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四大必修模块之一,是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包括了必修三教材的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三章内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看,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本质、理解生命科学,以及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训练、生态意识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纵观多年的高考题,生物与环境也是生物高考必考的大题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

2、认识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

3、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

4、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5、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6、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会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会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4、尝试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学上的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2、群落的演替。3、生态系统的结构。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四、说教法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

我准备采取问题探究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提问对比法:采用提问……展示有关分析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说学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老师强调考纲及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该部分内容的主要性,明确会怎么考,知通识明哪些内容。

二、典型处理:

1、请四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展示实例1—典例4答案,其他同学自我纠错;请四名同学分别具有一定代表性,所暴露问题是同学们易出错、常出错问题。

2、老师按标准答案及给分标准进行评定,并得出分值,一方面要规范学生答案,另一方面增强学生考分意识,得分意识。

3、老师评讲几个易错处,典例1的第(3)小题,典例2的第(2)小题,典例3的第(3)小题,典例4的第(1)小题,这几个小提是在批改学案中出错相对较多的几个问题,老师进行较详细的讲解。

4、老师组织学生纠错、整理,将自己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总结与提升:

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8分钟讨论,理顺三个知识点板块内容,讲清要求:板块一的1、2题,板块二的第1题,板块三的1、3题。要求:以图解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展示。

2、老师安排5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板块一的1、2题,板块二的第1题,板块三的1、3题答案,其余同学进行自我整理,检查同学的掌握情况,并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3、老师课堂展示板块一的1、2题答案,并与黑板上板块一的1、2题进行对比,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评定,让同学们清楚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纠正知识上以及认识上的偏差。

4、老师提问两名同学回答第3、4小题,然后再课件展示第3、4小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纠正偏差。

5、老师课件展示板块二第1题答案,并引导学生与黑板上的生态系统成分图比较,进行评定,然后组织2名同学回答第2、3小题,再课件展示标准答案,组织学生总结、整理。

6老师课件展示板块三第1、3题的图解,并引导学生与黑板上的第1、3题的图解对比,找出不足之处,

进行评定、讲解,然后请2名同学分别回答爱2、4小题,在课件展示第2、4小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分析、评定、总结、整理。

四、课堂小结:老师强调三个板块中,易考且易出错的几个地方:板块1的第2 题:“J”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及增长速度的应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板块2: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判断,板块3: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计算等,老师通过反复强调,再次引起同学们的注重,并为总结、整理、指明方向。

五、课堂训练:

1、老师先组织学生做题,请出2明中等程度的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展示同学们的答案,检测中等学生掌握的情况。

2、老师按标准答案及给分标准进行批改、评定,并得出分值,得出错误之处,评讲并分析原因,从审题、答案组织角度提升学生能力。

3、组织学生纠错、整理、总结。

4、布置课后作业,组织学生下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柳树0中学11-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磊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同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学探究质疑】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过程包括、、、、、等方面 3、对照实验指 4、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 蚯蚓能疏松土壤,树木能防风固沙,说明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另外还有、关系 【分组合作互动释疑】 1、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 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1)该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 (3)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原因是___________ 。 (4)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选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 。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就能够大减少被捕食的机会。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 (1)(2) 【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指()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2017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17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17广东)6.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和水 C.植物 D.土壤和空气 【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水稻生活的其他生物.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与寒冷干旱的地区,不同的是温度和水分,温暖潮湿的地区,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适宜生物生殖繁殖,因此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一般比寒冷干旱的地区多 【考点定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解答时可以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2017广东)8.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条件是实验的变量 B.可以用1只鼠妇完成 C.只有光影响鼠妇的生活 D.在一个盒子进行,不用设置对照 【答案】A 【考点定位】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名师点睛】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017山东济宁)1.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答案】A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说案 ●康定县第三中学曾祥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指出:任何环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旨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生物以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材以问题和图片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几种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改变,而在特定环境下存活下来的生物均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过的生物出发、或通过查阅资料的途径,关注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此外,本节中关于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探究活动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侧重训练学生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不应局限于面面俱到地介绍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和生物的关系:即非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活动。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学期乃至本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过渡:依据课标和教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活动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的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物同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5)概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阐述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能力目标 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方面重难点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 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是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简要分析说明。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第一课时,突出概念教学,围绕材料中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对小麦影响分析。再通过搜集实例,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建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

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新编

尊敬的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它主要是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的概念、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四个部分,综合了环境,生态因素等知识,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节课既有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应用,又有对生物圈一些基本知识的描述,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节课既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由此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能很好地说明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作为难点,因为相对而言,这一知识点抽象些。当然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但由于现实原因,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只有布置学生们自己选择在家进行探究。而在课堂上用图片和例子等,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理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我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图片和各种实例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悬疑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恐龙是地球远古时候的一种庞大的动物,为什么现在灭绝了呢?小时候,家乡的小溪都有很多鱼虾为什么现在又没有了呢?我们地球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生活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问题:1.分析石榴结果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PPT8) 2.观察同一座山的松树,思考什么非生物因素影响了它们形态的不同?(PPT9)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A: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有:合作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PPT10~1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PPT12~15) 引申: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问题: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小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PPT16) 练习:(PPT17~19) 1.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 D.光照强度不够 2.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麻雀一起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小鸟为占巢区而在周围鸣叫 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朵朵葵花向太阳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讲解问题: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T20) 介绍: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PPT21-23) 视频引导: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PPT24) 设问:对照实验中对变量的控制方法及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问题:1.用1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吗?2.为什么要计算各组的平均值? 引申: 1.实验中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不能过少。2.对结果一般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处理。(PPT25-27) 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PT28) 得出定义: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PPT29) 巩固练习:(略)(PPT30~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PPT34~36) 四、知识梳理归纳整合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_10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都能适应环境 B.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C.都能生长和繁殖 D.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被称为“地球的肾”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3、关于生物生活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 A.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一成不变的 B.植物的生活环境四季不变 C.一种生物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 D.任何生物都生活在它所适应的环境中 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不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 D.环境不能制约生物的存在 5、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 A.光照 B.温度 C.空气 D.土壤 6、农民种水稻的田里经常长一种叫“稗”的杂草,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比水稻高,长势好,成熟早,因此,很难把它从水稻田里驱除干净。从中可以得知,稗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关系 B.竞争关系 C.捕食关系 D.共生关系 7、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 A.25℃和0℃ B.有光和无光 C.有空气和无空气 D.温度和水分 8、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9、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现此生理现象是下列哪种生态因素造成的(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10、苹果在北方生长得很好。在南方生长得不好,其主要原因是(1 A.温度 B.湿变 C.空气 D.土壤 11、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沙漠鼠夜晚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 12、山坡南面的树木之北面的树木长势好,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度高 B.阳光充足 C.水分多 D.空气新鲜 13、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生 B.一群麻雀一块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小鸟为占巢穴而在周围鸣叫 14、沙漠植物胡杨的根可伸到地下数米深,并且叶片很小,与此有关的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营养物质 D.水分 二、简答题 1、在科学探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把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中测量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以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_____ ___;如果把某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可以了解_____ ____;如果把三处的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还可以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生物现象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用线连起来。 狮子捕食斑马 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 猫捉老鼠竞争关系 蚂蚁搬家捕食关系 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 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3、为了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张华同学测定了校园草地一天中的湿度,数据见下表(单位:%)。请你根据数据回答: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生态学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题的重点。因为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为将来关注、解决世界性问题所产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生态因素是直接影响生物分布、形态、生理的环境因素,正是本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此部分内容所以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容易把一些间接影响生物的因素,如水域的深度、海拔的高度、纬度的高低等,也当作生态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是通过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生态因素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此外,生态因素对生物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或有某一因素的主导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3.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对某些内容要组织讨论。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成为难点。例如,组织学生对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这几种种间关系讨论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使学生的讨论能集中在实质的问题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序地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通过实例讨论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绿色植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蚯蚓与土壤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讨论或介绍全球所面临的五大社会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状。从所在地区谈到全国和全世界;从学生已知的谈到未知的;从过去谈到现在;要抓住我国这五大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例,论述其长远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3.讨论和分析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然后概括出生态因素的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归纳 www.5y kj.co m 重要名词: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必备语句: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或者鲜艳色彩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 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课后小练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2.非生物因素:光、______、水、______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______关系。举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______关系。举例: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 ______关系。举例:一个窝里的蚂蚁。 www.5y kj.co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戎爱香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 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 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 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 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 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 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 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 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 ●课前准备 ●课内教学 课内教学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段,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6.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完整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试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 2.下列现象属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空气中含有较多氯气的化工厂附近植物叶片会受到明显伤害 B.沙漠地区植物稀少 C.苹果、梨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 D.野生人参生长在森林深处 3.黄山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黄山松大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影响黄山松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水B.阳光C.空气D.温度 4.每当冬季来临时,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能影响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5.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螳螂捕食,黄雀在后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A.空气B.温度C.水分D.阳光 8.新疆的哈密瓜因甜度大而著称,有人将其引进到湘潭种植,其果实甜度大大降低,再引种回新疆种植,果实又恢复到以往的甜度.从哈密瓜引种的过程看出() A.在引种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B.甜度具有遗传性,不具变异性 C.甜度的变化不属于变异 D.由环境条件引起甜度的变化不遗传 9.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