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8.1 公平正义的价值
- 格式:docx
- 大小:404.34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81《公平正义的价值》说课稿8.1《公平正义的价值》说课稿说教材《公平正义的价值》是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与》第一框题,起着开启全课的作用,主要阐释公平和正义的内涵,以及公平正义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体会到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
本课由引言和和两目内容组成。
引言揭示出法治与公平正义的内在关联,提出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的保障,即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公平正义。
最后,结合本课的重点内容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第一框“公平正义的价值”,主要阐述公平和正义的内涵,以及公平正义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体会到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
第一目“认识公平”。
有三层意思:其一,公平的含义;其二,公平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其三,公平的价值。
首先,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第二目“正义的力量”。
有三层意思:其一,正义的含义;其二,正义的要求;其三,正义的价值。
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人的一生当中不管在心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剃头展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并且充满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对一些非公理的行为认识不清,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这一根本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引导学生分辨是非、行善扬善、伸张公理。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公平公理的含义和意义二、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2.对公平与不公平征象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3.提高正确对待公理、非公理行为的能力三、情绪、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2.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
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8.1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一、单项选择题1.考试作弊现象在许多学校比较常见,甚至屡禁不止,常常让老师防不胜防,头痛不已。
从公平与正义的角度看,考试作弊是()①一种不公平的竞争②小事一桩,无须大惊小怪③非正义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④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直诚信的人格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
这一制度(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②有利于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③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④保证了我国各领域的公平完全实现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3.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正义的需要。
这是因为正义要求我们()A. 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B. 让一部分人享有特权C. 明辨是非,惩恶扬善D. 积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4.从公平的角度看,下边漫画反映的招聘行为()①坚持了规则公平的原则②违背了权利公平的要求③体现了个人服从集体的精神④损害了就业中的机会公平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正义的力量在于()①正义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③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作为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A. ①②④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6.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的是()A.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B. 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C. 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D.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7.《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第十六条: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人员报考学校或者应聘就业时,在同等条件下,学校、单位应当优先录取、录用。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说课稿背景介绍《公平正义的价值》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公平与正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通过引用实际案例和讨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平与正义的内涵和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和行动。
学段定位这篇文章适用于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学习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公平正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学习本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公平正义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理解公平正义与道德行为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和行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准备教学素材•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公平正义的价值》原文教学方法•导入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讨论(10分钟)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公平与正义的含义,并提出一些问题:–什么是公平与正义?–公平与正义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重要性?–举例说明公平与正义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并鼓励他们就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
Step 2:阅读文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2.分发《公平正义的价值》原文,让学生在小组内默读,并提出问题或思考点。
3.提醒学生要关注文章中的实际案例和作者的观点。
Step 3:小组讨论(20分钟)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作为引导:–文中举的实际案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赞同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公平正义在你的生活中有怎样的体现?2.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听从他人的意见。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学案教师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日期:_____8.1公平正义的价值一、教学目标:1.知道公平正义的含义和意义。
2.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提高正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的能力。
3. 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
2.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理想。
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二)教学过程:合作学习,分小组问题探究:1.运用你的经验P106:提到“公平正义”,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围绕这个话题,同学们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小组讨论)2.探究与分享(小组讨论)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1)黄金代表最后的父爱,各个儿子都一样,所有黄金的所有权平均分,但是使用权给大儿子,他能力强,能创造更多金,每年按一定比例分红给其他兄弟。
(2)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3.如何理解公平?(划知识点)(1)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4.探究与分享107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结合教材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提示】上页左图违背了公平原则,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右图中的政策体现了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8课: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听课记录一、导入(1.1)1、教师行为:•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并说明其在古代社会礼仪和文化中的地位。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大道之行’中的‘大道’指的是什么?在你们的理解中,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之为‘大道之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与现代社会的差异。
2、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介绍,并对《礼记》和“大道之行”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大道”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思考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介绍《礼记》和提出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示范朗读《大道之行也》,注意语调和节奏。
•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文本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大道之行”的具体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理想社会的特征。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排比、对偶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异同点。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道之行”的理念,如何构建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分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加深学生对“大道之行”的理解。
2、学生活动:•认真跟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大道之行”的具体内容和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道之行”的理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朗读、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道之行”的理念和内容。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1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平感、正义感,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能力目标提高对社会稳定、个人开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推断能力,以及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提高正确对待正义、非正义行为的能力知识目标了解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
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
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
为了预防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
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
戈登认为,这种法律是从每个人的自利角度来制定的,以使其行为公平合理。
自律法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
这也构成了西方以制度保证公平分配的传统。
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平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认识公平活动一:“分黄金〞的故事1.阅读教材第107页的第—个“探究与分享〞栏目。
2.通过情景模拟,再现教材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剧本例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忧。
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
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静心。
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公正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和关爱弱者的品质。
教学内容:1.公平正义的概念及其价值2.公平正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公平正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公平正义?人们为什么有公平正义的要求?”2.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3.教师介绍公平正义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
第二步:案例分析(2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案例材料,包括一些涉及公平正义的真实事件。
2.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一系列问题,如:“该事件是否公平?为什么?”“你在类似情况下会如何处理?”等等。
3.学生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第三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带领学生回顾案例并总结案例中的公平正义价值。
2.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公平正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第四步:小组活动(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关心的领域(如教育、环境、健康等)。
2.每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和研究该领域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全班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案。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10分钟)1.学生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
2.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公平正义的文章或观看相关电影并写读后感。
教学资源:1.公平正义案例材料2.小组调查问卷3.相关电影或视频资源4.板书、投影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合作讨论以及提交小组调查报告等。
2.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包括学生对于案例中公平正义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课堂小组活动和讨论,观察学生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是否合理。
4.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一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一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公平正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从公平正义的定义、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公平正义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维护公平正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迅速成长,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但是,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平正义的定义,认识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养成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平正义的定义,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公平正义的价值。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公平正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公平正义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公平正义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公平正义的定义、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公平正义的价值,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涉及公平正义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第1框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的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的第一框“公平正义的价值”,主要讲述公平正义的含义、价值以及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认识到公平正义对于社会和谐、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但对公平正义的内涵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认识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提高维护公平正义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认识到公平正义的价值,学会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看到公平正义的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平正义的含义、价值以及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看到公平正义的存在,提高学生维护公平正义的自觉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公平正义。
4.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公平正义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公平正义在生活中的体现。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
本课内容通过分析公平正义的概念、意义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体现,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培养公正、公平、正义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下学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公平正义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公平正义的理解较为模糊,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公平正义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公平正义的含义,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认识公平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公正、公平、正义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养成公正、公平、正义的品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平正义的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公平正义,如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公平正义的概念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2.案例材料:关于公平正义的案例,如性别歧视、贫富差距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公平正义的图片,如天平、平等、公正等,引导学生思考公平正义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准备好的案例材料,让学生阅读并进行简要分析。
如性别歧视案例,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否公平正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呈现的案例进行讨论,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8.1 公平正义的价值一、选择题1.人们所认为的公平与否的基本判断标准应该是A.是否所有人都能获得平均分配B.是否得到了自己该得到的权利C.是否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义务D.处理问题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报告中强调“更公平”是因为①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②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③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④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2015年8月29日审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作弊入刑”有利于①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法治保障②加强诚信建设③促进社会公平④彻底消除作弊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右图反映的是部分省市开始实施的异地高考政策,指的是具备一定条件的进城务工子女,可就地参加高考。
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①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正义②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依法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A.②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5.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
”下列做法中属于正义行为的有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②以大欺小,恃强凌弱③讲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④乘车、购物不排队⑤见义勇为,扶助弱小⑥诚信考试,不作弊A.①③⑤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⑤⑥6.正义是人们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正直的传统。
下列体现正义感的是A.不患寡而患不均B.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C.均贫富,等贵贱D.人生而平等7.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公正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要不断地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第1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
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
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
为了防止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
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
戈登认为,这种法律是从每个人的自利角度来制定的,以使其行为公平合理。
自律法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
这也构成了西方以制度保证公平分配的传统。
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平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认识公平
活动一:“分黄金”的故事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通过情景模拟,再现教材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剧本示例: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心。
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
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安心?”说完,老大回话:“父亲,作为兄长的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老二应声附和。
老三也宽慰父亲不必为自己担心。
父亲接着说:“既然如此,现在你们每人拿一锭黄金,这剩下的一锭就给老三,你们还有何异议?没有就都回吧!”三人异口同声应道:“必当谨记父亲教导。
”退出。
2
3.(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提示:(1)平分。
(或大儿子精明,二儿子有孝心,一人一锭,三儿子生计困难自然理应多分,这也符合中华传统。
)(2)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公平要帮助和扶持弱势群体。
活动二:探究“公平”内涵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提示:违反了交通规则接受处罚是公平的,找朋友摆平就违背了公平原则,也是违法行为。
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孩子们都能上学是国家保障公平的措施。
教师讲述: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活动三:探究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让学生逐一阅读图片,然后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思考每一幅图片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价值。
提示: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
3
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目标导学二:正义的力量
活动四:热点再现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某卫视黄金档开播。
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广泛热议。
思考: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引起广泛关注?
提示:《人民的名义》源于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了正义的力量,必将助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活动五:小讨论——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请学生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特征进行描述性续写。
3.根据所列举的行为,说说你对正义的认识。
提示: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4
活动六:桂某一家得到帮扶
设计意图: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正义行为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上述事例对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
提示: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活动七:体现正义的社会制度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
提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都是正义制度,国家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有利于实现公平。
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教师讲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活动八:体验公平
5
6
体育公平 考试公平
入学公平 教育公平 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公平的事例?
提示:活动规则的制定必须遵循科学、公平原则等。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平的含义和意义及正义的含义和意义。
公平的含义和内涵比较容易理解,公平的意义要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通过事例比较,分清正义行为与非
正义行为,并结合例子体会正义的力量。
3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