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糜蛋白酶治疗化脓性伤口_附22例报告_
- 格式:pdf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
糜蛋白酶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糜蛋白酶是一种能够降解蛋白质的酶类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它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糜蛋白酶具有抗炎作用。
通过降解炎症局部的坏死组织、渗出物和残余细胞,糜蛋白酶能够有效清除炎症灶,从而减轻组织红肿、渗出和疼痛等炎症症状。
因此,在临床上,糜蛋白酶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腮腺炎、淋巴结炎等。
其次,糜蛋白酶还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
糜蛋白酶能够通过溶解纤维蛋白,破坏血栓的形成和稳定,促进溶栓过程。
因此,糜蛋白酶被广泛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
此外,糜蛋白酶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糜蛋白酶能够促进模型物质在体内的清除和分解,并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因此,糜蛋白酶还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脑膜炎等。
此外,糜蛋白酶还具有改善微循环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糜蛋白酶能够促进微循环的恢复和改善,增强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
因此,糜蛋白酶还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创伤、烧伤、溃疡等伤口愈合障碍的疾病。
同时,糜蛋白酶还能够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加速切口愈合,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另外,糜蛋白酶还具有负载和催化功能,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和催化反应。
糜蛋白酶可以通过改变其分子结构和表面特性,实现对药物的封装和控制释放。
同时,糜蛋白酶还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在各种催化反应中发挥催化作用。
综上所述,糜蛋白酶具有抗炎、溶栓、增强免疫、促进伤口愈合和负载催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临床上,糜蛋白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伤口愈合障碍等多种疾病。
同时,研究人员还正在积极探索糜蛋白酶在药物传递和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应用,以发挥其更大的潜能。
注射用糜蛋白酶在临床外科换药应用简介关键词糜蛋白酶外科换药脂肪液化临床应用注射用糜蛋白酶为蛋白分解酶类药本品呈白色或类白色冻干块状物无臭易溶于水。
pH 7~8活性最强。
水溶液易失活以pH ~水溶液最稳定。
其主要成分为糜蛋白酶系从牛或猪胰中提取的一种蛋白分解酶。
辅料名称:右旋糖酐、甘露醇、注射用水。
药理作用为:能促进血凝块、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等的消化清除临床常用于眼科手术以松弛睫状韧带减轻创伤性虹膜睫状体炎;也可用于创口或局部炎症以减少局部分泌和水肿;喷雾吸入用于呼吸道疾病。
结合临床实践将应用该药治疗外科手术后患者脂肪液化患者5例均收到良好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1995年7月~1年8月收治治疗各种外科手术后脂肪液化创口经久不愈合患者5例。
年龄9~56岁;手术后创面不愈合自手术后至治疗前天~6个月;应用注射用糜蛋白酶换药治疗5例全部治愈换药时间~1次。
使用方法:换药必须让患者在无菌换药室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嘱取舒适的平卧位充分暴露创面部位创面按污染伤口处理清洗待创面清洗处理好后检查注射用糜蛋白酶安瓿是否完好用无菌注射器吸取.9氯化钠ml注入糜蛋白酶安瓿瓶内摇匀使其完全融解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溶解的糜蛋白酶液喷涂于处理好的创面上再用油纱条(凡士林纱条)敷于创口并用无菌纱布块包扎间隔天同上述方法继续换药直至痊愈。
注意事项: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给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消除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力求配合治疗。
每次换药结束后应留观分钟以上患者无任何异常不适方可嘱患者离去以保安全。
换药间隔时间视创面具体情况而定创面分泌物少的换药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创面分泌物多的换药间隔时间可适当缩短。
讨论外科手术后患者脂肪液化是部分患者难以避免的外伤、手术后的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脂肪液化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患者创面经久不愈合对患者生活、工作、康复等造成很大影响。
糜蛋白酶价格低廉、应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临床应用注射用糜蛋白酶换药治疗以脂肪液化而致创面不愈合均可收到良好、满意疗效仅供同道参考。
注射用糜蛋白酶治疗切口脂肪液化21例体会
于稔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年(卷),期】2008(017)010
【摘要】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妇女腹部脂肪层较厚,伤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40%,因脂肪厚难以避免缝合缺陷,易致脂肪液化、坏死、渗液或渗血等情况,使伤口修复延迟而招致感染。
近三年我院应用注射用糜蛋白酶治疗剖宫产及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脂肪液化21例,疗效较为显著。
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于稔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县医院妇产科,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9
【相关文献】
1.α-糜蛋白酶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
2.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皮下联合应用的体会
3.糜蛋白酶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
4.高渗糖-糜蛋白酶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
5.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皮下联合应用的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糜蛋白酶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效果观察目的:观察糜蛋白酶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的效果。
方法:将65例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用0.25%氯霉素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每天5次,耳内滴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糜蛋白酶溶液,每天5次,耳内滴注。
观察两组耳内流脓情况、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组耳内流脓的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鼓膜愈合的时间、听力恢复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糜蛋白酶溶液耳内滴注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能快速有效清除耳内积脓,缩短鼓膜愈合的时间和听力恢复的时间。
标签: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糜蛋白酶;耳内滴注;治疗结果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之一,病变主要局限于中耳鼓室黏膜,一般无肉芽或息肉形成,因此又有黏膜型之称。
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1]。
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
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按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其中单纯型最多见。
笔者应用糜蛋白酶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并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入选条件①鼓室黏膜充血、水肿;②长期或间歇流脓达1年;③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④听力下降,为传导性。
符合入选条件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65例。
1.2病例分组65例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15~63岁;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为15~64岁。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停用其他治疗慢性化脓性单纯型中耳炎的药物5 d。
对照组:清除鼓室内积脓后,给予0.25%氯霉素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每天5次,耳内滴注。
治疗组:清除鼓室内积脓后,给予0.25%氯霉素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糜蛋白酶溶液(糜蛋白酶4 000 U+蒸馏水10 ml),每天5次,耳内滴注(正确的耳内滴注方法为:病人取坐位或卧位,病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注药液3~5滴,然后以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5~10 min后方可变换体位)。
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术后冲洗换药78 例临床观察(一)【关键词】糜蛋白酶高位脓肿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易引流不畅、组织水肿、感染致愈合不良,故换药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2004年3月至今,采用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溶于生理盐水冲洗深部伤口,临床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8例患者中男61例,女17例,年龄16~72岁,病程5d~24年。
高位脓肿4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35例。
脓肿或瘘管位于坐骨直肠间隙42例,肛管后、前深间隙26例,直肠后间隙17例,骨盆直肠间隙11例,直肠黏膜下间隙2例。
1.2方法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3~5d,常规止血、止痛。
控便1d,第2天开始,截石位换药,缓慢拔出脓腔、瘘道及肛管内填塞的凡士林油纱,臀下垫弯盘,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针8~16万U加入0.9%氯化钠500mL中溶解。
用20mL注射器抽吸此溶液,去掉针头,配上冲洗管冲洗腔道,肛管内伸入喇叭状肛镜冲洗,内口挂线处轻轻拉动橡皮筋,反复多次冲洗至流出清亮液体为止,连续冲洗1~2周。
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腔道创面未掉的残渣结痂,碘伏消毒,用拧至不滴水的盐水纱条疏松填塞腔道作引流或对口引流,中后期分泌物少时换用紫草油纱条,注意防止桥型愈合,直至创面痊愈。
2结果参照《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78例患者经上述方法冲洗换药,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均一次愈合,未见复发。
3讨论现代医学表明,肛周脓肿、肛瘘创面以Ⅱ期愈合的方式修复,分为三个阶段:炎性期、纤维增殖期、上皮覆盖期。
炎性期实际上是机体抵抗创伤的一种防御反应。
组织因手术损伤后,释放出组胺、激肽、血清素及前列腺素等炎性因子引起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肿胀疼痛。
炎性期后,创面产生以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为主的肉芽组织,逐步填满创面。
最后进入上皮覆盖期,即通过创缘表皮细胞增生并向伤口内迁移,直至完全覆盖创面愈合〔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评价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一般来说,扁桃体有抵抗感染的作用,但当感染逐渐加重时,扁桃体就会变得肿胀并产生脓液,导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这种疾病会给孩子带来不适和痛苦,同时也可能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手术治疗。
而在抗生素的选择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这一治疗方案备受关注,因其被认为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对该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我们来了解一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生长,是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一线药物。
而糜蛋白酶则是一种能够分解蛋白质的酶类药物,其可以帮助减轻扁桃体组织的炎症,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
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同时发挥抗菌和抗炎的作用,加快扁桃体炎的康复进程。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临床疗效评价。
一项针对该治疗方案的研究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的患儿占比超过80%。
这表明,该治疗方案在缓解患儿症状、促进康复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关研究还表明,采用该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缩短疾病的病程,减轻患儿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并且多为轻度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
该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我们也要注意到,抗生素的滥用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在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医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药,并遵循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对于过敏史或药物禁忌症的患儿,也需要特别注意禁忌使用。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评价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常常表现为咽喉疼痛、发热、咽部发炎等症状,给患儿带来不适和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过程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被广泛应用,它们在阻断炎症传导、杀灭病原微生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进行深入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药理作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是一种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它不仅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还对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在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糜蛋白酶的药理作用糜蛋白酶是一种由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组成的酶制剂,具有明显的抗炎、抑菌、溶痰、改善组织循环等生物学活性。
临床研究表明,糜蛋白酶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的症状,加速炎症的吸收和组织修复,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糜蛋白酶作为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常用药物,其联合应用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常规选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缓解感染症状;而糜蛋白酶则能改善局部炎症、溶解分泌物,有助于治疗过程中炎症的控制和组织修复。
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重疗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近年来,针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糜蛋白酶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
有一些研究对照组选择了单独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糜蛋白酶,以比较联合应用的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应用组在治疗后的疼痛缓解、体温恢复、咽部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指标上均优于单独应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6例分析发表时间:2013-04-28T13:14:13.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马卫萍[导读] 使用a糜蛋白酶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缩短了愈合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获得了患者的肯定,值得推广。
马卫萍(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妇幼保健院 655600)【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自1996年1月~2011年12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6例病例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认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贫血,糖尿病,妊高症水肿,滞产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
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91-02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
我院自1996年1月~2011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6例,其中18例采用a糜蛋白酶的治疗方法,起到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9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0例。
其中2006年5月前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18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5月后采用a糜蛋白酶治疗,共18例,作为试验组。
两组年龄均在24~37岁,体形均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4~12cm。
两组病人均于手术后3~7天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表现为较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两组患者年龄、肥胖程度、手术类型、炎症反应及渗出液量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三种药物联合运用对治疗非特异性感染伤口的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1-08-16T14:06:35.7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郎启锐[导读] 可谓治疗非特异性伤口的新方法,疗效显着,适用于各医疗单位实施和推广郎启锐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辽宁大连 116021)【中图分类号】R9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2-0026-02 近几年,通过外科换药的临床观察,发现甲硝唑,丁胺卡那霉素,糜蛋白酶这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非特异性感染伤口疗效显着,现将其临床体会介绍如下:一方法用碘伏棉球进行创口周围皮肤的常规消毒后,用5~20ml的注射器,8号针头抽取甲硝唑药液进行彻底地冲洗创口,再用无菌敷料蘸干创口内的液体,炎性渗出物较多的创口,可冲洗两遍,并擦洁创面,然后抽取丁胺卡那霉药液,多少据伤口的大小而定,但不易超过0.4g,均匀地洒在创面上,再用无菌纱布条填塞伤口内引流或直接用丁胺卡那霉素浸湿液纱条填塞伤口内引流,覆盖无菌纱布后再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一次,重者可每日换药一次,换药4~6天后改用糜蛋白酶盐水湿纱条做引流填塞伤口,量可酌情而定,一般一次不超过4000单位,待伤口内炎惨出物明显减少,新鲜肉芽组织增生可改为隔两日换药一次,并仔细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若腔隙变窄,脓性分泌物减少,创口内肉芽组织新鲜可彻掉引流物再用加压,拉合的方法固定伤口,3~4天后打开伤口,这时伤口便自行愈合,愈合时间最长不超过3周,治愈率达100%。
一般腹部,胸部感染腔隙较大者必须先用甲硝唑冲洗,而后用丁胺卡那霉素湿敷,再用糜蛋白酶巩固治疗,而头面部,手足以及其它较浅的伤口亦可不用甲硝唑冲洗,只需用过氧化氢与盐水棉球常规消毒后再先后用丁胺卡那霉素,糜蛋白酶湿敷即可,其疗效亦很理想。
二临床资料1.典型病例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个月,腹部,胸部手术伤口感染共8例:其中化脓性阑尾炎和胃大部切除术各2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剖腹探查术l例,肠套叠整复术1例,乳腺小叶脓肿切开2例,还有其它部位感染的伤口占17例:其中小腿和足漫性溃疡4例,手掌肌肉撕脱伤2例,肩胛下刀伤1例,腋窝脓肿和肛周脓肿10例,在这些病例中唯有胸腹部感染伤口脓腔比较大,且不规则,有的象漏斗状,外口小,内腔大,有的象管道样,斜型向内延伸,伤口宽度均在2.5cm左右,长度约6cm左右,最短约2cm,最深约2.5cm;最浅约1cm,而其它感染部位创面比较浅,面积比较小。
糜蛋白酶及云南白药换药治疗皮肤慢性溃疡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3-04-10T10:26:18.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邓以来[导读] 皮肤慢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强调手术治疗,彻底扩创后行皮瓣或植皮覆盖创面。
邓以来(宜宾县吉祥诊所四川宜宾 644612)【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403-02 皮肤慢性溃疡常由于创伤处理不当,清创不彻底、换药不当引起,继发的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损伤影响肉芽生长,或机体存在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致组织血运差,失神经营养影响肉芽组织生长,妨碍愈合,致成经久不愈的溃疡[1]。
皮肤慢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强调手术治疗,彻底扩创后行皮瓣或植皮覆盖创面。
对于溃疡不深,面积小或散在多发的,运用非手术治疗也能治愈,如运用贝复济[2],运用云南白药换药[3]等等,均取得良好疗效。
我处于2007年起采用糜蛋白酶、云南白药序贯换药治疗皮肤慢性溃疡,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处于2007年起共收治皮肤慢性溃疡患者40例,均符合皮肤慢性溃疡诊断标准,均经过一段时间常规清创换药及部分并运用抗菌药而久治不愈,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3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2.5年,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8岁,上肢溃疡11个,下肢溃疡16个。
溃疡直径最小1.5厘米,最大直径4厘米,直径<2厘米溃疡16个,直径>2厘米溃疡11个。
溃疡深度浅者0.2厘米,深者约1厘米,深度<0.5厘米者19个,>0.5厘米者8个。
单纯创伤性溃疡16例,创伤合并糖尿病所致溃疡5例,创伤合并周围血管性疾病所致溃疡2例。
对照组17例,病程最短1.5月,最长2年,其中男性11例,女6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5岁,上肢溃疡8个,下肢溃疡12个,溃疡直径最小1.2厘米,最大4.4厘米,直径<2厘米12个,直径>2厘米8个,深度<0.5厘米者14个,>0.5厘米者6个。
糜蛋白酶治疗IV期褥疮的疗效评价作者:庄伟荣刘萍张雅娟史彩霞庄伟华来源:《上海医药》2012年第23期摘要目的:观察糜蛋白酶去除褥疮创口分泌物、促进愈合的治疗效果。
方法:抽取41例患者的48处IV期褥疮。
随机将24处褥疮列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创术加常规护理、消毒方法,研究组24处褥疮采用常规清创术加糜蛋白酶进行外敷换药,比较2种方法去除坏死组织、脓液的效果。
结果:研究组创口脓液清除效果较对照组好,对照组清创后有10例脓液减少一半以上,而研究组有23例脓液减少一半以上。
经统计学处理,2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褥疮糜蛋白酶清创术中图分类号:R632.1; R473.6; R4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3-0017-02褥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使该处持续缺血、低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若未及时处理则会引发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蜂窝组织炎甚至败血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根据NPUAP 2007压疮分期法,共分VI期。
IV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若清创彻底、及时,褥疮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反之若清创不理想,坏死组织覆盖在创面上影响血液循环,新的肉芽组织无法生长,会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甚至危及生命。
本研究将糜蛋白酶清创法与常规清创法治疗褥疮的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9例住院患者,共48处褥疮(入院时带入),均为IV期褥疮。
其中患有 2处褥疮者5例,3处1例,1处35例。
褥疮部位:足跟 8处,骶尾部27处,左髂部5处、右髂部6处,背部2处。
2 方法2.1 分组将全部患者48处褥疮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2处褥疮者3例,1处18例;研究组2处褥疮者2例,3处1例,1处17例)。
2.2 常规清创护理对照组第1天按常规方法进行清创,即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后,用剪刀剪除已变白或变黑的坏死组织,再用苯扎溴铵酊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并覆盖包扎;以后每天仅用苯扎溴铵酊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并覆盖包扎,5 d后观察评估分泌物清除情况。
银锌霜联合糜蛋白酶治疗肢体混合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银锌霜联合糜蛋白酶治疗肢体混合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规定时间内本单位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烧伤患者,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于治疗后7、14、21天观察创面大体情况,14天统计创面坏死组织溶脱率,并统计2组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
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X²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银锌霜联合糜蛋白酶对混合度烧伤创面的治疗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方法合理有效,能为患者减轻病痛,简单经济,有效地缩短病程。
【关键词】烧伤;银锌霜;糜蛋白酶;伤口愈合。
混合度烧伤介于深二度及三度烧伤之间,以真皮深层受损严重为特点,创面愈合较为困难,容易出现感染、创面加深等现象,故延长创面愈合的时间。
混合度创面临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目前的临床处理方法不一,有保守的包扎换药及暴露疗法,有切痂、削痂及磨痂手术法等。
本研究主要探讨银锌霜联合糜蛋白酶治疗肢体混合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1.对象及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规定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烧伤患者,年龄22-60岁,性别不限,创面位于肢体,伤后8小时内入院,入院前未经系统的治疗,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无药物过敏史,无烧伤复合伤。
烧伤总面积小于20%TBSA,选择四肢非关节部位2%混合度创面作为研究对象。
1.2分组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银锌霜联合糜蛋白酶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每组分别编号1-30。
1.3治疗方法患者住院后立即应用生理盐水清理创周的皮肤,随后用碘伏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及创周皮肤2遍后,剪除卷曲、皱褶的坏死表皮。
经上述处理后,常规对照组患者将其将银锌霜均匀的涂抹在创面之上(厚度约2毫米),再应用一次性抗菌敷料(爱可欣)覆盖,另加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换药治疗,日一次;银锌霜联合糜蛋白酶治疗组患者将糜蛋白酶粉剂1支(4000单位/支)均匀的散在创面上后再将银锌霜涂抹于创面之上(厚度约2毫米),随后应用一次性抗菌敷料(爱可欣)覆盖,另加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换药治疗,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