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认识上下和前后教案23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一年级语文《认位置(上下、前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的位置概念,能正确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上下、前后的位置概念。
2. 通过观察、实践,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上下、前后的位置概念,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2. 难点:能够准确、清晰地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 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等素材。
2. 准备卡片、小物品等教具。
3. 划分课堂区域,设置情境场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 讲解上下、前后的位置概念,举例说明。
3. 学生实践,用上下、前后描述教具的位置。
4.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上下、前后描述家中物品的位置。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根据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计划,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 结合小组讨论,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1. 开展“找位置”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上下、前后的位置概念。
2. 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用上下、前后描述建筑物和景观的位置。
中班认识上下前后教案【篇一:上下前后教案】【篇二:认识上下前后】中班科学活动计划一、活动名称及内容:数学——认识上下、前后二、活动目标:1、学会以自身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
2、能分清上面、下面、前面、后面。
3、乐于参加数学活动。
重点:能分清上面、下面、前面、后面。
难点:以自身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
三、活动准备:ppt、幼儿用书四、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导入今天我们班上来了许多小动物,请小朋友瞪大眼睛找一找,它们都在哪里?(二)基本部分:1、游戏:找一找。
(出示ppt)为幼儿提供娃娃几个,分别藏在桌子下面,上面,椅子前面,后面等位置。
(引导幼儿说出“我在某某地方找到的某革玩具”)教师随机进行讲评,巩固幼儿对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的认识,并引导幼儿正确学说以上方位词。
2、看图说一说。
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天上(上面)有什么?地上(下面)有什么?房子的前面有什么?房子的后面有什么?3、师总结讲评,并请幼儿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或某某小朋友前面是谁?后面呢?(三)结束部分:户外观察。
教师:来,让我们到户外观察一下:地上有什么?天上有什么?滑梯的前面是什么??五、活动延伸:完成幼儿用书【篇三:上下前后教案】位置----上下前后王雅蕾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主题图以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经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的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感知位置师:孩子们,现在交通便捷而且有序,你们知道是谁指挥了我们的交通吗?(抽生回答,引出红绿灯)二、探究新知(1)教学“上、下”的位置关系。
《上、下、前、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观点。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汇描述物品的位置。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上、下、前、后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空间方位词汇。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展示各种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方位。
2. 准备一些物品,如文具、玩具等,用于学生实际操作。
3. 准备一些问题,用于教室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座位,理解上、下、前、后的含义。
(2)举出生活中的上、下、前、后实例,引出课题。
2. 探索新知(1)通过观察教室,找出哪些物体是上下相对的,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哪些是前后相对的。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都是相对存在的,不能单独存在。
(3)请学生举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实例,描述物体的上、下、前、后运动。
3. 教室互动(1)请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实物图,描述其上、下、前、后干系。
(2)通过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上、下、前、后观点的理解水平。
4. 实践活动(1)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房间布局,找出房间内上、下、前、后相对的物品。
(2)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实践活动,加深对上、下、前、后的理解。
5. 教室小结(1)请学生总结上、下、前、后观点的含义。
(2)强调相对存在的意义,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
6. 安置作业(1)请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上、下、前、后实例。
(2)完成一份关于上、下、前、后的数学小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辨认并描述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干系。
2. 培养学生空间方位认识,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上、下、前、后”位置干系的描述方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方位认识。
《上下、前后、左右、》教案第一篇:《上下、前后、左右、》教案上下、前后、左右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感知位置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
(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
(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学生交流。
(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
)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指名说、交流说。
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前面或后面。
自己说一说。
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上、下、前、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上、下、前、后》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方位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单元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分上下、前后等基本空间方位,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方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刚进入小学,他们对空间方位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仍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位的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上下、前后等基本空间方位,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方位观念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上下、前后等基本空间方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空间方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空间方位的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位的概念。
3.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交流互动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如“小动物排队”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观察和描述情境中的小动物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上下、前后等基本空间方位。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用卡片表示不同的空间方位,并进行交流分享。
一年级语文《认位置(上下、前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够正确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够正确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3. 采用问答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准备教学道具,如玩具、卡片等。
3. 准备教学场地,如教室、走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 讲解演示:教师通过教学道具、示范动作等讲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
3. 练习巩固: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家庭、学校等环境中的物体位置。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运用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创作简单的画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用上下、前后描述它们的位置。
3. 开展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用上下、前后描述家庭环境中的物品位置。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游戏中的表现,促进互相学习。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道具等,丰富教学手段。
九、课后作业:1. 学生运用上下、前后描述家庭环境中的物品位置,并以绘画或文字形式呈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上、下、前、后》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上、下、前、后学习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理解上下前后的含义, 能正确的辨认物体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交流观察的过程中,经历对位置关系“上,下”的认识过程。
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表达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体会认识物体初步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学习方法策略看图,根据老师提示用上、下、前、后说出图中各个交通工具之间的位置关系学习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导过程学案导案设计意图一、复习思标1.小动物们排成一队去游玩,一共有()只动物去游玩,排在最前的是(),排在最后的是()。
一、组织复习思标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今天我们学习《上、下、前、后》齐读课题。
质疑定标。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学新课(一)学习上、下的含义1.你用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
货车的下面有高铁的下面有轮船的上面有高铁的上面有轮船的上面有二、组织自学新课(一)学习上、下的含义1. 仔细看图,你在图中看到了些什么?从情景中引出“上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从一组组的物。
认识上下前后教案《认识上下前后》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上下前后》,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
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旨在使学生:1.认识上下前后的概念,学会用上下前后描写事物的位置关系。
2.通过观察,学会用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方法来描述空间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敏捷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4.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上下前后的概念,正确运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性方法描述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
2.教学难点:(1)正确区分上下前后的概念,培养准确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物空间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操纵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上下前后”。
让学生发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关系,并谈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2. 学习新课(15分钟)(1)教师呈现课文内容,以及相关图片和实物。
依次向学生展示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概念,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
(2)分别以桌子、椅子、门、窗等具体事物为例,在教师的示范下,让学生用手指、笔等操作物体,模拟和描述不同位置关系,并观察验证自己的描述是否准确。
(3)通过示范和训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前后的概念,培养准确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能力。
3. 操练巩固(20分钟)(1)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活动,通过观察和描述对方手中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加深对上下前后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自己找到教室中的物体,并描述其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让学生撰写一段话,描述自己房间中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并与同桌交流。
4. 归纳总结(10分钟)(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让学生总结出正确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对上下前后概念的理解。
《上、下、前、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准确辨认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际操作和情境模拟,让学生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准确辨别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清晰描述。
2、教学难点理解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即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汽车、玩具人偶、学习卡片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小动物们在森林中玩耍,有的在树上,有的在树下,有的在房子前面,有的在房子后面。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小动物们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上、下、前、后。
(二)讲授新课1、认识上、下(1)展示一幅有大树和小鸟的图片,提问:“小鸟在大树的什么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在大树的上面”,“大树在小鸟的下面”。
(2)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例如:“电灯在黑板的上面,讲台在黑板的下面。
”2、认识前、后(1)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前,另一位同学站到他的后面,让其他同学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展示一辆玩具汽车,将玩具人偶放在汽车的前面和后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人偶与汽车的位置关系。
3、位置关系的相对性(1)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
(2)然后交换座位,再次说一说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位置关系会因为观察角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让学生指出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
2、玩游戏“我说你做”,老师说出一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如“书在桌子的上面”,学生迅速摆出相应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前后位置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物体在队列中的前后位置。
2. 上下位置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上下位置。
3. 左右位置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左右位置。
4. 位置的相对性: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5. 用语言描述位置: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位置。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物,体验位置关系。
2. 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位置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
4. 语言描述法: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用于表示不同的位置。
2. 学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标有前后、上下、左右的字样,用于引导学生操作和描述。
3. 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场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玩具、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
2. 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概念,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3. 观察与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体验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4. 讨论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
5. 语言描述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物体位置的示例,要求学生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一课时认识上下和前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教具准备
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有什么?
(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
并让学生思考:
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9的图,请学生观察: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
并回答:
①李林在王英的()面,王英在李林的()面。
②张宁在李林的()面,王英在张宁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王英的位置关系(对李林来说,王英在李林的后面;对张宁来说,王英在张宁的前面)。
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3)完成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
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第二课时认识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画面找出有关上下前后的关系的物体。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谈话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位置关系。
1.教师背对学生出示右手,问:“这是哪只手?”请学生跟着举起自己的右手。
然后,用同样方法教学左手。
2.观察自己的左右手,说一说我们的左右手有什么不同点,认清自己的左右手方位。
3.小游戏:同桌喊口令,按同桌的口令出示自己的左右手。
再进行反口令训练,如:同桌口令为左手时游戏者出示右手。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左右手在生活中的作用。
5.小结:我们的左右手是好朋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离不开它们。
左右这两种位置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
6.练习,完成“做一做”。
(1)摸摸你的左耳,摸模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自己为中心,说说自己左右前后同学的名字,再说说自己从前往后、从左往右是第几人。
7.同桌面对面伸出右手,互相握一握。
然后,面对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左右边各有什么。
8.小结: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
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
三、巩固练习
1.写一写,把4写在8的左边,把2写在8的右边。
2.说一说你的相邻同学都有谁。
3.教科书练习二第4题。
先由教师指定一组学生进行示范练习,加强学生的综合方位感。
然后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巩固练习。
4.教科书练习二第5、6题。
单元教学小结:
上、下、前、后,对班上的小同学而言特别简单,可是左、右,就正如我所预料的,部分学生分不清楚。
于是,我采用了形象记忆并区分——引导牢记提到右便想起我们拿笔写字的手。
然后课堂上,多做辨别左和右的游戏——1、摸摸我的左耳,摸摸我的右耳。
拍拍我的左肩,拍拍我的右肩。
抬抬我的左腿,抬抬我的右腿。
2、指名到前面听口令做动作:
向左走几步,再向右走几步。
3、说出自己左边及右边同学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