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98
【常用油脂介绍】1.橄榄油(Olive Oil)含72%的油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10%亚油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11%棕榈酸(饱和脂肪酸)。
泡沫虽不多,却适合各种肌肤保湿与滋润的效果非常好,是植物中较耐久的油、硬度=15,清洁力=0,保湿度=83,起泡度0,稳定度=15,碘价=82,INS=109.建议用量100%以下。
2.椰子油(Coconut Oil)含48%月桂酸,19%肉豆蔻酸,9%的棕榈酸(饱和脂肪酸),8%油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
起泡力清洁力佳肥皂不易变质因含有正辛酸正葵醛对皮肤刺激较高若为椰子油皂只适合用于洗衣。
硬度=79,清洁力=67,保湿度=10,起泡度=67,稳定度=12,碘价=10,INS=258,建议用量30%以下。
3.氢化椰子油(Hydrogenised Coeonut Oil)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氢反应,变成饱和脂肪酸,此过程即为氢化。
氢化可提高油脂的熔点,降低碘价,使其较具稳定性。
氢化椰子油,就是让液态的椰子油转成固态或半固态,以增加加工的方便性,建议用量30%以下。
4.棕榈油(Palm Oil)含44%的棕榈酸(饱和脂肪酸),39%油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10%亚油酸(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能做出坚硬不易变形的肥皂但因不易旗袍要配合椰子油来使用。
硬度=50,清洁力=1,保湿度=49,起泡度=1,稳定度=49,碘价=53,INS=145,建议用量30%以下。
5.硬棕榈油(Solid Palm Oil)棕榈油本身含有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硬棕是取棕榈油饱和脂肪的部分,所以是固体状态。
它本身就是棕榈油,计算皂化时可以直接以棕榈油的皂化价来算。
由于是纯饱和脂肪,因此成皂较硬,建议用量30%以下。
6.红棕榈油(Carotino)虽然红色油棕榈来自非洲主要生产来自马来西亚有棕榈树的鲜红色果实榨成,含丰富的但愿不饱和脂肪酸(55%),Omega-3、Omega-6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胡萝卜素、天然维生素E、辅酶Q10可抗氧化对修复伤口、面疱、粗糙及油性肌肤都有帮助,是白棕榈油不具备的,建议用量30%以下。
油质原料知识油质原料:是指油脂和蜡类原料,还有脂肪酸、脂肪醇和酯等,包括天然油质原料与合成油质原料,是化妆品的一类主要原料,而应用在冷制皂中尤为重要。
●植物系油质原料1、植物油脂(1) 橄榄油(Olive oil)很早以来,地中海沿岸各国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就已将橄榄油作为食用或化妆品用油了。
其制取方法一般是将果实经机械冷榨或用溶剂抽提制得;产品为淡黄或黄绿色透明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等,其理化性质如下:比重:0.914-0.919(15℃时)酸价:<2.0皂化值:186-196碘值:80-88不皂化物:0.5-1.8%折光率:1.466-1.467橄榄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油酸甘油酯和棕榈酸甘油酯,其甘油酯中脂肪酸的组成大致如下:饱和脂肪酸: (%)肉豆蔻酸 1棕榈酸 10硬脂酸 l花生脂酸 1不饱和脂肪酸:油酸 80亚油酸 7橄榄油的甘油酯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类似人乳,其中多键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几乎与人乳相同,因而易被体肤吸收。
橄榄油中还富含维生素A、D、B、E和K,故有促进皮肤细胞及毛囊新陈代谢作用。
橄榄油用于化妆品中,具有优良的润肤养肤作用,此外,橄榄油还有一定的防晒作用、橄榄油对皮肤的渗透能力较羊毛脂、油醇差,但比矿物油佳。
在化妆品中,橄概油是制造按摩油、发油、防晒油及整发、口红等和W/O型香脂的重要原料。
我国是在1964年从阿尔巴利亚引种油橄榄的,在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于80年代末已榨出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的橄榄油,并已投入化妆品原料市场。
丰富的角鲨烯,入皂可起到保持皮肤弹性并柔软肌肤的效用。
(2) 杏仁油(Almond oil)它是自甜杏仁中提取的,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能溶于乙醚/氯仿。
其理化性质如下:比重:0.915-0.920皂化值:2190-196杏仁油的主要成分为油酸酯,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大致为:饱和酸: (%)棕榈酸 4.5肉豆蔻酸 1.2不饱和酸:油酸 77.0亚油酸 17.3杏仁油性能与橄榄油极其相似,但聚饱和度稍高,凝固点稍低,常为橄榄油代用品,在化妆品中可作为按摩油、发油、膏霜中的油性成分,欧美国家特别喜用在乳液制品中。
●植物性油脂:椰子油-硬油 Coconut Oil椰子油得自干椰子肉(Copra),来自椰子(Cocos nucifera)。
新鲜椰肉亦可使用。
这是一种淡黄色或无色非干式油,于摄氏20℃以下会呈现固状。
具有椰子特殊芬芳,为白色或淡黄色猪脂状半固体,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苯、二硫化碳,极易于空气中被氧化。
理化特性:比重: 0.916-0.920酸价: <6.0皂化价:251-264碘价: 8-10熔点: 221-25℃虽然椰子油为液态,但低于约20摄氏度会凝结成固态,可隔水稍微加热使之融化。
主要成份:其甘油酯中脂肪酸之组成大致如下:饱和酸 (%)己酸 0.5辛酸 8.0癸酸 8.0月桂酸 45.0肉豆蔻酸 18.0棕榈酸 9.0硬脂酸 2.0不饱和酸油酸 6.0亚油酸 2.5功效作用椰子油有较好的去污力,泡沫丰富,是制皂不可缺少的油脂原料,但椰子油对皮肤略有刺激性,所以不直接用做化妆品的油质原料,亦是合成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原料,故它是作为化妆品的间接原料。
椰子油也具有强大的的抗菌功能,椰子油含的链脂肪,如月桂酸、辛酸、及肉豆蔻酸。
其中月桂酸抗病毒能力是这些中链脂肪中最强的。
月桂酸也在于乳汁中,人们食用后身体会将月桂酸转化成monolaurin,这是保护婴儿抵抗病毒、细菌的物质,而椰子油中的月桂酸就占了40%。
椰子油用于肥皂、化妆品或盥洗用品、制造润滑油脂,人工洗濯剂、洗衣及清洁用品以及制造脂肪酸、脂肪醇、甲基酯类等。
精炼椰子油可以食用并且用在如人造奶油、膳食补充等产品。
入皂特性:建议使用比例:不超过20%~30%起泡度高、滋润度一般。
Trace速度快。
清洁力强、泡沫粗且多,成皂硬度高。
唯一的缺点是添加比例过高容易造成皮肤干涩,但只要控制在适当范围,对于皂的起泡性与硬度有绝佳的帮助,可说是做皂必备的基本油之一。
通常占全体油的20%以内就可发挥明显的起泡效力,若洗脸皂则15 %即可。
可做出洗净力强、质地硬、颜色雪白且泡沫多的香皂。
第14章 油脂和磷脂14.1基本要求●掌握油脂和磷脂命名。
●掌握油脂和磷脂结构及理化性质。
●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结构及重要的生理活性。
14.2基本知识点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
油脂是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组成的酯。
通常,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固态或半固态的称为脂肪。
油脂的结构通式为:如果三个脂肪酸相同,属于单甘油酯,如果二个或三个脂肪酸各不相同,属于混甘油酯。
天然油脂是各种混甘油酯的混合物。
油脂中的脂肪酸有以下特性:(1) 直链、很少带支链,多含偶数碳原子;(2) 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大多为顺式构型,多不饱和脂肪酸为非共轭多烯结构; (3) 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于同碳数的饱和脂肪酸。
人体可以合成大多数脂肪酸,但少数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人体不能合成,花生四烯酸体内虽能合成,但数量不能完全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求,这些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脂肪酸的命名常用俗名,系统命名法与一元羧酸基本相同,但有二种编码体系。
Δ编码体系从脂肪酸羧基的羧基碳原子开始计数编号;ω编码体系从脂肪酸甲基端的甲基碳原子开始计数编号;希腊字母编号规则与羧酸相同,离羧基最远的甲基碳原子为ω碳原子。
脂肪酸系统名称可用简写符号表示,其书写规则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脂肪酸碳原子的总数,然后在冒号后写出双键的数目,最后在Δ或ω右上角标明双键的位置。
油脂的命名通常把甘油名称写在前面,脂肪酸的名称写在后面,称甘油某酸酯。
有时也将脂肪酸的名称放在前面,甘油名称放在后面,称某酰甘油。
混甘油酯用α、β和αˊ标明脂肪酸的位次。
医学上将血液中的油脂统称甘油三酯。
天然油脂是手性分子,其相对构型为L-型。
油脂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
1g 油脂完全皂化时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
皂化值与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
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氢化又称为硬化。
油脂一般知识一、油脂的分类按照来源的不同,油脂可分为四大类:水产油脂:如鱼油、鱼肝油等;陆地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乳脂:如牛乳、羊乳等;植物油脂:是种类最多、产量最大、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一类,常见的品种有芝麻油、花生油、豆油、菜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棉籽油等。
二、植物油脂的分类1、根据加工精度的不同,植物油可分为原油、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一级油等由低到高五个等级:原油―――俗称毛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
成品油――-毛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脂。
植物油等级是根据其精炼程度来区分的,一般是从色泽、透明度、气滋味、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280℃加热试验、溶剂残留等理化指标来判断,并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全精炼的油(一级、二级)经过脱水、脱酸、脱色、脱胶、脱臭、脱溶,水杂小,色泽浅,无味,酸价、过氧化值较低,无溶剂残留,烟点高;半精炼油(三、四级)经过脱溶、脱酸、脱胶处理,色泽较深,加热后油烟大,有些四级油透明度较差。
植物油精炼程度四级最低,一级最高,都符合国家直接食用标准。
2、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植物油可分为浸出油和压榨油两种:浸出油―――油料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油料预处理后直接(或压榨后)与有机溶剂充分结合,提取制成成品油,是国际上通用的加工方法,优点是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缺点是有溶剂残留,但经过全精炼以后,基本上可以完全去除溶剂残留,降低水杂、色泽,提高透明度、烟点,常用于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
油脂工业使用的抽提溶剂,是国家专为油料加工生产的专用溶剂,与那些普通汽油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只要成品油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都是优质、安全的,可放心食用。
压榨油―――油料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采用纯物理压榨方式,是我国传统加工方法,优点是安全,产品污染少,且营养成分不易受破坏,保持油脂中原有的气味,能保留油脂中的一些微量成分,缺点是出油率低,成本高并且较难去除黄曲霉毒素残留,常用于花生油、芝麻油等。
化学中油脂的组成成分
油脂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化学结构上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甘油是一种三碳醇,也称为丙三醇,它是油脂的主要成分之一。
脂肪酸是由长链碳原子组成的羧酸,它们与甘油通过酯键结合而形成脂肪的结构。
在油脂中,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油脂的性质和用途。
常见的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的碳链上没有双键,而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键。
这些不同类型的脂肪酸会影响油脂的熔点、稳定性和营养价值。
除了甘油和脂肪酸外,油脂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成分,如甘油三酯、磷脂、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
这些成分会影响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特性。
总的来说,油脂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甘油和脂肪酸,不同类型和含量的脂肪酸决定了油脂的特性,而其他成分则会对油脂的品质和用途产生影响。
对油脂组成成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油脂的性质和应用,同时也为油脂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于油脂的化学成分及结构教案
一、培训目标:
1.了解油脂的化学成分及结构,掌握其在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2.了解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其中的营养素成分,掌握如何合理食用油脂;
3.能够识别市场上常见的各种油脂分类和品种,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挑选和使用。
二、基础知识概述:
1.油脂的概念及特点
油脂是指一类食用油,其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甘油酯。
油脂不溶于水,主要溶于有机溶剂和乙醇,可以吸收热量,在室温下呈固体或液体状态。
2.油脂的成分和结构
油脂的成分主要包括脂肪酸、甘油和其他酯类化合物,其中脂肪酸是基本的组成单元。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它们的不同结构导致了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甘油是一种三价醇,与脂肪酸通过脂肪酸甘油酯化合成油脂。
三、实践操作:
1.使用油脂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料理需要和口味要求,选择不同的油脂类型和品种。
例如:炒菜可以选用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烤肉可以选用橄榄油、葵花油等。
2.合理食用油脂
建议合理搭配不同的油脂品种,适量使用,不过度炒、煎、炸等,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原有风味。
四、总结:
油脂是不可或缺的食品原料,在生产加工和饮食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油脂的成分和结构、选择和使用技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风味和健康要求。
希望本教案能够对广大群众和从事油脂加工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白芝麻油脂理化特性及组成分析梁少华;彭乐;王亚东;王培慧【摘要】分析测定了不同产地白芝麻压榨油脂的折光指数、皂化值及不皂化物含量等理化指标;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压榨白芝麻油中脂肪酸成分含量,其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占84%以上;并用胰脂酶选择性水解方法分析了压榨白芝麻油的甘三酯分子结构组成,发现其LOL相对含量最高(22.98%~25.6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压榨芝麻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13.73 ~ 54.43 mg/(100 g),芝麻素含量为60.14 ~69.10 mg/(100 g);分析测定了不同产地芝麻制取的压榨白芝麻油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白芝麻油4号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好.%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exes of the squeezing white sesame oil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determined, including the refraction index, saponification number and unsaponifiable matter content, etc.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white sesame oil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The relatively cont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as more than 84% . The method of pancreatic enzyme selective hydro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riacylglycerols molecular structures in the squeezing white sesame oils. The LOL (sn-2-oleic acid-1 ,3-two linoleic acid glyceride) relatively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22.98% ~25.62% ). The vitamin E and sesamin contents of the sesame oil were 13.73 ~54.43 mg/(100g) and 60. 14 ~69. 10 mg/(100 g)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nalyzed by using HPLC.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the squeezing white sesame oil of different area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white sesame oil (No. 4) was relatively good.【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12(043)011【总页数】6页(P174-179)【关键词】芝麻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作者】梁少华;彭乐;王亚东;王培慧【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52;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52;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52;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1;TS201.2引言芝麻含油质量分数约50%,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85%,蛋白质质量分数约25%,还含有大量的木脂素,包括芝麻酚、芝麻素、芝麻酚林、芝麻素酚、芝麻林素酚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