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小说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443.00 KB
- 文档页数:56
第二个十年小说政治和商业对文学的影响明显,因而形成了三大派别左翼,京派和海派左翼拥抱政治,海派拥抱商业,京派两个都远离。
左翼从一开始的幼稚,到后来的讽刺和剖析小说,日渐成熟。
除此之外还有丁玲和萧红的创作京派的总体特点是文化保守主义,其代表有废名和师陀,还有萧乾林徽因海派则是立足于上海图书市场,最重要的是新感觉派,代表是施蛰存|左翼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的创作为核心,其并非是一个纯文学派别,而是一个政治文学性兼有的团体。
其成熟时期的核心是以矛盾为首的现实主义社会剖析小说,其中张天翼和沙汀带有讽刺文学的特点,吴组缃和叶紫的一般现实主义小说,还有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
其未成熟时期有所谓革命罗曼蒂克的小说,其代表是蒋光慈,柔石和胡也频,我觉得巴金也属于此行列。
①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和革命浪漫主义小说左联成立以前以太阳社为代表的小说鼓吹革命,不过有概念化的通病,还具有“革命+恋爱”的主题。
后来在这一框架内不少青年作家得以突破自我,走向成熟,其题材从写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和恋爱,变为直接表现工农领袖领导的革命风云。
一般认为丁玲的《水》标志着对概念化的“普罗文学”,也即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突破,而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则开始批判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蒋光慈,在五卅时就写出了中篇《少年漂泊者》,27年完成《短裤党》,之后有《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其作品是典型的革命罗曼蒂克文学,背景是时代斗争和重大事件,宣传性极强,但是作品水平不高。
从《丽莎的哀怨》开始,蒋光慈开始力图写出更加复杂的人物,后期有《咆哮的土地》,转向写实和农村革命题材,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
不过其英年早逝。
柔石,前期有《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后期多写家乡之事,表现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开掘下层劳动人民命运,有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底妻底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风格深沉抒情,心理描写细腻。
《为奴隶的母亲》朴素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