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痰瘀互结证)
- 格式:xls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压的中医运动健教处方祖国传统养生导引之术如气功、太极拳对血压的调节有一定效果,适宜高血压患者练习。
1、气功气功的调心、调息和调神可起到辅助减压的效果,能稳定血压,控制心率及呼吸频率,调节神经系统。
一般以静功为主,辅以动功。
练功原则强调“松”、“静”、“降”。
要求配合意念和简单的动作。
意念的部位以下半身为主,一般患者意守丹田,阴虚阳亢者可加守涌泉。
呼吸宜用顺呼吸法,不宜采用停闭呼吸法,适当延长呼气。
动作宜采用大幅度的有松有紧,有张有弛的上下肢及躯干的交替和联合运动,切忌持续性紧张的长时间等长收缩运动。
气功练习每天至少1次,每次30~45分钟。
(建议患者在气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2、太极拳太极拳动作柔和,肌肉放松且多为大幅度活动,思绪宁静,动中有静对高血压病患者较为合适。
体质较好者可打全套24式简化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打半套,或选练若干招式,如野马分鬃、揽雀尾、云手和收势,每节重复10次左右。
高血压患者打太极拳时最重要的是注意一个“松”字。
此外,打太极拳时要用意念引导动作,使思想高度集中,心境守静,这有助于消除高血压患者的紧张、激动、神经敏感等症状。
运动锻炼时还应注意几点:①无论何种运动,头的位臵不低于心脏水平;②不宜选择竞赛项目,以免情绪激动;③不宜做负重活动,以免因屏气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中医情志调摄处方1、恬淡虚无保持思想安静、无杂念,保持心灵纯粹而不杂,从而使气血畅调,促进人体精、气、神的充盛内守,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状态。
2、少私寡欲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物质的要求,精神才能内守于内,精神才能安定下来。
3、精神乐观保持精神乐观,可是精神调达,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4、持之以恒意志坚强,可以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保持气血的流畅,抗病能力增强。
高血压的四季养生调摄(一)春季养生人应顺春时之气早睡早起,舒畅情志,少生气,保持心情开朗乐观,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使精神情志有张有弛,肝气畅达,逆春天生发之气则易伤肝。
作者:孔伯华名家研究室 李志更博士高血压 病又称原发性 高血压 ,是常见病、慢性病、高发病。
我们通常所说的 高血压就是指原发性 高血压 。
高血压 有“三高三低”的特点,所谓三高就是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
据调查,我国目前大概有2亿 高血压患者,而北京地区45岁以上居民约一半以上具有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一半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有关。
我国是世界上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约有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 高血压 就是其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的危害性就在于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容易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所谓三低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许多人自己得了原发性 高血压竞一点不知道,更不用说药物治疗了。
还有些 高血压 病患者,出于害怕西药副作用等原因,不能够坚持治疗,加之该病不容易治愈,故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 高血压 ,研究 高血压 ,预防 高血压 ,控制 高血压 。
高血压病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遗传和基因因素。
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子女患 高血压病的机率是3%,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25-28%,而双亲均为 高血压 者,其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45-55%。
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但是 高血压 的发病还需要环境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精神情绪。
情绪紧张、激动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所以 高血压 患者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有一些人的职业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如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医生、会计,精神常紧张,交感神经就兴奋,容易得 高血压 。
(3)膳食营养。
高血压 病患者要避免高盐、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我们每天只需要摄取6克食盐就够了。
在食用油的选择上,多吃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等,少食用猪油、牛油之类。
通脉化浊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效果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目的探討通脈化浊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效果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
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二科2013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70例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口服,每日1次。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汤剂通脉化浊汤,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血压、TGF-β1、VEGF、sICAM-1水平。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6]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②中医诊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及《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8]中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③年龄18~75岁。
④本研究經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病或顽固性高血压病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近期有生育计划;③存在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痛风、严重的心肝肾损伤等合并症;④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⑤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对照组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6]予以常规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20719,每片5 mg)5 mg口服,每日1次。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汤剂通脉化浊汤(红花20 g、半夏15 g、丹参30 g、茯苓30 g、生蒲黄15 g、生山楂25 g、炒莱菔子20 g,制备煎剂均由我院提供,由药房统一代煎煮,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剂,饭后服用。
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常规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常见证侯要点: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常见症状(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摘要:[目的]探讨H 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与临床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探讨不同性别间多种相关危险因素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方法]选取高血压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 )患者21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两个亚组,痰瘀互结证组117例,非痰瘀互结证组98例(对照组)。
分别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 )、甘油三酯(TG )、总胆固醇(TC )、载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PG )、血尿酸(UA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体重指数(BMI )、腹围(AC ),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两组间在Hcy 、TG 、TC 、Lpa 、FPG 、UA 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L 、HDL 、BMI 、AC 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两组男性患者对比,Hcy 、TG 、TC 、Lpa 、FPG 、UA 、HDL 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L 、BMI 、AC 检测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两组男性患者BMI 指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1)。
3)两组女性患者对比,Hcy 、TG 、TC 、Lpa 、UA 、HDL 、LDL 、BMI 、AC 检测指标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女性患者FPG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1)LDL 、HDL 水平、肥胖(BMI ≥28)可能是H 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相关危险因素。
2)男性H 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超重(25<BMI <28)或肥胖(BMI ≥28)和LDL 水平升高;而女性患者可能逐渐表现出空腹血糖(FPG )的改变。
关键词:H 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相关性;危险因素;性别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43(2017)01-0029-04H 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曾洁1,何佳2,张莉晶1(1.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83000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乌鲁木齐830001)*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211C144)。
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方证相应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口的健康,其病因很复杂,现代医学多采用药物治疗,但常常出现药物副作用、反复发作等问题。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高血压病是外感邪气郁火之气所致,病理机制主要表现为痰瘀互结,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压升高。
因此,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以舒肝解郁、化痰行气为治疗原则的中药方剂,成为了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针对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方证相应的临床研究尚不够充分,研究方法和标准也有待完善,如何探究传统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对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开发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新药物和新方剂,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以高血压病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采用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研究相应的方证临床特点、中药治疗原则及方剂组成。
研究方法:1. 回顾性病例研究:在医院中筛选出符合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方证的病例,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分析研究中药方剂的功效、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选取符合入研条件的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中药方剂治疗和西药治疗的比较,观察研究各组的生命质量、血压变化、舒张压与收缩压的差异。
3. 动物实验:采用实验动物建立高血压模型,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治疗,观察其对高血压的改善作用和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三、研究预期结果1. 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比较,发现中药方剂治疗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方证的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少。
2. 通过动物实验的观察,更加深入地研究中药方剂治疗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方证的作用机制,发现其具有调节心血管、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3. 提出相应的中药方剂治疗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方证的临床应用标准和治疗方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意义和创新点1. 通过挖掘传统中药方剂的治疗原则和方案,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现代化、个性化治疗思路,提高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应用水平。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
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
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
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
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
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
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
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1.2.1 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
《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
”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
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
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
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1.2.2 麻木朱丹溪认为肢体麻木者,有“湿痰死血”。
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肌表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