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4.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体会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
三、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2.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介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产生敬意。
2.学生交流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鲁迅先生的形象。
2.教师指导学生勾画课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语句。
三、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
四、学习课文写作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物。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读后感。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读后感。
2.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使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形象,学习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形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体会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1.2 学生齐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含义。
2.3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交流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来描写鲁迅先生的?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
4. 深入学习课文4.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描述鲁迅先生的具体事情。
4.2 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5. 总结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6. 布置作业6.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鲁迅先生的事迹。
6.2 写一篇关于学习鲁迅先生精神的感悟日记。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的感悟。
七、作业批改与反馈1. 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
2.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他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文学创作等。
鲁迅先生的贡献:对中国文学的推动、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等。
2.2 课文重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引入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实践与应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描述。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了解。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描述和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描述和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先生的背景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鲁迅先生”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能否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对鲁迅先生的描述和感情。
4.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的理解和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或黑板。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5. 课后作业评价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六年级语文课堂而设计的教学教案,内容涉及了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介绍。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于鲁迅先生人格和思想的理解与尊重。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2.能够简单概括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3.培养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尊重和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PPT、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鲁迅先生1.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分析:让学生分析鲁迅反抗封建文化及社会不公正的思想。
4.总结:以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对于鲁迅先生的理解。
第二课:《药》1.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药》一文。
2.分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病态的批判。
3.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社会病态与个人生命的关系。
4.默写:要求学生默写《药》的主要内容和个人感受。
第三课:《孔乙己》1.导入:播放《孔乙己》的影片片段,引发学生的共鸣。
2.阅读:分段阅读《孔乙己》一文,理解主题和表达方式。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对于社会体制的质疑和自我人格的追求。
4.总结: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对于孔乙己的认识。
第四课:《狂人日记》1.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狂人日记》的主题。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狂人日记》一文,理解狂人的病态思维。
3.分析:让学生分析狂人对于社会和人类的批判。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对于狂人的理解及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第五课:《阿Q正传》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阿Q正传》。
2.阅读:学生分段阅读《阿Q正传》一文,理解阿Q的人格和命运。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阿Q的反抗和对于封建文化的嘲讽。
4.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尊严和社会的压迫与限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学会欣赏和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先生。
1.1 教师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认识。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内容。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
3.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 合作探讨,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 小结与作业。
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5.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阅读感受和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敬名人,追求真理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特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特点。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2.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具准备:1.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本。
2. 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短文。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文学成就。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贡献。
七、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2.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所选作品的内容和特点,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八、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与鲁迅先生相遇的情景。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情景,并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尊敬的感情。
二、教学目的: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抢救车夫"、"关怀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怀、爱惜青少年,喜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详细事例,反映人物名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同学更深化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育综合概括力量。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商量式学习。
五、同学学习方法:组织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商量沟通。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日我们就一起去查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周晔,是鲁迅的侄女。
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纳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同学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分。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敷药:"敷"与"缚"区分。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
3. 学生如何将鲁迅先生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鲁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2)学生选取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涵。
(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鲁迅先生的感悟。
6. 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
2.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是本文的重难点,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引入时代背景的介绍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