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8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三个十年的每一编第一章都是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总体背景把握,下述分别是代表作家与文学体裁的分章论述,我以为这起码指示我们对文学史把握的方法:一是以作家(及团体)为线索,一是以文类的历时变更为线索,如就文学类型(体裁、形式)而言,小说与通俗小说、新诗、散文(轻)、戏剧,是四大分支,每一分支文类的演变又以代表作家作品为具体表现;就作家而言:鲁郭茅巴老曹、(加)沈赵艾、及张爱玲。
因此对于本书的阅读模式,我觉得可以先大览第一遍,第二遍则以文学思潮为框架,文类为线索、以主要作家为其发展的具体内容来重读。
本书将现代文学史划分为3个时代框架,可以看作由五条线索组成: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其中思潮是宏观背景,具体文类是发展的不同脉络走向,而文类发展的微观表现是作家与作品。
较重要的,我认为是小说与诗歌;就戏剧而言,重心在曹禺;而散文则以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略带过。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个十年: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个十年即1917-1927年,主要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一是把握其动因,二是要清楚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
就动因而言:外在动因是翻译的大量引进;内在动因是:1)中国内部受到资本主义冲击后的物质、技术(印刷术与文学市场的形成)、观念的推动;2)文学自身的变革(包括“文界”、“诗界”、“小说界”革命)+语言变革(白话文运动)。
而现代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在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与引介。
其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办,涉及到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两篇“檄文”。
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具体体现为新旧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如学衡派、甲寅派论争,以及众多文学社团的成立、作家的集聚及在各领域的文学实践。
(二)第二个十年:革命时代的文学第二个十年即1928-1937年6月,这一阶段国民党政权建立,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左翼与左联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因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播与初步运用,从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思想政治化,其主题、题材、文体、篇幅皆发生变化。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内容整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表1: 文学革命进程表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2: 文学革命的成果表5: 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各类文学创作(一)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各类文学创作(二)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各类文学创作(三)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台湾文学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现代化」, 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 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的作者们吸收并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打破狭窄的格局, 扩大研究领域, 除了尽可能的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 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在体例上的安排, 注意到文体分类, 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 又对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论述, 以显示各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引自封底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属于大陆的文学教科书, 所以其内容及体例力求详细统整。
对于历史轨迹的脉胳和发展, 此书做了一个很完整的述叙, 但相对的对于各个作家作品特色及生平经历影响的介绍便稍显不足, 但因其为「文学史」教科书的定位, 此美中不足之处便瑕不掩瑕, 况且其还捡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做简介。
文学可以丰富人类的人生经验, 无待于亲身去体验;历史对于人类心理及文化发展上的影响是有脉络可寻及有目共睹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提供了读者纵观文学的历史流变机会, 且稍稍点提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及作品供读者再往有兴趣的主题深入研究, 做为文学史的概括总介及研究者寻找研究方向的指针, 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