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41.97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患者常伴有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全身器官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给医疗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对于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和效果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和综合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旨在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其心功能水平,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3. 归纳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各种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操作技巧;4. 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通过量化指标和临床观察等方式,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5.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的影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护理干预在这些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
护士可以通过倾听患者倾诉、理解其内心所感受,并给予正确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教授患者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摘要】摘要:本文研究了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及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分析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方法,揭示了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以及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特别是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对于提升患者康复水平和延缓疾病进展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指出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及心力衰竭患者的益处并探讨了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整体而言,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益处、应用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人群中的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
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年龄大、合并疾病多、耐受力差,往往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心力衰竭患者又因其心功能受损,易出现临床症状,对病情的把握和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较高难度。
传统的护理干预方法中,主要侧重于单一维度或单一症状的干预,而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情况较为复杂,仅靠单一维度的护理很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强调全面、系统、有序地开展干预,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通过多方位的观察、评估和干预,实现干预效果的最大化,提高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探究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和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以及在两种疾病合并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王玉军【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方法 8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其入院顺序分为甲组与乙组, 每组41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甲组患者加用强化护理。
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结果 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3.75±5.82)分, 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4.67±7.73)分, 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乙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患者的SDS 评分为(45.11±4.28)分, 乙组患者的SDS 评分为(56.39±6.27)分, 甲组患者的SDS 评分优于乙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患者的SAS 评分为(45.08±4.31)分, 乙组患者的SAS 评分为(56.72±6.38)分, 甲组患者的SAS 评分优于乙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强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并且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也明显得到了改善,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强化护理;应用效果DOI :10.14164/11-5581/r.2017.13.095作者单位:114000 辽宁省鞍山市肿瘤医院妇科一病区在临床上, 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性较差, 易复发, 并且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 对于该病的临床医治主要是延长患者的寿命、缓解患者的病症[1]。
有研究报道指出:除给予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之外, 还应给予其有效的护理措施[2]。
为了探讨和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研究选择2015年 5月~2017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报告如下。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也常常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一、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面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治疗的复杂性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冠心病患者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
他们可能会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害怕疾病突然恶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担忧。
2、抑郁长期的疾病折磨、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对家庭和工作的影响,容易使冠心病患者产生抑郁情绪。
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我价值感降低,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3、恐惧冠心病发作时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对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恐惧,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4、愤怒有些患者可能会对自己患上冠心病感到愤怒,认为命运不公,或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而产生愤怒情绪。
二、心理问题对冠心病的影响1、加重病情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导致病情恶化。
2、影响治疗依从性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对治疗失去信心,不按时服药、不遵守医嘱,影响治疗效果。
3、降低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和社交活动,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1、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让他们对疾病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减轻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手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关心和鼓励。
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是独自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3、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例如,纠正患者对疾病的过度担忧和灾难化思维,引导他们以更积极、理性的方式看待病情。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疗效评估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所引起。
除了身体上的问题,冠心病患者还面临着诸多心理上的困扰和挑战。
因此,心理干预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的疗效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作用心理干预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患者面对和应对疾病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达到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以下心理问题:1.焦虑和抑郁: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冠心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2.自卑和自我否定:有些患者会因为疾病而感到自卑和自我否定,产生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3.社交障碍: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可能会出现社交障碍,缺乏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
心理干预的目标是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心理干预,冠心病患者可以学会应对焦虑和抑郁的技巧,重建自尊和自信,改善社交能力并增加社会支持。
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疗效评估的重要性评估心理干预的疗效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心理干预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助于制定进一步的干预计划。
此外,疗效评估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干预策略,提高干预效果。
因此,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疗效评估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也能为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疗效评估的方法和工具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疗效评估方法。
可以设计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的问卷,通过患者的自述评估干预的效果。
问卷调查法具有操作方便、经济快捷等优点,但也存在患者主观性评价的局限性。
2. 临床观察法临床观察法是一种通过医生的观察评估心理干预效果的方法。
医生可以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言语和行为特点,了解其是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改善情况。
临床观察法可以提供医生的专业意见,但其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较大,需要结合其他评估方法使用。
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疗效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疗效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收治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综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
观察两组心绞痛saq评分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saq评分均有所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saq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治疗期间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关键词心理疏导冠心病焦虑症心绞痛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除躯体症状之外,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症状,这些负性情绪通过机体的应激反应又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造成负面的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
笔者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治疗期间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现将干预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治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120例,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在10分以上。
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2~75岁,平均5885±1018岁;冠心病病程3~12年,平均677±161年;教育程度,大专以上11例,高中29例,初中及以下20例。
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2~75岁,平均5885±1018岁;冠心病病程3~10年,平均665±157年;教育程度,大专以上12例,高中30例,初中及以下18例。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治疗和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降血压、调节血脂等药物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
心理干预对心衰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及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将20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sas、sds干预前后的得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干预组sas、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系统并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对心衰患者负性情绪能明显改善,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心理干预;负性情绪;心力衰竭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69-01心力衰竭是本世纪最突出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由于诸多因素,极易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国外研究表明,21.6%患者有严重抑郁,是一般人群的3倍,严重影响了其治疗效果、预后及生存质量。
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连续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本院心内科治疗的chf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非心理干预组(对照组)。
其中心理干预组男60例,女40例。
年龄40-85岁(平均63.8±12.3岁)心功能nyha分级:iv级32例,iii级68例,受教育年限3-6年。
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平均41-86岁(平均64.2±11.5岁)nyha分级:iv级30例,iii级70例,受教育年限3-6年。
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无明显差异。
1.2 研究方法1.2.1 两组均进行规范的病因治疗及纠正心功能的系统治疗。
心理干预组在其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1.2.2 心理干预由2名受过培训的且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主管护师完成,心理干预每周3次。
1.2.2.1 支持性心理护理建立融洽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真诚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其感受予以肯定,使患者在情感上得到尊重和温暖,对其疑惑做合理解释,用轻松亲切语言,积极态度讲解疾病知识。
心理干预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效果评价【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抑郁情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成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中青年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其中抑郁的发生率最高[1],与患者的预后最为密切,因此及时的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关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对在我科住院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62例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安阳市中医院心病一科住院的年龄小于60岁的冠心病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心理干预组62例,男45例,女17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5.23±1.96岁;对照组58例,男40例,女18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6.15±2.47岁。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等心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有高年资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1.2.1心理干预的内容①组织患者及家属学习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告知不良的情绪对冠心病影响,讲解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等生活细节问题。
并根据病情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运动项目。
②与患者密切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了解患者需求,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告知家属家庭支持治疗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对家属的陪护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家属如何安排患者的生活,协调患者的社会关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④发挥中医优势,讲解正确的养生方法,指导患者进行中医按摩以放松心情,消除杂念。
1.2.2评价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两组患者入院后第一天,1周,2周后进行评定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外,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改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指通过改变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方式,来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在认知方面,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其不合理的认知,例如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对疾病发展的过度悲观等。
通过认知重构、自我反思等技巧,患者能够逐渐调整心态,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在行为方面,心理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如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等。
通过行为冲突、替代行为等技巧,患者能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管理冠心病。
二、心理支持与咨询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冠心病的诊断经常给患者带来不安与恐惧,而一对一的心理支持与咨询可以帮助患者宣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理支持与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应该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痛苦与困惑,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建议。
同时,提供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冠心病的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从而减少对自身健康的过度担忧。
三、应激管理与放松训练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持续性的生活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经济困难等,这些应激因素可能加重疾病的进展并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应激管理与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压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应激管理包括调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学习合理的时间管理与压力管理技巧。
心理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制定个人目标,调整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肌肉松弛法、冥想等,这些技巧有助于缓解心理紧张与焦虑,促进身心的放松与平衡。
四、家庭治疗与辅助治疗冠心病不仅影响患者本人,也对其家庭成员造成了困扰与压力。
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老年冠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和并发症,需要综合治疗和护理。
传统的单一维度干预措施难以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模式。
本文将对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
一、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的概念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它包括医疗干预、护理干预、心理干预、康复干预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不同专业人员和资源,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对于老年冠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能够全面满足他们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延长生存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1. 医疗干预:包括定期复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针对老年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病情进行及时干预,控制病情,减轻症状。
2. 护理干预:包括日常护理、饮食护理、体位护理等,通过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维持患者的基本生活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心理干预:包括情绪疏导、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4. 康复干预:包括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帮助患者提高身体功能和自理能力,重建健康生活方式。
5. 教育干预:包括健康知识教育、自我管理培训等,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知识,掌握健康管理技巧。
1. 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医疗、护理、康复、心理等多方面的干预,能够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治疗中断和药物浪费。
2. 减轻症状和并发症:通过全面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症状,减轻心绞痛、呼吸困难等不适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生活质量:多维度协同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增加社交活动,改善饮食和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效果【摘要】目的: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并分析其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并发心律失常。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53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睡眠障碍及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QQC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能够缓解其负面情绪,减轻其睡眠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负面情绪;心理护理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极易诱发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活动起源及传导阻滞,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异常所致[1]。
研究发现,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其心理反应更加复杂,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影响[2]。
因此,本文将以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并分析其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并发心律失常。
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2)临床资料完整患者;(3)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患者;(2)脏器功能异常患者;(3)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等。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53例,男/女为30/23例,年龄63~88岁,平均(70.39±4.95)岁,患病时间为1~17年,平均(7.67±2.66)年。
对照组53例,男/女为31/22例,年龄62~87岁,平均(70.71±4.46)岁,患病时间为1~16年,平均(7.22±2.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