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9.01 MB
- 文档页数:122
分类号学号密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专业名称 成绩评定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传播形式,它的出现使教育传播具有新的特点和规律,并且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创见性等特征,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必须明确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的特点、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网络国际课堂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传播模式、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教育传播模式这三种教育传播模式,为提高教学效果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更好的适应学科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传播;过程;模式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Network education as a new form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which gives some new features and laws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 good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l shouldshare such features as scientific, reality, simplicity, operability and innovative and so on.To build a scientific education model, we have to be clear about the component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xpatiat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ge of the educa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constr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education transmission mold, and made Web-based communicatio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mode of transmission, network-based education, virtual reality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these three transmission modes of education, so that it can find a better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 optimize educational structure for keeping the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teaching, and also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annoviation.Keywords:Network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mod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1)1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 (1)1.1 网络教育的信息传播过程 (2)1.2 网络教育传播的特征 (3)1.2.1 自主性 (3)1.2.2 个性化 (3)1.2.3 交互性 (3)1.2.4 平等性 (4)1.2.5 多元化 (4)1.3 网络教育传播过程阶段 (4)1.3.1 传播者和媒体编制阶段 (4)1.3.2 通道发送与接收阶段 (5)1.3.3 学生学习阶段 (5)1.3.4 反馈阶段 (6)2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 (6)2.1 教育传播模式的特征 (7)2.1.1 科学性 (7)2.1.2 现实性 (7)2.1.3 简明性 (7)2.1.4 可操作性 (7)2.1.5 创见性 (8)2.2 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 (8)2.2.1 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8)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2.2.2 分析每个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9)2.2.3 按一定的绘图规则绘制教育传播模式图 (9)2.3 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 (10)2.3.1 分类的依据 (10)2.3.2 教育传播模式分类的现状 (10)3 三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简述 (11)3.1基于网络国际课堂的教育传播模式 (11)3.2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传播模式 (12)3.3基于网络虚拟现实的教育传播模式 (12)4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谢辞 (15)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引言现今,越来越多的人要求继续学习,接受高等教育或终生教育培训,而现有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教育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知识、信息和观念传递给受众,以促进其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在教育传播中,有几种基本模式被广泛应用,它们分别是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一对一传播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直接互动。
这种传播模式常见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这种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别差异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一对多传播是指教育者向一组学习者传递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课堂教学和讲座等场景。
教育者通过演讲、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
学习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与教育者进行互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大量学习者能够同时受益。
多对多传播是指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信息。
这种模式常见于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活动。
学习者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和分享经验。
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媒体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向广大受众传播教育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电视、广播、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
教育者通过制作和发布各种教育资源和内容,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获取教育资源。
这种模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这些模式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应用广泛,并相互补充和影响。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传播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传递和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05教育技术学20052801160 伍小惠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及其在教育中传播实例一、拉斯韦尔模式(一)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五W传播模式。
如图一所示。
图一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或称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韦尔的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
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由于受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
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二)拉斯韦尔模式在教育中的实例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因其缺乏反馈系统而适用于大众传播。
〔案例一〕在教育中,特别是过去传统的教育中,常常采用的就是这种单向传播模式,也就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中学历史——鸦片战争”的课堂中,教师担任传播者的角色,对传播内容、传播媒体进行控制;学生则是受众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hsyjjy 2004-11-20 下午 07:27:52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他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他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的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我们知道,大众传媒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迅速、广泛”。
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因此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他译成交流、沟通、传通、传意等,他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cure,意思是共用或共享。
现在一般将传播看做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传播过程一般把教育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来描述:1.传播的准备:目的、对象等的确定、提出系列传播任务、进行教育传播决策。
教育传播的对象群是确定的,但是存在着多样性和动态性,因此应有预测性分析研究。
2.教育传播的实施:信息的开发、收集、加工、发送等。
3.教育传播作用于学生心理:教育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感觉通道中消化和筛选,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起学生精神状态的变化或行为出现反应。
4.教育传播的调整:根据传播效果的分析,及时调整传播进程或进行补救。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当媒体应用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之为教育传播媒体,他成为连接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中介物。
人们把他当成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
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他们在教学环境中,带有一定的目标性,经过适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为讨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教学系统的三元模型。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传播学概论一、传播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已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2、传播学主要考察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3、传播的内涵①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②传播是一种过程③传播是一种互动④传播必带信息⑤传播需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⑥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⑦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⑧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5、传播的功能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一个功能是沟通。
通过传播,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建立关系,发展友谊。
第二个功能是协调。
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第三个功能是教育。
教育主要是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传播行为。
第四个功能是娱乐。
传播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
二、教育传播1、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①大众传播的目的一,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②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2. 掌握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处理和反馈等环节;3. 了解教育传播在不同领域、场合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教育传播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提出改进教育传播效果的策略;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进行教育传播实践操作;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传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教育传播学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念,关注教育公平、社会公益;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知识,还能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传播者。
二、教学内容1. 教育传播学概述- 教育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 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信息源、编码、传递、解码、接受、反馈- 常见的教育传播模式:拉斯韦尔五因素模型、香农-韦弗模型等3. 教育传播媒介与手段- 传统教育传播媒介:口语、文字、图像、影视等- 现代教育传播技术:网络、多媒体、移动学习等4. 教育传播效果与评估- 教育传播效果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教育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与指标5. 教育传播实践案例分析- 我国教育传播的成功案例与启示- 国外教育传播的创新实践与借鉴6. 教育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传播学在教育教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应用- 提高教育传播效果的策略与方法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以教育传播学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教育传播的典型模式
教育传播的典型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启蒙式传播:通过宣传、教育和启发的方式,向受众传递知识和思想,激发其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模式常见于学校教育和一些公益组织的宣传活动。
2. 普及式传播:通过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将特定的知识、技能或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种模式常见于公共教育机构和大规模的培训项目。
3. 对话式传播:通过双向的交流和对话,促使受众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共同建构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教育论坛、研讨会和在线教育平台。
4. 媒体式传播:通过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向大众传递教育信息和内容。
这种模式常见于媒体机构和新闻报道中的教育专题。
5. 社区式传播:通过社区组织和社交网络,将教育资源引入社区,并通过社区参与和互助的方式,推动教育传播和交流。
这种模式常见于社区教育和公民教育项目。
不同的教育传播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受众群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策略。
同时,多种模式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