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交界部黏膜活检病理诊断的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2.53 KB
- 文档页数:4
胃黏膜活检标本胃黏膜活检标本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检查方法,它通过取得胃黏膜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癌变或其他疾病。
在医学界,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的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是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手段。
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的流程相对简单,首先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将一根柔软的管子通过口腔进入胃部,检查人员能够直接观察到胃部的状况。
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将管子插入胃黏膜组织中,取得一些样本。
这些样本通常包括胃壁上皮细胞、胃酸腺和胃腔内的粘膜组织等。
通过对取得的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对是否存在癌变或其他疾病进行判断。
如果检查结果异常,需要进一步进行活检,以确定是否存在更为严重的疾病。
对于存在癌变的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大小和扩散程度等重要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诊断结果。
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的优点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胃癌,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的过程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复杂的治疗手段,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无创、痛苦的检查方式。
然而,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检查过程中需要将管子插入到胃部,因此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一些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此外,由于活检标本中的组织样本需要从胃部取出,因此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的准确率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医生技术水平、检查环境的清洁程度以及标本采集的质量等。
如果医生技术水平较低、检查环境不干净,或者标本采集不够规范,都可能导致检查结果出现误差。
因此,在选择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时,需要选择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胃黏膜活检标本是一种重要的消化系统检查方法,可以对是否存在癌变或其他疾病进行判断。
虽然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查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其优点在于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胃癌,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健康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发布时间:2021-07-12T12:20:57.0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作者:王雨霖[导读]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关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研究也随之深入,王雨霖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0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关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研究也随之深入,根据食管癌高发群体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到,近年来,食管鳞癌发病率得以降低,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却逐年上升。
国外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食管鳞癌发病率,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肥胖症具有密切关联,这也是食管肿瘤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我国相关机构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区存在遗传威胁,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
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演变机理下,当前食管癌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治疗,对于重视萎缩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干预治疗过程中,应从降低肠化方面下手,这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将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肿瘤;临床;病例特点从临床医学方面来看,食管胃交接部,恶性肿瘤=食管腺癌与贲门腺癌两个病症,具有鉴别困难的特点。
在国际肿瘤编码规则中,将贲门腺癌解剖编码为C16·0,隶属胃癌范畴。
相对而言,美国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较早,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调查活动发现,在所有肿瘤类疾病中,贲门腺癌和食管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患者数呈增加趋势,从而引发国内外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近几十年里,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发病率逐渐下降,而贲门腺癌发病情况却得不到缓解。
因此,本文将基于流行病学知识下,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防治对策进行分析。
1·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和判定《中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在1989年颁布,这也是我国早期针对贲门腺癌制定的诊治指南,其中明确指出,贲门腺癌判定期间,主要检查食管胃交界线下2·0cm,在医疗事业高速发展下,2011年关于食管癌的新规定发布,食管腺癌诊断期间,主要检查食管胃交界线上方或侵犯交界线处病变,食管胃交界线下方5·0cm内的近端胃癌,是病变常见位置,诊断过程中注意,贲门癌指未侵犯交界线的病变,此部位一旦产生肿瘤,从医学方面考虑,一般不建议采取Siewert分型。
食管黏膜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后病理对比研究
乔东方;高文闯;徐法贞
【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2)016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活检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其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经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行手术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16例(22.22%)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30例(41.67%)为早期食管癌,26例(36.11%)为进展期食管癌.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表现为局灶黏膜粗糙、充血发红或糜烂、小溃疡形成、轻度隆起、不规则肿块等.结论内镜下食管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一部分患者已存在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治疗.
【总页数】2页(P1295-1296)
【作者】乔东方;高文闯;徐法贞
【作者单位】涟水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涟水,223400;涟水县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江苏,涟水,223400;涟水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涟水,223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差异性及其癌变危险因素分析[J], 高玉海;张贵阳;郑照正;魏强
2.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研究 [J], 吕爱红
3.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特征与最终病理研究 [J], 林洁; 毛建山
4.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J], 曾祥胜; 李明
5.胃镜下活检诊断高级别胃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后病理对比分析 [J], 章红姣;赫永金;俞利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中。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也逐渐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将介绍食管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一、食管炎的诊断方法1. 病史与体格检查对于食管炎的诊断,医生首先会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患者是否有胃食管反流病、哮喘等相关疾病。
同时,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检查到患者是否有食管黏膜的损伤迹象。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引入一根灵活且可视的内镜进入食管,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黏膜的细微变化。
这对于判断食管炎的类型和程度非常有帮助。
3. 组织活检内镜检查时,医生常常会进行组织活检。
通过取样食管黏膜的组织,并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以及是否存在食管炎。
4. X线检查X线检查对于诊断食管炎也有一定帮助。
通过给患者饮用有造影剂的液体,医生可以通过X光观察食管的形态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食管炎。
二、食管炎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食管炎患者,常常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抗酸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分泌,从而缓解食管炎的症状。
2. 生活方式改变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改变日常生活方式来减轻食管炎的发作。
例如,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咀嚼食物,以减轻对食管的刺激;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等,以减少胃酸分泌。
3. 食管扩张术对于食管炎伴有狭窄的患者,内镜下的食管扩张术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通过将扩张装置引入食管,进行局部扩张,可以恢复狭窄部位的通畅。
4. 手术治疗部分严重的食管炎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例如,食管溃疡严重、长期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行食管重建手术。
三、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也在不断进步。
以下是一些近年来的新进展:1. 食管黏膜蚀变评估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评估食管黏膜蚀变的程度。
通过利用内镜下荧光染色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食管炎患者的黏膜损害程度。
歪甍曼篓矍熬熟;黧篓呈篓;耋篓篓曩W至。
臻rld甍H曩eal歪th至D至ige歪st至M至ed至ic歪al臻P至eri歪od未ic爱alⅢ歪委蟹至舞至至歪型至至至壶至;影像检验直方图均符合要求),溶血素为济南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
1.2方法:检测住院和门诊3000余例血细胞分析中50余例PL T数量与直方图不符,同时进行了人工显微镜计数法的对比测定。
2影响因素2.1小红细胞对PL T计数的影响。
笔者对小红细胞对PL T计数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当平均红细胞体积(M C V)正常时,对PL T计数没有影响,M C V70f1以下时即有影响,M C V越小,小红细胞数量越多,影响就越大。
2.2样品溶血不完全对PL T计数的影响。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R B C和PL T同时进行计数,同一样品即使溶血不完全对小板计数亦没有影响,而对W B C计数和分类影响较大。
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溶血不完全不但影响W B C计数和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影响下一例样品的PL T计数,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PL T假性升高。
通过W B CT直方图可观察溶血素的溶血程度,溶血不完全可使W B C升高,PL T升高;溶血过度则使W B C降低及影响分类的准确性.2.3预稀释血放置时同对PL T计数的影响,为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合理使用,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原则上样品应使用静脉抗凝血.目前,限于仪器的种类和性能不同,使用静脉血作血常规检查在国内推广尚有一定困难.本文就预稀释血放置不同时间对PLT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结果见表1.表1预稀释血放置时间对PL T计数的影响剂,尤其是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进口试剂价格较贵。
因此,使用合格的国产试剂或研制高质量的试剂是我们的方向。
但目前国产自配试剂不同程度的存在质量问题,有的仪器不匹配,过滤不彻底,细菌污染等,而使用本底增高,尤其溶血剂存在问题较多。
2.5残留血素的影响残留于测定杯壁的溶血系将破坏红细胞形成2.of J左右的碎屑,导致PLT计数结果偏高。
虫堡道丝盘缝盘查垫!!生垒且筮垫鲞箜堡麴£!i望』坠ig垦!!!篓,叁匹!Q!!,!生:!§:坠:堡.——235-——圈l食管胃交界部(EGJ)是被覆鳞状l-皮的远端食管(珍珠白色)与近端胃纵行黏膜皱襞的结合部,在正常人EGJ与鳞一柱状上皮交界部(ScJ)及希氏角位置重叠图2该患者患有食管裂孔疝和严重反流性食管炎,其鳞一柱状上皮交界部(scJ)向近心端移位,向上偏离食管胃交界部(EGJ)。
介于SeJ与EGJ之间的黏膜即柱状上皮食管(CLE)图3在正常人内镜检查中,被覆鳞状上皮的远端食管(珍珠白色)与略带红色的近端胃纵行黏膜皱襞相会,形成丫鳞一柱状上皮交界部(SCJ)和食管胃交界部(EGJ)胃镜检查时过度充气而变平,呼吸和干呕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因此,几乎所有采用这一标识的EGJ内镜研究均可能存在缺陷¨“,甚至在一些所谓“EGJ”处的活检实际上显示的却是CLE【l“。
最近,在一项关于近端胃起始处纵行黏膜皱襞是否与内镜下SCJ和希氏角处于同一水平的相关研究中,Wallner等¨虬在胃镜下用印度墨水标记SCJ。
然后在切除标本中测龟墨水标记处到希氏角的距离,发现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不超过5mill。
因此。
该作者认为近端胃纵行黏膜皱襞可作为胃镜下EGJ的准确标识。
但是,限制这一结论主要因素是研究组中7例均缺乏正常的组织学结构,因为7例均出自远端食管或近端胃的癌症患者。
事实上,文中列出的图示是典型的CLE【l“。
因此,对近端胃纵行黏膜皱襞作为内镜下EGJ标识依然值得怀疑,所以组织学上的验证性研究是必要的。
食管远端纵行栅栏状排列的血管:在日本,食管远端纵行栅栏状排列的血管相比于近端胃纵行黏膜皱襞被认为是更为准确的内镜下EGJ黏膜辨认标志。
在食管末端,有许多相互平行、纵向排列的静脉穿行于黏膜同有层中,并在与胃黏膜交界处终止(图3)。
这些血管在正常人的内镜检查中清晰可见¨“,即使在发生CLE时也可在内镜下识别¨51。
胃镜粘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与技术的探讨中国临床医菊研究杂志2008年总第200期胃镜粘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与技术的探讨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134000)姜洪源5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胃镜的病理制片及胃粘膜活检对胃炎症,胃溃疡,胃肿瘤的诊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更好的配合临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认真严细的工作,不断总结,在整个病理制片中,从取材,标本编号,固定,染色,胃炎的病理分类及胃溃疡,胃肿瘤的分类诊断中积累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关键词胃疾病胃粘膜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学临床1在病理制片中的注意事项1.1取材及标本编号在胃镜活检的病理诊断中,要求在切片时必须充分显示出胃粘膜的全层结构,包括粘膜肌层.因此,取材不宜太浅,也不宜太小.要注意将部分分开,不得混淆.从取材,脱水直至包埋整个过程中,要把编号的标签与组织块紧密相随,不得遗漏或张冠李戴等,否则有可能发生事故.胃镜标本大小形状相近,组织相同,一旦号码弄错,则无法辩认,使整批标本无法报告,特别有恶性病变时,则更难处理.再则胃镜标本取材困难,一批多人,全部重新取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特别注意.1.2固定胃镜标本的固定,一般都用甲醛或乙醇等单一固定液,其缺点是穿透速度差,固定不均匀,而且组织收缩力较大,细胞浆颗粒与细胞染色欠佳,不利于镜下观察.如采用Bovin混合固定液取代甲醛或乙醇,则可克服上述缺点.1.3染色为了某项课题研究往往需要显示几种染色结果,我们采用同玻片多种染色法,即在一张载玻片上裱贴数张蜡片,用橡皮泥分段筑成相互隔离的独立区域,可以同时显示3—5种染色结果,与多张切片分别染色效果完全~样.由于是连续切片,可以对组织形态及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作连续观察,更有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可以减少切片张数,便于病理资料保存,为科研,教学提供方便.在胃粘膜活检诊断中,能清淅显示幽门螺杆菌(HP)的染色,我们看到Warthin—Starry银染和Giemsa染色均为较好方法. 二者比较,后者经济,方便,省时,更适合于大规模普查和基层医院应用,值得推广.2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理诊断2.1慢性胃炎的分类我国目前采用的仍是以形态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法,按全国胃癌协作组的统一规范进行.2.1.1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在诊断中要求包括:①粘膜类型;②胃炎的程度;③炎症的活动性;④化生;⑤上皮异型增生;⑥HP 感染.根据这个要求,对一个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的病理报告, 如"幽门粘膜呈中度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中度上皮异型增生,HP感染+",又如"胃粘膜急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轻度上皮异型增生,HP感染+++".2.2.2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依据是固有尕的萎缩,即腺颈部以下体的体部和底部上皮的萎缩和减少,凡见腺体萎缩者均划人萎缩性胃炎.在网状纤维染色中,若发现网状结构塌陷,网状纤维增生,由粘膜伸向固有膜的支架增多使其交介模糊等现象, 均证明有腺体萎缩.2.2.3萎缩性胃炎中假幽门腺化生是胃体腺转变为类似幽门腺的改变,只见于胃体粘膜.胃体部以假幽门腺化生为主的萎缩性胃炎和幽门型粘膜的正常形态相似.倘不一致,在作出诊断时必须加以说明.?2.2.4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是有粘膜被覆上皮或(及)固有腺体被肠型上皮代替的现象.在给临床报告粘模病理诊断的同时报告肠化类型.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绝大多数是小肠化生可以不作粘液组化染色,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则需要进行肠化分型.在不完全结肠化生病例中肠化部分占粘膜腺体一半以上,其检出率随着胃粘膜萎缩程度和肠化程度加重而增加从活检部位来看, 不完全结肠化生在胃窦部占90%,所以不完全结肠化生和胃窦癌有关.因此在胃镜活检中进行肠化分型是很必要的,HID~B染色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于基层医院病理科应用.对于慢性胃炎伴有小肠化生的患者,可以作一般随访以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对伴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结肠化生患者可定期随访, 对后者要求半年内随访1次.2.2.5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它对慢性胃炎患者的随访和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应按通常标准予以分级(无,轻,中,重).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①腺管的结构紊乱,腺管的形状及大小不整;②异型病变常达粘膜全层;③上皮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如为胃型分泌空泡几乎消失,如为肠型则不见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④核比例增大,浓染或疏松网状;⑤核呈杆状或类圆形,排列紊乱.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与原位癌变(分化性粘膜内癌)的鉴别诊断,两者无论在肉眼上和组织学上其间并无严格的办限,很难鉴别.(1)肉眼形态上,前者以表面隆起型多见,后者以表面凹陷型多见,前者表面糜烂比后者少见.(2)组织学上:①前者占粘膜表层者多见,后者占全层者多见;②前者由于逐渐向正常粘膜移行而界限不清楚,而后者的界限清楚,并挤压周围正常粘膜;③如见有腺管"生芽"分枝和搭桥或则相互"背靠背"等变化均是恶性征象.(3)细胞学上:①分化性癌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完全消失,重度异型增生尚可残存;②在一个腺管中异型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突然衔接是癌的重要诊断依据;③核的异型性与核的极性消失是诊断癌的重要参考,细胞6呈乳头状突起,核密集而浓染,多数位于细胞顶端,应诊断为恶性.球样异型增生,特别是IIl级球样异型增生可能是胃印戒细胞癌的癌前病变.DNA含量改变可作为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分级的客观标准.Ⅲ级球样异型增生细胞的DNA含量,直方图型与印戒细胞癌相接近.刘树卿等报道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可散在或成堆出现,可因其向基底膜侧移动而和其腺腔侧的腺上皮或肠化上皮形成"双层结构".AB/PAS细胞内阳性,半数以上CEA强阳性.龚西认为如类似细胞出现于固有层内,即应诊为粘液细胞癌.我们同意如类似细胞超出腺体基底膜侧而出现于固有层内, 则应认为是粘液细胞癌浸润.在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如发现胃腺囊,即使未见恶性病变,也应将胃腺囊予以报告,以提示临床注意该患者可能隐匿有胃癌或有发生胃癌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胃腺囊的上皮可出现明显的异型性,如发现此类胃腺囊,应多点取材追查有无隐匿的胃癌,或进行紧密随访,以观察有无发生胃癌的趋势.有必要指出,在胃腺囊时,一定要注意排除属于发育畸形的先天性胃粘膜囊肿.但先天性囊肿体积一般较大,直径可达8cm,上皮组成多种多样,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鳞状上皮等,可借此进行鉴别.2.2.6HP感染多数人认为此菌可能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该类细菌的超微结构,脂肪酸组成, 呼吸酶分析,酶活性,菌体蛋白电泳及165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等方面与弯曲菌属细菌不应再称之为弯曲菌,而应另立一属, Goodwin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常规HE染色切片下见HP位于胃粘膜的粘液上皮表面及小凹内,油镜下菌呈淡蓝色或灰蓝色,Warthin—Starry银染后呈弧形或S形,深褐色或黑色常成堆或成团积聚于上皮表面或小凹中.其菌量随病变的活动性而增加,且该处粘膜粘液上皮常呈破裂状,固有膜及上皮之间常有多数中性白细胞浸润或小凹积脓.浅表性胃炎易见HP,且感染菌量远比萎缩性胃炎多,非活动性萎缩性胃炎绝大部分病例很难查见HP.HP感染程度光镜标准为油镜下:+,菌散在;十+,菌成堆;+++,菌落连成片.如曾有HP感染但目前已消失者应标明"HP 阴性",患者服用抗HP药物与活检间的时间至少为4周,病理医师必须知道患者的详细服药史以便区别是HP的抑制(治疗结束后4周内无HP),还是根除(治疗结束后4周以上无HP), 有无HP需经多处活检和(或)培养或尿素吸收试验来确定.3溃疡病胃镜活检粘膜镜下除见有慢性炎症及上皮再生外,尚可见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当溃疡边缘上皮发生退变时,有的核可大而深染,易被误为癌.此时应注意核的微细结构,如核的染色质结构模糊不清,似水彩画均匀着色,接近于核溶解,则应想到系退变而非癌.当出现较多核碎裂时,偶而可被误认为大量核分隔裂象,但这种碎裂核的染色质固缩深染,呈凝块状似煤粒,与分裂象不同.值得一提的,在溃疡边缘粘膜上中国临床匡药研究杂志2008弃总第200期皮出现再生型异型增生时,则应注意观察溃疡癌变的可能性.4胃黄色瘤胃的黄色瘤又称脂质岛,黄色斑,属瘤样病变.国内少有研究.胃镜肉跟见胃粘膜表面呈单个或多个灰黄色稍高出表面的平坦小斑,走私小于6ram,椭圆形,边缘不整齐,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胃窦尤为多见.不泌酸的幽门区具有吸收功能,因而在该区亦能增加为巨噬细胞提供较多的脂质物质,致使胃窦部发病率较高.病理光镜下见胃粘膜固有层内聚集巢团状巨噬细胞. 细胞境界清楚,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HE染色呈泡沫状,故称泡沫细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一侧,核染色质细腻,分布均匀.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细胞内含大量脂质. 苏丹m染色,巨噬细胞全部阳性,PAS及AB染色,巨噬细胞全部阴性.免疫组化检测,巨噬细胞标记阳性.一般认为胃黄色瘤是慢性胃炎引起胃粘膜局灶性破坏,残留的含脂碎屑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聚集而成泡沫细胞巢结构.肠化上皮的吸收细胞也具有吸收脂质物质的功能,该上皮无中央乳糜管,酶系也不完善.因此,吸收的脂质物质不能转运出去,遂积于细胞内,增多的乳糜液溢出于间质中,为黄色瘤细胞提供了形成条件.说明本病与肠上皮化生密切相关.5胃肿瘤的活检诊断5.1胃息肉仅据活检难能确诊,须结合胃镜肉眼所见.胃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后者组织学上分为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光镜下要注意息肉中有否肠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息肉癌变.5.2典型胃癌诊断此诊断并不困难.但常因取材不准或过小而得不到代表性的标本.为提高检出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对可疑病例胃镜检查时取材应充分,要在可疑部位从不同方位多取组织块,同时多作切片;②看片要全面认真:有时在某些"慢性胃炎"问质中仅见几个粘液细胞或几个腺上皮细胞条索,易被遗漏.看片时要全面仔细,不易确诊时可作AB/PAS染色和CEA 免疫组化染色帮助诊断.粘液细胞癌(尤其单核细胞样型)应与胃粘膜黄色瘤(脂质岛)相区别,后者苏丹Ⅲ染色阳性,Mac387阳性,而AB/PAS阴性,CEA阴性.少量未分化癌因癌细胞小弥散在纤维间质中可误认为炎细胞或被忽略,看片时应予重视;③活检与刷检的配合:文配上多认为刷检的阳性率高于活检.但仅有细胞学的阳性而无组织学证据仍不能作为指导治疗依据,尚须再取活检证实并确定肿瘤类型.因此,活检同时,应常规作刷检配合.若二者均为阳性或仅活检阳性即可确认为癌,若刷检阳性而活检高度可疑时,则应结合胃镜肉眼所见作出诊断;④权根据粘膜活检,不能判断是否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常有从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异型增生移行为癌或胃小凹及腺颈部早期癌变的现象.常规取材的活检标本既小且浅,故不能指望通过粘膜活检作出早期癌或微小癌等诊断,即会有活检中仅见到粘膜内癌,也只好如实写出报告,万不可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关于一点癌,有学者认为:临床上确实存在胃真性一点癌,只因癌灶比微小胃癌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年总第200期(<5ram)还要小,活检时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对胃溃疡活检应在其边缘的不同部位尽可能多(8块或更多)地采取标本,增加早期发现癌灶的机会,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术后5年或10年生存率.5.3胃原发性淋巴瘤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镜所见:常以大小不等的丘状或结节状或脑回状隆起为主要特征,隆起明显时可如息肉状,表面一般较光滑,但个别病例也可以溃疡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胃原发生淋巴瘤大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细胞形态分类常以小裂细胞样或中心细胞样(centrocyte—like)和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为主,小裂细胞样型者,除该细胞外,尚有较多浆细胞及淋巴滤泡结构,且三者分布具有一定规律,造成粘膜变宽变平,出现胃镜所见特征,病理医师对此尤应警惕,不可误为反7应性病变.由于胃镜活检标本大小的限制.胃原发生淋巴瘤的分型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如有些病例在胃镜活检时诊断为中心母及中心细胞型(即裂一无裂细胞型),而于术后明确为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只要能明确淋巴瘤的诊断,对患者的及时治疗已达目的.胃恶性淋巴瘤仅根据粘膜活检亦难以诊断.胃粘膜活检标本小,恶性淋巴与未分化癌有时难以区别,免疫组化LCA,CEA 和EMA均有助于鉴别诊断.淋巴细胞为主型堆奇金病易误诊为胃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或慢性胃炎.有的病例经几次活检均诊断为慢性胃炎,而手术切除标杯证实为霍奇金病.看片时若想到恶性淋巴瘤的可能,并严格掌握鉴别标准亦可作出正确诊断.20%蜈蚣膏治疗结核性肛瘘临床研究(附1O例临床疗效观察)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肛肠科(511400)姜山摘要目的:探讨蜈蚣膏对结核性肛瘘的药物疗效.方法:用20%蜈蚣膏对结核性肛瘘术后伤口进行换药治疗,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病人伤口全部治愈合,平均治疗32天.结论:20茗蜈蚣膏具有明显促进结核性肛瘘伤口愈合的作用.关键词20%蜈蚣膏结核性肛瘘结核性肛瘘是结核杆菌感染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形成的肛瘘.发病率占肛瘘发病的20%左右,但因其常合并有肺结核,且手术后伤口经久不愈,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给广大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如何解决好这一难题,即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结核性肛瘘手术后的伤口尽快生长呢,我们经多年的临床探索,利用蜈蚣具有抗结核,抗炎及生肌好的特点,制成20%蜈蚣膏,并在全身抗痨治疗及手术的基础上,治疗10例结核性肛瘘,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O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0岁,平均32岁,病程最长l0年,最短1个月.患者治疗前要做好各项检查,如肺部x片,结核菌素试验及分泌物的结核菌培养,有条件的要做病理组织检查,有时可查到结核菌和结核结节,确诊后要及时给与抗痨治疗.我们常用异烟胼0.4及利福平0.6顿服,每天一次.抗痨治疗要注意是否合并有肺结核活动期.如有抗痨治疗时间要延长,一般一年以上,具体用药可参照肺结核的治疗进行.2手术方法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敷巾,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待骶麻或局麻成功后,这时可见破溃的瘘道口呈溃疡状,边缘不规整,周围皮肤呈暗紫色.用新洁尔灭棉球做成条状,放人肛门内,然后用亚甲蓝稀释液5ML从瘘道外口注人,取出新洁尔灭棉球,观察着色点是一个或者是多个,以此判断内口的多少.再用探针从瘘道外口沿瘘道走行探至内口,左手食指插入肛门内,将从内口探出的探针一端拉出肛门,提起探针两端, 沿探针方向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至瘘道,瘘道切除后,要观察被切除的瘘道有无露色处,如有则标志瘘道有分支或窦道,如需切断肛门括约肌时,必须使肌纤维与肛管呈纵行方向切断.如有动脉出血,必须贯穿结扎止血,之后将创面修剪整齐,呈"V"字型,保持引流通畅,最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外盖敷料固定.3术后处理手术后,除了要继续抗痨治疗外,抗感染,抗炎治疗也是必不可少.我们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加入青霉素320万"静滴,每天2次,口服消炎药以泰利必妥为主,每天2 次,每次0.2.之所以选择泰利必妥片,是因为泰利必妥片对肠道抗菌作用较好外,对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具有加强作用,且无交叉耐药.局部治疗,除每日大便后给与中药苦参汤加减坐浴外,关键是用20%蜈蚣膏纱条将伤口填塞.因蜈蚣具有抗结核,抗炎及生肌好的特点,用在结核性肛瘘的伤口上,是目前理想的方法.这也是提高结核性肛瘘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