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与汉语思维表达方式的四个不同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王强:英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四个不同从汉、英句子结构看思维方式的不同生长于某种文化中的人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该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作为人类主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则传达着人们的思想。
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佩尔 ( EdwardSapir ) 说: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
”也就是说,把握了语言的特征,并加以使用,就可以了解一个种族的思维及生活的特点。
另一位语言学家沃尔夫则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或组织外语句子,所以会很自然地把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这是不符合语言交际规律的。
因此,要了解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以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汉英句子的区别,试图探究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子结构上的反映。
一、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 +谓+宾,然而这两种语言句子的形成却大不一样。
其中,英语的句子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也就是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并通过大量的关系词、连词、介词把句子的各个成分分层搭架而成,从而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
而汉语句的脉络是一种有逻辑的时间流,它是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并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以流水句的形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件交代清楚,一层层铺张开来。
如 He jumped up and hastened to the mirrorin the bathroom,taking away the towel to exam the cut upon his cheek. (他跳起来,连忙跑到卫生间的镜子前,拿掉毛巾,仔细查看脸上的伤口。
) 其中,英语句子除了一主动词 (两个并列动词 ) 外,其他动词都分别变成了分词和不定式;汉语则用多个动词按时间先后将一个个动作介绍清楚。
又如,He didn’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这句话以限定动词 remember 为中心搭建,可以直译为“他不记得他三岁时死去的父亲。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探寻两种语言的魅力差异一、发音差异汉语发音讲究声调,四个声调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而英语则没有声调,但有丰富的轻重音和连读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妈”、“麻”、“马”、“骂”四个字,发音时声调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而在英语中,如“photograph”一词,重音放在“pho”上,若放在“to”上,则变成了另一个词“photography”。
二、语法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汉语句子通常遵循主谓宾的顺序,而英语句子则更为灵活,可以采用主谓宾、主系表等多种结构。
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而是通过时间状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而英语动词则有丰富的时态变化,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三、词汇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通过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词汇。
而英语词汇则以多音节词为主,且大量借用拉丁语、希腊语等词汇。
例如,汉语中的“手机”,由“手”和“机”两个单音节词组成,而英语中的“mobile phone”则是由两个多音节词组成。
四、表达方式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色。
汉语表达较为含蓄、委婉,注重意境和韵味。
而英语表达则更为直接、明确,注重逻辑和事实。
例如,在表达邀请时,汉语可能会说“有空一起吃饭”,而英语则直接说“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之处正是它们各自魅力的体现。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运用这两种语言,增进跨文化交流。
五、文化背景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和英语的不同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汉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集体主义。
而英语则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
这种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英语中的习语则更多地反映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30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英语和汉语的不同逻辑思维文/梁 平构决定了形式主语的使用。
比如,It is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实际上是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dawn is impossible. 只是因为to finish the task in one hour放在主语的位置上显得句子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又为了保持主谓结构的形式,才用it做形式主语。
这样纯粹为了句式而进行的操作,在汉语里是不多见的。
英语里的句子本身就像一个个严密的公式,在很多情况下,其中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例如,在这句话“Stephen Hawking,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cosmology,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里,主干就是“Stephen Hawking has been proclaimed the greatest genius”,其他部分都是附加成分。
“a British scientist specializing in theoretical cosmology”明显是“Stephen Hawking”的同位语。
用两个逗号将其与主干部分分离,更凸显了它在句子结构上的次要地位。
相反,汉语中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从英语的语法角度看,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但是这却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也没有人看不懂。
中文读者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地把主语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转换。
从语义上寻找逻辑关系,是中文里约定俗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语和汉语句式的区别学习⼀门外语不仅仅意味着掌握⼀种⼯具,学习⼀种技能,⽽且更是⼀种思维⽅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也就是说要清楚他们思维上的差异,才能更好的掌握⼀种语⾔,否则你的英语仍然是中⽂式的英语.1.)中国哲学以⼈本为主体,反映在语⾔上则多表现为: (I)多⽤“⼈称”主语; (2)多⽤主动句; (3)多⽤⽆主句及主语省略句,且主语(话题)和动词的关系很松散。
⽽英语以⾃然为本位,(I)“物称”主语⽤的也很多; (2)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 (3)主语⼀般不能省略且主谓必须⼀致,其句式结构严谨,极其重视语法形式.2.)英语重直线思维,汉语重曲线思维.也就是说在表达思想时,英语更直接.他们往往先把要点说出来,再说其余部分.⽽汉语较委婉⼀般先从外部说明,最后才点出中⼼.表现在句⼦⾥是,西⽅⼈习惯于开门见⼭,先说明重点,表明态度和观点,然后再叙述事物的原因,因此,英美⼈习惯将要点放在句⾸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补进。
⽽中国⼈习惯从侧⾯说出,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
通常表现为先摆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或情况说清楚,最后再表明⾃⼰的态度和观点,给⼀个简单的表态或评论3.)在姓名表达上,西⽅⼈是名加姓,中国⼈是姓加名。
4.)英汉时间、空间、姓名表达⽅式不同:在时间概念上表达。
英美⼈的顺序是分→时→⽇→⽉→年,(中国⼈恰恰相反,是年→⽉→⽇→时→分→秒。
在空间概念上,英美⼈的顺序是街道→市→省→国家,中国⼈是国家→省→市→街道。
在姓名表达上,西⽅⼈是名加姓,中国⼈是姓加名。
如NO.3 Broadway Ave, New York, USA.;中国⼈先⼤后⼩,所以对应过来的顺序为美国,纽约,百⽼汇街三号.⽽英⽂是⽽且英语叙述时间的顺序在句中⽐较灵活,它可以先叙述后发⽣的事情,后叙述先发⽣的动作;中⽂⼀般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如:他五岁时候,⽣了⼀场伤寒,变成了聋⼦。
He became deaf at five after an attack of typhus fever.。
英语学习一、精深大于广博:熟能生巧(脱口而出)、专守一经、学以致用(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夫学贵有本末,古尚专经。
初事寻摭,徒惊浩博,是以务研一经,以穷其奥。
但求一经,群经自贯,旁通曲证,温故知新,恃源而往,靡不济矣。
(3)多看英文解释的字典,学会用英语界定、描述。
二、逆向五步法:听(跟读)、(默)写、说、背、想三、学习流程:背诵(逐句默写)-翻译(逐句互译对照)-比较(语言表达:关键词、搭配、句型;文化差异;思维流程)-自言自语(第一人称改写、话题分析)四、学习资料(精、慢、熟,将文本的英语内化为自己思维中的英语)1、新概念英语(听写、翻译、口语)2、美国文化背景3、人类的故事4、美国总统辩论5、voa(听写、翻译、口语)6、狮子王、老友记(听力、口语)五、养成talk to myself(自我双向交流)的习惯通过自己的imagination(想象力)来创造:利用学过的英语文章,找出话题或问题,通过自我问答法,侃侃而谈,设想自己处于一个双向交流通道(tow-way communication channels)中,与一位假想的交流者练习。
六、1、英语思维受“主客二分”思想影响,具有分析型、逻辑性、外倾式、抽象化、个体性、写实性、细节化、直接性等特点,属于“法治化”语言,具有“理性”特点。
英语重形合,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语言,句法完备,逻辑严密,用词求异,表意精确,富有变化,具有“显山露水”的特色。
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句尾可无限延伸。
英语名词性结构多(句子呈现静态特征),介词结构多,物称结构多,被动结构多。
静态结构多,抽象性表达多,长句多,从句多,用抽象的词表达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体现了英语的形式化和逻辑化特点,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
英语句子呈现“焦点式”特点,句子组织结构是树状或葡萄型结构。
即句子的主谓结构,尤其是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饰、限制、补充附加成分的配臵都要根据主谓框架而搭建,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手段(关联词、语法手段)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树状结构。
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形合与意合)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各民族的观念、语言、思维习惯、情感和意志等的构成要素都有差别。
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往往潜藏于讲该语言的人的思想深处,这种隐蔽的机制常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只有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人们才察觉和意识到。
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都用适当连接调(Connectives)组成复句,形式上比较严谨,缺乏弹性;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合复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起误解。
英语注重运用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
在单个句子内,往往以一个主谓结构为核心框架,借助众多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形成一种主句套从句、结构复杂的复合句。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这句谚语用Where连接,逻辑关系较为清晰;而汉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有志者,事竟成”则未用任何连词传达了相同的意思。
汉语很少使用连结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缺乏明显的外在逻辑联系。
通过句子内在的意义将句群连在一起。
如汉语古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些隐含丰富内蕴的词句末用任何连结词,却带给人们无穷的意境和无尽的遐想。
将汉语无主句的唐诗译成英语,翻译家则需根据英语习惯加上主语,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许渊冲翻译为: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英语句子加上了主语I,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掌握了上述差别,翻译工作者在构句上就有了基础。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做英译汉时如临⼤敌;因为它的难度⼤,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
⼀句话,英译汉是⼀种令⼈伤脑筋的题型。
但是,像英语学习本⾝⼀样,只要⽤⼼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本⽂想从英汉两种语⾔在表达上的差异这⼀⾓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般⽐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的原因:⼀是考试要求句⼦要有⼀定的难度,不然⽆法检验考⽣的真实⽔平;⼆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个句⼦中表达出来。
下⾯我们先看⼀个例⼦: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的信息:⼀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这句话在英语⾥并不紊乱,因为句⼦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和主句连成⼀体。
如果把这个句⼦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样,但是表达⽅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常重视句⼦结构,句⼦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与英汉思维是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英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英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 导语:如果能够对英汉两种语⾔之间结构⽅⾯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反复练习,做好⼝笔译也不是⼀件很难的事情。
⼩编在此总结出英汉语⾔在结构⽅⾯的⼀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必有所裨益。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式⽽⾔,英语是⼀种形合性的语⾔,⽽汉语则是⼀种意合性的语⾔。
英语的句⼦⼀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得⼀清⼆楚;⽽汉语句⼦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本⾝的语意来表现。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再试⼀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就⽐较灵活,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缩⼩,从⽽产⽣了新⼀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个主句、⼀个定语从句和⼀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
主句⽤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般现在时,再加⼀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常清楚。
⽽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使”、“从⽽”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在英汉互译中,思维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转换:
1.主被动转换: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多用主动语态。
因此,在
翻译时要注意将英语的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的主动结构。
2.时空转换:英语和汉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英
语中常用过去时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汉语则常常使用现在时态。
此外,英语中常用的时间顺序与汉语也有所不同,需要灵活调整。
3.名词和动词的转换:英语中名词使用较多,而汉语中动词使用较多。
因此,
在翻译时要注意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4.抽象和具体的转换: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表达概念,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
用具体的名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抽象和具体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5.文化背景的转换:英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翻译
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转换,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需要灵活调整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
任何接触过考研英译汉题目的人无不感叹:太难了!的确,5个划线的句子大约是150个词,也就是说,每个句子差不多是30个词。
对于这么长而复杂的句子,不是基础很扎实的人不犯晕才怪呢!但是,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英译汉也毫不例外。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其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不了解这些差别,翻译时肯定会四处碰壁、头破血流。
因此,要解决翻译中的难题,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是了解英语跟汉语的区别。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英语跟汉语的十大区别,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这十大区别: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 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2001年第72题)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
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从思维方式的差异看英汉语言文化学习论文从思维方式的差异看英汉语言文化学习论文从思维方式的差异看英汉语言文化学习论文摘要: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
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为:汉民族思维形象化、具体化,英美民族思维抽象化、概括化;汉民族偏重本体、辩证逻辑,英民族偏重客体、形式逻辑。
关键词:英汉文化思维方式差异1.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概述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
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
语言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的基础之上的结构体,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是处在交际中的人的思维的载体。
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表征。
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想,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英美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形态,每一种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2.1英民族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擅长运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大量使用涵义概念,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泛、曲、隐的感觉。
如:英语中有许多加虚化功能的后缀转化为抽象名词。
漫谈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摘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
英语是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不仅能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迫于高考压力,中学阶段对于英语口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中学生英语口语现状不乐观。
有些学生能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但在口语表达方面很有欠缺。
如何引导学生跨越制约他们英语口语表达方面的障碍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我们中学英语教师的反思。
本文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培养学生洞察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帮助学生顺应这些差异,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思维;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63一、引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各异,因此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以英语或汉语为母语的不同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即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各异。
而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
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把汉式思维习惯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英汉思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二、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汉语很直观,习惯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一件事,而英语则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它们之间的思维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成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大难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举例,探讨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
一、动态与静态的表达英语是一种动态语言,强调动作和变化,注重时间、进程和状态的变化。
因此,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常常采用动词的进行时态和完成时态等,来表达动作的进行和完成。
比如,I am writing a letter.(我正在写信);I have written a letter.(我已经写了一封信)。
相反,汉语是一种静态语言,强调状态和形式,注重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状态。
因此,汉语在表达过程中,常常采用形容词和名词等,来表达事物的状态和属性。
比如,我很忙(表示状态);这是一本好书(表示属性)。
二、主语与宾语的位置英语中,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宾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末尾。
这种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即先引出主体,再描述所受影响的对象。
比如,The dog chased the cat.(狗追逐着猫)。
而在汉语中,则常常采用主宾倒置的表达方式,即宾语放在句子的前面,主语放在句子的后面。
这种表达方式符合汉语的主观思维,即先表达影响对象,再引出主体。
比如,猫被狗追逐着。
三、肯定与否定的表达在英语中,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式是相对独立的,即通过加上否定词not来表达否定。
比如,I am not happy.(我不开心)。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明了,符合英语的简洁、明了的特点。
而在汉语中,则常常采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即通过两个否定词的叠加来表达肯定。
比如,我不不开心(表示我很开心)。
这种表达方式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但对于英语使用者来说,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惑。
四、直接与间接的表达在英语中,直接表达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即通过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来表达。
- 22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邢洪涛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时,会极大地受到母语语言运用习惯的影响。
所以,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会力图寻求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句式及修辞等。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巨大,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犯下很多错误。
本文对汉语与英语表达方面的差异做出分析,希望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裨益。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
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
相比较而言,汉语词汇更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较多,特别是动词,要表示一个动作,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
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因而在使用时,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
但是在英语中,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多种含义,在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
英语中,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
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 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
再者,英语中的 green eyed,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这里的green eyed 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英语与汉语思维表达方式的四个不同
摘要:英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渊源千差万别,思维方式习惯自然不同,因此表达方式亦存在偏差。
因学生学少见浅,只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英语多偏好于物称,汉语多用人称作主语;二、英民族说话较直接,汉民族喜欢间接含蓄;三、英语表达多用被动,汉语常常采取主动;四、英民族说话重心一般在前,而汉民族习惯将重心后移。
关键词:英语思维表达方式;汉语思维表达方式;差异
Four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Expres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 The big difference of cultural origins between English nation and Han nationality leads to their diversity of ways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Because of my rare and shallow learning, I choose to analyze only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First, English prefers to use impersonal subject while Chinese always use personal one. Second, English people would like to speak directly when Chinese are usually indirect and implied. Third, expression in English is passive but Chinese often takes the active one. Four, English persons regularly focuses their main ideas in front of their speech while Chinese would put them at the end.
Key words: Expression of English thinking; Expression of Chinese thinking; Diversity; Analyze
一、引语
各国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导致各自说话方式以及风格趋于多样化且各有不同。
通过多年对英语的接触和学习,我们都或多或少在有意无意中发现了中英句子之间表达的差异。
那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两种语言的风格特色及这两种语言所属民族间各具特色的人情风味。
以下是结合我个人的浅见和相关文献分析的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英语和汉语思维表达中的四个不同点
(一)英语多偏好于物称,汉语多用人称作主语。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用无生命的事物来作为其主语成分,让所
需表达的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正如G.Leech和
J.S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中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language style; i.e.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Some of the
common feature of impersonal language are passives,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ntroductory it, and abstract
nouns. ”较正式的书面表达如公文、新闻、商业信函、学
业论文和一些著名的文学著作中,作者一般使用这种非人
称表达法,因为这样会显得较为正式和严肃严谨,同时往
往带有拟人的修辞韵味,生动有趣,富含想象力,体现了
英美人惯有的幽默感。
这种表达方法跟英民族的思维注重
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大关联。
而汉语则较习惯
使用人称表达法,即用人作为其主语成分。
这跟中国人强
调的“以人为本”和“人乃万物之主”的思维有密切的联
系。
这往往导致英汉之间的互译阻碍百出,因为,当英译
汉的时候字面意思一般要往后移动,而汉译英时常常要往
前移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字字对译。
例如:“我突然想到
了一个主意.”“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如果直译以上
的英语句子,我们就发现会变成这个意思“一个主意突然
击打了我”。
这一般不符合我们正常的意思表达方式,不过
慢慢品尝会发现挺有意思的。
当然在日常的对话中,英美
人也经常会用人称表达法的,这体现出说话的非正式。
(二)英民族说话较直接,汉民族喜欢间接含蓄。
通常情况下,英美人的交流是直接直观型的,而我们中国的交流常常是
间接型和猜测型的。
譬如说,通常当受到别人的夸奖或赞
美时,英美人都会直接说“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一般
都会说“过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这表现出我们谦
虚或害羞的一面。
再比如说,如果我们国家的校园里一个
男生问一个女生说:“你爱我吗?”女生多半不会直接回答,
她可能会回答说:“你觉得呢?”一个“觉得”就给了人一
种无穷的可能性,让人去想象、猜测。
正如那首歌唱的“你
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怎么代表
她/他的心,没人知道。
如果换做是在英美的校园,那个女
孩可能会直接说“yes”or “not”。
现实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
能让我们感受到它们这一差异。
正因为这一差异,当与英
美人第一次交谈时,很多中国人通常都会觉得被冒犯的感
觉,认为他们缺乏礼貌。
(三)英语表达多用被动,汉语常常采取主动。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
很少使用被动结构。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
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
的处理。
例如,如果是出现这样的被动短语结构“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said that…”等这一类的结构时,我
们翻译成汉语通常不用被动结构。
以上差异主要体现在书
面表达方面,日常交流中,英美人也是很少使用被动的,
因为这会使得说话变得麻烦、不直观。
(四)英民族说话重心一般在前,汉民族习惯将重心后移。
英美人开口说话一般首先表明话意,而我们中国人常常会绕
了半圈才表明话意,因为我们认为“好戏在后头”会取得
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个情景:当一个美国小孩
Jack在河边散步时,另外一个美国小孩John掉水了。
这时
Jack救了掉水的John。
现在如果要一个中国人给掉水小孩
他妈打个电话报喜。
或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个中国人
说了半天可能还在说关于小孩掉水的事情,美国妈妈听到
这些已经以为小孩出事了,当那个中国人说到重点时,小
孩妈妈非常有可能已经绝望地挂掉电话了。
由于两种思维
方式的不一致,所以我们应该与英美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
的重点要放前。
三、总结
不同文化“过招”时,由于各自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表达的
风格
自然各显特色。
只是这些差异往往会致使各民族间人们最初的接触交流带来不解、错愕感以及被冒犯的不舒服感。
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称号的国家,我们较讲究文明谦让,含蓄婉转之类的礼仪,一开始会不习惯英美人过分的直接。
当然没有摩擦,就没有火花的产生;没有差异就没有对比。
正因为两种语言表达风格的差异,才使得两种语言在相互碰撞相互摩擦的过程中又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最终生成多姿多彩的语言风味。
也因为有了比较,我们都更加了解了自己的语言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姚亚平.文化的撞击——语言交往[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