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①韩②赵③楚④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并“垂帘听政”数十年。
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3.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地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
如果商鞅也发表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是()A.魏文侯B.魏惠王C.秦穆公D.秦孝公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6.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
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
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B.奖励军功C.确立县制D.废除井田制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诸葛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单项选择1.战国初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A.魏国B.宋国C.赵国D.韩国2.下面是《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齐、楚、燕、秦B.齐、楚、秦、燕C.燕、楚、齐、秦D.燕、齐、楚、秦3.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B.交战区域广C.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D.持续时间长4.成语故事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列成语中,出自长平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退避三舍D.围魏救赵5.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6.“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B.鼓励耕织C.奖励军功D.严明法度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表明( )A.商鞅变法最终失败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8.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下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A.防洪排水B.水运C.防洪、灌溉、水运D.蓄水防旱二、组合列举9.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1)铁制农具和________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2)公元前356年,___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3)都江堰是秦国蜀郡郡守________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三、材料解析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桓公九合诸侯(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送去礼物表示慰问,齐桓公成为霸主),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七年级上册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迁都洛阳B.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D.严明法令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 加强刑罚B. 奖励生产C. 推行县制D. 奖励军功5.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人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A.鼓励生产B.加强刑罚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李春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
下列各项,错误的是()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10.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并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练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
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2.如图历史地图能反映出()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4.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产发达……组织好最强大最合理的军团。
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独尊儒术D.北魏孝文帝改革5.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举措是()A.尊王攘夷B.商鞅变法C.统一文字D.统一度量衡6.《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A.背景B.内容C.过程D.影响7.毛泽东评价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其“大政策”主要内容包括()①推行分封制②奖励军功③实施推恩令④统一度量衡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8.“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A.颂扬汤武功德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D.宣扬变法图强9.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A.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D.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10.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的“七雄”是指()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A.商鞅B.李冰C.秦穆公D.晋文公4.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永济渠B.郑国渠C.都江堰D.大运河5.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治理黄河B.修筑都江堰C.奖励耕战D.发明水排6.毛泽东对商鞅评价很高,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商鞅的变法内容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有()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建立县制③奖励军功④鼓励耕织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7.从春秋争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10.一位同学参观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时看到,都江鱼嘴把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的江水流入宝瓶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C.奖励军功D.奖励耕织【答案】C2.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
这是因为秦国A.鼓励农业生产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答案】D3.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A.治理了黄河水患B.编著了《道德经》C.修建了都江堰D.开凿了大运河【答案】C4.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答案】C8.某班举行一场辩论会,辩题是:战国争雄的利弊。
其中,正方辩手认为“利大于弊”的主要理由是A.后期战争具有统一性质B.战争造就了军事家C.战争破坏性很强D.战争促使兵器、兵种改进【答案】A9.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A.齐国B.赵国C.秦国D.楚国【答案】C10.《史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
”材料反映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文景之治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
11.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事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角色扮演】(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理解学习】(2)根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方法探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地方任职C.秦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度量衡D.一位旧贵族宴请商鞅,感谢商鞅在变法中给予他们特权4.“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A.鼓励耕织B.确立县制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5.从下面的连环画中,我们会了解到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兴修?A.灵渠B.白渠C.都江堰D.郑国渠6.探究题。
【生产工具的进步】材料一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
——《山海经》材料二牛耕积谷,水漕通粮。
——《战国策·赵策一》(1)这两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我国在生产工具上有了怎样的进步?这种进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材料三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刘歆(2)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哪位著名改革家?材料三中提到他的改革措施是什么?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两项即可)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教师详解详析1.A【解析】本题涉及历史学习中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
注意图片中的三个文字分别是韩、赵、魏,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
2.A【解析】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役。
3.D【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因而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他们不可能对商鞅持感谢的态度。
4.D【解析】材料中叙述的是蒙恬因有战功被授予高官,得益于商鞅变法里规定的“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所以D正确,A、B、C 三项内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5.C【解析】李冰所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6.(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商鞅。
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右面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3.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加强刑罚B.奖励生产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6.★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永济渠D.江南河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
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
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人免除徭役和赋税。
材料三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四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右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
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它是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2.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交战区域广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D.持续时间较长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①弃商务农,努力耕织①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①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8.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④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而改做工商者,罚为官奴。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基础达标】1.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A.晋 B.齐 C.楚 D.秦2.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A.燕、楚、齐、秦B.燕、齐、秦、楚C.齐、秦、楚、燕D.楚、燕、齐、秦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马凌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这一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A B C D6.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7.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一水利工程修建于( )A.公元前356年B.公元前256年C.公元前260年D.公元前446年9.“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10.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该水利工程主要有哪些功能()①军事②防洪③灌溉④水运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11.20世纪末,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修建的 B.位于成都附近的长江流域C.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工程修建中,主要采取堵截方式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2018 齐齐哈尔)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C )
A.楚
B.齐
C.晋
D.秦
2.(2018 赣州宁都)小明喜欢看连环画,他刚从一位爱好者那里看到了一本《三家分晋》的连环画。
根据所学知识,这里的“三家”指的是( A )
A.赵、魏、韩
B.楚、燕、齐
C.韩、齐、魏
D.赵、魏、燕
3.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D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4.(2018 辽阳校级)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争夺激烈。
同学们收集了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例,进行探究学习,其中不能列入的是( D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涿鹿之战
5.“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这句话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什么领域的内容( A )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思想文化
6.《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
”材料反映了当时( B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确立行省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7.(2018 滨州实验中学)“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C )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编制户口
8.(2018 天津河东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如果你生活在战国后期,要到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去谋求职位,你应该去的国家是( B )
A.齐国
B.秦国
C.燕国
D.赵国
9.(2018 南京玄武区期中)使得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工程是( B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10.右面是一个水利工程示意图,它依自然水势而建,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历经2 200多年,依然经受住8级的地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请回答:
(1)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叫什么?什么时候修建的?
(2)这一水利工程是谁在哪条河流上主持修建的?
(3)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意义?
答案:(1)都江堰;战国时期。
(2)李冰;岷江。
(3)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造福人民。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
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
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
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
楚悼王去世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
死难。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文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惨遭车裂。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
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
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出理由。
答案:(1)富国强兵。
(2)变法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否则导致落后。
(3)认为商鞅变法失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理由:一场变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虽然商鞅死了,但是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