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唐风文化和国风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1
国风文化浅析国风文化标志着日本文化逐渐消化汉文化,完成了唐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促使日本文化走向成熟。
本文通过国风文化产生的背景,表现以及特征,意义进行分析读解,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
奈良时代及平安时代初期正值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唐文化时期,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以及大量留学生,留学僧的归国,得以吸收唐文化。
894年菅原道真建议向朝廷上奏建议停止派遣遣唐使,并于同年获得批准。
深受唐朝文化影响的日本随着公元十世纪唐朝的灭亡,迎来了创造独具日本风格文化的时期。
国风文化便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的统称。
一、国风文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分析国风文化的兴起与遣唐使的废止有着必然的联系。
当时的唐朝不再是贞观之治时政治清廉,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的唐朝。
由于安史之乱,以及黄巢之乱等长年战乱的状况下,留学生在唐朝无法安心学习。
当时日本出使唐朝需要经过朝鲜,而当时与朝鲜关系不好,因此在894年菅原道真提议废止遣唐使,并得到批准。
大化改新后的中央集权也因功臣藤原家族的摄政,关白(辅佐天皇的职位)而慢慢瓦解。
在藤原道长时,贵族政权达到顶峰。
这些使汉风文化依赖的制度的瓦解,唐朝由盛转衰的文化,以及废止遣唐使都使唐风文化失去了活力。
由此便产生的新的国风文化。
它传承吸收唐文化,创造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新文化。
二、国风文化的表现(一)假名文字在国风文化的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创造了假名文字。
假名是与汉文字中的真名相对应的,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例如:平假名あ片假名ア九世纪日本人据汉字草书发明了平假名,后又将汉字极简化创造了片假名。
假名文字使得日语更能表达当时注重优美,纤细的审美观而被女性作家大量使用,尤其是贵族女性。
(二)宗教平安时代初期,在唐风文化最盛之时,唐朝渡来的最澄的天台宗和空海的真言宗两大新佛教占据主要地位。
平安时代中后期因天台宗与真言宗主张来世思想,与神道的现世思想相悖。
人们在净土宗中找到了与现世利益的佛教。
它劝导人们众信阿弥陀佛,一心念佛便可往生极乐净土。
《诗经·国风》概述《诗经·国风》概述众所周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就是指《国风》,它是地方乐调的意思。
《诗经·国风》总共收录了160篇诗歌,它主要讲述了哪些地方的事情,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诗经·国风》概述,希望大家喜欢!《诗经·国风》《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概述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