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61
ICU患者的监护与观察要点ICU(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内专门为危重病患者提供高度监护和护理的重要单元。
在这个特殊的病房环境中,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监护和观察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下面将介绍ICU患者的监护与观察要点。
一、心率和心律监测ICU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并观察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情况。
同时,需要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相关指标,保持心率和心律的稳定。
二、呼吸监测ICU患者常常存在呼吸困难或机械通气等情况,医护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并密切关注呼吸道的通畅性和氧合情况。
必要时,进行氧气补充或调整呼吸机参数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循环系统监测ICU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受到严密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输出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医护人员需要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循环系统问题,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正常。
四、生命体征监测除了上述特定的监测指标外,医护人员还需要监测ICU患者的体温、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重要生命体征。
这些监测将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疼痛评估疼痛是ICU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但有时患者因为疾病或药物的影响而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疼痛感受。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采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相应的镇痛治疗。
六、液体平衡与营养支持ICU患者往往需要输液或静脉营养支持,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液体平衡和营养状况,并调整液体输注速率和营养配方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七、感染监测与预防在ICU病房中,感染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炎症指标、呼吸道分泌物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风险。
八、非药物治疗观察ICU患者有时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运动或其他非药物治疗,医护人员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必要的支持。
ICU管道安全管理制度一、ICU管道的种类和作用1. 静脉输液管道:用于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药物等液体,保持病人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满足治疗需要。
2. 营养管道:用于营养液的输注,帮助危重病人维持营养平衡和促进康复。
3. 氧气管道:用于输送氧气,满足病人的呼吸需求。
4. 引流管道:用于排除体内积液(如胸腔积液、腹水等),保持病人的体液平衡。
5. 互联管道:用于连接监护设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等数据。
以上五种管道在ICU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不当或出现故障,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ICU管道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1. 管道使用规范:实施管道使用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明确每种管道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因误操作导致的事故发生。
2. 管道检查与维护:定期对各种管道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对于损坏或老化的管道及时更换,并保持清洁卫生。
3. 管道标识与归档:为不同种类的管道做出明显的标识,方便医护人员识别。
对管道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归档,记录管道更换、维修等情况。
4. 管道培训与考核:对ICU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管道使用培训,确保他们熟悉管道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
5. 管道应急处理:建立管道故障应急处理方案,对常见故障如漏液、堵塞等情况进行应急处理,保证病人的安全。
6. 管道质量监控:建立管道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管道的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7. 管道安全记录:建立管道使用的安全记录,全面记录管道的使用情况,为日后的管理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以上是ICU管道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健全的管道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ICU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三、建立ICU管道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ICU病人病情多变,需要长时间的监护和治疗,管道安全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2.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健全的管道安全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减少误操作和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ICU基础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情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意识等,以及各系统的功能状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基础护理:包括洗脸、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等,保持患者的清洁和舒适。
3. 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气道湿化和适当吸氧,持续监测氧饱和度。
4.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给予合适的饮食种类和方式,维持患者营养需求。
5. 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6. 安全护理: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建立和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急救物品和药品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7. 记录护理: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出入量等,为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以上是ICU基础护理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
ICU气管插管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呼吸道危险因素及护理ICU收治全院的急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多,由于患者的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出现并发症多、凶险等特点,气管插管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有以下方面。
1 危险因素1.1气道阻塞及通气障碍主要原因为呼吸道抽吸不彻底,搬用时体位改变或牵拉人工气道,刺激患者咳嗽,致使分泌物涌入主支气管或气管插管处。
气管插管套囊充气不足,口鼻腔分泌物流入气道引起阻塞。
1.2人工气道移位转运过程中由于体位改变,搬用时牵拉或固定的胶布松动等原因,导致管道扭曲或与气管内壁成角或移位,深度不够或至一侧支气管,影响到气道的通畅,致气体交换受损。
1.3药物的影响①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由于镇静镇痛不充分,躁动剧烈或约束不当,造成意外拔管的危险;②转运过程中过度使用镇静肌松药,镇静肌松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和呼吸肌,致使自主呼吸不规则,甚至消失或减少,且易出现缺氧。
1.4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人机不协调。
1.5气源不足,氧气压力过低或氧气袋准备不足。
1.6原发疾病的影响脑外伤在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振荡使颅内压高诱发脑疝,颈椎损伤累及颈髓时,可因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或受刺而使呼吸抑制。
1.7知识缺乏①转运人员由于缺乏转运知识和缺乏相关的转运技能和应变能力,转运过程中经验不足,造成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不及时,出现意外事件未及时处理,给患者造成伤害;②家属缺乏在转运过程中相关的转运知识,在转运途中人为放开约束带或人为的造成气道的阻塞如被单遮盖患者的气管插管口造成患者气道阻塞。
1.8医护人员在转运过程中缺乏责任心,观察病情不到位,不仔细,未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转运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9急救设備不完善,仪器蓄电池备用不足,机械通气患者氧气准备不充分,导致监测治疗措施中断及患者出现缺氧,呼吸困难、氧饱和下降耽误治疗时机。
2 护理2.1评估2.1.1呼吸系统评估包括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气道有无阻塞、痰液量、性状、呼吸音是否对称,人工气道应妥善固定,观察气囊充盈程度,并注明气管插管与门齿间的距离,评估脉搏、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呼吸不平稳者不可转运。
ICU患者的护理要点和技巧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为了治疗和监测危重病患者而设立的特殊医疗设施。
在ICU工作的护理人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们需要掌握一系列护理要点和技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护理的关键要点和常用技巧。
一、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在ICU环境中,患者往往因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而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和口罩、清洁消毒等。
此外,要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做好噪音和污染控制。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ICU患者常常需要机械通气或其他呼吸支持措施。
护理人员应确保气道通畅,及时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并定期翻身、调整体位,以避免肺不张和感染。
三、监测和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和管理患者的生命体征对ICU护理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并监测尿量、排便情况、血氧饱和度等。
此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心理状态,并随时记录和汇报相关数据。
四、缓解疼痛和不适ICU患者常常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和不适。
为了缓解患者的痛苦,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物,并配合其他疼痛管理措施,如按摩、热敷、音乐疗法等。
此外,还应关注患者的精神和社交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五、避免并发症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预防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出血倾向、压疮风险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营养支持、进行体位翻动、定期评估皮肤状况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六、维护心理健康ICU患者常常身处陌生而紧张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忧虑,并给予心理支持和关怀。
鼓励家属的参与和支持也是帮助患者度过困难时期的重要因素。
七、团队合作和持续学习ICU患者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紧密配合。
团队间的沟通和协调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护理质量。
ICU常见各种管道的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各种管道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这些管道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呼吸、循环和排泄功能的正常运作。
本文将介绍ICU中常见的各种管道及其护理方法。
1. 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Tube)气管插管常用于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以下是气管插管的护理要点: - 定期检查管道位置,确保其正确放置于气管中。
可依靠X光或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法进行确认。
- 定期翻动患者的头部,避免气管插管固定在同一位置导致皮肤破溃。
- 维持插管畅通,定期吸除分泌物,注意手法温和,避免刺激气管。
- 定期更换气囊,避免漏气。
- 监测呼吸道压力和肺泡内峰压,避免气压过高导致肺损伤。
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力、输注液体、药物或营养物质。
以下是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要点: -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存在阻塞或漏气。
- 定期更换透明敷料,观察导管插入部位的红肿、渗血等情况。
- 定期检查导管是否与周围组织发生摩擦或移位,避免引起血栓形成。
-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固定带。
- 防止导管脱落,遵循导管固定原则。
3. 胃肠管(Gastrointestinal Tube)胃肠管常用于辅助患者排空胃肠内容物、营养支持或给药。
以下是胃肠管的护理要点: - 定期检查管道通畅,注意排气、引流和排泄功能。
- 定期检查管道位置,确保其正确放置于胃或肠道中。
- 定期冲洗胃肠管,避免管道被食物或分泌物堵塞。
- 定期更换胃肠管固定带和透明敷料,保持周围清洁。
4. 尿液引流管(Urinary Catheter)尿液引流管常用于监测尿液排泄情况、测量尿量和减轻膀胱压力。
以下是尿液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 定期检查导尿管通畅情况,避免导尿管被尿石或凝血块堵塞。
- 定期冲洗导尿管,保持通畅。
ICU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护理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ICU患者6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全部患者经过有效的吸痰、气道湿化、吸氧以及口腔护理等干预措施,呼吸道均保持畅通,意识恢复。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0.8%(7/65),经呼吸道感染强化控制和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于48-85天拔管。
患者生存率为95.4%(62/65),显著提升了患者生存率。
结论:对ICU气管切开术患者进行有效呼吸道护理,能让呼吸道感染有效降低,让患者生存率提高,对于恢复患者机体非常有利。
关键词:ICU患者;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正常情况下ICU患者的肺部功能会严重下降,而且也会丧失吞咽能力和咳嗽能力,因此患者产生的各种分泌物就会对气道造成堵塞,引起呼吸障碍,甚至可能导致ICU患者死亡。
在对ICU患者呼吸不畅进行治疗时,气管切开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切管切开不断能让患者的通气量得以保持,让主要器官的机能要氧气供给量得以保证,但是气管切开术却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术后加强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关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ICU患者65例,男性46例,女19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3±2.4)岁;脑血管疾病患者20例,阻塞性肺病患者1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6例,头颈疾病患者10例,肺部感染患者4例。
1.2方法①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进行定时检测,进而来对治疗效果进行及时掌握。
定时对切口周围进行消毒,并对切口敷料进行及时更换,避免发生切口感染。
抬高患者头部30°,2小时抬高1次,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肺部感染。
吸痰会导致患者发生低血压、低氧,因此吸痰前应加强患者的吸氧护理,在患者气管切开处给予面罩低流量吸氧,吸氧期间要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认真观察。
ICU 患者常有护理问题及措施一、清理呼吸道无效/低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痰液粘稠或病人疲倦、胸痛、意识阻挡等以致咳嗽无效、不能够或不敢咳嗽相关1.病情观察亲近观察咳嗽、咳痰情况,记录痰液的色、量及性质2. 环境与休息保持适合的室温〔18-20℃〕和湿度〔50%-60%〕,病情同意,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有助于改进呼吸和咳嗽排痰。
3.饮食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如患者没心、肾功能阻挡,予充足的水分,日。
4.促进有效排痰包括气道湿化、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吸痰等。
5.用药护理遵医嘱予抗生素、止咳及祛痰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响。
二、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痉挛、呼吸面积较少、换气功能阻挡、胸部伤害、难过、胸廓活动受限或肺萎缩等相关1. 病情观察判断呼吸困难的种类并动向观察病人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监测血氧饱和度。
2. 环境与休息保持病室环境沉寂酣畅、空气干净和温湿度适宜。
病情同意取半卧位。
3.保持呼吸道畅达及时去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成立人工气道。
4. 氧疗和机械通气的护理依照呼吸困难的种类、严重程度不同,进行合理氧疗或机械通气。
亲近观察氧疗的收效,假设吸入高浓度氧或纯氧要严格控制吸氧时间,一般连续给氧不高出 24小时。
5.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呼吸愉悦剂等,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响。
6.心理护理向患者恩赐心理支持,使其保持情绪牢固。
三、体温过高与细菌、病毒感染及体温调治中枢失衡相关1.病情观察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2.休息与环境保持病室沉寂并保持适合的温、湿度。
3.饮食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同意,激励病人多饮水。
4.高热护理可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措施,以逐渐降温为宜,防范虚脱;病人大汗时,及时擦拭和更换衣服,防范受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遵医嘱静脉补液。
5.口腔护理6.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ICU中的生命支持技术-呼吸支持治疗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均为医院危重症患者,在重症监护室中,患者需要得到24小时全天护理,一旦出现突发症状,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给予患者及时治疗。
重症监护室主要目的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给予患者生命支持。
如果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也可以为患者给予器官功能支持,避免由于脏器功能受损而导致出现严重症状。
重症监护室生命支持方法种类繁多,其中呼吸支持技术最为重要。
1什么是呼吸支持技术呼吸支持是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最佳方法,在临床上呼吸支持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含开放气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氧等技术。
通过给予患者呼吸支持,能够让患者维持呼吸正常,逐渐改善和恢复呼吸功能,对危重症患者治疗有重要意义。
2呼吸支持技术2.1氧疗通过增加患者吸入氧浓度,促使患者缺氧状态得到纠正,此种方法属于氧疗法。
采用科学氧疗方式,能够促使患者体内氧明显增加,改善呼吸功能,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概率。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血氧浓度较低,均可以采用氧疗方式,但在实践中治疗要求较高。
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属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氧浓度低于60毫米汞柱,则可以实施氧疗技术治疗。
如果患者属于急性呼吸衰竭,则可以将氧疗要求放宽。
如果患者属于氧合功能受到限制,但患者通气功能基础正常,可以给予较高浓度吸氧。
如果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同时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者。
则可以适当使用低浓度持续吸氧方式。
吸氧治疗方法包含机械通气氧疗、高压氧疗和气管内给氧等方法。
在临床中常见为高氧氧疗和机械通气法。
2.2人工气道建立和管理在救治危重症患者过程中,需要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气体交换充足,避免出现呼吸道并发症等症状,有利于患者重要器官得到保障。
建立人工气道是为了解除气道梗阻,及时将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清除,避免患者出现误吸状况。
如果患者属于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等,均可以采用正压通气治疗。
建立人工气道方法:紧急处理气道,如果患者处于病情危急情况,则需要保证患者有足够通气和氧供。
ICU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方法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一个为危重病患者提供特殊护理的环境。
对于ICU患者来说,呼吸道护理非常重要,因为呼吸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方法。
I. 呼吸道清洁与湿化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常常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或气管插管等操作。
这些操作容易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过多的分泌物容易引发感染,并使气道阻塞。
因此,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非常重要。
1. 定期气道抽吸:定期进行气道抽吸,可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减少阻塞和感染风险。
抽吸时应注意使用无菌技术,避免交叉感染。
2. 呼吸道湿化:通过给予湿化气体,可增加呼吸道粘膜的湿润,帮助排出分泌物。
常用的湿化方法包括湿化瓶、湿化器等。
在使用湿化设备时,应定期更换湿化瓶内的水,并保持设备的清洁。
II. 气道管理与保持通畅1. 合理使用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ICU患者常见的呼吸支持措施之一。
插管前应进行评估,确保选择适当的插管尺寸,并注意将气管插管固定好,避免脱出。
2. 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机的设置和操作技巧决定了治疗效果和预后。
医护人员应掌握呼吸机操作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相应的参数,如潮气量、吸呼比、PEEP 等。
III. 预防呼吸道感染1. 保持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ICU患者前后应正确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以防止交叉感染。
2. 使用呼吸器具与设备时的无菌操作:在给予气道护理或使用呼吸器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发生。
使用一次性呼吸器具,如呼吸面罩、气管切开套管等,可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定期更换呼吸机滤网:呼吸机滤网具有阻止微生物进入呼吸机内部的作用。
定期更换呼吸机滤网,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4. 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对于需要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合理、规范、持续的抗生素应用,以预防或治疗呼吸道感染。
IV. 定期评估与护理观察1. 注意监测呼吸参数:对ICU患者的呼吸参数进行定期评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护理措施综合ICU是各科危重病患者的集中收治区域。
为了方便气道管理以及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建立人工气道就成为了进行机械通气的常见治疗措施。
由于患者病情重,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接受多种创伤性诊疗,使用大量广谱抗菌药物,极易引发院内感染和出现耐药,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本文对ICU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现况進行综述。
标签:呼吸道感染、ICU、病菌、相关因素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建立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使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ICU 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在引起的系统器官衰竭中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预防,甚至会引起死亡。
在医院中,导致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以及数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这样也会导致其耐药率也随之迅速的飙升,这种情况在ICU 中就显得非常突出。
本文主要就是选取某院在2013年的患者进行研究。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份至2013年12月份本院ICU病房患者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在13~78岁,平均年龄48岁。
住院时间 3 d~184 d.发生院内感染66 例[1]。
对66例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气管护理等相关的护理措施,患者状况有所好转。
2.感染相关护理措施2.1 抬高床头美国疾控中心已经建议,医务工作者将床头抬高到30到45度来减少V AP 的发生,前提是患者无特殊禁忌症。
当患者取平卧位时,胃内容物易逆流人食管,返流的胃内容物含有细菌易积聚在咽喉部,误吸进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发生肺部的感染。
Kollef报告指出,仰卧的头部位置可能引起误吸的发生增加V AP 的机率,从而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将床头升高到45度的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方面都确认了肺炎发病率及感染机率都要比平躺着的病人低[2]。
2.2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操作前后规范六步洗手法,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强烈建议即使医务人员佩戴手套,在对患者进行直接护理前、后,或者可能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情况下都要进行手部消毒,加强病区内的消毒隔离,尽量减少各类侵入性操作,必要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避免感染的发生。
最新:ICU常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1.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患者昏迷,无法自主咳嗽排痰有关1、设专人护理。
2、对有人工气道者,及时湿化气道吸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每2小时翻身排背一次,鼓励清醒病人正确咳嗽排痰并刺激其咳嗽排痰。
4、保持室内空气适宜,温度保持在18o C^22o C1湿度在50%-70%,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15-30分钟。
5、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及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组加重、烦躁不安等呼吸道阻塞的情况发生。
6、正确留取痰标本,观察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和气味,并记录。
7、非禁食的病人每日水摄入量在2000以上。
8、听诊双侧呼吸音及痰鸣音,观察每班咳痰情况,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9、保持静脉通道畅,并备齐抢救物品和药品。
2.中枢性高热与丘脑下部.脑干等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1、监测病人体温,每4小时一次2、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冰毯等,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3、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
4、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5、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
6、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识指导。
加强基础护理3.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被动卧位有关1、根据患者皮肤状况,及时翻身拍背,给予骨隆突处按摩,用软枕垫足踝部、臀部等,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
2、穿棉质衣服,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身2次以上,勤换衣裤。
3、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潮湿及有污渍时及时更换。
4、及时修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5、适当使用压束带,以免抓破皮肤。
6、加强饮食护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4.气体交换受损与痰过多过粘稠,咳嗽无力,惧怕疼痛有关1、给于病人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等,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工作中的ICU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ICU(重症监护室)护理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ICU护理技术要求护士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需求,确保患者在疾病危急时刻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下面将通过十二个小节展开回答写作,深入探讨护理工作中的ICU护理技术。
1、患者观察与监测ICU护理技术中,患者的观察与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这包括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呼吸道管理在ICU护理中,呼吸道管理是关键的护理技术之一。
护士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清洁呼吸道,辅助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及时处理呼吸道异物,确保患者呼吸顺畅。
3、静脉通路管理静脉通路管理是ICU护理中常见的技术之一。
护士需要合理选择静脉通路,正确插管,定期更换穿刺点,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静脉通路的畅通和安全。
4、疼痛管理在ICU护理中,疼痛管理是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士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选择疼痛管理方案,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5、褥疮预防褥疮是ICU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使用防褥疮垫等,预防褥疮的发生。
6、营养支持在ICU护理中,营养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态,制定适合的营养支持方案,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供给,促进患者康复和恢复。
7、导管护理ICU患者常常需要各种导管来支持治疗和监测生命体征。
护士在处理导管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导管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8、药物管理在ICU护理中,药物管理是护士必备的技能之一。
护士需要准确把握医嘱,正确计算药物剂量,遵守用药规范和用药时间,及时记录药物使用情况,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