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教师用书北师大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教师用书北师大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教师用书北师大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新课导入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
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
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法案例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的内容.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
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_______。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________所带来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2)秦国强盛①秦国________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________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________,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统一的过程(1)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国采取________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_。
(2)南征越族,北击匈奴①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________的控制。
②在北方,秦朝击退了________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________。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1)确立皇帝制度①嬴政兼采________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________地位。
②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________的决定权。
(2)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①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________。
②三公指________、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________。
(3)地方推行郡县制①在地方彻底废除________,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________任免和考核。
②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________和治安。
4.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________、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________,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掌握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某某的基本史实及重大意义。
2.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煕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
3.归纳康煕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确评价其文治武功。
1.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难点: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材整理1 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1)X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某某后,坚持抗清。
(2)侵入某某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教材整理2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收复某某:设某某府,某某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教材整理3 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1)军事上: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2)外交上: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某某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新课导入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
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
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法案例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的内容。
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
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
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
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2—6框目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建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
(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
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平定三藩;②统一台湾;③平定噶尔丹。
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
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值得肯定。
(2)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
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3)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康熙帝在政治上增设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垦荒、实行“更名地”、推行“摊丁入亩”和治理黄河等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清朝封建经济的发展。
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
(4)采取思想文化措施,强化集权统治。
主要措施包括倡理学、编书籍、“开博学鸿词科”和大兴文字狱。
对于这些措施的评价就不能一概而论。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正是这些思想专制的实行,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科技迈向近代的步伐。
尤其是文字狱的实行,摧残了文化,其危害更大一些。
最后,建议教师做出表格,让学生在填写表格过程中理清线索,便于更好地对康熙帝进行客观评价。
1.1661年清康熙帝即位,1667年亲政。
2.铲除鳌拜1669年擒获鳌拜,平反冤假错案,整顿吏治,稳定了政局。
1.清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历时8年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清康熙帝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于1683年攻下澎湖,清军进驻台湾,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1.(1)背景:清朝初年,俄国军队侵入黑龙江流域,清政府多次交涉无果。
(2)过程①亲临东北,派人侦察敌情。
②设置黑龙江将军,调兵遣将,积极备战。
③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
④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2.粉碎分裂先后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1.(1)措施:重建内阁及翰林院,设南书房。
(2)作用: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发展社会经济(1)背景:农业经济久经战乱破坏,急需恢复发展。
(2)措施①大力奖励垦荒。
②实行“更名地”。
③实行赈灾,减免赋税。
④试行“摊丁入亩”,进行税制改革。
⑤任用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水患。
(3)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1)措施①将朱熹塑像抬入大成殿,成为第十一哲。
②为朱熹讲学之地考亭书院题写匾额。
③提拔“理学名臣”,大力宣扬理学。
④颁布《圣谕十六条》,按照儒家思想制定士民的行为准则。
(2)意义: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2.编纂书籍(1)编纂《周易折中》《日讲四书解义》和《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等。
(2)为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亲赐书名。
1.1678年在北京第一次开博学鸿词科,此举扩大了清政权的支持面。
2.兴文字狱对于不愿顺从清朝统治的汉族士人,康熙帝则用文字狱严加镇压,这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两次反击沙俄侵略。
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2)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等要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为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继续推行闭关政策,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 )A.古今的历史变迁B.政治经济的互动C.中外的历史比较D.民族意识的消长【解析】在中国古代,“盛世”本身的概念就包括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人民负担较轻等元素。
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看,“康乾盛世”也是比较有名的,故可以排除A、B两项。
D项说法与题目没有关系。
本题关键是明确“滑向衰世凄凉”的真正含义,它是指由于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科技等新的社会发展因素,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 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 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根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思路分析】(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积极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一、选择题1.康熙即位后,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斩了苏克萨哈。
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B.苏克萨哈威胁皇权C.鳌拜大权独揽D.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解析】材料通过鳌拜矫诏斩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胁到皇权。
【答案】 C2.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鳌拜集团被铲除B.清军平定三藩C.郑成功收复台湾D.清军统一台湾【解析】从材料信息“海上”“扶桑”“水犀军”等可以看出,这是康熙帝为清军统一台湾而写的。
【答案】 D3.观察下图,图中诗为:“大漠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
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
”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 )清军过桥湾图A.平定三藩之乱B.挫败沙俄侵犯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D.开发西北边疆【解析】诗中的“祁连山”“大漠孤城”等信息表明,清军要去西北平定叛乱,故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4.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应是( )A.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C.他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他提倡理学并开博学鸿词科【解析】康熙帝一生贡献颇多,应加以概括总结,C项是对A、B、D三项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 C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帝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材料二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请回答:(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帝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
第(1)问“值得珍视的篇页”指的是康熙帝的贡献,结合教材举三例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回答即可。
【答案】(1)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署《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极为弱小;专制主义政治和思想日益加强。
(3)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一分为二的原则。
一、选择题1.康熙帝在铲除权臣鳌拜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局的措施,不包括( )A.将鳌拜处死B.平反冤假错案C.大力整顿吏治D.永远废除圈地【解析】对鳌拜的处理是革职拘禁而并非处死。
【答案】 A2.下图表明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 )图中札付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察尼提升归降的叛军千总为守备时所颁发A.坚决用武力消灭三藩势力B.剿抚并用的战略战术C.以安抚为主的方针D.分化叛军的力量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要方针【解析】材料能够提供的主要信息是提拔投降的叛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