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心房颤动线性消融的五年随访结果
- 格式:pdf
- 大小:702.40 KB
- 文档页数:4
一、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前景与定位近年来,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例数持续攀升,目前在国内较为领先的房颤治疗中心,持续性房颤已经占到所有房颤消融例数的50%以上。
然而,从消融策略上讲,过去几年基本没有新的消融策略问世,目前仍是以法国波尔多Haissaguerre教授团队首创的“递进式”消融策略为主。
但在此基础上,一些大的电生理中心开始对“递进式”消融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改良。
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Marchlinski团队现采用的是“肺静脉隔离+肺静脉外局灶”消融的策略,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正在践行“肺静脉隔离+心房线”消融的策略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任何一种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随访时间越长,成功率越低!根据最近发表的来自两家国际著名中心的关于持续性房颤消融5年随访的研究报告,持续性房颤单次消融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窦性心律维持率持续降低,至第5年时仅20%~30%。
在这两篇报告中,即使经过多次消融,持续性房颤的远期随访成功率也只是在45%~63%。
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哪些持续性房颤患者才是导管消融的最适宜人群?在笔者看来,回答这两个问题至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1. 如何破解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持续性房颤的维持机制至今未明,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影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虽然房颤维持的“多发子波折返”学说现在仍有一定市场,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就像肺静脉局灶的驱动作用是阵发性房颤得以维持的最关键因素一样,持续性房颤的维持很可能是由心房内多个时空上并存的局灶“集体”驱动所致。
这一假说前些年已经在动物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得到验证,最近又刚在人类房颤上得以证实。
近期发表的一项通过一种新型标测系统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右心房进行同步标测的结果显示,房颤维持时超过90%的患者都可标测到一个或多个驱动灶,后者70%表现为围绕一个核心连续运行的“转子”,剩余的30%则表现为局灶快速放电,通过消融这些驱动灶不仅可以使房颤直接终止为窦性心律,且窦性心律还会长期维持,从而反证了其标测结果的准确性。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的长期随访管理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魏薇近10余年来,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因此国内外的指南对消融适应证的界定也在不断扩大,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但是,根据国内外报道,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远期复发率较高,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复发率逐年增加。
Bertaglia等[1]报道,2001~2003年共229例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1年随访时177例(78%)维持窦性心律,对这部分患者进一步随访,结果显示2年、3年、4年、5年、6年的复发率分别是13.0% 、21.8% 、35.0%、46.8%和54.6%。
可见,心房颤动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消融术后时间的延长复发率会渐增,消融是否能够“治愈”房颤,尚不明确。
患者术后仍然需要长期进行监测、评估和治疗,因此术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一、建立随访数据库,制定随访计划如果设置专门的随访门诊,随访工作由电生理专科医生完成,并有医护人员定期通知患者进行随访,则有可能避免患者失访及由此带来的后患。
一般随访时间安排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稳定的患者此后可每半年随访一次,如果出现怀疑复发的症状,则随时随访,进一步评估。
每次随访应完成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服华法林者复查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服胺碘酮者查甲状腺功能和胸片等。
随访目的包括:了解患者术后的症状恢复情况;观察导管消融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如肺静脉狭窄等;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尤其是左心房的大小和功能;了解是否复发各种形式的房性心律失常并予以处理;观察和处理药物的毒副作用,调整药物剂量;进行生活质量分析等。
由于消融术对心房自主神经末梢的损伤可使患者对心律失常的敏感性降低,术后基础心率的增加也会干扰患者症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只根据症状进行随访是不足的,必须定期随访。
二、抗血栓治疗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由于射频能量对心房内膜的损伤易于诱发血栓,同时心房机械功能也需要1~3个月恢复,所以,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的患者应继续坚持抗凝。
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射频消融效果长期追踪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的收缩和泵血,从而增加患者发生猝死、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心房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高频电能将异常激动的心脏组织破坏,从而消融掉异常的电路,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心律。
尽管心房射频消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对其长期效果的追踪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计划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射频消融效果进行长期追踪,旨在评估该治疗手段在常见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和不良事件等方面的疗效,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一、背景与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心房射频消融是当前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通过破坏异常激动的心脏组织,恢复心脏正常的电活动,从而消除心房颤动。
然而,心房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长期追踪,评估心房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探讨其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本研究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①年龄在18-75岁之间;②经过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证实患者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③患者曾接受过心房射频消融治疗;④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数据收集与评估研究人员将对研究对象进行门诊随访,并通过多种手段收集和评估数据,包括但不限于:①临床指标,如心率、心律、血压、心肌酶谱等;②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③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④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记录。
3. 数据分析与统计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生存分析、卡帕系数评估等。
三、意义和创新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填补了心房射频消融治疗长期效果研究的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DOI:10.3969/j.issn.1007-5062.2021.06.001•临床论著•持续性心房颤动“2C3L”策略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疗效随访左嵩桑才华赖一炜薄小雯蒋晨曦汤日波龙德勇杜昕董建增马长生[摘要]目的: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2C3L”策略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EIVOM)术后随访1年的疗效。
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持续性心房颤动“2C3L”消融策略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方案的患者48例,观察术后12个月有无心房颤动(AF)/心动过速(AD)发作。
结果:纳入的48例患者平均年龄(61.4±10.4)岁,其中36例男性(75.0%),25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52.1%)。
43例(89.6%)成功完成了EIVOM,未完成的5例全部因未发现Marshall静脉。
所有患者均实现肺静脉隔离,二尖瓣峡部线、左心房顶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阻滞。
经过12个月的随访,42例(87.5%)患者在接受单次消融治疗后(无抗心律失常药物)未发作AF/AT,6例复发患者中的4例在随访期间行再次消融。
经过“2C3L”联合EIVOM策略治疗后,单次/多次消融1年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生存率为85.4%及93.5%。
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2C3L”联合EIVOM策略安全、有效,并能使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后1年保持较高的窦性律维持。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Marshall静脉;导管消融;复发[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062(2021)06・523・06One-year follow-up analysis on"2C3L”approach plus ethanol infusion into the vein of Marshall for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ZUO Song,SANG Caihua,LAI Yiwei,BO Xiaowen,JIANG Chenxi,TANG Ribo,LONG Deyong,DU Xin,DONG Jianzeng,MA Changs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Beijing Anzhen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Institute of Heart,Lung and Blood Vessel Diseases,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n the catheter abl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the“2C3L”strategy combined with ethanol infusion in the vein of Marshall(EIVOM)after one-year follow-up.Methods:48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2C3L"strategy combined withEIVOM were enrolled in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from May2019to December2019.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atrial fibrillation or atrial tachycardia after a12-month follow-up.Results:The average age of the enrolled48patients was(61.4±10.4)years,the male ratio was75.0,and long-term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ccountedfor about52.1.Among them,43cases(89.6%)completed EIVOM,and the remaining5cases were all due tothe absence of vein of Marshall.All patients achieved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mitral valve isthmus line,leftatrial roofline,and tricuspid isthmus line block.After12months of follow-up,42patients(87.5%)received asingle ablation treatment(without antiarrhythmic drugs)without AF/AT,and4of the six relapsed patients underwent reoperation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After"2C3L"combined with EIVOM strategy treatment,the1year survival rate without atrial fibrillation/tachycardia after single/multiple ablation was85.4%and93.5%.Conclusions: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2C3L"strategy combined with EIVOM strategy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It can maintain a high sinus maintenance rate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a12-monthfollow-up.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all cases.[Keywords]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Catheter ablation;Vein of Marshall;Recurrence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1301002,2016YFC0900901,2020YFC2004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0322)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通信作者:马长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脏电生理和心律失常。
仿外科迷宫术射频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中期随访结果论文仿外科迷宫术射频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中期随访结果全文如下:环肺静脉隔离CPVI已经发展成为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一种常见的方法。CPVI治疗阵发性AF长期随访成功率达80%,对于长期持续性AFLS-AF患者,仅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复发率高,再次消融率高。因此,针对LS-AF患者,很多心脏电生理中心尝试不同的消融策略。笔者介绍本中心采用的仿外科迷宫术的方法及中期的随访结果。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从2021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本中心治疗的51例LS-AF患者,LS-AF的定义是持续性AF>1年。其中男39例,女12例,年龄[53.7依11.830~75岁]岁,LS-AF持续时间[67.9依66.514~362]个月,其中LS-AF持续时间小于2年的10例19.6%,2~5年20例39.2%,5~10年11例21.6%,10年以上10例19.6%;术前口服胺碘酮29例56.9%,有器质性心脏病10例19.6%,高血压患者14例27.5%,左房直径41.6依mm,左室射血分数0.48依0.04;所有纳入对象应用Ⅰ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维持窦性心律SR。1.2术前准备术前均服用华法林至少3周,术前3 d停用华法林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过渡治疗,术前48 h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确保左房LA没有血栓形成。1.3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在整个射频消融过程中患者静脉泵入芬太尼镇静。放置十极冠状窦电极。穿刺房间隔,放置2个8.5FSL1鞘管在LA,静脉推注肝素,监测激活凝血时间并维持在250~300s。应用CARTO3系统Las-so导管构建LA三维解剖图,3.5mm盐水灌注导管根据患者LA大小选用不同型号消融。盐水灌注导管温度上限43益,功率上限30~40W。1.4仿外科迷宫消融术式1.4.1首次消融策略首先进行双侧肺静脉隔离,环肺静脉标测导管检测肺静脉电位,消融终点标准是:肺静脉隔离后30min电位未恢复传导。双侧肺静脉隔离后进行LA顶部线、二尖瓣峡部MI、三尖瓣峡部CTI消融,恢复SR,检测LA顶部线、MI、CTI双向阻滞。如果未恢复SR,则行电复律DC,电除颤恢复SR,验证LA顶部线、MI、CTI双向阻滞。未达到双向阻滞者,则再进行补充消融,直至双向阻滞。对于DC未能转为SR者进行冠状静脉窦CS心内膜面及CS内远侧消融,如仍未转复,再进行DC,DC后仍未转复,则结束手术,术后进行药物转复。消融术结束后,所有即刻消融成功患者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检测,对电位恢复者,消融漏点。线性双向阻滞无漏点,结束手术。1.4.2第二次消融策略对于进行首次消融后复发的导联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到AF或房性心动过AT、心房扑动AFL持续时间超过30s]患者,复发者为AT、AFL,首先进行拖带、激动标测,明确心动过速为折返性或是局灶性,针对心动过速消融。之后进行首次消融部位检测,如果电位传导恢复,进行漏点消融;复发为AF,首先肺静脉电位检测,如果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进行漏点消融,接着验证LA顶部、MI、CTI阻滞验证,传导恢复者,消融阻断之。如果第一次消融均未恢复传导,采取目前证实的有效手段进行补充消融,如:LA前壁线、LA碎裂电位、界嵴、上腔静脉等。1.5消融线阻滞验证CTI双向阻滞:消融导管分别放置在CTI外侧、右房游离壁,CS9-10起搏,分别测量起搏信号到消融导管两个不同位置心房A波距离,CTI顺向阻滞时,CS9-10起搏信号到CTI外侧消融导管A波距离比到右房游离壁要长。消融导管放置在上述两个位置起搏,分别测量消融导管起搏信号到CS9-10A波距离,逆向阻滞时消融导管放置在右房游离壁时起搏信号到CS9-10A波距离较短。MI阻滞:环肺电极放置在左心耳起搏,观察CS电极激动顺序,如果CS9-10最先激动,MI顺钟向阻滞,CS1-2起搏时,环肺电极A波比CS9-10晚,说明MI逆钟向阻滞;LA顶部线阻滞:环肺电极放置在左心耳起搏,消融电极放置在LA后壁、LA底部位置,比较起搏信号到消融导管A波不同位置的距离,如果起搏信号到LA后壁消融导管A波的距离更长,说明左房顶部线顺向阻滞;消融电极放置在LA后壁、LA底部起搏,比较起搏信号到环肺电极A波距离,消融导管在LA后壁起搏信号到环肺电极A波的距离更长,说明LA顶部线逆向阻滞。1.6术后治疗和随访术后继续低分子肝素3 d并口服华法林,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达2.0~3.0。如无禁忌消融术后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他汀类药物。对消融术后恢复SR患者,术后口服抗凝至少3个月,具体服用持续时间要根据患者的CHADS 2评分决定。术后3个月停抗心律失常药物。出院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生理状况初步评估,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术后3、6、9、12个月后门诊或电话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告知患者有症状时描记12导联心电图。AF消融术后3个月为空白期,复发定义为空白期后12导联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到AF、AFL或AT持续时间超过30 s。1.7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组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程序一PVI、MI、LA顶部线、CTI后转为SR 10例,10例LS-AF患者持续时间1~6年,7例AF患者持续时间小于3年;程序二后转为SR的为34例除外程序一后转为SR的10例,34例LS-AF患者持续时间为1~20年,其中24例AF持续时间大于3年,程序三后还有3例未恢复SR,程序四后1例转为SR其中1例药物可以维持SR,AF持续时间为10年以上,LA直径64mm,另2例电转复SR失败,药物不能维持AF持续时间为17年,LA直径为44mm;AF持续时间为30余年,LA直径为44mm。术后随访[21.2依5.413~34]个月,10例复发,1例药物维持SR,2例现仍为持续性AF,中短期随访成功率75%38/51。程序一后直接转SR的10例,随访2例复发,成功率为80%,经过程序二及三转SR为38例,随访8例复发;经过程序四转SR的3例,1例复发,现药物维持SR。2例不能维持SR分别为持续17年及30年的慢性AF,经过程序五后2例均未转复,13例复发包括2例未转复患者中4例为AFL,10例患者再次手术,其中包括4例AFL、2例AT、4例AF1例合并AFL,对于AFL、AT患者首先拖带、激动标测,明确诊断,针对靶部位消融。4例AFL,其中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AFL、1例围绕左房顶部AFL、1例为右房三尖瓣峡部依赖AFL;补充消融峡部、左房顶部线阻滞后均转为SR。2例AT,其中1例起源于左心耳与左上肺前庭之间,另1例起源于房间隔卵圆孔上部,在起源部位消融后心动过速终止。AFL、AT 终止后,随后检测首次消融阻滞部位是否恢复,如有恢复再次补充消融。4例复发AF检测首次消融阻滞部位是否恢复,如有恢复再次补充消融,其中2例二尖瓣峡部恢复传导、1例左房顶部线未阻滞,1例肺静脉电位恢复传导,4例补充消融后1例转为SR,3例电转复SR后验证消融阻滞部位,10例中第二次消融后均转SR,现仍继续随访中。除消融术后即刻未维持SR的2例,49例消融前与术后随访LAD较术前明显缩小,而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34.8依6.0mm vs41.6依mm,0.58依0.04 vs 0.48依0.04,P均<0.05]。3、讨论迷宫手术是COX等人根据AF的发病机制研究出的手术方式,从1991~1994年Cox完成了对迷宫手术的两次改良,最终设计出迷宫芋型手术,迷宫芋型手术是外科治疗房颤的“金标准冶,疗效确切,但是迷宫手术比较复杂,切口较多,并发症较多,对心脏损伤大,于是衍生出迷宫手术的改良术式,包括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其中以射频消融应用较多。LS-AF患者仅仅肺静脉电隔离中期随访成功率36%~56%,本研究应用仿外科迷宫术消融LS-AF患者中期随访成功率75%,远远高于仅仅肺静脉电隔离术。但是本研究随访时间短,长期随访成功率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射频消融术式中期随访成功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真正意义上的两环、三线阻断,环肺静脉消融隔离,环肺静脉标测导管检测肺静脉电位,消融终点标准是:肺静脉隔离后30 s电位未恢复传导。CTI线双向阻滞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但是每例LS-AF做到二尖瓣、左房顶部线双向阻断需要术者娴熟导管操控技术及足够的耐心。MI消融线的阻断,往往需要心中静脉补充消融,此处消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左房顶部线阻断的验证是一个难点,在阻滞线的水平线上要多点验证,不能遗留漏点。消融复发患者之前,首先明确诊断,不是盲目的多处消融。本研究中针对复发患者为AT、AFL首先采用拖带标测,如拖带失败,第二步激动标测,这样手术时间大大减少,手术效果明显,术后复发几率较小。持续性AF超过15年或左房直径大于55 mm射频消融成功率很低,如果患者复律愿望不强烈,不建议行射频消融术。AF消融成功率不单与持续时间长短有关,应该结合心房大小反映结构重构情况、基础心脏病类型综合考虑。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此结果需要更多的病例数进一步验证。本中心越来越重视房颤消融术后的治疗管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房颤的一、二级预防可起到一定作用。有基础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的AF患者,消融术后我们予ACEI或ARB类、他汀类药物预防AF复发。目前ACEI或ARB类作为慢性心力衰竭AF患者一级预防用药I类,证据水平A。对于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消融术后三个月也会予ACEI或ARB类、他汀类药物治疗,有研究提示他汀能减轻心房电和结构重构及发生AF的倾向性,但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他们在AF预防中的确切作用,是否减少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消融术后AF复发,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消融疗法长期效果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消融疗法长期效果评估》课题申报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心脏健康。
心脏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但目前对于心脏消融疗法的长期效果评估仍然不完善。
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心脏消融疗法后的长期疗效,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指导和决策支持。
二、选题目标1.评估心脏消融疗法对心房颤动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
2.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复发的原因。
3.分析心脏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情况。
4.探讨心脏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三、选题方法和实施步骤1.研究对象选择:拟纳入2010年至2020年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消融疗法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
2.资料收集:从病历系统中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过程记录等术前和术后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参数等。
3.高频心电图记录:利用Holter监测仪记录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等不同时间点的高频心电图,评估患者长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
4.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等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术后症状、体征、复发情况等。
5.评估指标:分析患者术前和不同时间点术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参数、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变化。
6.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生存分析等。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点1.预期结果:心脏消融疗法对心房颤动患者的长期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2.创新点:本研究将通过长期随访和大样本数据分析,对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消融疗法进行全面评估,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治疗依据。
五、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1.前期准备(3个月):制定研究方案、制定数据收集表、病历系统数据导入等。
2.研究开始(6个月):开始招募研究对象,进行术前数据收集。
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1998年,Haissaguerre等在N Engl J Med发表了消融肺静脉触发点治疗房颤的报道,为现代房颤导管消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近20年间,房颤导管消融如火如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期Natale 等报道,通过单次或多次肺静脉前庭隔离,阵发性房颤的12年成功率达到87%。
可以说,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类似,阵发性房颤已经被征服。
导管消融已经被最新指南推荐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IIa类推荐),尤其是药物难治的阵发性房颤(I类推荐)。
然而,对于持续性房颤尤其是长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目前关于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术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1.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自从1998年Haissaguerre等提出肺静脉是房颤的主要触发灶后,关于肺静脉触发灶的消融经历了点状消融、节段性消融和环状隔离等多个阶段。
点状消融必须寻找房颤发作时的最早激动点[1],因此需要反复诱发房颤和电复律,消融靶点可能深入肺静脉远端,从而造成肺静脉狭窄,并且房颤发作时往往有多个触发灶,所以无论从手术难度、效果和安全性方面都存在不足。
2000年Haissaguerre等又提出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即寻找可致心律失常的肺静脉,然后在肺静脉口15mm内根据激动早晚进行消融,直到肺静脉电位消失。
同年Pappone等提出利用三维标测系统(Carto)进行基于解剖的肺静脉前庭环状隔离[5],肺静脉前庭是肺静脉与左房的移行区,肺静脉前庭既存在触发灶,又常常是房颤折返的关键部位,与节段性消融相比,该术式不需要寻找所谓的致心律失常性肺静脉,且消融点更偏房侧,在手术难度和预防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等方面都有优势,且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更是大大简化了手术,提高了消融的精确性。
最初的肺静脉前庭环状隔离是围绕每个肺静脉分别消融,该术式虽然也追求肺静脉隔离,但由于未采用环状电极,在判断消融终点时主要以肺静脉内电位振幅显著变低和传导延迟作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