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0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知道一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一块木板,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放大镜、砂纸、线绳、VCD光盘、橡皮泥、水槽。
2、小组:每组记录纸1张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神奇的摩擦力1、老师借学生两本科学书,相互一页一页交叉2、你们能把这两本科学书分开吗?3、请学生上来试试4、为什么会拉不开呢?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学生说说道理-引出课题(摩擦力))5、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儿有摩擦力?学生举例6、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一点摩擦力吗?学生尝试(用手、书本、笔盒、脚、身体:用手擦桌子、脸等) 7、在制造摩擦力的观察中,你说说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主要讲摩擦力发生的条件:静止的物体没有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一个物体不能产生摩擦力,两个物体且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摩擦力,能产生热等)9、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二、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演示:一块木板一端放上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试验后再定)2、猜一猜:把木板一端抬高,那块物体先滑下来?学生猜测3、教师演示抬高一端,不掉下来时,问:这时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吗?(有)继续抬高,观察哪样先滑下来。
4、为什么它们滑下来有快慢说明什么?学生说出理由(物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有大小)你们认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看法:(如: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光滑、物体的轻重、运动速度速度、用力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等)5、谁能证明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呢?(学生提出建议:实验)三、实验验证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每组选择一个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成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四册第十章《力的世界》,具体内容为第1节《摩擦力》。
本节课将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索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摩擦力实验器材(滑块、斜面、测力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实验器材、毛巾、纸片、铅笔、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一个简单的“滑滑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游戏中的感受,引出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3. 探索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分组讨论:让幼儿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实践操作:每组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如毛巾、纸片)在水平面上的摩擦力。
4. 探索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1)分组讨论:让幼儿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2)实践操作:每组用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物体(如铅笔、塑料尺)的摩擦力。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6.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 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压力有什么关系?2. 答案:(1)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走路、刹车、写字等。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摩擦力教案模板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教材第九章第三节,主题为“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及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及作用效果。
难点: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尤其是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等)。
学具:学习资料、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摩擦力演示仪,展示不同摩擦力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摩擦力的定义及分类。
(2)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3)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3. 例题讲解(15分钟)(1)静摩擦力的计算。
(2)动摩擦力的计算。
(3)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间的摩擦力,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概念、分类、计算方法。
2.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3.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求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
(2)分析题: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分析。
2. 答案:(1)根据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求解。
(2)结合实例,分析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研究摩擦力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花纹等。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摩擦力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2. 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尤其是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摩擦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试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试验技能和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试验态度,熬炼思维力量、抽象力量,运用物理学问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试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现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同学思索,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状况下才会消失?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争论。
同学争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试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试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转变压力,转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试验:6人一组进行试验,留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老师巡察。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沟通争论:共享试验中的数据和试验细节,误差处理等;争论掌握变量法的留意事项,即掌握无关变量相同,只转变探究的'物理量等;试验平安问题、爱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试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推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争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同学争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6篇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科学概念: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⑴、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⑴、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重点及难点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讨论法、示范讲解法。
教具或学具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
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⑴、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⑴、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⑴、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教师板书)(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1、测量摩擦力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⑴、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⑴、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摩擦力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篇二第4、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思想】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教材分析】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1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课标要求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
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摩擦力》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这两种摩擦力的分类2.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4.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5. 了解动摩擦因数μ的决定因素,会用实验测量计算μ6. 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和利用摩擦力。
二、课前预习1、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摩擦力,请大家回忆一下,摩擦力可以分为哪三类?2、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课桌和书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给书本一个初速度,仔细观察书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况是怎样的?3、书本在滑动过程中速度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停止下来。
是什么原因导致书本的速度越来越慢呢?4、你能概括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吗?我们可以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两手相互对搓来感受滑动摩擦力。
5、当我们用手掌压着桌面滑动时,桌面给手掌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6、手掌在桌面滑动时,桌面对手掌有摩擦力作用,那手掌对桌面有摩擦力作用吗?为什么?7、那手掌给桌面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8、那桌面对手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手对桌面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9、大家还可以再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左手压在一本书上,右手将书抽走,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不动,由于书本与左手间是相对滑动的,所以无论是书给手的摩擦力还是手给书的摩擦力均是滑动摩擦力。
10、你能说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吗?11、试比较说明弹力与滑动摩擦力在产生条件及力的方向上的关系。
1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吗?一三、请以左手压书,右手抽书的实例来体验滑动摩擦力方向。
14、有一种野蛮缺货法,就是卡车加速后退,突然刹车,则货物由于惯性会滑出车厢,试分析此过程中货物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壹五、请写出滑动摩擦力的严格定义。
16、滑动摩擦力大小如何计算?一qi、公式中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吗?看下面三个图。
3.3《摩擦力》教案物理组:韩红梅一.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三.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四.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引入: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它的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呢?本节课学习关于摩擦力的知识。
一、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
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为什么不讲与重力有关?——木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木块,而正压力的施力物是木块,受力物体是桌面)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老师归纳:经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压力FN成正比,关系式表达为f=μN 注意:μ是f与N的比值,μ是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是没有单位的。
老师归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73页讨论与思考)二、静摩擦:提问:滑动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滑动的时候发生的。
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发生摩擦呢?(1)教师演示:用力推讲桌。
①开始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讲桌受力情况。
②再用稍大的力推,还静止不动,分析受力情况③继续增大推力,讲桌开始运动,分析受力情况。
分析:我们用不大的水平力在水平地板上推箱子,虽然箱子有相对地板运动的趋势,但箱子并没有动,就是因为箱子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
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箱子上,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箱子保持不动。
这时发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老师归纳: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继续分析:逐渐增大推力,如果推力还不够大,箱子仍旧保持静止不动,所受静摩擦力跟推力仍旧平衡。
可见静摩擦力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
但是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老师归纳: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0≤F≤Fmax 说明: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和正压力有关,在实际中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作用(学生举例)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三.案例(略)四.板书设计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2.产生条件:(1)接触(2)挤压(3)材料不光滑(4)相对滑动3.关系式表达为f=μN 注意:μ是f与N的比值,μ是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是没有单位的。
二.静摩擦 1.定义:物体间有相对滑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条件:(1)接触(2)挤压(3)材料不光滑(4)相对滑动趋势 3. 大小:0≤F≤Fmax五,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两种摩擦力,学习中应注意1.有无摩擦力2.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3.方向如何4.注意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中“相对”二字学生不易理解6探究静摩擦力4.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
(曲面则与接触面相切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此处相对运动趋势是指该物体相对于与它接触的物体(另一物体)而言的。
)【例题分析】如图所示是皮带传动的示意图,O是主动轮,O′是从动轮,两轮水平放置,则当主动轮按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时,皮带上P、Q两点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分别是( D ) A. 向上、向上 B. 向下、向上 C. 向上、向下 D. 向下、向下解析:在皮带转动时,P点和Q点相对主动轮和从动轮都是静止的,它们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假设主动轮与皮带之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当主动轮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皮带上的P点相对主动轮向上运动,故P点相对主动轮有一个向上的运动趋势,所以P点的摩擦力方向向下;同理,假设皮带与从动轮之间的接触面光滑,当皮带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皮带上的Q点相对从动轮向上运动,故Q点相对从动轮有一个向上的运动趋势,所以Q点的摩擦力方向向下。
5.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
7.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的理解,有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物体有向右运动的趋势75.静摩擦力的应用阅读书本P62 [说一说],了解静摩擦力的应用。
6.物理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活学活用。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静摩擦力的。
(比如我们去超市购物时乘的电梯会给我们有静摩擦力等等)8.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特点前面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现在我们继续做前面的实验,用力去拉木块,当力F>Fmax时,我们会发现木块在木板上开始滑动,拉力却明显减小,表明摩擦力明显减小,此时所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1.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会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学生总结)☆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1)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2)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有形变);(3)两个接触面不光滑,应有粗糙程度。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注意: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照物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教师点拨)1.教师引导学生按探究静摩擦力的方法类比探究滑动摩擦力。
2.学生进行类比学习,得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1.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2.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学会举一反三。
3.教师进行点拨教学可以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8滑动摩擦力的特点观察A在B上滑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理解相对运动含义。
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要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首先我们要猜测它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同学们猜测之前,提醒同学们可能有些同学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我们今天有机会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下面同学们先讨论一下。
【提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问】这些因素都需要一个一个地研究吗?【教师分析】:在研究之前要做出分析,有些其实是没有关系的,有些是类似的,有些暂时只能作定性研究,有些可以定量分析。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设计实验去进行验证探索。
(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压力FN 摩擦力Ff 作出FN——Ff图象,寻找其中规律。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f=μFN “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
[阅读P62表1、3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3.进行猜想和假设,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能因素:重力、接触面积、压力、运动速度、湿度、粗糙程度、材料等。
4.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列出的因素作出筛选,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设计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5.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探究过程,并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生对成果进行分析论证。
6.分析论证后形成结论: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4.这样引入主要想培养学生不盲目迷信权威,一切依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探究精神。
5.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探究和理解过程。
6.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7.培养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9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2、3【例题分析】例题: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作中,许多伐下的木料被装在雪橇上,用马拉着雪橇在冰道滑行,将木料运送出去.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上面装着木料,总重量4.9×104N。
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 分析与解:分析雪橇的受力情况,雪橇(包括木料)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马对雪橇的力F1,冰道对雪橇的滑动摩擦力F2。
明确雪橇的运动情况,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雪橇匀速前进。
从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知道,F1和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1=F2。
滑动摩擦力F2的大小可以由F2=μFN求出。
其中FN的大小等于雪橇的总重量G,即FN=G=4.9×104N,钢和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可在课文的表中查出:μ=0.02。
可求出马的拉力F。
解:雪橇匀速运动所以F= Ff=μFN=0.02×4.9×104 =980N 7.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
8.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的理解,有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滚动摩擦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
2、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