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章程规章制度.doc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22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选拔人才制度之一。
该制度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涵盖了了大部分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广泛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于隋朝初期开始,当时的皇帝杨坚通过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试,并依靠一系列的考试规则,从中选拔出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改革通过引进韩国的制度和波斯的考试制度而得以实施。
在隋朝的基础上,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使之成为古代中国最庞大和最完善的选拔人才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科举制度由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组成。
乡试是最初的考试,考察的是应试者的基本知识和才能,通过乡试的人才有机会晋级参加会试。
会试是第二个阶段的考试,舆论多半由文人士子所组成的执笔,主要以考察诗词作文和经义为主题。
只有通过会试的人才有机会晋级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考察的是应试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如果通过了殿试,应试者就有资格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渠道。
不论是农民、工匠,还是贫富之辈,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就有可能跻身士大夫的行列。
其次,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血统的限制,使得社会地位更多地取决于个人能力,这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科举制度也在学术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研究钻研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科举考试相对较难,考题相对僵化,所以对应试者的能力和才华的考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由于科举制度的过程是长时间的,往往需要多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农民家庭来说,这带来了重重的经济负担。
另外,科举制度也使得中国的官员酝酿出一种应试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强调背诵和应试技巧,对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工作报告、辞职报告、心得体会、演讲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debriefing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speech drafts, other templates, etc.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科举制1. 介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该制度在公元581年的隋朝首次实行,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选拔官员制度,直至20世纪初的清朝废止该制度。
科举制的实行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6年的西汉时期。
当时的皇帝汉武帝为了确保朝廷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决定设立制度来选拔官员。
汉武帝通过设立乡试、国试和殿试等考试环节,选拔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后来科举制的雏形。
3. 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的第一步,主要是选拔地方士子。
士子需在自己的县级以上的乡试考场参加笔试。
乡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和诗词,主要是考察士子的基本学问和文学才能。
3.2 国试国试是乡试和殿试之间的中级考试,主要是选拔乡试中的优胜者。
国试的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更为深入和广泛。
国试主要考察士子的经学、史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3.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是选拔国试中的优胜者。
殿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学科。
参加殿试的士子需要进行口试和论文写作等环节,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想。
4. 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意义:4.1 选才公平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使得士子们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以往的选拔官员主要依靠门第背景和人际关系,科举制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知识和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4.2 促进文化发展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文化名人。
通过科举制,优秀的士子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4.3 维护统治秩序科举制的实行可以保证皇帝选取到的官员忠诚且能力出众,从而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
科举制具体的制度或考试内容(一)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高级考试制度简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考试制度,用于选拔政府官员。
它为千百年来的中国帝国提供了人才储备,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介绍科举制的具体制度和考试内容。
制度概述1.科举考试分类:–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州县主持,考察基础知识。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省主持,考察文化素质。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察政治能力和人品。
2.考试资格:–年龄限制:一般为18岁至40岁之间。
–族籍要求:考生需为汉族,且祖父及父亲不能当过奴隶或在商业、娼妓行业工作。
3.报名和考试地点:–考试地点:乡试在州县,会试在省城,殿试在北京。
–报名条件:需要获得乡试及格证明书方可报名参加会试,会试及格才能参加殿试。
考试内容1.乡试:–文章题目:通常包括经义、文辞、诗词等题目。
–答题形式:大部分采用笔试形式,有时也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两天。
2.会试:–文章题目:内容包括古文、经义、策辩等。
–答题形式:以笔试为主,也可能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数天。
3.殿试:–文章题目:主要考察政治能力和人品。
–答题形式:以笔试为主,部分题目有口试。
–考试时间:一般为数天。
结语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官员,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每一轮考试都对考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考察。
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步,但它的影响仍在今天继续存在。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制度,影响深远,历史悠久。
下面将通过考古发现、史书记载和历史事件等多方面介绍此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影响。
起源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科举考试可以追溯至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当时,汉武帝设立明经为不亲自诵读的经书,明经者不徭役,受孙诗籍,至明经则乃举孙〔申〕,申者自有生员之赋,明经遂成生员本业。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最早有关考试选拔官员的文字记载了。
发展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逐渐成型,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开始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由地方考官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的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后可以参加殿试。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规定士人出身的士族子弟可以免试举为举人,属于士族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也享有其它户籍子弟不享有的种种特权。
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士人文化的繁荣,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进士人,使得中国古代官僚地位不再以出身为唯一标准,较大程度上推翻了中国古代的阶级制度,而是鼓励富有才华的人进入官场,增加了社会上进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士人出身的人多是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他们通过科举考取官职后,往往就成为社会和政治的精英阶层,影响和制定国家的政治方针。
总结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带动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被废止,但它的影响仍然深远,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规章制度-清朝科举制度1. 背景介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考试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完备,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其他时期。
2. 具体规定清代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进士、举人、会元。
进士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通常每三年一次,而举人和会元则更为频繁。
2.1 进士考试进士考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它的合格者可以直接进入中央政府任职,并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进士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府试和会试。
府试是地区性的选拔,只要通过府试,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规模远比府试大,通常会有几千人参加。
在会试中,考官审阅考生的论文,会同其他考官评定发布举人、会元、进士三种等次。
2.2 举人考试举人考试是进士考试之下的考试,规模比进士考试小。
它是省级或者专区性的选拔,获得举人的资格后,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成为进士。
2.3 会元考试会元考试是进士考试之上的考试,也是最低一级的考试。
它通常在会试之前举行,也可以是会试之后补考。
会元考试合格者可以视为举人,并有资格参加进一步的考试。
3. 对中国的影响清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中国古代经验、智慧、思想和文化的结晶”。
它不仅完善和实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而且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社会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4. 改革与批判清朝科举制度并不完美,它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弊端,被人们评价为“英才辈出、浪费无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清朝科举制度也不断被修正和改革,但是,它的影响力和地位却一直稳定不变。
近年来,清朝科举制度受到批判甚至被指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封建化,但是其对中华文明的的深入影响也是无法否认的。
5. 结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而清代科举的完善和实行,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指用考试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选拔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西汉宣帝时期,当时的郡县推举贤才担任各级官职。
这一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逐渐发展完善,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选拔制度。
三、科举制度实施过程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才干。
考生们在州县级考场进行答题,通过乡试者可晋级到下一轮考试。
2. 会试:会试是面试的形式,主要考察考生的口才和应对能力。
考生们在皇家设立的考场进行面试,通过会试者即可进入最后一轮考试。
3. 殿试:殿试是最后一轮考试,也是最为严格的一轮。
考生们在皇宫内进行答题,通过殿试者即可成为举人或进士。
四、科举制度的意义1. 推动社会进步: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增进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突破了阶级壁垒,使得社会流动更加活跃,人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3. 促进文化传承:科举考试注重文化和教育的传承,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五、科举制度的弊端1. 教育资源不均:科举制度的实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2. 应试教育倾向:科举制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学生只为了应考而学习,缺乏全面的素质发展。
3. 限制了专业发展:科举制度对科技和专业能力的考察较少,使得科技和专业领域的人才发展受到限制。
六、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应该深思和吸取教训,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注重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七、总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选拔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流程
二、宋代完善科举制措施
1、实行糊名、誊录法
所谓“糊名”,也称封弥或弥封,就是指在考试后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等贴封起来,以免评卷人因爱憎而失于公平,即现今所行的密封卷首法。
2、对考官实行限权、监督,并实行“锁院制度”
为防止考官的权力过限,宋朝采取临时派遭、年年轮换等方法,并明确规定其职权范围,对违法越权者一律追究刑事责任。
3、对权贵子弟考者实行复试,别头试等制度
宋代最高统治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下层人士参政,一开始就限制权贵子弟的录用。
4、严格考试纪律的一些措施
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改革都是有关防止考官作弊,保证考试公平的。
除此之
外,为了保证考试的真实和公正性,宋代还对考试纪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宋代规定,在考试之前,要派人搜查考生衣物,以防夹带。
“座位榜”又称“混榜”、“座图”、“座次榜”等,是开考前颁布的座位图榜。
这样一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考生舞弊,可避免相熟考生彼此“帮忙”,从而保证科举考试的严肃和公正,并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第4章科举考试制度学习要点1.九品中正制2.唐代的科举科目3.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措施4.元代的科举制度特点5.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6.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封建时代的人才选拔考试,也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因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科举。
时间:605-1904 (隋大业元年-清光绪三十年)1300年科举进士总数约98750人。
安徽休宁为状元第一县(19名文武状元)【福建有4个千名进士县】莆田县1433(一说1470)、晋江县1284、闽县1159、建安县1107。
第一节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1)尧、舜、禹:禅让制度。
夏:启开创世袭制度。
2)商周:基本都实行世袭的“分封制”。
即以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组织合为一体的“世卿世禄制”。
(商朝有从农夫中选贤人例子。
如商汤的伊尹、武丁的傅说。
西周治理天下“八统”(亲亲、敬故、进贤、使能、保庸、尊贵、达吏、礼宾)中“进贤、使能、保庸、达吏”属于选举人才,但以“亲亲”世袭为主。
)3)春秋战国:世袭制崩溃,各国纷纷举贤纳士。
4)秦代:以“军功授爵制”和“辟田”、“纳粟”,论功行赏。
在官吏选用上专断任意,用人无严格定规。
5)汉朝:以“亲亲”封赏方式,厚待皇室贵族;又以“尊贤”方式,选拔士人。
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辅以简单考试,为科举制前奏)。
但至东汉末,卖官鬻爵,“察举”制名存实亡。
6)魏晋:曹操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制)。
至晋代,“中正官”完全为贵族所把持,形成了世袭特权的士族门阀制度。
7)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取士办法,“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第二节隋代:科举制创立期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者参与基础,于开皇七年(587)令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实行。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隋朝主要考时务策(策试)。
古代科举制度-章程规章制度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五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2014-05-30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
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各朝代情况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
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
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明清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正式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
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
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
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
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
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
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
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1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
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
(连中三元)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
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
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
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
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
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
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
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
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
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
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
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
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
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
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
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
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
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
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这样的人叫作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
有制举和武举。
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
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
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