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403.00 KB
- 文档页数:68
第四节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习题一、填空题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2.穴位功能特异性主要表现为、、。
3.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一步及。
4.影响针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5.穴位主治功能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一)A1型题1.天枢穴既可通便,又可止泻,体现了针灸作用的什么特点:( )A.良性、双向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功能性E.早期性2.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效果好,体现了针灸作用什么特点:( )A.良性调整作用B.双向性C.整体性D.功能性E.综合性3.大椎穴可以退热,曲池、合谷也可退热,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B.相对性C.整体性D.功能性E.良性调整作用4.足三里穴较其他腧穴有明显的促防卫免疫作用,可使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吞噬能力提高,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B.相对性C.功能性D.早期性E.良性调整作用(二)B1型题A.个体差异B.心理因素C.腧穴特异性D.针灸作用的功能性E.针灸作用的整体性1.循经感传的差异对针灸作用的影响反映了。
2.暗示对针灸作用的影响体现了的作用。
3.针灸治疗面瘫对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好,体现了。
4.针灸治疗急性心梗,既可缩小梗死范围,提高心肌收缩力,也可减慢心率,改善微循环,体现了。
A.腧穴的功能特异性B.腧穴的相对性C.个体差异D.良性调整作用E.针灸作用的综合性5.足三里穴主治胃肠病,但还可治疗高血压、休克、心律失常等,体现了。
6.天枢穴可以通便,还可以止泻,体现了。
(三)X型题1.针刺麻醉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 )A.情绪B.暗示C.精神D.分心E.入静诱导2.心理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通过什么来体现:( )A.情绪反应B.循经感传程度C.自主神经功能的稳定程度D.痛情绪成分E.躯体神经3.机体对针灸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 )A.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B.自主神经功能类型C.皮肤的电敏感性D.疾病证候E.痛阈和耐痛阈的高低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包括:( )A.穴位特异性B.得气状况C.个体差异D.时间因素E.心理因素5.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有:( )A.良性、双向性B.整体性、综合性C.功能性、早期性D.单向性E.暗示性三、改错题1.腧穴功能具有特异性,在对膀胱收缩的影响方面,膀胱俞、次髎、中极穴没有三阴交、阴陵泉、阴谷穴有效。
※<第一节习题>第一节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2.针灸刺激是一种,是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3.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的综合调节作用。
4.无论对机体正常状态或病理状态,针灸都提高了体内调节系统的,增强了,但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
对病理态呈现;而对正常态呈现,表现为对随后受到干扰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偏离度显著减少。
5.穴位功能特异性主要表现为、、。
6.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一步及。
7.影响针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8.穴位主治功能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一)A1型题1.针刺麻醉手术既可以镇痛,又能增强机体相关的调节机制,还能调节免疫,体现了针灸作用的什么特点:()A.双向性调节B.整体性调节C.综合性调节D.自限性调节E.品质性调节1.天枢穴既可通便,又可止泻,体现了针灸作用的什么特点:( )A.良性、双向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功能性E.早期性2.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效果好,体现了针灸作用的什么特点:( )A.良性调整作用B.双向性C.整体性D.功能性E.综合性3.大椎穴可以退热,曲池、合谷也可退热,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B.相对性C.整体性D.功能性E.良性调整作用4.足三里穴较其他腧穴有明显的促防卫免疫作用,可使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吞噬能力提高,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B.相对性C.功能性D.早期性E.良性调整作用(二)B1型题A.个体差异B.心理因素C.腧穴特异性D.针灸作用的功能性E.针灸作用的整体性1.循经感传的差异对针灸作用的影响反映了。
2.暗示对针灸作用的影响体现了的作用。
3.针灸治疗面瘫对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好,体现了。
4.针灸治疗急性心梗,既可缩小梗死范围,提高心肌收缩力,也可减慢心率,改善微循环,体现了。
名词解释: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34、5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11痛阈1213、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512、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常见的经络现象(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温③局部注射普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经穴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
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浅谈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李忠正;郭义;郭永明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2(028)011
【摘要】参照对比《实验针灸学》各版教材中关于针灸作用基本特点的论述,并和西药治疗特点相对比,总结论述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是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和整体性,还具有品质调节和自限调节的特点,在调节功能这一重要环节上发挥着比药物更符合生理学规律的作用.
【总页数】2页(P5-6)
【作者】李忠正;郭义;郭永明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0
【相关文献】
1.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在现代整体护理发展中的特点和作用 [J], 宋桂芹
2.浅谈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工作的特点,作用及基本职责 [J], 浩荡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时效关系 [J], 陈日新
4.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基本问题 [J], 杜娟;周立华
5.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规律、特征和优势 [J], 杨永清;陈汉平;王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的作用特点及发展方向...针灸的作用特点及发展方向作者东冬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疗效迅速、作用显著、适应症广泛、经济简便等特点,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
针灸学特别在我国解放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它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而且受到世界人们的倾赖,成为全人类防治疾病的重要医学方法。
现在针灸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针灸医学。
疗效迅速是针灸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是目前整个人类医学界中独一无二的,其它任何方法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这主要表现在疼痛疾病中,对一些疼痛疾病,针灸的止痛时间只是针刺进去与拔出来的功夫,用“针到病除”来说明针刺疗效,并不含有丝毫的形容与夸张之意。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西医比中医作用快,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严格的说应该是,作用最快的医疗方法是中医针刺疗法。
针灸不但作用迅速,而且适应症广泛。
现已证明,针灸对各种疾病均有其适应性。
特别是近年来针灸又发展出一种新的用场,即针刺麻醉。
针麻以其适应范围广,镇痛效果明显,生理影响少以及手术后伤口恢复快等特点,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现代针灸学认为针灸的基本作用有三种:调整作用,增强防御免疫能力的作用,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针灸的调整作用是一种双向的良性的调整作用,即它能使机体某种机能亢进者降低,低下者升高,但对生理状况下的机体,针灸的调整作用一般不明显。
比如,针刺足三里、合谷、环跳、承山、风府、风池等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艾灸中脘、合谷、曲池、胃俞、手三里、承山等穴可使小肠蠕动强者减弱,弱者增强。
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系统均具有显著的调整作用。
针灸这种非特异性的调整作用决定了针灸治疗范围的广泛性。
我们知道,疾病就是机体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平衡,针灸的作用就是使紊乱的机能调整到生理状态。
一般来说,针灸作为一种刺激物,其功能主要是靠刺激躯体神经、血液等组织,从而改善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趋向于正常的生理状态。
虽然针灸的刺激源目前已包括多种类型(如光、电、磁、药物等),但针灸必然是一种外治法,尽管采用药物作为刺激源,也不能象服药那样,使药物在胃肠经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对机体功能活动起到营养、补充、援助等作用。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中医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将细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等生理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具有独特的功效和特点。
首先,中医针灸的主要功效之一是调理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万物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当阴阳处于失衡状态时,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和平衡体内的阴阳关系,使人体恢复健康。
其次,中医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
这对于治疗一些循环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改善心脏的功能。
第三,中医针灸有调整免疫系统的作用。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对抗外界侵害的重要系统。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有效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中医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刺激穴位,通过神经途径传递信号,刺激脑部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多巴胺等。
这些物质具有镇痛、抗炎、抗应激等作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此外,中医针灸还有个体化的特点。
中医针灸注重从整体上诊治、以人为本,针对不同人的不同体质和疾病特点,确定不同的针灸方案和穴位选择,以达到最佳疗效。
这与西医的一刀切治疗方式有明显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针灸虽然具有上述的功效和特点,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和人群。
针灸治疗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中医针灸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另外,针灸治疗需要针具消毒和操作规范,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卫生。
总之,中医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调理和平衡阴阳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调节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功效。
同时,针灸还具有个体化的特点,强调从整体上诊治。
然而,针灸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操作和指导,病人也需要合理选取适应的针灸机构和医师进行治疗,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功效和特点。
本文将分析中医针灸的功效和特点,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针灸。
一、中医针灸的功效1.调节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流通和调节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和平衡气血的运行,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比如,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的流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全身的气血运行状况。
2.行气活血: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流通,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供血和营养,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这对于一些病痛,如肩周炎、腰腿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3.温通经络: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的通畅,使气血畅通,活化经络,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这对于一些病痛,如头痛、眩晕、失眠等有很好的疗效。
4.调整脏腑功能: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和平衡脏腑之间的关系,促进脏腑的功能恢复和调整。
比如,通过针灸可以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胃肠道疾病;调整呼吸系统功能,缓解哮喘、咳嗽等疾病。
5.缓解疼痛: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病痛。
比如,通过针灸可以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疼痛等疾病,同时也可以作为麻醉手段,在手术和分娩等过程中减轻疼痛。
6.镇定神经: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神经的平衡和稳定,达到镇定神经、缓解精神压力的目的。
比如,通过针灸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提高睡眠质量。
二、中医针灸的特点1.综合性:中医针灸是一种综合性的疗法,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脏腑、经络等各个方面,综合调理和治疗疾病。
中医针灸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针灸也可以通过综合调理和治疗,维护和恢复人体的整体平衡。
2.个体化:中医针灸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实验报告篇一:针灸实验报告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篇二: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40min左右)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