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6讲自然灾害与人类__以洪灾为例课件鲁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6.45 MB
- 文档页数:42
第二讲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1~2题。
1.气旋(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2.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极地东风D.北赤道暖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影响地区位于西经度范围,而南亚位于东经度地区,A项错误;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B项错误;③移动方向为逆时针,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C项错误;④生成的经纬度位置位于太平洋热带洋面,D项正确。
第2题,东南信风影响南半球,A项错误;④移动路径位于中、低纬度地区,而极地东风影响高纬度地区,C项错误;北赤道暖流影响赤道地区,D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1.D 2.B(2017·长沙模拟)下图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 )A.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减轻的趋势B.洪灾受灾面积加大、旱灾受灾面积减小C.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大体呈负相关D.该地区洪、灾受灾面积比旱灾大4.下列不属于减轻洪、旱灾害危害的措施是( )A.不断改良土壤B.监测预报灾情C.加强植树造林D.兴修水利设施解析:第3题,据图可以看出,洪、旱灾害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是洪害受灾面积减小、旱灾受灾面积加大。
而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旱灾受灾面积比洪灾大,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故C项正确。
第4题,植树造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兴修水利设施,在丰水期蓄积一部分水源,在枯水期释放一部分水源,起到削丰补枯的作用,可以减轻洪、旱灾害危害;及时、准确的发布灾情监测预报也可减轻洪、旱灾害的危害;改良土壤不能起到减轻洪、旱灾害的作用,故选A项。
答案:3.C 4.A(2017·四川联考)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8·锦州模拟)下表是2011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
读表回答1~2题。
【导学号:98510102】是(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C 2.C[第1题,任何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都是相对的,受世界探明储量和本国保有储量的变化而不同。
第2题,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应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并要注意保护性开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018·青岛一模)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
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
下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3~5题。
3.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 )A.M B.NC.Q D.K4.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A.M B.TC.S D.Q5.推测未来波浪能发电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原因是( )A.可再生,蕴储量大B.稳定,无污染C.目前利用率高D.分布广,易开发3.D 4.B 5.A[第3题,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故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
第4题,该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在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西北岸,故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
第5题,波浪能清洁、蕴储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材料中提及当前处于试验阶段,故目前利用率低。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必要性: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2)途径考法1 以古埃及的农耕文明为切入点考查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1~3题。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思路点拨]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如第1题中的“直接耕种”,第2题中的“来源地”等。
二是明确尼罗河流域不同河段的气候。
1.D 2.A 3.B [第1题,D对: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对原有沉积物上的植被破坏作用较小,因此不适合农业耕种。
若能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则表明尼罗河泛滥区植被缺失。
A、B、C错:尼罗河泛滥区用水便利、土壤肥沃和地势平坦是尼罗河地区发展耕作业的固有条件,优势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