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茨及其理论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9
舒尔茨和他的人力资本理论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的是舒尔茨。
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
同时,他发现工人工资大幅度增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
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的结果。
于是,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其中心论点就是,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
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种资源总称。
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人力资源天然属于个人,可以交易。
而企业,就是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契约关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人力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不再满足于把劳动力看做是一种被动的、只能为资本所雇佣的要素,而是提出了劳动同样是资本的看法。
其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有相互关系的,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对投资量,主要是由收益率决定的。
收益率高说明投资量不足,需要追加投资;收益率低,说明投资量过多,需要相对减少投资量。
当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二者间投资收益率相等时,就是二者之间的最佳投资比例。
在二者还没有处于最佳状态时,就必须追加投资量不足的方面。
当前相对于物力投资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量不足,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其二,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
舒尔茨认为,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中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
因此,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民的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可以代替部分土地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1、主要观点:
(1)总体资本可以分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依靠教育,教育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使人从可能劳动力变为现实劳动力,从低级劳动力变为高级劳动力,因此教育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潜在的投资;
(3)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2、基本评价: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有物质资本的束缚,提出了人力资本,把人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等同,但是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此外,在人力资本理论的作用下,导致了学历膨胀,人们热衷于追求高学历,希望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经济发展,但忽视了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仅是众多因素之一,也绝非决定性因素。
实践证明,许多国家投资教育也并没有像该理论所欲言的那样带来丰厚利润。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名词解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1960年由美国企业家舒尔茨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其目的是研究国家经济发展与投资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指企业中的熟练技术人员、智力劳动者和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熟练工人。
他认为,这些人才在企业中可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因而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取决于投资于人力资本上,这种投资可以在三个不同层面上进行:短期投资、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根据这种理论,国家可以通过投资于社会利益和科技进步等领域,实现更大的经济增长。
短期投资指的是投资于熟练技术人员、智力劳动者和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熟练工人。
这种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提高产出,并实现短期经济增长。
中期投资指的是投资于教育、培训和其他专业技能的发展。
这种投资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本不断地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长期投资指的是投资于社会利益和新技术开发,这种投资可以帮助企业长期发展,实现长期经济增长。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显示,投资于人力资本是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舒尔茨看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应该把投资更多的精力放在投资于人力资本上。
舒尔茨的理论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注意。
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应该加以重视和投入更多资源。
在实践中,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投资于教育、培训和新技术开发等人力资本培养上,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经济增长。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当今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借鉴,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经济发展理念,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总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经济学家们应该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路径,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舒服尔茨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内容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1.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2.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3.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4.摆脱一国贫困状况的关键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
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舒尔茨教授与刘易斯教授是因为他们在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先驱工作, 特别是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的重视.舒尔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由于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他与另一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同时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还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造者之一。
他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
舒尔茨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按照舒尔茨的研究,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
舒尔茨还指出,从1919年到1957年38年中美国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可以通过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来进行。
一个受过教育的穷人会通过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自己的生产率,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上通过竞争实现脱贫致富。
由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本理论,对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论著大量出现,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频频被授予诺贝尔奖。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整体上已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我国还有很多穷困的地区和人口。
由于我国的大多数低收入人口主要依靠农业为生,所以我国政府一向重视“三农”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通过对农民的扶持,发放补贴,援助财物、免去农业税等,都有利于农民状况的改善,但却未必是治本之策。
因为长期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虽然能一时缓解这些地区的贫困,但最终无法提高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终究难跳出“低水平的陷阱”。
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增加对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基本素质。
在舒尔茨之后,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20世纪60年代的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为15%,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为20%;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3%和15%。
舒尔茨和他的人力资本理论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经济发展动力做出全新解释的是舒尔茨。
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
同时,他发现工人工资大幅度增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
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的结果。
于是,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其中心论点就是,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
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种资源总称。
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人力资源天然属于个人,可以交易。
而企业,就是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契约关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人力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一些经济学家不再满足于把劳动力看做是一种被动的、只能为资本所雇佣的要素,而是提出了劳动同样是资本的看法。
其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有相互关系的,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对投资量,主要是由收益率决定的。
收益率高说明投资量不足,需要追加投资;收益率低,说明投资量过多,需要相对减少投资量。
当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二者间投资收益率相等时,就是二者之间的最佳投资比例。
在二者还没有处于最佳状态时,就必须追加投资量不足的方面。
当前相对于物力投资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量不足,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其二,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
舒尔茨认为,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中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
因此,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民的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可以代替部分土地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THEORY FRONTIER丨理论•前沿唐■E■舒尔茨的理论回顾文/李研菲【内容摘要】2020年6月5曰,‘‘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E .舒尔茨去世。
作者曾于1990年代师从唐•舒尔茨教授,本文综合了相关研究,概览性地介绍了整合营销理论,以及该理论随着时代进步、技术发展所进化出来的理论。
【关键词1唐•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4R s营销理论S I V A理论P A R理论2020年6月5日,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E •舒尔 茨(D〇n E.Schuh Z)去世,享年86岁。
其一生发表了 70 多篇期刊文章、出版了 43本书籍,其中《整合营销传播》是第一本关于整合营销传播(丨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fation)的著作,指出了当时营销市场的乱象,也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的战略性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为重要的营销 理论之一。
以下,让我们回顾唐•舒尔茨教授的经典理论。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整合营销传播是将企业与市场营销相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的过程,其中心思想是以通过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满足顾客需求为价值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 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 具的优势,从而使促销宣传低成本化,以高强度的冲击 力形成促销高潮3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时期,该理论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研究者们开始强调 “营销即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应该是各种传播手段的一种有序、统一的整体。
其中,唐•舒尔茨从企业质性的层面切人,提出实现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就是要调整企业的组织架构,变中央集权为分权。
二是研究者们引人了 “关系利益人”概念,强调要把消费者作为整个传播体系过程中的参照对象,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重点。
其中,唐•舒尔茨提出建立“消费者资料库”,便于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并有针对性地编制营销方案。
1.理论定义唐•舒尔茨教授考虑到未来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重新定义了整合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舒尔茨经济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舒尔茨经济学,即“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派别。
由美国经济学家迪格尼·舒尔茨(Douglass C. North)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等发起,这一流派的经济学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致力于研究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舒尔茨经济学认为,经济体系不仅仅由市场和政府构成,还包括各种组织形式、规则、制度和文化习俗等因素。
这些制度对于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转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这些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舒尔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经济制度的本质、演变、功能和影响等方面。
舒尔茨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舒尔茨经济学关注经济制度的本质和演变。
舒尔茨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一个涉及到规则、约束和激励机制的系统,是由一系列互动的规则和约束组成的。
这些规则和约束对于经济主体的行为和资源的配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经济制度的本质和演变过程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舒尔茨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舒尔茨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产权和契约的执行、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等。
这些功能能够有效地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舒尔茨经济学探讨经济制度对于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
舒尔茨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经济制度会对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些制度可能会促使个体采取更为理性和合理的行为,而另一些制度则可能导致个体采取短视和非理性的行为。
了解和研究不同经济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舒尔茨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舒尔茨经济学认为,健全的经济制度是保障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基础。
通过研究不同经济制度的效果和影响,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指导,促进健康经济发展。
舒尔茨经济学通常指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特奥多尔·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的贡献和理论。
舒尔茨于20世纪中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观点,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他的工作对理解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舒尔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强调,投资于人力资本(如教育、技能培训等)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农业经济学:舒尔茨在农业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关注的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他指出,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土地和自然资源,还需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
3. 发展经济学:舒尔茨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包括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的研究。
他强调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舒尔茨经济学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
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的最基本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另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生产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的增长快慢本身就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舒尔茨( 1902-1998 )长期专注于农业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研究。
他在1964 年发表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系统地分析了传统农业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收益特点,提出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强调用“内涵式”的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其可配置资源方面是很有效率的,“因为农民已经用尽了自己所支配的技术状态的有利的生产可能性。
”但是,由于追加的农业要素投资的边际生产率不断下降,传统农业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很难进行储蓄,缺乏资本流入。
导致贫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的低收益率,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变化。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头等重要,“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而获得能力的过程不是免费的,本质上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
三、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明显不足(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初期阶段现代农业的特点就是将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创新成果不断引入农业领域,使之成为一个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系统与工程系统。
目前,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亟待增强、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亟需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