吟诗,就不是⼀般的渔翁,⽽是闲居江湖的⾼雅之⼠的⾏为了。
诗⼈爱蓑⾐,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
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的情韵。
柳宗元《江雪》全诗译文及赏析这首《江雪》是由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创作,作者运用了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及注释《江雪》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江雪》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江雪》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画龙点睛原文赏析在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常常被使用:画龙点睛。
它源于北宋宰相王安石的《画眉序》,而后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形容着在作品中加入一个细节、一个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生动的情景。
本文将对画龙点睛的意义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巧妙地应用进行赏析。
画龙点睛一词来源于王安石的《画眉序》,其中写道:“或章法甚多,移陈构短,如进士南酺,易书指人志,画羊舐草,尚复画龙后点睛。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可见关于进士南酺的描述,二是提到“画龙后点睛”。
这两个要点前后呼应,起到了强化表达的作用,也表明“画龙点睛”是一个修辞手法,用来在文章最后增添精彩之处,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义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文学作品,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画龙点睛可以通过突出一个细节、一个瞬间,使整个作品更有深度、更引人入胜。
比如在小说中,一个细腻的描写、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个震撼人心的结尾都可以被称为画龙点睛。
这样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还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作品更容易被读者记住,产生共鸣。
在诗歌中,画龙点睛的方式通常是通过使用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描绘景色。
比如诗人可以通过一个简洁而精确的比喻来突出诗歌的主题,或者通过巧妙运用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画龙点睛可以通过一个独特的景象或者一个离奇的细节来使整个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在戏剧中,画龙点睛常常表现为一个精彩的台词、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或者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这些点睛之处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戏剧更生动、更有张力。
一个出色的主演可以通过精准的表演、细微的动作来点明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通过一个惊艳的表演来点亮整个舞台。
总而言之,画龙点睛是一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增添一个细节、一个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生动。
它可以是一个细腻的描写、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个震撼人心的结尾,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台词、一个戏剧性的情节、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
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编辑本段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古诗画龙点睛翻译赏析
文言文《画龙点睛》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⑽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注释】 1 张僧繇(yóu):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去:离开。
5 因:因此,就。
6 以为:认为。
7 须臾:一会儿。
8 诞:虚妄,荒唐。
9 皆:都,全都。
10 破:击【翻译】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都认为很荒唐/b/19881,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
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宋朝: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古诗简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己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1鹧鸪天作者: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答案:(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4分)(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答案:(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
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
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画龙点睛》赏析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yóu)。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一)出处介绍
本故事出自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讲的是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
二)文意赏析
画龙点睛原本用来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三)阅读测验
1. 熟读课文,注意“壁”,“舞”,“韵”,“惋”,“唬”,“霎”和“佩”的正确写法(每个字写2遍);
2. 填字成词:画龙点()
张牙()爪
惊叹不();
3.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画龙点睛()()
推辞()();
4. 根据意思写词语或成语:
○1比喻在作文中或说话的时候,在关键地方加精辟的语言,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
○2表示对某事感到同情、可惜。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