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3
古人修身养性三十名句,请看这里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养身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太平御览》)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
”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
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
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
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
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一)XX古代名句[先秦名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 e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求:找寻。
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廩(I Dn:粮仓。
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 u):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修身养性的经典诗句格言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6、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严遵7、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孔子8、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9、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
--------刘禹锡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16、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1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1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
19、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20、任人须知人,人须容人,人和事就;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21、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
2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2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25、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3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一)中国古代名句[先秦名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求:找寻。
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廪(ǐ):粮仓。
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修身养性名言: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警句修身养性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它强调个人修养、道德修身以及培养品德。
以修身养性为主题的名人名言和警句,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引导我们追求内在修养和精神提升。
本文将介绍几位名人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和警句,让我们一同品味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名人名言孔子•“君子修身,忘物而后可以安宅。
”•“人之相识,贵在修身而后可以相知。
”•“不患无位,患失位。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论述修身养性时,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第一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忘记追求物质利益,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第二句名言则强调了修身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只有通过修身,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了解他人。
最后一句警句告诉我们,不要急于追求地位,更应该注重在地位中的修身养性。
朱熹•“修身者,先治其心。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他着重强调修身的内在特质。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修身的首要任务是治理自己的内心,通过正确认知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提升个人修养。
王阳明•“发奋诚念,即是修身之道。
”•“心能知道,当下勿念。
”王阳明是明代儒学学者,他在修身养性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第一句名言强调了发奋诚实和专注,是修身道路上的关键。
第二句名言则告诫我们,在当下要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不要被琐事或过去的思绪所困扰。
名人警句孟子•“人之以道修身,若不同心,则虽有知亦无益。
”•“当以德性立身,以道德养身。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这两句警句提醒我们,在修身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一致性和专注。
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修身,才能真正受益和成长。
陶渊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通过这句警句告诫我们,不要因为他人修身的进程比我们快就感到沮丧或自卑。
修身养性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伐和时间,我们应以自我提升为目标,不要过度关注他人的成就。
古人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1、健康不是一切,但推动健康就没有一切。
自我保健,是明天健康的方向。
——吴阶平2、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韩琦3、不倚老不言老不服老不怕老老当益壮,有朝气有正气有志气有骨气气贯长虹。
——张文华4、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5、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6、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7、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8、1.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7.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10、3.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东亚病夫耻辱深,当年xx庶民贫;亿万人民大解放,全民健身万家春;改革潮涌鱼得水,世界体坛屡夺金;宿老迎来夕阳红,中华伟业有强人。
——陈载夫12、世有老少年,也有少年老,不落时代后,年老才可宝。
——徐特立13、2.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4、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5、一杆子,两杆子,三杆子,杆杆增寿;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岁岁平安。
横批:上不封顶。
——梁步庭16、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17、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
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18、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19、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王安石20、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1、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文章导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下关于修养格言,希望你会喜欢。
【篇一】修养格言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6、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严遵7、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孔子8、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9、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
--------刘禹锡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16、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1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1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
19、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20、任人须知人,人须容人,人和事就;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
21、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
2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2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25、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
【篇二】修养格言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古人修身养性名言]古人修身名言篇一:[古人修身名言]古代人生哲理经典名言古代人生哲理经典名言1、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2、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3、“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4、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况5、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宋·苏洵6、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7、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清·程允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10、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1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13、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14、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16、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17、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宋《省心录》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19、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2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人生哲理经典名言1、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2、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3、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4、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5、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6、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7、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8、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9、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10、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修身的古诗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修身的古诗名言有哪些「篇一」修身的古诗名言有哪些摘要:修身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修养内容,古诗中蕴含了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本文将为您介绍不低于30句关于修身的经典古诗名言,这些名句道出了古人对于修身养性的理解和追求,让我们一同领略诗人们智慧的启迪。
正文:1. "为人莫做阳春白雪,出于混沌而扬于千古。
"--李白2. "立身以立德,成人须成天。
"--苏轼3.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4.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刘安5. "因智慧而升华,由修身而光彩。
"--陆游6.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李清照7. "真诚是福,真知是乐。
"--刘义庆8. "温良恭俭让,诗书礼乐终身事。
"--刘向9. "依法行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10. "事无大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11. "功名利禄皆过眼烟云,修身为善留心间。
"--李陵1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韩愈1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14. "身正不怕影子斜,君子坦荡荡。
"--曹操15. "充实自我,自有光芒四溢。
"--王国维1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诗经17.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18.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曾国藩1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0.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古代经典中修身养性三句名言赏析【原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老子·德经》【译文】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委屈迁就,最灵巧的人表面上却显得有些笨拙,最善辩的人表面上却显得有些木讷。
【赏析】一个成熟、深沉有修养的人,他的内在特性和日常表现不一定相一致,再者,他在处理大事和小事的态度上也不一定相同。
正如老子所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再进一步认识,可以说,“大直”、“大巧”、“大辩”是实质,而“若屈”、“若拙”、“若讷”是表象。
这就是说,观察和深入、准确地判断一个人和一个事物,不能只注意表面和局部现象,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尤其要注意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的表现和事物所蕴涵着的特质。
这样,对人、对事的认识,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原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译文】如果每天都能让自己更新,那就天天新,再天天新。
【赏析】此句的精髓就是一个“新”字。
人在一天天地成长,事物在时时更新,时代在不断前进,社会在飞速发展。
一切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
所以,“新”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更改的规律。
没有新,没有变,人和世界都将不复存在。
为此,就应“日日新”、“又日新”。
绝不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富贵不能使之无度挥霍、放纵,贫穷不能使之动摇气节、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之低头屈服,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
【赏析】此句从要经得起富贵、贫贱、强权三个严峻的考验,高度概括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显示其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
孟子的至理名言,千古流传,已成为许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铭刻在心,并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之中,成为民族之魂。
这种人格之美和超凡气节具有永久而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将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原文】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古人修身养性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从以前的统治者——君子,亦即所谓的人才层面,开始转变成为对所有阶层人士的要求。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
1、正心诚意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明善在乎格物穷理’,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2、善思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其中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
3、自重言行
徐干在《中论》中认为,君子修身要自重言行,“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
”明确指出修身之道的要义在于贵言,也即自重言行,《论语》中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
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
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
”古人立身处世,追求自重言行,既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4、谦卑自守
《周易》“谦”卦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句,牧即养、守也,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的意思。
古人常以谦谦君子作为对谦虚谨慎之人的赞誉,卑以自牧,自我完善也是中国人修身的一大特点。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个人修身实践中,规定和要求性格内向,谦逊大度,礼貌待人,讲究分寸,日常生活中要自我约束力强,同时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思想上的自觉,又要有行动上的自觉,认为这样的经历才是人才修炼之途,有了这样的历练,才能成长为有用之材。
5、见利思义
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因而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共性。
今天的你我,是否还能做到儿时歌谣中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利益与道德产生矛盾冲突时,古人又是如何做的呢?孔子看得透彻,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但孔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他们不能和一般人一样把利益的追逐放在首位,而应该把追求仁道,追求君子人格放在首位,即所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是说在获取利益时,必须要考虑是否与求君子之道有矛盾。
不合道义的利益如过眼烟云,不应追逐,而合乎道义的贫贱生活,乐在其中,不应舍弃。
故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回到现在,即使我们不能做到面对金钱而不动心,但毕竟心中要有一把道德之尺,量得了是非,hold得住自我。
6、自胜
《吕氏春秋》云:“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这正是对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充分发挥。
接上文所述,面对金钱、权势等的诱惑,你能战胜得了自己的贪欲,把握住自己吗?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他人。
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世上真正的强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人把修身当作一个艰苦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认为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炼,才能够“积善成德,神明自传,圣心备矣。
”修身的艰巨性、长期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终南捷径,也没有豁然顿悟,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将自己所要成就的目标推己及人地变为成就他人的目标,这非但不损人利己,还要克己利他,与人为善,非仁人君子不能有所为。
不但能向内求诸己,而且能将仁义、王道推己及人,在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成功,古人修身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