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英政治下的政策寻租
- 格式:pdf
- 大小:247.49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社会中的寻租行为[税收征管中的寻租行为原因分析]摘要:当前寻租问题在税收领域日益突出,税收征管中出现了包括政府(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寻租行为,本文从我国现实的文化传统和税收环境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产生寻租行为的原因。
关键词:税收征管寻租税收环境一、税收征管中的寻租(一)寻租的含义寻租(Rent-seeking)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由塔洛克在《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一文中首先提出。
但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却是克鲁格1974年在她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并由此启动了寻租理论研究的大潮。
到了1982年,巴格瓦蒂提出“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UDP)”对寻租进行定义后,这一概念进一步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
(二)税务寻租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和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经济的“负和博弈”,税务寻租指的是涉税各方借助于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合法或非法地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非生产性行为。
税收是国家赋予征税人的权力,只要有设租的权利,就有寻租的可能,因此,寻租现象在税收领域中非常普遍。
(三)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税收征管是整个税务工作的核心,也是税收执法权的集中体现。
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税收征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也就是税收执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发生的寻租行为,并深入探讨税收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税收征管过程中寻租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税收征管过程的寻租行为包括政府(征税人)和纳税人两个方面。
(一)征税人方面:因为税收赋予了征税人一定的权利,征税人可以通过这种权利影响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从而获取相应的租金。
征税人的寻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被动寻租和主动寻租。
被动寻租是指征税人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干预经济时产生的租金,这种租金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干预经济的方式不当,如错综复杂的减免税政策,会让一些本不应该享受该政策的纳税人,想办法给自己贴上符合减免税政策的标签产生的租金等。
剖析“立法寻租”现象【摘要】立法寻租指的是利用立法过程中的权力和资源来谋取私利的行为。
其现象包括议员利用立法权力获取财富或权力,以及非法行为的发生。
导致立法寻租的原因主要包括权力集中、监管不力等因素。
其影响则表现为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等。
对立法寻租现象应采取措施,如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公众参与等。
需要对立法寻租现象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遏制立法寻租行为,保障立法公正和效率。
【关键词】立法寻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立法寻租的定义、立法寻租的现象、立法寻租的原因、立法寻租的影响、应对立法寻租的措施、对立法寻租现象的总结、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对立法制定的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立法寻租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等规定来获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立法寻租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政府对立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一些政府官员或政治精英往往利用制定法律的权力来谋取私利,而非真正为社会谋福祉。
这种“立法寻租”现象严重影响了法治建设和社会公平,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深入研究立法寻租现象,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剖析立法寻租现象的本质和特点,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为规范立法过程、维护公共利益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立法寻租现象,可以揭示立法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为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监督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立法寻租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丰富学术理论,促进学科发展。
研究目的是为了在立法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法治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更好发展。
寻租理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A.克鲁格(Anne.Krueger)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被称为“租金”(rent),谋求这种权力以获得资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
租金的根源来自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提高而供给却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而产生的差价。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图洛克的一篇论文。
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寻租理论思想的最早渊源,是1967年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被称为寻租理论之父)所写的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他的观点是,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
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
布坎南的寻租理论主要探讨寻租产生的条件、寻租的三个层次、政治分配与寻租等内容。
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67年塔洛克(Tullock,1967)的一篇论文。
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布坎南1974年才由克鲁格(Krueger,1974)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
在这以后的十多年中,寻租理论长足发展,其理论影响力已遍及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乃至为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这主要是因为寻租理论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独特的创新。
“租”,或者叫“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中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了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
寻租理论一理论渊源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最先提出寻租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开创者戈登·塔洛克,而触发塔洛克提出寻租思想的导火索是莱本斯坦关于《配置效率与X-效率》的论文。
在这篇经典论文中,莱本斯坦批评指出,哈伯格三角形之所以低估了垄断和关税的福利成本,原因在于它只考虑了垄断和关税扭曲价格后所造成的配置效率上的损失,忽视了受垄断和关税保护的企业会出现,X-非效率;而“在许多时候,由提高配置效率增加的收益相当低,而由提高X-效率增加的收益却非常大”。
莱本斯坦的论文使塔洛克感到非常震惊。
因为,无论是哈伯格还是莱本斯坦,他们的论文都暗藏着这样一个假定,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对垄断和关税能够带来的好处(即垄断利润或租金)将无动于衷,垄断和关税是政府免费地、主动地给企业的一种赠予。
这个假定不仅与经济学的标准假定经济人相矛盾,也与现实相矛盾。
首先,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面对垄断和关税能带来的垄断租金不会无动于衷;其次,垄断和关税是一种稀缺资源,这决定了企业竞争垄断和关税的活动将花费稀缺资源,这些资源的机会成本也构成了垄断和关税的成本。
因此,当塔洛克把经济人假定引入垄断和关税分析后,看到一种完全不同于哈伯格或莱本斯坦的成本,那就是只要存在垄断和关税的可能性,就会激发企业花费稀缺资源来竞争垄断和关税,它们构成了垄断和关税的另一种成本。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成本的性质,塔洛克还分析了偷窃活动的成本。
他认为,偷窃没有扭曲价格,就不存在配置效率或X-非效率上的损失,但这不等于说偷窃没有社会成本。
只要存在偷窃的潜在机会,就有人从事偷窃和防范偷窃,这些活动支出的稀缺资源构成了偷窃的福利成本1。
1967塔洛克发的一篇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在文中他指出税收、垄断、关税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理由是人们会竞相寻租,进行各种疏通活动以争取收入,并且提出了在寻租竞争中人们的寻租费用会一直上升到与寻租预期收益值相等的著名命题。
权力寻租理论文献回顾及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权力寻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权力寻租是指利用权力来获取私利的行为,是权力滥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许多国家和领域,权力寻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对权力寻租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权力寻租现象的本质和特点,为解决权力寻租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中,学者们对权力寻租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权力寻租往往表现为官员滥用职权、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经济层面,权力寻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竞争受限等问题。
在社会层面,权力寻租可能导致失信、社会不公正等问题。
权力寻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权力寻租理论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指导意义:权力寻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权力寻租的本质和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权力寻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权力寻租对不同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社会政策意义:研究权力寻租问题有助于政府和管理者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治理措施,防范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权力寻租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管理水平。
3. 经济发展意义:权力寻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权力寻租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有助于加强经济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4. 知识补充意义:权力寻租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广泛,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丰富学科理论。
研究权力寻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社会政策意义、经济发展意义和知识补充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学科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权力寻租————探求权力腐败的根源引例:2005年,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一家被视为拥有巨额市场价值的煤矿,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最终竟仅以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私人。
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该煤矿挂牌出售1个半月前,转让结果的文件平鲁区政府已经出笼,且文件中所述的内容与最终的转让情况几乎完全一致。
这家煤矿原本是一个“集体企业”,后来被地方政府和有些相关部门莫名其妙地给戴上了一顶“国有企业”的桂冠。
企业性质悄然变更,成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随意玩弄的“权力物产”。
殊不知,正是因为这座价值数亿元的煤矿被所谓“国有”以后,才给某些人明目张胆地侵吞“国有资产”创造了条件。
凡是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论以什么手段,侵吞国家资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人为让国有资产贬值的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容的。
尤其是政府官员的“直接插手”或是“暗箱操作”,更是典型“权力寻租”的大亮相。
不论怎么解释,把一个价值可能达亿元的煤矿,以1万的超低“价码”转让给私人,岂不是史上最牛的“交易”吗?一个私人,能够把一个这样的煤矿轻而易举地“拿”到手,且问: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吗?如果这个人没有一定社会背景的话,也可以说不与当地某些“决策者”有“利益关系”的话,1万元就想得个抱不动的“金娃娃”,那不过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然而,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摆在了公众面前,这里边的“猫腻”,就是嗅觉再不灵也能从中“闻”出点儿味道来。
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新华社记者根据当地群众的举报和反映,多次试图联系平鲁区相关领导以求真相,但他们都以种种理由不接受采访。
这也许更说明了“权力寻租”是见不得人的。
但腐败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相信,凡是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实则是搞“权力寻租”、中饱私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摘自《中国新闻网》2005年5月26日一、权力寻租的定义在以上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黑暗,看到了私人力量的“强大”,看到了官商勾结和明显的“暗箱操作”,或许这个“牛人”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万元,而与这家煤矿的市值之间的巨大差额所去何处,也就不得而知。
“权力寻租”浅析作者:孟凡涛来源:《商情》2020年第27期【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市场与政府相互调节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租金,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寻求租金的寻租活动逐渐频繁。
作为拥有社会资源特殊分配权力的政府,其中某些政府官员为此将手中民众让渡出来的权力作为筹码,以此来向经济主体寻求租金。
权力寻租的现象,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收入的差距拉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笔者从寻租理论,权力寻租的起源、危害、起因和防治手段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权力寻租现象。
【关键词】权力寻租;公共权力;私有化;监督一、租与寻租理论(一)什么是“租”“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又称“经济租”,通俗来讲,就是你可以选择两份不同的事情去做,而这两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收入有很大差距时,你选择去做收入更高的事情去做和你选择做收入低的事情去做,显然结果是不同的。
而你最终去选择做收入高的事情去做,得到比去做收入低的事情所得收入多出来的费用就是租。
可以这么理解,你选择去做一个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的事情,相比在一个社会经济處于均衡的情况下时,你其实就是白赚了那些差值的钱,为什么说是你白赚了那些钱?因为在经济处于均衡的情况下,社会上任何事情的理想化状态是:你不论选择做两件中的任何一件事,你的收入都一样。
而一旦告诉你有一件你可以做的事情,比你现在所做的事情的收入要多,相对于你来讲,你就是白赚了其中差值的钱,即这就是你赚取的租。
(二)寻租理论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很难形成经济均衡的状态,所以必然是有租的存在。
既然做别的事情可以白赚到钱,那必然就会有人去选择去赚租,而且人们甚至回去寻找这种白赚的钱。
寻找这种租的活动,即寻租活动。
当然,白赚的钱也有可能是“黑心钱”,意思是,人们进行寻租活动可能对个人以及社会都有利,也可能是,通过损耗社会的财富,来为个人赚取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