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 千秋功过秦始皇 人民版选修4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37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教材分析: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源流长、连绵不绝而著称。
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
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
在他们身上,浓聚着彼时彼地的时代特性,他们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性代表人物。
专题教学策略:评价古代中国历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专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法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一课千秋功过秦始皇知识结构:一、秦始皇的重大活动:1、完成统一,建立统一的秦朝2、采取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的局面政治:中央集权的制度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军事:出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思想:统一文字、焚书坑儒3、暴政——秦朝的灭亡二、综合评价:〔功过〕一、秦始皇的重大活动:〔一〕完成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背景:1、客观上: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政治:局部的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②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联系的加强,呼唤统一的出现③民关:民族融合的发展④民心:人们渴望统一2.主观上:从力量对比上看,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秦: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并建立向东方扩X的阵地六国:赂秦,被离间3.个人因素: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①即位——亲政——集权:荡平两大政治集团,显示政治才干②重用人才:李斯、尉缭、王剪父子④兼并策略:a:收买,离间与军事进攻相结合b:远交近攻B:过程:〔1〕时间:公元前230——221〔2〕过程:灭韩——赵——燕——魏——楚——齐C:意义:〔1〕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3〕有利于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二〕采取措施,巩固统一:A、政治:确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1、背景:统一后,秦国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2、内容:〔1〕皇帝制: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职能: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特点:三者分权独立,相互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九卿:〔略〕〔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郡守、郡尉、监御史县:县令、县丞、县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亭〔负责地方治安〕、3、作用:是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安定表达在:〔1〕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皇帝直接任免,其对皇帝负责〔2〕官员职责分工,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3〕加强对官员的控制:①通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和监御史〕②考核监察4、评价:〔1〕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模式〔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3〕但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高度的集权带来吏治的腐败,皇帝决策的失误;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人们思想,不利于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问题导学一、皇权与相权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材料二《汉书·百官公卿表》说:“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丞相所处地位,乃是天子的幕僚长的地位,其权力系一切来自天子,天子才是国家真正的最高主宰者,天子将一切大权付与丞相,其目的即在使丞相有充分的权力,以为国家兴利除弊。
至于丞相办事之所以必须事事奏请天子,则是说丞相所办之事,必须经过天子之审查,以取得天子同意为前提,其目的是在于防止君主大权之旁落。
——曾繁康《中国政治制度史》(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朝丞相和皇帝的关系。
二、郡县制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3)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安宁之术”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1.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征(1)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皇位世袭使家国同治,体现了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统治特点。
2.评价秦始皇(1)杰出的政治家:①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此后 2 000 多年封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千秋功过秦始皇★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
2、主要业绩:(秦巩固统一的措施)3、功过评价:功: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④严刑峻法、赋役役繁重,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
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A、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B、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 千秋功过秦始皇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4一、选择题1.秦王嬴政率“虎狼之师”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
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长期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C.秦律严苛细密 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3.《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秦始皇试图将嬴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 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在此,作者肯定的是()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4.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是()A.三公九卿各司其职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5.对下图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②有利于巩固统一③阻碍了多元文化的发展④禁锢了人们的思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古人对秦朝统治短暂原因的分析,最符合实际的是()A.“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B.“(亡于)六王(六国)之后(代)也”C.“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制度)”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图1 各地游客在里耶古城参观出土3.6万枚秦简的“中华一号井”。
秦简多为当时的官署档案,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大部分简牍在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的秦朝时期,其纪年由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记事详细到月、日。
图2 游客在里耶古城参观“秦简文化墙”。
皇帝制度的建立与特点1.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只有天子称“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
至战国中期后,周天子的权威已极度衰落,各诸侯也相继称王。
秦王政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诸侯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
秦王政自认为功劳高于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就让大臣们讨论此事。
大臣们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建议秦王政称“泰皇”。
秦王政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而为一,称为“皇帝”。
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
皇帝自称为“朕”,同“余”、“我”。
秦王政还废除旧“谥法”,规定称他为“始皇帝”,他的子孙和后人继皇位者,依次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来。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
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调动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
否则,就是违法。
——《简明中国古代史》2.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制曰:“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3.上古天子,庖牺氏⑾、神农氏称皇,尧、舜称帝,夏、殷、周称王。
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
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1.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第一个被秦国兼并的诸侯国是 ( )A.韩国B.魏国C.赵国D.楚国230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
2.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王嬴政完成全国统一,可以看出李白赞扬的是秦王嬴政完成全国统一的功绩。
3.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
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1是秦统一文字图,图2是秦统一货币图,两图反映的都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4.观察右图,导致相关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陈胜、吴广起义 A.土地兼并盛行 B.分封制度被破坏 C.统治者推行暴政 D.兵役负担沉重,实行暴政,兵役、徭役沉重,法律严酷,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最终酿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统治者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
5.(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郭沫若曾说:“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
”“民间所流行的书法逼得上层的统治者不能不屈尊就教,是草篆的冲击力把正规的篆书冲下了舞台,而形成为隶书的时代。
秦始皇的杰出(之)处就是(在)顺应了历史潮流,他跟着时代的进步而一同进步了。
”探究:(1)图片中秦朝的“马”字和“安”字属于什么字体?为什么说“采用了隶书”是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 (2)除了文字方面的功绩外,秦始皇还在哪些方面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与时代一同进步?字体:小篆。
原因:隶书比小篆更为简便。
(2)结束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等。
二、能力提升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客观原因是( ) A.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B.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 C.统一的条件成熟且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和过人的胆识、B 、D 三项都是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主观原因。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视连续剧《秦始皇》风靡中国内地荧屏,主题歌《大地在我脚下》更是成为传唱一时的经典歌曲。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思考:《大地在我脚下》主要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它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秦始皇?提示:主要颂扬了秦始皇的统一业绩。
具有雄才大略,声威赫赫。
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登上政治舞台1.背景(1)________后,秦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秦国拥有了______以东的大片土地,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概况(1)公元前______年,嬴政即位。
(2)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他平定了______的叛乱,免掉________的相位,把权力完全集中到自己手里。
二、统一中国1.准备(1)重用人才:嬴政亲政后,任用贤能的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______父子等著名将领。
(2)确定战略:接受李斯和尉缭的建议,一方面用重金收买六国的大臣,扰乱六国原定的计划;另一方面采纳选择弱国、________的战略。
2.经过(1)公元前230年,______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2)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国的________,杀死大将李牧。
第二年,秦军大破赵军,赵国灭亡。
(3)燕国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但没有成功。
公元前______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
(4)公元前______年,秦国用黄河水灌魏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
(5)公元前223年,秦军灭掉______。
(6)公元前221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国——______。
3.影响(1)秦国统一六国,适应了人民要求______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