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赠友送别诗》
- 格式:docx
- 大小:15.88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鉴赏题材专题一:赠友送别诗导学案知识目标1、积累送别诗中常见意象;2、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与答题模式。
一、【提示】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再会难期,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一)积累送别诗中常见信息:1、送别地点:古道、长亭、谢亭、灞陵亭、劳劳亭、客舍、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等。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流水、行舟、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中班古诗教案送别教案标题:中班古诗教案-送别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送别》,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对于友情和离别的理解和关注。
3.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送别》的课件或挂图。
2. 幼儿感受离别的图片或实物。
3. 幼儿自制的送别卡片或手工制作的小礼物。
4. 音乐播放器。
教学活动:活动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回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情景,例如和家人分别上幼儿园、和朋友分别等。
2. 展示幼儿感受离别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对于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活动二:呈现(10分钟)1. 展示《送别》的课件或挂图,向幼儿介绍这首古诗的背景和内容。
2. 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三:情感表达(15分钟)1.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于离别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话、绘画或写作的形式。
2. 分组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共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3. 引导幼儿制作送别卡片或手工制作的小礼物,鼓励他们用心思考如何表达对于离别的祝福和思念。
活动四:朗读与表演(20分钟)1. 教导幼儿正确的朗读技巧,如语调、停顿等。
2. 分角色,让幼儿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表达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
活动五: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与幼儿一起总结古诗《送别》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展示他们制作的送别卡片或小礼物。
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分享今天学习的古诗和自己的感受。
2. 带领幼儿一起参观图书馆,借阅更多的古诗书籍,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古诗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古诗《送别》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制作的送别卡片或小礼物,评估他们对于离别的思考和创作能力。
送别诗鉴赏导学案知识目标熟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一、高考真题感知(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miǎo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小结】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赠友送别诗基本知识①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
②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③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三、送别诗常见的意象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第六课赠友送别篇主题珍重友情春夜别友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教学重难点会背诵诗歌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2、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齐读2、释词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3、朗读4、理解诗意第一、二句: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第三、四句: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8226;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第五、六句: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第七、八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三、阅读鉴赏、合作探究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室内→室外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6、品读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四、朗读阅读链接故事。
诗歌鉴赏系列之“赠友送别诗”(1)◆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2)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3)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课文识记】1、高远《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5、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杜牧《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9、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知识链接】1、赠友送别诗的风格和抒情方式(1)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赠友送别诗鉴赏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 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
送别诗优秀教案课题:探究送别诗的创作特点与感情表达年级:高中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2.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不同送别情景的感情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送别诗的创作特点。
2.分析和欣赏经典送别诗作品。
3.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学生感情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送别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作一首送别诗。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送别诗经典作品的课件或纸质教材3.教学PPT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经历的送别情景,谈论送别时的心情和感受。
2.提出问题,如“你们曾经读过或听过送别诗吗?送别诗有什么特点?”步骤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呈现送别诗的经典作品,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2.分析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如用意象深长、情感真挚、节奏流畅等。
3.解释送别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表达方式。
步骤三:欣赏与分析(25分钟)1.根据课件或纸质教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不同作者的送别诗作品。
2.指导学生从意象、情感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知。
3.鼓励学生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促进课堂互动和思维碰撞。
步骤四:情感交流(15分钟)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送别情感和体验。
2.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分享情感和表达方式。
3.老师适时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创作能力和情感表达技巧。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创作一首送别诗,并带回家与家人、亲友分享。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与理解送别诗的作品,并做书面或口头的总结。
评价与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愿和创作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1.邀请专业诗人或语文爱好者到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经验。
教学设计——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
刘春苗--河北涞水波峰中学
一、概述
·高中语文: 高一(人教版必修4)
·课题来源:《雨霖铃》
课时:第三课时
·概述学习内容:《雨霖铃》课后拓展5首诗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了解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会做此类高考诗歌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会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读--译--理解--做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赠别诗常见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有一些送别诗的情感认知:比如惜别,借送友人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等等。
但认知不全面,以为只有悲伤的格调,其实还有劝慰鼓励,壮志豪情的一面。
这些引导就需要老师的拓展诗歌去补充训练,在理解后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答题步骤。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理解诗歌---解词或讨论后找同学翻译
审题--明确考点和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
(可找同学板书答案)
精讲--老师引领着组织答案术语。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件展示诗歌和学案内容
六、教学过程
总:课件展示全部诗歌内容,板书答案。
分:每首诗歌的过程如下:
1.读诗:排除疑难字词句
2.译诗:难的词讨论或找人翻译
3.答题:
审题定考点,思考答题步骤,在学案上写答案,1个学生板书。
4.规范答案:
老师精讲,学生二次修改答案,强化认识并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目标评价方式
第一阶段:理解诗意学生概括
第二阶段:情感定位学生口述
第三阶段:规范答案学生先说-在写--老师总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你理解诗句了吗?口头表述
你会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了吗?感情词+译句+分析情感
你的学案术语规范好了吗?自查自改后交学案
八、帮助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会结合诗句准确定位情感,也会了答题步骤,不会再失分太多。
此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具体操作有待日后的提高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