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护理程序在开胸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开胸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78例开胸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应用护理程序。
比较两组护理后呼吸功能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开胸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护理程序,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护理程序;开胸术;呼吸道管理;呼吸功能;并发症开胸术患者因手术的部位及病症特点,术后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手术效果,并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隐患[1]。
开胸术后患者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引起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护理程序极为重要,预防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身心健康[2-3]。
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护理程序在开胸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78例开胸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
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8.57±4.02)岁;其中肺脓肿11例,肺癌16例,纵膈肿瘤12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9.21±4.53)岁;其中肺脓肿10例,肺癌18例,纵膈肿瘤11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协助患者翻身及人工扣背排痰常规护理措施。
开胸手术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
开胸手术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手术,可能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在术后的呼吸道护理中,要重视患者的体位。
由于开胸手术引起的胸廓损害,会导致患者肺活量的减少,进而影响呼吸效果。
因此,要尽可能保持患者的体位,确保患者呼吸顺畅。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控制患者进食量,防止出现窒息等不良反应。
其次,在术后的呼吸道护理管理中,需要注重患者的清洁。
特别是伤口部位,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防止细菌对呼吸道的影响。
除了常规护理,还需要采用一些消毒措施,例如使用酒精消毒等,避免病原体的侵入。
此外,在呼吸道护理中,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胸闷、咳嗽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还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率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最后,在呼吸道护理中,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开胸手术是一种较为创伤的手术,患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恢复困难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善于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
综上所述,开胸手术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在护理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体位、清洁、监测、心理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开胸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开胸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措施,得出结论:正确实施开胸手术围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是减少和预防肺部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开胸手术呼吸道护理管理1 临床资料本组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38~80岁,平均59岁。
食管癌手术23例,贲门癌9例,肺癌11例,纵隔肿瘤切除术5例,肺气肿部分肺叶切除术12例,肺大泡切除术2例,胸部创伤开胸手术10例。
以上病例有5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余均治愈出院。
2 护理体会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入院后因环境陌生,对手术的恐惧,担忧预后等,患者常有紧张的心理,应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讲解有关疾病及手术方面的知识,减轻其紧张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术前各项检查及准备。
同时告知患者术后24 h护士会常唤醒其做深呼吸、咳痰和改变体位等,使患者和亲属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
2.1.2 呼吸道管理①戒烟:吸烟患者术前绝对禁烟2周。
因为吸烟会刺激肺、气管及支气管,使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加,从而导致肺部感染。
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术前术后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重要性。
②口腔护理:嘱患者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③呼吸功能训练。
注意:①缩唇呼吸。
患者双手交叉置于腋前,用鼻深吸气时感胸廓扩张至最大,屏气2~3s,然后用嘴将气体慢慢呼出,呼气时口唇收拢,作吹口哨样。
呼吸按规律进行,每天练习5~10次,每次10 min,开始由护士指导,然后让患者独立练习。
每天评估患者训练的成效。
②腹式呼吸训练。
由于术后切口疼痛,使呼吸功能急剧下降,呼吸模式由深慢变为浅快,从而使潮气量和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故手术前要让患者掌握腹式呼吸技巧。
教患者做腹式呼吸,即一只手轻捂胸部,另一只手轻捂腹部,然后吸气,感到放在腹部的手起伏较大,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③有效咳嗽训练。
有效咳嗽可预防术后肺炎、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老年开胸手术后呼吸道管理一、术前指导1、术前指导是患者术后恢复的关键,故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掌握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增加自我护理知识,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并教育吸烟患者术前绝对戒烟,因吸烟会使术后痰多粘稠,难以咯出,增加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2、深呼吸运动(1)腹式呼吸:鼻吸气时腹部徐徐膨隆,稍憋气后缩唇慢呼气,每回呼吸5次。
(2)呵欠动作(打哈欠):每5~10min呵欠1次,持续吸气约5s后慢呼气。
(3)双侧下胸扩张和单侧下胸扩张呼吸:①双手分别置于腋下第6肋,吸气时手感胸部扩张。
②以手置于呼吸弱的一侧胸,身体稍倾向或卧向健侧,吸气时尽量让气体进入患侧,以手感或绷带检查呼吸结果。
(4)上肺呼吸:手置以锁骨,吸气时凸出,呼气时下凹。
(5)吸气动作:一次比一次更深的腹式呼吸,共3次。
3、咳嗽训练指导正确的咳嗽体位与咳嗽方法:(1)坐位咳嗽时,身体稍向前弯腰盘腿。
(2)侧卧位咳嗽时,取屈膝侧卧位。
(3)坐着顺利咳嗽体位:坐在椅子或床边,把两肩稍向内弯,头稍向下,把一小枕放在胃部,两手夹住它。
咳嗽时,用手压腹咳嗽。
(4)通过腹式或胸式呼吸方法,放松喉部肌肉张口稍伸舌连续咳嗽2、3声。
4、吸气训练器使用吸气训练即是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的深而慢的最大吸气运动的一种装置,通过观察小球升起的刻度来判断吸气量的多少。
方法:做1次正常的深呼吸后,把吸气嘴紧含嘴里把球吸起,然后取出吸气嘴,缩唇慢呼气,共5次。
二、术后呼吸道管理1、协助排痰(1)叩打震动法:㈠护理人员手呈杯状,腕部弯曲,轻轻地拍打背部或胸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以“圈位”接触皮肤,手部肌肉及手腕放松,拍打时用腕力和肘关节力,每次拍打3~5min,同时让病人咳嗽把痰排出。
②在拍打区域,由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面或两手平放,随呼气向内向下震动,也可在咳嗽时或吸球的同时振动,它有助于分泌物向上移动至大气道。
2、刺激咳嗽:用拇指或食指在吸气终末稍用力向内压在胸骨柄上窝的气管,并同时向横滑动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无效时可用鼻导管吸痰。
作者单位: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金海安:女,本科,护师,护士长开胸术后患者呼吸道护理金海安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02.047 开胸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手术对肺功能干扰较大,术后肺功能损伤明显,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清除障碍。
加上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肺部并发症。
另外,我科开胸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其肺功能大都因年龄、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而不同程度受损。
因此,做好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是预防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键[1]。
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们对110例开胸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呼吸道围手术期准备,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开胸手术患者110例,其中男59例,女51例。
年龄38~75岁,平均58岁。
食管癌根治术39例,贲门癌根治术19例,肺癌根治术26例,纵隔肿瘤切除术6例,肺减容术3例,肺大泡切除术8例,胸外伤开胸探查术9例。
术后合并肺部感染8例。
经治疗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5~20d,平均17.5d。
2 护 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必要性、安全性,增加患者和家属治愈疾病的信心,并告知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2.1.2 呼吸道护理 (1)心肺功能评估。
术前应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全面检查,综合判断心肺功能能否耐受手术,或者需要如何校正,为手术创造条件,减少肺部并发症。
(2)通畅气道,戒烟。
吸烟患者术前绝对禁烟2周[2]。
(3)呼吸功能训练。
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练习使用深呼吸训练器、有效咳嗽训练等[3]。
2.2 术后护理2.2.1 体位 术后患者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取半卧位,利于通气。
2.2.2 镇痛 开胸手术创伤大,切口疼痛较剧烈,有效潮气量骤减,对患者呼吸功能干扰较大。
因此,有效的镇痛至关重要。
可常规使用镇痛泵24~72h,必要时辅以镇痛药,并给予有效的胸廓固定。
开胸手术患者呼吸道管理摘要开胸手术适用于纵隔肿瘤、肺癌、食管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创伤性或自发性血气胸、疑有活动性出血或引流不畅、大者开放性胸外伤的闭合修补等。
通过及时有效的呼吸道管理,降低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几率。
关键词开胸手术呼吸道管理咳嗽咳痰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科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实施开胸手术60例,其中肺癌2例,食管癌30例,血气胸16例,其他疾病12例。
术前护理:①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要详细询问患者情况,有吸烟史的要鼓励患者戒烟,并讲解吸烟对术后疾病恢复的不利影响。
②对食管、肺、贲门、先心等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1周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吹气球、爬楼梯等肺功能锻炼。
依病人体质,以不感疲劳为易。
③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手术成功的范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护理:①体位: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严密监护心率、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每15~30分钟测量1次,术后6小时麻醉清醒,生命指征平稳,可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利于引流。
②有效的咳嗽、咳痰: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
患者取坐位,护士站在患者的手术对侧,家属站在患者术侧,再次向患者讲解示范深呼吸咳嗽、咳痰的方法,家属用双手加压固定胸壁,以减轻患者咳嗽时因胸腔振动引起的疼痛,加压力度不易过大,以免加重骨折或切口疼痛加剧,护士一手扶持患者肩部,另一手五指并拢,掌心呈中空状,有节奏地由下而上,由外侧向内侧反复叩击患者背部,避开手术切口及肋骨骨折处,指导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数秒钟,然后用力咳嗽,以咳出暗褐色痰块为排痰有效的指标,避免单纯喉头发声的“假咳”,一般每2小时1次,同时可根据医嘱经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术后前3天有效地咳嗽排痰是预防术后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关键。
结果本组60例,通过以上呼吸道管理,除1例术后并发肺栓塞转科治疗外,余59例均痊愈出院,无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
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 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 .27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综述目前,许多疾病需要在全麻下实施开胸手术。
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占有一定比例。
有报道,开胸术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老年患者达24.6%,肺炎的发生率也较其他类手术患者高,居外科患者院内感染的2~3位[1],全麻开胸术后46.59%患者存在呼吸道定植菌。
因此,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工作是保证全麻开胸患者手术成败的关键。
下面就全麻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呼吸道的护理作一综述。
1合理氧疗术后创伤疼痛、胸带包扎等因素,使患者术后呼吸明显变浅变快,容易产生呼吸功能不全及低氧血症[2]。
全麻术后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常常给予中等流量的氧气吸入,宜采用呼吸道湿化给氧。
清醒后,待血压、脉搏、呼吸平稳后可改半卧位吸氧。
若有痰液,及时吸出。
吸痰前后,充分吸氧,宜用100%氧气过度通气,可使患者镇静、减轻痛苦,以避免因情绪紧张致颅内压增高[3]。
用氧过程中,护士要经常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漏气,吸氧管有无堵塞,吸氧鼻塞比鼻孔直径小时要对鼻塞加以固定,必要时面罩给氧、呼吸机给氧,以保证供氧。
2排痰的护理有研究显示全麻开胸患者在术后第1~5天内,痰屈服应力、粘性、弹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痰粘弹性改变严重阻碍了痰液清除,临床上患者咳嗽状况也证实了患者术后第1天存在明显的排痰困难。
临床上常用蒸馏水加糜蛋白酶等药物来稀释痰液,但仍有部分患者痰液潴留,需行鼻导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4]。
具体措施如下:(1)耐心解释,督促患者克服伤口疼痛的影响,坚持咳痰;(2)咳痰时,护理人员一手压迫上腹部,一手保护伤口以减轻疼痛;(3)痰液过多,咳痰无力,可用鼻导管吸痰;(4)为患者翻身拍背,使痰液由肺向大气管汇集,利于痰液吸出和肺膨胀;(5)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痰的排出;(6)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床上平卧位咳痰训练;(7)对痰液粘稠咳不出者,采用鼻导管吸痰,如症状无改善,可在支气管镜下吸痰[5]。
开胸术后肺部护理开胸手术病人术后有肺容量改变、肺通气改变,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影响因素为呼吸道分泌物滞留、胸廓扩张力降低、肺顺应性减小、切口疼痛、呼吸方式改变、神经反射刺激等。
重视术前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氧疗,有效镇痛和控制感染,可减少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一、手术是在全麻下完成的,若患者回病房后未完全清醒,应平卧位,持续吸氧,这些手术一般术后吸氧时间6至24小时,流量每分钟3至5升,连续吸氧超过6小时,间断停止吸氧10至30分钟后继续吸入。
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时误引入气管引起窒息,待病人完全清醒,血压平稳后,可改为半卧位。
二、由於手术创伤,切口疼痛,肺漏气,关胸后胸腔内残留气体及创伤后机体应激反应,造成病人呼吸变浅,吸痰无力,痰液粘稠,阻塞呼吸,导致肺充气不良,此时应鼓励其咳嗽或适当改变体位拍背辅助咳嗽、吸痰或深吸气、用力吹气球,以利术后肺复张,促进痰液排出和胸腔引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护理中,可灵活采取“翻、拍、雾、点、滴、吸、吹”等几种方法:1..翻身、拍背、辅助咳痰翻:病人回监护室,血压平稳,气管插管拔除后,每间隔1小时翻身一次,以防分泌物附积在肺底,叩背手法:手掌微凹呈弓型,由下至上,由边缘到中央,有节奏地叩拍患者背部,同时嘱病人做深吸气,使部分萎陷肺泡充气扩张。
在平卧位时,双手扶胸部以固定切口,嘱病人咳嗽,部分病人用杜冷丁止痛。
间断翻身有助於改善肺内各部分通气及通气血流比率。
2.雾化吸入拔除气管插管后既可给予雾化吸入,雾化吸入15min,以使,黏液变稀便于咳出。
组合药液超声雾化吸入是依据药理作用机制而产生的综合效果。
药物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产生的雾化量大,雾滴小,药物能随深而慢的吸气,均匀地到达终末支气管肺泡,有效地发挥抗菌消炎稀释痰液的作用,可以使痰液迅速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预防肺不张、的发生。
开胸术后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
本组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38~80岁,平均59岁。
食管癌手术23例,贲门癌9例,肺癌11例,纵隔肿瘤切除术5例,肺气肿部分肺叶切除术12例,肺大泡切除术2例,胸部创伤开胸手术10例。
以上病例有5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余均治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入院后因环境陌生,对手术的恐惧,担忧预后等,患者常有紧张的心理,应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讲解有关疾病及手术方面的知识,减轻其紧张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术前各项检查及准备。
同时告知患者术后24 h护士会常唤醒其做深呼吸、咳痰和改变体位等,使患者和亲属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
2.1.2 呼吸道管理①戒烟:吸烟患者术前绝对禁烟2周。
因为吸烟会刺激肺、气管及支气管,使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加,从而导致肺部感染。
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术前术后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重要性。
②口腔护理:嘱患者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③呼吸功能训练。
注意:①缩唇呼吸。
患者双手交叉置于腋前,用鼻深吸气时感胸廓扩张至最大,屏气2~3s,然后用嘴将气体慢慢呼出,呼气时口唇收拢,作吹口哨样。
呼吸按规律进行,每天练习5~10次,每次
10 min,开始由护士指导,然后让患者独立练习。
每天评估患者训练的成效。
②腹式呼吸训练。
由于术后切口疼痛,使呼吸功能急剧下降,呼吸模式由深慢变为浅快,从而使潮气量和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故手术前要让患者掌握腹式呼吸技巧。
教患者做腹式呼吸,即一只手轻捂胸部,另一只手轻捂腹部,然后吸气,感到放在腹部的手起伏较大,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③有效咳嗽训练。
有效咳嗽可预防术后肺炎、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术前3d教患者作深呼吸,吸气末屏气片刻后用力咳嗽,此时,腹肌强烈收缩,对抗膈肌在肺内形成一定的压力,对抗关闭的气道,将会厌和声门气体冲出,其运动促使分泌物向上运动,将气管内的痰液排出。
应避免只用喉头振动引起的无效咳嗽。
2.1.3 术前肺功能的监测能有效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肺活量、血氧饱和度等,综合判断肺功能是否耐受手术。
对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前准备要充分。
通过术前抗炎,间断低流量吸氧等能有效地改善肺功能,提高各项监测指标,为手术创造条件,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与活动术后患者全麻清醒,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取半卧位,利于通气。
同时可为患者叩背,护士手扶患者,另一手掌指关节微屈成握杯状,利用腕力轻柔地迅速从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叩击背部,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叩击可在患者呼气时进行,使松动的分泌物利用气流的冲击将痰排出,叩背时力量适中,利于痰液排出,促进肺复张。
病情稳定,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可有效预防肺不张,改善通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