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简析六书理论、三书理论的贡献及局限通过古代汉语课,我们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理论和三书理论,下面我就浅谈这两种学术的贡献及局限。
(一)六书理论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写道:“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虽然《周礼》最早记载“六书”的大致意思,但没做出真正的解释。
而真正提出“六书”这一名称的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由此可以看出“六书”这个名称是由许慎最早提出,也一直沿用到今日。
另外《说文解字》中的“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东汉的班固对“六书”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熟悉六书理论的人对“四体二用”这一学说并不陌生。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
这一学说在学界影响很大,尽管还有争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1、象形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属于独体字。
例如:月,草。
2、指示指示字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某一概念的造字方法。
包括独体指示字和合体指示字。
指示字也是独体字。
例如:上,下。
汉字结构理论的相关比较分析作者:单珊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摘要]关于汉字结构类型的划分,古今学者从各角度入手,产生了一系列阐释汉字结构的理论。
这些理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到汉字结构理论在批判、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六书说三书说同异[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48-01古今学者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产生了一系列阐释汉字结构划分的理论,如六书说、三书说等。
这些理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看到汉字结构理论在批判、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六书说及其同异六书说主要有:第一家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了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第二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第三家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家相同之处:1.郑众、班固、许慎均为汉代人,由此可见,汉代是研究六书的鼎盛时期;2.三家都把汉字结构归为六类,他们对六书所做的分类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三家相异之处:1.三家对六书所做的分类在内容上一致,但具体名称不同。
郑众分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分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分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郑众、班固、许慎对于六书的次序排列,没有一个统一。
3.郑众、班固都没对六书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而许慎为“六书”逐一下了定义,所以说许慎是最早为六书的名目定下界说的。
“三书说”比较研究作者:任正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汉字的造字法有“六书说”、“四书说”、“三书说”、“新六书说”等众多说法,其中“六书说”无论从时间还是接受的人数来说,都比较占优势,但是,“六书说”自身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唐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三书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六书说”的不足,也为造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但各家的“三书说”也有差异,文章在比较各家“三书说”的基础上,说明其异同、优点与不足,以求有助于汉字构造的研究和汉字教学。
[关键词]六书;三书;流派;差异[中图分类号]H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2-0085-06[收稿日期]2013-12-10[作者简介]任正,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关于汉字的造字之法,有各种不同观点。
由最初的“六书说”到“三书说”,再到后来的“新六书说”,每一种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对造字的方法进行分类。
各有其优点,也都有其不足,但还没有一种观点能毫无遗漏地概括所有汉字的构造,而在这些学说当中,“三书说”无疑是极具创新意义的,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一种观点。
本文即由介绍许慎的“六书说”开始,对唐兰先生、陈梦家先生、裘锡圭先生三人的“三书说”进行较详尽的概括与对比,最后简单地介绍了詹鄞鑫先生的“新六书说”。
在对前人的学说进行浅要地介绍的基础上,概括其异同、优点与不足,以求有助于汉字构造的研究。
一、“三书说”的提出(一)六书说的主要观点“六书”这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在《周礼•地官•保氏》中列举的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项目,其中即有“六书”。
这六艺包括: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此处并没有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汉代学者将六书解释为造字的基本原则,是在以小篆为中心的古文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再论传统“六书”之真谛的论文传统“六书”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
近两千年来,有人推崇,有人否定,有人具体分析,有人加以改造。
无庸置疑,这是一个古老而草创的理论。
然而至今,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这个旧理论的精髓?近代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甲骨文出土以后,刘鹗的《铁云藏龟》于1904年拓印出版,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当年获睹,兴奋不已,“辄穷二月力,校读之”,撰就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契文举例》,为“开辟中国近代学术史的新纪元”揭开了序幕。
毫无疑问,这凭靠的是他深厚的旧学根柢和较高的鉴别能力,其中主要是他长期攻治许慎《说文解字》的素养,不仅具有分析小篆形体的丰富实践,而且基本上把握了许慎有关“六书”理论的精髓。
可以说,《契文举例》是依托旧理论处理新材料的典型例证。
就当代而言,裘锡圭先生的新“三书说”,孙雍长先生的十种“思维模式”,王宁先生的11种“构形模式”等等,都是关于汉字构形问题的最新理论,是对传统“六书”的改造与创新。
因此,如果能够吸收历来众多学者的有益的思想,就能够进一步理请传统“六书”的本原意义,进而把握“六书”所反映的先民“造字”的思维历程和思考方式。
这对进一步明确汉字的性质,理解古今字的产生、类化字的形成、音译字的转化,建立崭新的文字学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字的性质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
对于它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
而要揭示传统“六书”之真谛,又先要明确当时汉字的性质。
索绪尔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是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和文字构形的依据,而且是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的。
在记录语言的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语音还是词义。
关于“六书”的两种观点商榷[内容提要]本文对极有可能影响、阻碍“六书”研究正常进展的两个观点提出了商榷。
这两个观点一个是唐兰先生提出的汉代班固、郑众、许慎三种互异的“六书”说“实出一源”因而“差不多”的观点,二是李家祥先生提出的“六书”中“指事”一书是没有成立依据的伪书的观点。
两说均与事实有违。
前者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三家说的不同,而后者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对指事一书的研究已经没有意义,从而使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停止研究、探讨的步伐,失去很多获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机会。
文中尽量多地引用了古今文献和该学科专家、学者的著作中能够佐助、证明观点的文字材料,尽可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用事实说话,让是非建立在充足的证据之上。
关键字: 六书实出一源指事伪书[序论]“六书”是我国传统训诂学中关于汉字结构的重要理论,一直受到古今汉字学家的重视,在训诂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六书”一说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经典著作《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术。
”①《周礼》虽然载有六书之名,但对六书的细目却没有谈及,更不用说对它作详细的解释了。
首先给六书标明细目的是班固,他所著的《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②其后是东汉的经学家郑众,郑玄《周礼》注中曾引用他对六书的解释:“六书,一曰象形,二曰会意,三曰转注,四曰处事,五曰假借,六曰谐声。
”③郑众和班固虽然对周礼“六书”的细目标明了,但没有作任何阐释。
最早对六书进行定义和具体阐释的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在其著作《说文解字》的叙中说:“《周礼》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第36卷第2期萍乡学院学报2019年4月V ol.36 NO.2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Apr.2019汉字类型理论研究略论——从“六书说”、“三书说”到“新六书说”巴哲1,罗娜2(1.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58;2. 萍乡博物馆,江西萍乡 337000)摘 要:随着文字研究的深入,对汉字结构类型的分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从传统“六书说”到“三书说”,再到“新六书说”以及其他诸家理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字进行分析,力图用新的理论框架来概括汉字的类型,争取做到逻辑更严密、系统性更强。
文章拟选取以下几个代表性观点:“六书说”,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的“三书说”以及詹鄞鑫的“新六书说”,通过分别评述各家理论的内容,来分析这几种理论的分类标准及其不足。
关键词:汉字类型理论;六书说;三书说;分类标准;不足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2-0082-04关于汉字构造类型的研究,学者们进行了漫长而深刻的探索。
源于汉代的“六书说”从提出开始,就被历代文字学家当成了分析汉字构造的标准框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尽管研究中发现这个理论的不足之处,但之前的学者们只是在这个理论系统中略做修正,并没有超出“六书说”的范围。
一直到近代,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字学家们纷纷尝试打破“六书”传统,提出新的汉字类型理论。
学者们不断进行思考,力求提出更加完善、严密的理论,代表性观点有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王凤阳、詹鄞鑫先生的“新六书说”等,这些都是探索性的成果。
本文拟对许慎的“六书说”,唐、陈、裘三位先生的“三书说”,以及詹先生的“新六书说”做一番简要分析,来说明汉字类型理论的发展情况。
一、六书说文字学上的“六书”,最早见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记录,班固称之为“造字之本”,他认为“六书”即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
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试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西北大学张艳芳<一> 六书说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如:人(甲骨文)月(金文)2.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如:上(甲骨文)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从(甲骨文)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浅析唐兰“三书说”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摘要: 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
“三书说”的提出是对传统权威的首次挑战,为我国研究汉字的构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
然而,“三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三书”的价值及局限性。
关键词:“三书说”价值局限性一、唐兰先生的“三书”理论“六书”是我国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书中没有交代“六书”的具体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了“六书”的内容。
“六书”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而后郑众在《周礼》中指出“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六书”指的是名称采用许慎、次序采用班固的“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六书”理论并不能够说解所有的文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唐兰先生注意到了“六书”理论的缺陷,并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
他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中先后阐述了“三书”理论。
唐兰先生的“三书”指的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他对象形文字的解释是“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是什么。
画出一只虎的形象,就是‘虎’字,象的形状就是‘象’字,一画二画就是‘一、二’,方形圆形就是‘□〇’,凡是象形字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
”他将象形字分成三类:象身象、象物、象工。
他认为上古时期,除了少数的象形字以外,就是象意字。
象意字与象形字不同,象意字不是一见就能明白它们的含义。
浅析唐兰“三书说”的价值及其局限性作者:张杨来源:《神州》2012年第31期摘要: 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
“三书说”的提出是对传统权威的首次挑战,为我国研究汉字的构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
然而,“三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三书”的价值及局限性。
关键词:“三书说” 价值局限性一、唐兰先生的“三书”理论“六书”是我国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书中没有交代“六书”的具体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了“六书”的内容。
“六书”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而后郑众在《周礼》中指出“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六书”指的是名称采用许慎、次序采用班固的“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六书”理论并不能够说解所有的文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唐兰先生注意到了“六书”理论的缺陷,并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
他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中先后阐述了“三书”理论。
唐兰先生的“三书”指的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他对象形文字的解釋是“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是什么。
画出一只虎的形象,就是‘虎’字,象的形状就是‘象’字,一画二画就是‘一、二’,方形圆形就是‘□〇’,凡是象形字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
” 他将象形字分成三类:象身象、象物、象工。
他认为上古时期,除了少数的象形字以外,就是象意字。
第一节“六书说”到“三书说”1、“六书”的提法始见于哪部书,“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那部书,名称是什么?“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
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谁,怎么解释的?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班固、郑玄、许慎所说“六书”的异同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三家是共同的;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需要注意三点:第一,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中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许慎“象形”中的“象”是相像的意思。
名称虽然一样,但内涵不同。
第二,“象事”与“指事”,“象意”与“会意”,前者概括性强,后者具体而明确。
概括性强,包容度就大;具体而明确,包容度就小,因此后世有研究者认为“六书”并不能概括汉字的所有类型,在对一些字的类型分析上也出现了种种分歧。
第三,在排列顺序上,班固的排列由具体到抽象,似乎更符合汉字产生的逻辑发展。
4、谁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四体二用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四体二用说”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提出的,他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书之体”,转注、假借二者是“书之用”。
“三书说”比较之我见摘要:本文通过概括唐兰和裘锡圭三书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两位先生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总结笔者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三书说;比较大多数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传统“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六类。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性理论,对汉字构形理论影响深远。
对于“六书说”,唐兰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对其合理性和实用性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对汉字构造的观点——“三书说”。
一、对传统“六书”的认识“六书”一说最早见于《周礼》,但《周礼》中尚未提及“六书”的具体内容。
直到汉代,学者才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项基本原则。
但“六书”在汉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班固、郑众指出六书的名目后,到许慎才对“六书”中的各书做出解释和例证。
到此,“六书说”才算成立。
许慎的“六书”理论,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汉字的构造方法。
作为“六书”名称的指事、象形、形声等术语至今很多教科书中仍在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们作为汉字构造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
因此,传统“六书说”的创立对文字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但汉代在文字学史上毕竟属于早期阶段,随着学者研究的深入,“六书说”其自身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其中包括“六书”界说过于简单、个别名称术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等问题;一些汉字无法判定究竟属于哪一类,使得一个汉字兼属两书的现象时常出现。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对许氏给出的“六书”定义和例字也提出了质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唐兰先生率先打破传统“六书说”,提出汉字构造新理论——“三书说”。
二、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书说”,并在其后来的《中国文字学》一书做了进一步阐释,其“三书”包括: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个部分。
象形文字是“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 。
[1])象意文字是“从图画蜕变而来的,...象意文字是人为的”[2] 也就是说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
浅析唐兰“三书说”作者:胡玉婷来源:《大观》2017年第08期摘要:在当今的文字研究中,唐兰先生的“三书说”的提出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于此同时他纠正了旧时古文字学上研究的某些错误,打破了原有的方法理论,建立起了新的研究古文字的方法与规律。
尽管“三书说”自身也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也应辩证的看待它的进步意义与缺陷,应把它放入特定的时代环境与古文字研究的进程中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字学;唐兰;三书说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指出:研究文字学的目的,只在妄古,便不可以轻易地去破坏原有权威的“六书。
唐兰在对许慎的“六书”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上,他分别指出了六书的界说尚不很明确,在义例上也存在漏洞,在实用的过程中,界限更难清晰。
所以在此基础上“三书说”产生,是唐兰先生研究文字学的重大创获,也是他建立新的文字学理论的“基石”。
一、”三书说”渊源“三书说”的提出根基源于许慎的“六书说”。
六书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保式:保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在这段话中看来,六书的本义并不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六种造字法、或者四体二用的说法。
最开始教授小孩子的六艺,当是简洁易懂的知识。
六书应合理解释为六种类型的古文字。
其后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中,把六书再进一步阐述,才是今日六书说的雏形。
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当中进一步引申,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最后许慎在综合前人的说法而归纳出六书为: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假借、转注。
众人都是在此基础上研究,戴震曾言:“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
唐兰指出许慎给与六书的界定过于且不够明确,利用所提出的六书理论,无法解释众多的文字现象。
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指出:“六书”这种学说起源于六国文字和小篆时代,这种文字本是依据当时所作解释,这种解释并不像往昔学者们想的那么完善。
”以及许慎自身义例存在问题,有些意义牵强附会。
中国文字的优、缺点铁厂小学:李红亮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同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数很多,也曾创造过让人羡慕的辉煌。
文字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文字是人类历史上除了语言之外的另一项最伟大的发明。
但是中国文字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点。
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字的同时要辩证的来分析。
一.文字的概念:文字:指一个个的字,也指文字符合的整个体系。
文字体系包括中所有的符合,形体以及书写规范(笔顺、行款)。
“文字”一名是后起的,它本叫“书”,“名”,“文”或“字”。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按“书”即指文字。
《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
”郑玄注:“古曰名今日字。
”起初文字并不连称,单称“文”或“字”。
顾炎武《日知录》:“春秋以上言文,如《左传》:夫文止戈为武”,“故文反正为乏”,“于文皿为蠱”,及《论语》:“史阙文”,《中庸》:“书同文”之类并不言字。
“文字”连称,№始见于秦始皇时《琅邪刻石》的“同书文字”一句中。
①中国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了,根据汉字的发展情况,我们把它划分为古文字和现代文字(或今文字)两大阶段。
其中隶书(包括草书)是一个分水岭。
隶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古文,小篆等叫古文字。
专门研究文字的学科叫古文字学(或古汉字学,历史汉字学)。
隶书以后的楷书,今草,行书叫现代文字(或今文字),专门研究现代文字的学科叫现代文字学(或现代汉字学)。
②二、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结构的学说1、六书说:“六书”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礼》。
“文书”即礼、乐、射、驭、书、数是周代贵族子弟学习的六种基本科目。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古文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文本也。
”稍后的许慎对六书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说。
试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一> 六书说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如:人(甲骨文)月(金文)2.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如:上(甲骨文)"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从(甲骨文)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
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
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
比如:河。
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
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
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
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只有前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后面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
后来,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之为‚六书说‛。
六书说贡献与局限‚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
‚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体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
任何一个汉字的结构都不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
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表明了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它们并没有造出新字,因而是一种用字法。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首倡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
这一学说在学术界影响极大,尽管仍有异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四体二用说‛在传统语言学中,对破除望形生训的陋习,引导人们因音求义,透过字去把握词,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就文字结构理论而论,‚四体二用说‛并设有什么新的建树。
深入研究许慎六书说的原意,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六书说从本质上讲是总结汉字形义关系的理论,阐述了六类汉字的形义关系。
六书说产生后,它对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和创造新汉字是很有指导意义的,班固称之为‚造字之本‛(造字的依据),有人称之为六种造字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错,但只触及了六书说的功用并没有揭示出六书说的本质。
《周礼•保氏》、《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叙》都记载六书是保氏教国子的教学内容之一,而许慎更明言:‚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因教学对象要决定教学内容,儿童启蒙不能未识字就先教造字法,只能先教识字,故许慎所言六书,只可能是六种字,六种形义关系不同的字,不可能是六种造字方法。
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持此说者以为,六书是战国以来人们分析、总结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书讲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二书讲用字法。
要知道对事物进行分类,每次只能根据同一标准,不同类者不可为比,这是一般常识,古人既以‚六‛统‚书‛,便可知此‚书‛字在‚六书‛一词中只能有一种含义,不能既当造字法又当用字法讲,因此传统六书说从本质上讲决不可能是造字法和用字法的混合,‚四体二用‛说不是对传统六书说的误解,就是对传统六书说的修正。
汉字发展史表明,最早产生的汉字是独体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由于复杂的人事、物体的名称、动作状态以及很多抽象的事物要一一画出或简单地用抽象符号标志出来,既不可能也不胜其烦,便有了凭借声音的相同或极为相似以用代造,数义一字的假借字产生。
但是假借义一多,就难以准确达义,区别性能就差,于是利用已有独体字作形符的会意字形声字以及借用其字形表义的假借字便逐渐产生,从而突破了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局限,使汉字的数量大增。
然而,会意字以独体字为意符,靠并合表示相关事物的独体字而成,而象形字、指事字为数很少,同时并非每个独体字都能用会意方式随意并合成新字,因而会意字的可增数量很有限。
形声字以独体字为形符来表示字义的范畴,再加上声符而构成,形声方式能产性很强,但独体字的数量很少,这就意味着形声字所能运用的形符很少,所能表示的字义范畴也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事物日繁,造形声字去记录语言中不断产生的新词就越来越困难。
因为数量有限的独体字无法较准确地表示出某些形声字字义的范畴。
借用会意字和形声字字形的假借字,与借用象形字和指事字字形的假借字一样,也不能无限制地产生,因为一字数义,兼职越多,表意越难明确。
为了使汉字的数量和区别性能与记录汉语的要求相适应,以合体字为形符的转注字以及借用其字形表义的假借字便逐渐出现了,它们扩大了汉字形符的选择范围,使字与字并合成新字以表示一个新意思的可能性增多,形符容易较准确地表示字义的范畴了。
显然汉字字形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数量由少到多的过程,经历了由独体字即象形字、指事字,到以独体字为形符的合体字即会意字、形声字,再到以合体字为形符的合体字即转注字三个阶段,假借字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它在上述三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并促进着汉字的形体结构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传统六书说对于人们认识和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构形发展和创造新字是很有价值的,许慎在完善和宣传六书说,创建传统的文字学理论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六书说毕竟是一、二千年前古人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认识和总结,不可能十全十美。
<二> 三书说三书说: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立谈到的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了唐兰三书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
裘锡圭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为了完善汉字结构理论,现当代文学家试图突破二千年来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想以三书说来代替六书说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举动。
一.唐兰三书说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其所谓象形文字是‚画出了一个物件,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
‛‚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是本名之外,不含别的意义。
‛可以‚分做三类。
一是属于人身的形,可以叫做‘象身’,二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可以叫做‘象物’,三是人类的智慧的产物,可以叫做‘象工’。
‛如:人、口、虎、山、弓、一。
包括六书中表名词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中的一小部分。
所谓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
‛‚象意文字的范围,包括旧时所谓‘合体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的大部分。
‛如:大、休、立、见、名、雀。
唐氏后来在《中国文字学》中写道:‚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
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
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因为唐氏三书说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的会意字留下位置;不包括假借,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不能真正反映汉字的实际;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划分意义不大,例如:‚雨‛字,唐氏在《古文字学导论》上编当中当作象形文字,上编《正讹》里又改称为象意文字,‚上‛和‚下‛字,《古文字学导论》中当作象意文字,《中国文字学》中又改称为象形文字,可见唐氏在划分象形、象意时,也‚有混淆不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