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小专题大智慧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讲义解析版中图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4
浅析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形成这些问题有其自然原因,但是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和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整治生态环境。
一、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1)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2)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3)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4)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5)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
如参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的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提出类似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区域生态问题、发展障碍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地区①黑土开垦后,土壤遭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恶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之小船创作1.提出背景(1)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4)我国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战略框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战略措施⎩⎪⎨⎪⎧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资源战略: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四、环境战略1.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思考 为什么说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答案 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局限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把各种有用物质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结果。
生态破坏也是人们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过度向环境索取资源造成的,因此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稳定战略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战略措施(1)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2)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是指经济的稳定发展吗?答案不是。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应该是指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
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流域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背景资料
2018年7月5日6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到50000立方米每秒,形成长江上游2018年第1号洪水。
按照《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长江防总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截至7月6日16时,三峡水库已拦蓄2018年长江1号洪水12.6亿立方米,削峰率达到24.5%。
三峡水库在本轮上游洪水中拦蓄洪量约20亿立方米。
图1为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图2为长江流域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交流思考
1.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居我国首位,其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答案长江中上游地区。
落差大;径流量大。
2.长江中下游河段开发利用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航运和供水。
3.长江流域大力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案减少旱涝灾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大气污染。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水土流失1.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森林和草原被毁,使地表的抗侵蚀性减弱。
(2)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林木、开矿和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温馨提示] 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即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四、水土流失的治理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对黄土高原人为的破坏。
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
措施类型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工程措施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而植被的破坏与当地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当地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并通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减少人口增长对植被的破坏及对土地利用的压力。
知识点(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情景导入先思考———————“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刘禹锡《浪淘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你知道黄河中的泥沙来源于哪里吗?提示: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35图示)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信息获取](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区域可持续发展①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①水土流失的含义: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②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长期农业生产造成大面积植被被毁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判断1.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都是因为土质疏松、降水丰沛而引起的。
( ×)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乱砍滥伐、滥垦,破坏地表植被。
( √)3.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
( √)4.修筑梯田能够改变山坡的坡向。
(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1.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应因地制宜。
2.工程措施(1)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
(2)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3.农业技术措施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等。
4.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应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式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物、工程措施矛盾吗?为什么?答案不矛盾。
小专题大智慧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我国环境问题分布
二、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形成原因
地区名称自然背景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人为
大兴安岭西侧大兴安岭西侧、内
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
(风蚀)、草地退化
半干旱草原地区,
降水少
过垦、过牧、过
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荒
漠绿洲区
土地荒漠化降水少过樵、过垦
黄淮海平原区暖温带半湿润黄淮
海平原区
土
壤
侵
蚀
风蚀、次生盐
碱化
温暖带半湿润地
区,春旱严重,蒸
发旺盛,多大风,
地势低洼
人口密集,过垦
严重;不合理灌
溉
南方亚热带丘
陵区南方亚热带丘陵区水土流失
亚热带丘陵地区,
降水丰富,河流发
育侵蚀强烈
毁林开荒,过度
樵采,陡坡开荒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南横断山区,云
贵高原西部亚热带
丘陵山地地区
土壤侵蚀(水土流
失),森林破坏,物种
灭绝,生物多样性锐
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
地区,地质条件复
杂,坡度陡峻,土
层浅薄,降水丰富
毁林开荒,过度
樵采,陡坡开荒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土壤侵蚀(冻融侵蚀,
冰川侵蚀),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气候变
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活动的影响
黄土高原处于过渡地带的黄
土高原区
水土流失
地形起伏大,土质
疏松,降水集中,
植被稀少
不合理利用土地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
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1~2题。
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来防沙、治沙,主要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当地年降水量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水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1.B 2.D 第1题,麦草方格沙障主要作用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另外还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但对增加当地年降水量作用不大。
第2题,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效益。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4.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解析:3.B 4.A 第3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
第4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下表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
读表,完成5~6题。
面积
(1 000公顷)
年度变化
(1 000公顷)
年变化
率(%)
1990 2000 2005 1990~
2000
2000~
2005
1990~
2000
2000~
2005
南亚77 551 79 678 79 239 213 -88 0.27 -0.11 东南
亚
245 605 217 702 203 887 -2 790 -2 763 -1.20 -1.30
5.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是( )
①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
②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
③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
④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 )
A.土壤含水率上升B.地下水储量增加
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5.A 6.D 第5题,南亚、东南亚人口稠密、增长快,经济虽快速发展但平均水平较低,导致毁林开垦和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毁林现象并存。
植树造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
毁林主要是人为的砍伐,良种对此无效。
第6题,森林减少,会造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土壤含水率下降、地下水储量减小、地表径流变化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