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价值分析一、认知行为干预的概念和作用原理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达到治疗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目的。
具体而言,认知行为干预包括了情感调节、行为疗法、认知重建等多种技术手段,如行为对策、系统暴露、自我监控、自我注意重建等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病人树立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加心理适应性,减轻心理压力,从而达到稳定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和解决情感问题:患者在住院期间会遭受到来自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情绪可能会降低,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来引导患者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沮丧情绪。
2、改善行为方式:冠心病患者需要在住院期间遵守严格的治疗方案,如规律饮食、适量运动、药物治疗等。
护士可以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来帮助患者树立健康意识,提高遵医嘱的意识和纪律性,促进身体康复。
3、重建认知:很多患者会因为患病而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形成错误的认知,产生不必要的惊恐和担忧。
护士可以通过认知重建的方法,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降低病人对疾病未来发展的担忧和不安。
二、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方法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士需要具备相应的认知行为干预实施方法,具体如下:1、建立信任关系:护士需要首先建立起稳定的护患关系,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使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注和关心。
只有建立信任基础才能有效实施认知行为干预。
2、评估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个性、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以适应性地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制定详尽的干预方案。
同时,护士需要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确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3、制定干预计划: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包括制定时间表、计划内容以及实施途径等,确保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
而除了身体上的治疗外,心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冠心病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疗法,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达到减少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的目的。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这种情绪会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原因、症状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在冠心病的康复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面临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和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增强抗病能力。
三、心理教育和信息交流心理教育和信息交流是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的重要环节。
通过向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
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形式,为患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倾诉的平台,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信心,共同面对冠心病带来的挑战。
四、心理放松和调节方法心理放松和调节方法是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有效手段。
这些方法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冥想等。
通过定期练习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冠心病带来的压力和不适感。
此外,还可以建议患者参加一些运动或社交活动,增加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五、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家人的理解和关心可以让患者感受到爱和温暖,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治疗方案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全面的治疗,其中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改善心理健康。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
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首先,通过认知重建,患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严重性和对自己的影响,避免过度担心和恐惧。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增强对康复的信心。
其次,通过行为调整,患者可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
心理治疗师可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方案,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其更好地管理冠心病。
二、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中,支持性治疗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
治疗师可以倾听患者的抱怨和困扰,理解其心理需求,并通过安慰和鼓励来减轻患者的痛苦。
此外,支持性治疗还可以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冠心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方法。
通过增加患者的知识和了解,促进其积极面对疾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和合作。
三、应激管理应激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技巧和策略,帮助患者应对压力和应激事件。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应激管理可以减少病情的恶化,改善心理健康。
在心理干预中,治疗师可以教授患者一些有效的抗压技巧。
例如,深呼吸、渐进肌肉松弛等身体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积极应对技巧如问题解决和优化思维方式,有助于患者应对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心态。
此外,治疗师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应激事件的有效应对计划,明确压力源,制定解决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总结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至关重要。
冠心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而导致的。
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挑战,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冠心病的治疗不仅仅侧重于身体方面的干预和治疗,还需要注重心理方面的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需求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了解冠心病患者在心理层面上所面临的需求。
冠心病的诊断常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沮丧或无助。
此外,冠心病可能对患者的社交活动、工作和家庭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使他们感到自尊心受损。
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情感支持、应对压力的技巧以及积极的心态培养。
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策略1. 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应对情绪问题,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面对面交流,患者可以倾诉内心的困扰和焦虑,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
心理咨询还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心理反应,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抗压能力。
2. 多元化的干预措施除了心理咨询,冠心病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元化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心理健康。
例如,艺术治疗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和舞蹈等方式来促进患者的情绪释放和心理调节。
运动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此外,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1. 提供准确的医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准确的医学知识,使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冠心病疾病的发病机制、病情变化以及治疗和康复的相关知识。
通过向患者传达科学和权威的医学信息,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对疾病的不理解和恐惧,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饮食与营养、适量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等。
《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专家共识》要点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专家共识是医学界专家对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所需心理护理的指导意见和要点。
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内容:1.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的个人背景、社会情况和心理状况,包括患病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与冠心病相关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2.提供信息和教育:通过提供有关冠心病的信息和相关知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方法,增加他们对于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3.建立信任关系: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需求。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
4.管理焦虑和抑郁:冠心病患者常常面临着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例如,提供放松训练和情绪缓解技巧,引导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自我调节。
5.促进患者参与:鼓励患者参与自身的治疗过程,例如监测血压和心率、进行运动和饮食调整等。
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控制疾病的方法和技巧。
6.支持患者家属:冠心病患者的家人也需要心理支持和帮助。
医护人员应积极与家属沟通,解答他们的疑虑和问题,提供相关的心理服务和资源。
7.应对患者病情变化:在病情发生变化或遇到并发症时,冠心病患者常常会面临心理困扰和问题。
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并进行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协助,帮助患者应对病情的变化和挑战。
8.减轻住院压力:住院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常常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为了减轻患者的压力,医院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施,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安全感,例如提供家属陪护、良好的照顾条件等。
总之,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专家共识是为了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化的心理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和康复。
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要点和指导意见,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疗效。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方法和策略。
一、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冠心病患者通常会经历生活质量下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体症状,还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因此,心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增强对疾病的认知。
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减少发病风险。
同时,心理干预还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策略1. 信息教育与沟通通过提供相关的冠心病知识,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并解答其相关问题。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
2. 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心理干预应包括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如戒烟、控制饮食、适量锻炼等。
帮助患者制定目标,逐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3. 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倾听和理解,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建议。
4.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情绪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解释性治疗等都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心理治疗在冠心病管理中的作用心理治疗在冠心病的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增强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自我效能感。
此外,心理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合作,冠心病患者可以逐步建立起积极的心理调适策略,保持心理平衡,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评估及干预措施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在冠心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如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冠心病患者常常担心疾病的发作、治疗效果以及未来的生活质量,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焦虑可能表现为紧张、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状。
2、抑郁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身体功能的下降以及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抑郁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自罪、食欲不振等。
3、恐惧对疾病的恐惧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他们害怕疾病突然恶化、死亡的威胁,这种恐惧可能导致患者过度紧张和焦虑。
4、心理应激患病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经济负担、家庭关系变化等都可能成为患者的心理应激源,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评估方法1、心理量表评估常用的心理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
这些量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初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2、临床访谈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情绪变化、应对方式等,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评估。
3、观察法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言语等,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4、家属提供信息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在家庭中的表现和情绪状态,以获取更全面的评估信息。
三、影响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1、疾病本身冠心病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从而影响心理状态。
2、治疗过程手术、药物治疗等可能带来副作用,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3、个人性格性格内向、敏感、神经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支持、朋友关怀和社会关爱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则可能加重心理问题。
冠心病的心理干预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外,心理健康也是冠心病患者重要的治疗方面。
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冠心病的心理干预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冠心病患者也十分适用。
该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和负面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信念和态度。
具体的干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重构:通过与患者进行对话和互动,帮助他们辨识和纠正不合理和消极的认知,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行为。
2.应激管理:教授患者有效地应对应激情境的方法,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的产生,并改善心脏症状。
3.行为训练: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计划,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等,提高心脏健康水平。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医患之间的合作与信任。
该方法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困扰和挣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1.情感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通过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抗压能力。
2.信息教育:向患者提供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和治疗方式,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病情和治疗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3.心理教育:通过讨论和分享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心理调适策略,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面对冠心病的挑战。
三、放松疗法放松疗法是一种通过放松身心来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对于冠心病患者,放松疗法可以促进心脏的舒张和血液循环,减少心脏负担。
1.渐进性肌肉放松:通过一系列的肌肉放松练习,让患者逐渐感受到身体松弛和心理放松,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2.冥想和正念练习:引导患者集中注意力,并接纳当下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摆脱负面情绪和思维,减少压力和恐惧。
3.呼吸训练:教授深呼吸和缓慢呼气的技巧,通过调整呼吸节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提高副交感神经的活性,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调节冠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疾病,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调节方法。
一、认知疏导冠心病患者往往会感到抑郁、焦虑,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和不安。
在心理疏导中,帮助患者进行认知疏导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患者交流,解答患者对疾病的疑虑,告诉他们冠心病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疾病。
二、情绪释放冠心病患者常常感到沮丧和情绪低落,这时他们需要有适当的方式来释放情绪。
建议冠心病患者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通过写日记、绘画、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情绪的宣泄,从而减轻压力,提升情绪。
三、支持与鼓励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冠心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能够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通过和亲友的交谈,患者能得到理解和关爱,缓解负面情绪。
四、积极的生活态度冠心病患者一定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尽量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轻松的、能够愉悦心情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心情,比如听音乐、看电影、和朋友一起游玩等。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来学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冠心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合理安排饮食,戒烟和限制饮酒。
这些习惯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状况,提升心情。
六、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抑郁和焦虑情绪持续存在的冠心病患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疾病和情绪,学会更好地面对和应对。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情绪调节对于他们的康复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医生、家人和患者本人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重拾快乐与希望。
冠心病的康复护理和康复效果评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康复护理是冠心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康复效果的评估。
一、冠心病的康复护理方法1. 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在疾病期间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关怀,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整情绪。
此外,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也可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2. 膳食护理冠心病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提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健康食品。
3. 运动康复适量的运动对于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功能,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体力水平。
4. 药物管理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和指导,确保患者按时、规律地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用药物。
5. 定期复诊冠心病患者应定期复诊,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制定复诊计划并提醒患者按时就医,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二、康复效果评估康复效果评估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到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改善程度,进一步调整康复护理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1. 体能活动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体能活动能力,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如洗漱、穿衣、上下楼梯等)、体力锻炼能力等,可以了解到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的效果。
2. 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如焦虑程度、抑郁症状等,可以了解到康复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
3. 用药依从性评估通过记录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是否遵守药物管理指导,可以评估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浅谈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措施【摘要】冠心病患者的情绪状态对于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意义重大。
现实中,冠心病患者明显存在着长期紧焦虑抑郁、心理应激强烈、治疗信心不足等不良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冠心病患者的正常治疗和康复。
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心理干预,较多的给与患者良性刺激,帮助其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已经成为当前医务人员应当及时采取的有效辅助治疗对策。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干预;措施探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37-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尤其多发生于40至50岁的成年人群中,致死率较高,已经居于心血管疾病的首位。
冠心病病程长、具有终身性,对患者的心理困扰多、发病原因涉及到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因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使得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的心理干预措施研究已经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1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危险因素探析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2004年8月的年会上,明确将心理压力作为引发严重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特别是当患者被查明患有冠心病之后,其心理、情绪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以危险的负性情绪增加为主,在之后的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很大程度上
增加了患者的风险系数。
具体来讲,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1.1 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al pattern,tabp)所谓a型行为模式,又称“冠心病易发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情绪急躁、固执、易冲动、易被激怒、治疗过程中缺乏耐心,做事节奏快、效率高、好胜心和时间紧迫感强,与人交谈时,面部肌肉过度紧张,示意性动作多、且具有攻击性。
在研究界看来,患者的a型行为模式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影响极大,其通过激活患者的交感神经和血小板活性,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的损伤,进而引发粥状斑块、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会引发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出血,最终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
因而当前,a型行为模式已经远远超过了患者年龄、血脂、血压情况,吸烟史等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危害,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予以密切关注。
1.2 患者的负性情绪冠心病在发生、发展过程受到广泛的心理因素制约和影响,其中,患者的负性情绪的影响最为明显。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紧张、抑郁和焦虑等情绪,以抑郁为例,当前已经成为导致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塞患者胸部疼痛症状频发乃至
多次住院、死亡的最危险因素。
相比于非抑郁患者,心理存在较强抑郁的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激素的水平会持续增高,血小板极易被激活,因而血栓环素会更多地被释放,从而导致或加重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心肌梗死和恶性的心律失常。
此外,患者的负性情绪还容易导致其在治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的合作态度的差别。
例如,存在
紧张、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的患者往往将患病因素归结为不可控的生理因素,因而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拒绝配合治疗。
而不存在负性情绪或负性情绪变现不明显的患者多能够理性的认识病因,将病因归结于可控的行为因素,往往具有积极的心态,多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因此,负性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心理层面,同时也表现于生理层面,两方面共同作用,共同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措施探析
正确认识心理因素对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康复过程的影响,积极寻求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介入冠心病治疗,是当前心血管医生应当密切关注的一大问题,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加强健康教育,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从现阶段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调查情况来看,在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人群多于农村人群。
从文化水平上来看,冠心病患者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些因素都使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注定参与意识,患病之后,患者对于所患疾病大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医务人员更多的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
因此,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首先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加强针对疾病的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
从冠心病自身来说,其有着明确的心理致病因素,而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亦会影响治疗的效果,所以,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地向患
者讲授有关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并发症状况、生活中的个人注意事项,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求知欲望,并普及正确的疾病应对心理,使患者认识到冠心病非绝症,是可控、可治的。
2.2 重视良性心理诱导,排解患者负性情绪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于治疗和康复过程的有效实施危害极大,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能够采用相应的措施,及时的排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性情绪。
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刺激因素导致的,排除负性情绪,就应首先消除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对此,笔者认为,医护人员首先应当尽量的了解并分析每一名患者的性格心理特征,寻找对其心理和情绪造成影响的不良刺激。
对于具有a型行为模式的患者,应在保留其所具有的良好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努力减少其病态心理因素产生的作用,尽可能的实施针对病人个体的心理引导,在操作中,可以采用轻音乐、渐进式的肌肉放松练习等方式帮助这部分患者逐步消除冲动、敌对的情绪。
对于患者的负性情绪,医务人员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应善于寻找引发其负性情绪的根本原因,对于那些由于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过大或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等因素而导致的焦虑、抑郁患者,院方应当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适当的为其寻找有效的降低心理负担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温床,进而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由心理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冠心病的信心。
3 小结
综上所述,冠心病是一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慢性疾病,其病
程长甚至终身性会导致患者的治疗过程漫长、生理和心理压力极大,冠心病本身是一种心血管疾病,自身有明确的心理致病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必须全面的认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价值,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摆在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艳梅,张钰,赵素兰,朱性霞,张瑞岭.冠心病患者的心
理障碍及心理干预[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1(18).
[2] 吴剑萍.a型行为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
学杂志,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