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人血白蛋白使用和管理规定
为规范我院人血白蛋白的临床使用,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医药资源,缓解人血白蛋白供需矛盾,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此规定。
一、适用范围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
二、适应症
临床医师开具人血白蛋白处方时,应严格按照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人血白蛋白说明书【适应症】项的规定,不可超适应症用药。
患者存在以下疾病或症状之一时,方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1.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
2.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3.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4.低蛋白血症的治疗(血清白蛋白≤30g/L并伴有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
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6.用于体外循环、烧伤、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7.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8.高龄、体弱患者大手术后的支持治疗。
9.其他确需使用的。
三、用法用量
按照人血白蛋白说明书等有关规定。
四、处方开具与调剂
需要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患者,由医师开具纸质处方,注明诊断和最近的血清白蛋白浓度(低蛋白血症),经科室行政主任签字,由处方科室工作人员凭处方到药房领药;药房药师凭此纸质处方并对照电子处方,审方合格后进行发药并签名。
特殊情况下,医师可以开具1次剂量的人血白蛋白,并在处方上注明理由,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五、监督管理
院药委员会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定期对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点评,并对各药房人血白蛋白的管理进行定期检查,点评与检查结果及时向院药委员汇报,违
规者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人血白蛋白使用管理制度范文人血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简称HS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为保障人血白蛋白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质控、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和监管。
本文将针对人血白蛋白的使用管理制度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操作规范。
一、原料采购:1.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只允许选择合法、资质完备的供应商进行原料采购。
2. 采购部门应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 原料供应商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包括原料来源证明、生产资质证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4. 采购部门在采购原料时,必须对原料进行抽样检验和监测,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公司要求。
二、生产与质控:1. 生产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2. 提供人血白蛋白的生产车间应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进行设计和建造,确保满足生产要求。
3. 生产车间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生产环境的无菌状态。
4. 生产过程中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检验、制剂过程监控、环境监测等。
5. 所有生产记录必须完整、规范、真实,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必须及时记录并进行处理。
6. 生产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每一道工序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三、质量检验:1. 质检部门应建立独立的质量检验室,并配备完善的设备和人员。
2. 质检部门负责对原料和成品进行抽样检验和质量评估,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公司要求。
3. 质检部门应制定详细的检验流程和标准,对每一项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
4. 质检部门应定期参与国家和行业的质量认证,不断提升自身的检验水平和技术能力。
四、储存与运输:1. 公司应建立规范的人血白蛋白储存管理制度,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人血白蛋白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天然血液制品。
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标准制造和检定的产品,是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的血浆或血清,经低温乙醇法分离纯化,并经60℃10小时加温灭活病毒后制成,白蛋白含量在96%以上,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供静脉输注。
随着我们对危重病人病理生理过程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临床中使用白蛋白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
白蛋白具有很多生理学功能,在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很广。
在1998年世界范围内白蛋白的用量为300-400吨,很多医院白蛋白的用量占药房营业额的30%强。
现在随着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对这种昂贵药物不加限制的使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1. 蛋白的代谢血浆蛋白是血浆中主要固体物质,约占血浆总量的6-8%。
可以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二大类。
白蛋白含584个氨基酸,平均分子量69000道尔顿,易溶于水,表面带负电荷。
血浆中白蛋白总量约为120g,浓度为40-50g/L。
除了分布在血浆中,白蛋白还存在于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白蛋白约为160g,浓度比血浆中的要低,为血浆中白蛋白浓度的一半。
正常人体肝脏每天生成9-12g白蛋白,其生成的速度受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的影响。
严重的蛋白缺乏症会降低白蛋白的生成。
另外一些药物如胰岛素,可的松等会刺激白蛋白的生成,但生长激素对白蛋白的合成没有影响。
正常情况下,白蛋白在体内还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在血浆中白蛋白通过毛细血管壁间隙进入组织液中,然后通过淋巴系统重新进入血浆中,白蛋白的循环半衰期为16小时。
外源性白蛋白进入人体后,有一个快分布期,从血浆中迅速消失进入组织间隙,分布半衰期约为15小时,之后是一个缓慢的消除过程,消除半衰期约为19天。
白蛋白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血管内皮中,代谢速率为9-12g/天,约为总量的4%。
影响白蛋白代谢的主要因素为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人体热量和蛋白的不足也会加速白蛋白的代谢。
感染,外伤,或手术引起炎性级联反应进会释放出许多炎性介质活化白细胞,这一过程引起了血管内表皮细胞的损伤,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成分包括白蛋白渗透到组织中去,这加速了白蛋白的泄漏,炎性介质还会抑制了白蛋白的合成,促进了白蛋白的分解,因此从总体上降低了白蛋白的含量。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制度Ⅰ目的为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确保血液制品的使用安全有效,规范我院的血液制品使用。
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科。
Ⅲ制度一、血液制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医药产品,本办法仅指血浆源医药产品,即血液制剂。
二、血液制品类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一)临床使用血液制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
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症的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的使用,不能在无疾病基础上以提高免疫力为目的使用生物制品;血液制品限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办法不可替代的患者。
(二)严格用法用量,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患者给药方案。
(三)血液制剂应单独使用,不建议与其他药品或制剂混合配伍使用。
(四)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禁忌症。
(五)加强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遵循不良反应“可疑即报”的原则。
并注意血液制剂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如血浆蛋白制品中含有硫柳汞,稳定剂对血浆源医药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等。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应做好记录,并按要求上报不良反应。
三、血液制品专项点评办法建立专项点评制度。
每季度进行血液制品专项点评并总结分析,将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科室及医师,督促其及时整改,不断改进和提高血液制品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Ⅳ参考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8.26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第45号)2.《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主席令第17号)3.《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08号)。
医院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流程1. 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医院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流程,包括人血白蛋白的采集、存储、质检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内容。
2. 人血白蛋白采集的流程•确定供血者的合格性,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咨询供血者并对其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疾病史、病毒感染史以及免疫情况等相关信息。
•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指标。
•采集供血者的静脉全血样品,一般采用穿刺或者导管进行。
•将采集的静脉全血样品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人血白蛋白。
3. 人血白蛋白的存储和质检•对人血白蛋白进行分装,一般每瓶含有20克到50克的血白蛋白。
•将分装好的人血白蛋白进行冻干处理,以保证其长期的保存和稳定性。
•对冻干人血白蛋白进行质量检验,包括重量测定、凝胶电泳分析、含量测定等项目。
•对质检合格的人血白蛋白进行标签贴附,并进行合理的存储。
4. 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方法•在使用人血白蛋白前,需要进行解冻处理,将冻干人血白蛋白溶解成液体。
•使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滤过处理,以去除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
•根据具体的临床需要与病人的情况,确定使用人血白蛋白的剂量和速率。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给药。
5. 人血白蛋白的注意事项•人血白蛋白是一种生物制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以确保安全性。
•使用前需要检查人血白蛋白的包装是否完好,如有破损或异常应予以拒用。
•在使用人血白蛋白前,需要对病人进行充分的评估和适应性检查,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对于过敏体质的病人,在使用人血白蛋白前应特别谨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处理。
•在使用人血白蛋白的过程中,需要对病人进行观察和监测,以及时发现异常反应并及时处理。
6. 结论通过本文档,我们详细介绍了医院使用人血白蛋白的流程。
从人血白蛋白的采集、存储、质检到使用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使用人血白蛋白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并对病人进行充分的评估和适应性检查,以确保安全性和疗效。
医院血液制剂临床应用管理制度1.为加强我院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中血液制品是指药品生产企业按照GMP标准生产的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
我院使用的常见品种有注射用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
3.血液制品为健康人血浆提取,尽管对原料血浆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和检查,并在生产工艺中进行了严格的病毒灭活处理,仍无法完全排除传染已知或者未知致病因子的可能性。
血液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应以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避免滥用。
4.血液制品临床使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5.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全院血液制品合理使用的监督与指导,医务科和药学科共同实施管理。
6.医务科负责临床医师合理使用血液制品的培训与考核,加强临床医师使用血液制品医疗行为的管理。
7.医务科组织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制定我院血液制品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药学科开展血液制品处方专项点评,定期通报点评结果,医务科根据结果对医师进行相应的奖惩。
8.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血液制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我院制定的血液制品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9.加强血液制品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患者一旦发生可能和使用血液制品有关的任何不良反应,主管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立即向药学科报告,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
10.为保证医疗安全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有使用血液制品的病人在用药前须进行HIV、乙肝、丙肝、梅毒等重点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测。
11.血液制品供应紧张时期采取限量供应、申请使用等方式控制临床使用量,具体管理措施由药学科制定。
12.临床医师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造成医保管理机构拒付药费的,医务科将根据事实严重程度对当事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罚。
13.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医院血液制品使用及分级管理制度(一)血液制品使用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
血液制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他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
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替代物。
2.血液制品的选择。
根据患者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种类。
选择血液制品时,保障来源合法性。
3.避免输注血液制品不良反应。
在输注血液制品时,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二)血液制品管理1.全血及成分血临床应用管理(1)来源管理: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全血及成分血由指定的血站供给(医院开展的患者自体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临床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时,遵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2)程序管理:包括全血及成分血库存管理,患者用血需求评估,输血治疗告知程序,输血前实验室检查,输血申请(包括血液成分选择、填写申请、血样采集、输血科接收并审核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全血及成分血的发放,临床输注管理(包括核对、输注、监测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及处理,输血治疗效果评估等临床用血各阶段的操作程序。
(3)人员管理:输血相关医技人员应掌握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以及其他血液替代品或相关药物等。
临床输血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详细核对患者与血液制品的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2.血浆源医药产品管理(1)来源管理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实施血液制品批签发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使用经国家审批的血浆源医药产品。
药库设置血浆源医药产品药品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且应严格划分。
须详验检验报告书,进口产品还须查验进口药品注册证及审批签发的报告。
入库药品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2)分级应用管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血浆源医药产品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临床使用人血白蛋白,须经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或科主任同意。
人血白蛋白使用管理规定
1.目的:为加强临床人血白蛋白使用管理,有效利用医药资源,保证急危重病人抢救用药,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规定。
2.使用范围:各临床科室
3.定义:无
4.内容:
4.1 我院人血白蛋白的使用必须严格把握临床适应症,遵循保证住院急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原则。
4.2 人血白蛋白适应症:
4.2.1 显著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25克/升)
4.2.2 血清白蛋白<30克/升且满足以下任一情况者可使用:(1)失血、创伤、脓毒症及烧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2)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内压升高;(3)肝硬化引起的水肿或腹水;(4)肾病接受类固醇和/或利尿剂治疗的水肿病人;(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用于心肺分流术、特殊类型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
4.3 住院病人如有明确适应症需要使用人血白蛋白时,责任医师必须与病人或家属进行沟通,填写《人血白蛋白使用审批表》(见附件),经科主任(或第一责任人)核实并签名后,送药学部负责人审核,最后报医务科审批。
4.4 门诊病人不得使用人血白蛋白。
4.5 急诊病人原则上不使用人血白蛋白。
特殊情况,责任医师需填写《人血白蛋白使用审批表》,完成审批后,方可开具急诊处方。
4.6 药房人员必须凭医师的《人血白蛋白使用审批表》方可发药。
4.7 人血白蛋白费用不纳入科室与个人药比统计。
5.参考文件:无
6.附件:xxx医院住院患者人血白蛋白使用审批表
附件:
人血白蛋白使用审批表。
血液制剂临床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为加强血液制剂的管理,根据药品管理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及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血液制剂是指人血浆源医药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VIII等。
二、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血液制剂特别是人血白蛋白等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血液制剂中的防腐剂、稳定剂等辅料的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
三、临床使用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VIII治疗时需由具有主治医师及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长期应用(疗程大于3天)时需由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但仅限于1日内用量。
四、医院处方点评小组每年对全院血液制剂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对不合理使用血液制剂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人血白蛋白使用管理制度人血白蛋白使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血白蛋白的采购管理、储存管理、配送管理、使用管理、不良反应管理、废弃物管理等。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人血白蛋白的采购管理人血白蛋白的采购管理是整个管理制度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血白蛋白的质量及安全性。
在采购人血白蛋白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有生产许可、生产资质、GMP认证及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正规生产企业,从合规渠道进行采购,严禁购买三无产品。
采购人员要严格按照《人血白蛋白采购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采购程序,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审查供应商的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相关资质材料。
对于已经进入采购目录的产品,要依法签订采购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采购。
同时,要对所购买的产品进行全程跟踪,并及时掌握产品的情况,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二、人血白蛋白的储存管理人血白蛋白是一种易受污染的生物制剂,因此其储存管理尤为重要。
在储存管理中,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储存条件,避免暴晒、高温、潮湿及冷冻等因素的影响。
对已入库的人血白蛋白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码,确保产品的顺序和有效期能够清晰可见。
储存人员要做好产品的定期检查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确保产品存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对库房的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储存环境符合相关要求。
三、人血白蛋白的配送管理人血白蛋白的配送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配送管理中,首先要建立相关的配送标准,对人血白蛋白的运输条件、过程、方式、时间等进行明确规定。
配送人员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并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确保配送过程的安全和可靠。
对于配送途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同时,要对配送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跟踪,及时了解产品的去向,确保配送过程的可追溯性。
四、人血白蛋白的使用管理在使用人血白蛋白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指征,确保合理使用和安全用药。
人血白蛋白使用指征(实用版)目录1.人血白蛋白的概述2.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指征3.注意事项和副作用正文【人血白蛋白的概述】人血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简称 HSA)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是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成分,占血浆总蛋白的 60%-80%。
人血白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酸碱平衡、运输脂溶性物质和激素等。
在临床治疗中,人血白蛋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蛋白血症。
【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低蛋白血症:当患者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 30g/L 时,可考虑使用人血白蛋白进行治疗。
低蛋白血症可能导致水肿、腹水、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
2.失血性休克:在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中,人血白蛋白可以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从而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3.烧伤患者:烧伤患者由于创面大量丢失蛋白质,可导致低蛋白血症。
使用人血白蛋白可以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创面愈合。
4.脑水肿:对于颅脑损伤、脑炎等引起的脑水肿,人血白蛋白可通过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症状。
5.肝功能不全: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可出现低蛋白血症。
使用人血白蛋白可以提高血浆白蛋白浓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
【注意事项和副作用】在使用人血白蛋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过敏反应: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使用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2.避免容量负荷过重:对于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等患者,应谨慎使用人血白蛋白,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3.监测电解质平衡:使用人血白蛋白后,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避免发生电解质紊乱。
4.避免长期使用:人血白蛋白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导致自身白蛋白合成减少。
人血白蛋白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
人血白蛋白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充分发挥人血白蛋白的急救作用,保证危重病人抢救用药,XXX制订了《人血白蛋白
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使用人血白蛋白必须遵循适应症和保证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原则。
适应症包括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30克/升的肝硬化和重症肝
炎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25克/升的重症患者、脑水肿及损伤
引起的颅压升高、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于体外循环、烧伤、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RS)、高龄、体弱患者大手术后的支
持治疗和其他确需使用的情况。
住院部各科室需要使用人血白蛋白时,必须开具纸质处方并注明诊断和最近的血清白蛋白浓度,科主任或医疗主任核实并签名后,由处方科室工作人员到相应药房领取。
如果不在适应症之列但因特殊紧急情况需使用,医师可以开具纸质处方,注明诊断和理由,科主任或医疗主任核实并签名后,经住院部药剂科主任审核、医务处同意,再到相应药房领取。
整个过程必须由处方科室工作人员完成,不得要病人或其家属办理相关手续。
药剂科将根据市场供应情况以及各科室以前使用情况,在参考既往各科室用量占全院用量比
例的前提下,对相应科室供应总量进行适当限制。
药剂科要尽可能协调相关药品供应商,尽量增加人血白蛋白供应,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人血白蛋白治疗疾病、用法用量、升高指数、使用注意事项及临床使用误区白蛋白作为人血流制品,发挥着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及解毒、营养供给的重要作用。
治疗疾病失血性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肺分流术、烧伤、血流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
为防止大量注射时机体组织脱水,可用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9% 氯化钠注射液适当稀释作静脉滴注 (宜用备有滤网装置的输血器)。
注意不能拿注射用水稀释,否则会导致患者溶血。
在开始 15 分钟内,应特别注意滴速缓慢, 逐渐加速至每分钟不超过 2 mL。
使用剂量酌情考虑,因严重烧伤或失血等所致休克,可直接注射本品 5-20g,隔 4-6小时重复注射1次。
可根据以下公式估算烧伤患者所需白蛋白剂量:所需白蛋白剂量g=(所需总蛋白 g/L-实际总蛋白g/L)×血浆含量 L×2。
按照正常成人的血浆含量一般为 40 mL/kg 计算,该患者血浆含量应为40×70/1000 = 2.8(L),再运用上述公式计算:(50-35)× 2.8×2= 84(g),即表示该患者所需补充白蛋白 84 g 或者20%白蛋白注射液420mL(50mL:10g/支)。
在治疗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白蛋白缺乏症时,可每日注射本品 5 -10 g,直至水肿消失,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
白蛋白升高指数血浆约占人体体重 4.5%。
对于60 kg体重来说,一瓶20%人白蛋白 50 mL(10 g)输入人体,在未分解变化前,短时间内提高白蛋白3-4 g/L。
白蛋白在机体内部是一个动态衰减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患者营养状况差的话,一部分要转化为热卡供应能量,即使这个过程可能比较缓慢;肾功能不全的,一部分还会随着尿液排出,排出多少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水平;还有一部分会透过血管渗漏到组织间隙之中,这取决于原发疾病是否改善;一瓶白蛋白进入体内最终有多少留存于血液中,因时、因人、因病而异。
【合理用药】黄金救命药白蛋白,规范使用别依赖什么是白蛋白?白蛋白(albumin,ALB)在人体内由肝脏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约占血浆蛋白总含量的 50%~60%。
白蛋白在人体内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有:(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2)运输、结合和转运体内多种离子、脂质及代谢产物;(3)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抗氧化以及调节凝血功能等。
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其生理功能主要是扩充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还具有载体及维持毛细血管完整性等功能。
人血白蛋白来自健康人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提取并经病毒灭活后制成,其作用是增加循环血容量并维持血浆渗透压、抗炎抗氧化、参与体内物质结合和转运等生理功能。
目前临床常用的白蛋白药物制剂主要有5%、20%及25%三种浓度的白蛋白溶液(human albumin solution,HAS),用于补充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
其中5%白蛋白为等渗溶液,可增加等体积的血容量,主要用于治疗性血浆置换或补充血容量。
而20%和25%白蛋白为高渗溶液,可达到高于输注溶液4~5倍体积的扩容效果,对伴有水肿的患者更为适用。
白蛋白的适应症有哪些肝硬化伴腹水白蛋白可与利尿剂联合治疗2~3级腹水且白蛋白<30g/L的肝硬化患者,推荐剂量为10~40g/d。
长期治疗应该按需使用,推荐剂量为每1~2周25~100g预防穿刺后循环功能障碍《2018中国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管理指南》推荐大量穿刺放液的同时加用人血白蛋白,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人血白蛋白用于肝硬化治疗的快速建议指南》建议对于大量放腹水的患者(腹水量>5 L)推荐给予白蛋白,剂量为每放1L腹水应用6~8g人血白蛋白。
应在放腹水的最后阶段或者放腹水结束,并且放腹水所致的心输出量增加开始恢复至基线时,开始输注白蛋白。
宜缓慢输注白蛋白以避免心脏超负荷风险。
肝肾综合征《2018年欧洲肝病协会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管理指南》推荐白蛋白联合血管收缩剂作为I 型肝肾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用药,白蛋白的建议用量为20%白蛋白20~40g/d。
人血白蛋白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全院各临床科室:
目前由于《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执行和国家强化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全国范围内出现白蛋白短缺。
为合理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充分发挥白蛋白的急救作用,保证危重病人抢救用药,特制订《协和医院人血白蛋白使用临时管理办法》。
一. 我院人血白蛋白的使用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遵循保证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原则。
二. 人血白蛋白适应症如下:
1、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患者;
2、血清白蛋白低于30克/升的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
3、血清白蛋白低于25克/升的重症患者。
4、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5、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7、用于体外循环、烧伤、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8、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RS);
9、高龄、体弱患者大手术后的支持治疗;
10、其他确需使用的。
三. 住院部各科室依据上述适应症需用人血白蛋白时,必须开具纸质处方,注明诊断和最近的血清白蛋白浓度,科主任或医疗主任核实并签名后,由处方科室工作人员到相应药房领取。
四. 不在上述适应症之列但因特殊紧急情况需使用者,医师开具纸质处方,注明诊断和理由,科主任或医疗主任核实并签名后,经住院部药剂科主任审核、医务处同意,再到相应药房领取。
整个过程必须由处方科室工作人员完成,不得要病人或其家属办理相关手续。
五. 药剂科将根据市场供应情况以及各科室以前使用情况,在参考既往各科室用量占全院用量比例的前提下,对相应科室供应总量进行适当限制。
六. 药剂科要尽可能协调相关药品供应商,尽量增加人血白蛋白供应,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医务科
药剂科
201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