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研究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摘要】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作为当地重要的民俗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口簧音乐在凉山地区的重要性和其起源与发展历史。
在接下来的描绘了凉山地区口簧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技艺传承方式以及民族特色,强调了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口簧音乐不仅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结了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提出了口簧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地方特色、起源、发展、表现形式、技艺、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价值、社会影响、总结、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重要性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代表着彝族音乐传统的独特财富,更是凉山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口簧音乐通过口簧乐器的演奏,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族精神。
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庆典活动中,口簧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凉山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口簧音乐的传统演奏方式和曲目,记录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传承和弘扬了彝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对于彝族人民来说,口簧音乐是他们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凉山地区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口簧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口簧音乐起源于古代,传统的彝族口簧音乐是一种通过口中吹气并用手指演奏的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旋律。
口簧音乐起源于古代的山区农民生活,是农民们在劳作之余自发创作的一种乐曲,通过口中吹气的方式演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口簧音乐逐渐传承并发展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成为了凉山地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关系。
在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着,正文部分将详细分析叙永海崖彝族音乐的特点、与当地民俗的关系、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传承与变迁以及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将总结音乐与民俗的密切联系,并提出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民俗之间的深刻联系,为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叙永海崖、彝族、音乐、民俗、研究、特点、传统、关系、地位、传承、变迁、影响因素、密切联系、文化保护、传承策略、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叙永海崖彝族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一个地方,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彝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文化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叙永海崖彝族音乐悠扬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代表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在叙永海崖彝族社区,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传承着祖先留下的音乐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彝族民族风情和家国情怀,反映了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叙永海崖彝族音乐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的音乐形式和习俗逐渐失传,一些年轻人也更倾向于现代流行音乐,使得古老的彝族音乐文化面临着继承和传承的挑战。
对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以促进彝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叙永海崖彝族音乐与当地民俗的关系,分析音乐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传承与变迁情况。
通过对音乐特点和民俗传统的研究,揭示彝族音乐与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该研究旨在为彝族音乐及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题目:山岭篝火红,村寨踏歌声——四川大凉山彝族“火把节”音乐研究论文设计方案:中文摘要ABSTRACT一、绪论1.1 学术史回顾1.1.1 集成类1.1.2论文类1.1.3专著和主要译著类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1.2.2研究意义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3.1研究内容1.3.2研究方法二、“火把节”概况2.1“火把节”的文化背景2.1.1地理环境2.1.2历史与音乐文化2.2“火把节”释义及其历史沿革2.2.1民间“火把节”释义2.2.2历史沿革三、“火把节”个案研究3.1“火把节”活动实录3.1.1第一天3.1.2第二天3.1.3第三天四、“火把节”音乐形态分析4.1乐队编制4.2曲调分类4.3调式音阶4.4节奏节拍4.5旋法4.6曲式结构4.7演奏法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火把节”的传承与保护5.1“火把节”的现状(彝族火把节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5.2“火把节”的传承(民俗活动传承工作的现状及问题)5.3“火把节”的保护(目前保护工作的优缺点及建议)结语1、采风问题(凉山州委、州政府决定调整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办节时间:由州委、州政府举办的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每三年举办一次调整为每五年举办一次;2013年应举办的第七届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办节时间调整为2015年;州上不举办国际火把节的年度由县市自行举办。
)向老师提出的问题:1、题目,二选一2、地区,建议3、对提纲补充及建议。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制作研究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制作研究摘要:音乐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民间乐器是音乐传承的载体之一。
本文通过对四川大凉山美姑彝族民间乐器,月琴、口弦、笛子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彝族人民的民俗技艺。
关键词:四川大凉山月琴口弦笛子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竹笛、马布、马支、唢呐、葫芦笙、月琴、胡琴、羊皮鼓、大锣、小锣、口弦等。
一、月琴、口弦、笛子的形制1、月琴月琴作为一种拨弦乐器,在美姑彝族地区倍受人民喜爱。
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的生活很清苦,没有乐器和娱乐。
后来一个彝族小伙子在高粱杆上跳起一段皮当弦,在皮和杆的两端穿上细木绷弦,用竹片弹,就发出了声音,逐渐开展成了月琴。
美姑彝族的月琴其共鸣器分为圆形、六棱形、八棱形三种,琴身选用轻巧、共鸣效果好的核桃木精制而成,琴柄那么用黄杨木,装饰华美,雕刻着龙凤或镂空的民族图案,有的还镶上镜子。
上颈部弯曲,长约三十厘米,装饰着一定的图案,头顶多制成心形或太阳形状,常雕刻着龙头含珠。
弹奏时一般不用拨子,二用右手指弹奏即可弹出优美动人的乐曲。
现代的彝族月琴有了一定的改良,一是弦增加,更易于弹奏比拟复杂的曲谱,二是琴身制作更为精巧。
2、口弦口弦是彝族各支系都拥有的乐器,比拟独特而简易,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有竹制和铜制两种。
竹制者一般长为5-10厘米,宽1厘米多,形如短剑;铜制者长约6厘米,形如小树叶。
一般口弦多为二至三片,也有少至一片多至5片的。
通常在簧片的中央剜切一形如鸡舌的“簧舌〞,用拇指拨动簧片的顶端,靠簧舌的振动与颤抖,发出清晰、悦耳、悠扬的乐音;“簧舌〞的长短、宽厚不同,所发出的乐音固然也不一样,制作口弦的师傅,往往根据常用定音修制、调整,使各片发音和谐。
演奏时,将簧片排成扇形,左手执尾部放在唇间,右手以拇指弹拨簧片顶端,以口腔为共鸣,随着唇、舌、口型的变化,控制呼吸的大小、松紧、强弱、长短来调节音色、音高、音强、音长等,便构成丰富的音阶层次;每一篇簧叶除它本身的实音外,还能发出一系列泛音;口弦的微妙就在于丰富的泛音旋律及音色变化,通常泛音与根本音构成两个声部的重叠,音量细小、柔美,娓娓动听。
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作者:罗嘉琪唐衡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9期摘要:彝族的民间器乐体现出了彝族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以及优秀的音乐传统,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
本文主要概述了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并论述了彝族民间器乐的价值,最后阐述了彝族民间器乐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特征民间器乐音乐风格一、彝族民间器乐风格特征概述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的历史传承在彝族的民间器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追溯彝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源于《史记》中所记载的“西南夷”,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彝族的祖先是当前西北地区的古氐羌人,至今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有一支古氐羌人在历史的变迁中开始向我国的西南方向发展,并且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彝族。
人类历史发展到阶级社会之后,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每一个方面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级特点,而音乐也有阶级之分。
在彝族音乐的发展史中,彝族奴隶主在彝族奴隶社会中有支配音乐和支配奴隶的权力,然而,奴隶社会中的彝族人民却用彝族民间器乐创造了非常丰富的音乐天地。
彝族民间器乐一般有唢呐、胡琴、葫芦笙、马布、月琴、口弦等。
由于彝族民间器乐的种类繁多,篇幅有限,这里不做过多论述,主要对彝族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器乐的风格进行概述。
(一)社会性特征1.原始性就目前而言,彝族民间乐器流传下来的非常多,吹、弹、拉、唱都有。
最近几十年中才失传了两门乐器,一种是“达吉黑”,一种是“吉黑”。
彝族民间器乐以吹奏乐为主,呈现出彝族民间器乐的原始性和民族性。
从顺序上看,首先是击乐,其次是管乐,最后是弦乐。
彝族民间器乐大多为竹制,这种乐器较为传统,最早的是葫芦笙与口弦。
有人认为口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而云南李家山出土的葫芦笙是春秋产物,这说明这两种乐器,在彝族人民中很受欢迎,传承价值很高,而且这两种乐器所采用的材质大都是竹子,形状也保持原始形态。
而马布和“吉黑”使用的材料未见有文献记载,说明这两种乐器很有研究价值。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杰猜”,是一种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地区。
作为彝族的传统民间乐器,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彝族月琴作为重要的伴奏和独奏乐器随处可见,可以说月琴在彝族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本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代表的彝族月琴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传承与保护危机。
如何对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彝族月琴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出彝族月琴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艺术特征、琴曲分析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彝族月琴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习得的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等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一些研究建议,目的是希望以彝族月琴音乐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彝族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充分的研究。
一、彝族月琴形制结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中,关于彝族月琴形制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是彝族月琴音乐研究中较少的一个领域。
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彝族月琴制作工艺方面,也有部分对彝族月琴形制特征和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的对比研究。
张永祥发表的《月琴自动车床》是关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最早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完整阐述了月琴制作车床的全部流程。
边月的《姚安县彝族月琴制作工艺研究》、徐子珺的《镇南月琴生产性保护实践与思考》和饶书剑的《楚雄彝族月琴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对姚安县彝族月琴和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包括月琴各个部分的制作进行了详尽阐述,同时边月还将姚安县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从结构、工艺、材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李永云和栗源则对彝族月琴的形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牟定八方琴”、双为今后彝族月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彝族;月琴;研究综述音乐理论93音乐世界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柏四线和南华镇南月琴这三种不同的形制案例。
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看,前人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在月琴的制作方面,而对于彝族月琴本身的形状结构特点、物理构造原理等方面研究较少。
浅析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地方特色【摘要】凉山地区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地区,彝族口簧音乐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且在口簧器的制作工艺上有着独特的技艺。
在歌曲演唱方式上,彝族口簧音乐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也为这一音乐形式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更代表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种特色的音乐形式,彝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为当地的文化传统增添了光彩,展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关键词】凉山地区、彝族口簧音乐、民族特色、音乐风格、口簧器、制作工艺、歌曲演唱、传统乐器、现代音乐、融合创新、独特韵味、独特魅力、彝族文化1. 引言1.1 凉山地区凉山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四川省的一个自治州,地处大渡河畔,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凉山地区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彝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厚,被称为“彝乡”,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
凉山地区气候多样,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种植,也是彝族口簧音乐的发展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彝族人民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口簧音乐便是其中之一。
口簧音乐是彝族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彝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凉山地区,口簧音乐不仅是一种传统乐器,更是一种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口簧音乐,彝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展示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1.2 彝族口簧音乐凉山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地区,地处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彝族是凉山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其中口簧音乐就是一大特色。
彝族口簧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使用口簧器演奏,是一种口风琴的变种。
口簧器是一种乐器,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常常由当地的手工艺人亲手制作,每一把口簧器都有着独特的音质和外观。
彝族口簧音乐在演唱方式上也有着独特的韵味,歌手常常用响亮清澈的嗓音演唱,搭配口簧器的音乐伴奏,营造出一种悠扬动人的氛围。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形式及其保护研究作者:刘宁来源:《艺术大观》2020年第02期摘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聚居的核心地区,该地区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彝族音乐研究的重点。
文章以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为基本研究重点,就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分类、音乐特点、音乐功能进行分析,并就在新时期如何强化对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保护进行策略分析,旨在能够将这种民族音乐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音乐形式;音乐分类;音乐功能;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2-00-02彝族是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其中,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是彝族文化形态的一种突出表现。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主要包含婚礼歌和哭嫁歌两种民族,前者主要在婚礼进行中演唱,演唱形式多为一个人领唱、另外一个人重复对唱。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婚礼现场的喜悦和热闹。
为此,文章以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为基本研究对象,就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音乐风格特点、形式和功能问题进行探究。
[1]一、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基本情况概述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并不是指国家规定的某一首歌曲,而是根据情境、情绪创作出来的一种歌曲,歌曲的创作根基是少数民族文化。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总体上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内容质朴、歌词丰富多样,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彝族的风俗文化。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在不同的环境氛围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功能和情绪不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合唱形式、对唱形式两种类型。
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在整个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种交流和表达语言艺术形式。
二、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乐形式分类(一)哭嫁歌在婚嫁的时候由女方来歌唱,歌词的内容和婚嫁的情境密切关联,从哭嫁歌的基本内容来看,一般包含女方对母亲家庭的榴梿、对儿时的回忆、对父母的不舍。
四川彝族弹拨乐器融入重奏专业教学实践研究摘要:重奏专业课程作为一种独特的器乐训练方法,是通过多人合作演奏,来提高个体的演奏水平,这种方法主要在西洋乐器教学中被广为采用,目前国内民族器乐教学中还没有广泛开展。
本文主要谈论四川彝族弹拨乐器融入重奏课的教学和实践,先对彝族弹拨器乐做了简单的概括,再对民族器乐重奏这门课程进行研究,然后为器乐重奏课提几点建议,民族器乐教学研究与探索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通过本篇文章的论述,希望对四川彝族弹拨乐器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彝族弹拨乐重奏课程教学实践前言:四川彝族民族乐器是中国独特的乐器,一个民族的神经诠释可以是民族音乐,这是一个民族的魂魄,要知道音乐可以兴邦。
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对民族器乐十分重视,看重四川彝族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目前重奏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现如今很多音乐院校也已把重奏课列入器乐教学的必修科目。
一、四川彝族器乐的简述凉山彝族的民间器乐传承了本民族渊源远古的优秀传统,以其丰富的遗存,鲜明的个性,呈现出民族性与原始性的历史形态,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中十分珍贵的财富,同时对于探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与器乐的联系,器乐艺术与乐器的历史发展,更有效地发掘与继承传统,都有历史的与现实的价值.二、现状与背景,探究的目的和意义1.现状与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民族乐器传承与发展的重视,各大高校相比于过去更加重视民族器乐的研究与发展,《四川彝族弹拨乐器融入重奏专业教学实践研究》属于音乐学学科研究范畴,且体现了音乐学下属分支学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耍(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台。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彝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当地人民行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品示出来级大的民族特色,本土弹拨乐更具有独特的特点,凉山外族的月琴音乐是其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用要特色。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布在彝族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马布这一非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马布作为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马布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乐器学和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以及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还将就非遗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讨论,为未来关于马布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部分的完整内容请看下文。
1.2 研究意义马布作为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
对马布进行“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既有利于深入了解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也有助于探讨乐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马布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揭示其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促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乐器学视角下的马布研究可以为乐器分类、演奏技巧传承、乐器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对于拓展乐器研究领域、推动乐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马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对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马布的历史与文化渊源马布是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马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马布最早是彝族先民利用山间竹子和动物皮制作而成,用于祭祀活动以及日常生产劳作中的伴奏乐器。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马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引言四川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许多独特的传统乐器。
马布就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
马布是一种由彝族使用的弓弦乐器,制作精细,音色悦耳,演奏时优雅动人。
在马布这样的传统乐器中,融入了彝族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从乐器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马布这一传统乐器进行研究,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问题。
一、马布的乐器学研究1.1 马布的起源和发展马布是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据史料记载,马布起源于唐宋时期,起初是彝族部落的宗教仪式和社交娱乐活动中的重要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丰富音乐表现力的乐器,并成为彝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马布的结构和演奏技巧马布由弓、弦、琴身和琴头等部分组成,结构紧凑。
演奏时,演奏者将弓拉动弦,发出乐音,可以弹奏出不同的音调和表情。
演奏者还可以在琴弦上拉动手指,产生特殊的音效,增加演奏的多样性。
1.3 马布的音乐表现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演奏,马布可以表现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既可以演奏悠扬的旋律,又可以演奏激昂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
这些音乐表现力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
1.4 马布的传承与保护由于现代化的影响,传统乐器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流行音乐,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何保护和传承马布这样的传统乐器,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马布的“非遗”文化语境研究2.1 马布与彝族文化马布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彝族的宗教信仰、节庆礼仪以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演奏马布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歌舞、田野劳作、宗教祭祀等文化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2.2 马布与非遗保护2003年,中国政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马布这样的传统乐器。
浅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口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口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乐器,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广泛流传。
我国文献记载中称口弦为“簧”,外国英文文献称之为Jew’s harp。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口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古代先民的文化遗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流行着簧这种乐器,据史籍记载,至少在公元四世纪末,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簧已经非常流行。
当前,彝族口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濒临消失的边缘,因此,如何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彝族口弦,使其更好的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变得十分迫切和需要,对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也是笔者想要重点讨论的。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口弦的渊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口弦又被称作“口琴”。
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弹口琴”的记载。
清代《滇南虞衡志》中很详细地记载了“口琴”的形成和制作。
唐、宋时期的“铁叶簧”之类的拔簧乐器就是口弦的前身。
口弦通常是男青年用金竹制成的,小伙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将作好的口弦装在一个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上雕刻了各种花纹图案,系上红色或黄色的缨穗,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爱情的信物。
姑娘收到心爱小伙的礼物便会把它挂在胸前,既可作为装饰,又可随时取出吹奏娱兴。
口弦曲调丰富,有表现爱情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还有舞曲。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口弦通称为“合霍”,是凉山彝族重要的民间乐器之一,深受当地彝族人民的喜爱。
口弦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伴侣,在漫长的历史中,默默的陪伴着彝族人民。
凉山彝族口弦承载着彝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敏锐的音乐感知力,折射出彝族人民含蓄内敛的民族气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口弦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慢慢消失,凉山彝族口弦与我们渐行渐远。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口弦的艺术价值口弦,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以其独特的造型与音乐形态,展现了创作者和使用者的智慧,以及人们对于音乐表达的一种内心诉求,其在我们研宄音乐起源与人类思维表述模式上有很重要的价值。
尔的称呼有所出入;凉音《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中国音乐,1992,1)中对该乐器也称为“及嘿”,又音译为“觉嘿”“足嘿”,或“克西及嘿”,并对该乐器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包括它的形制,吹奏方式,古文献记载及有关的彝族谚语,还描写了该乐器的声音特点和部分曲调;1999年,曾令士《及嘿曲述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四川卷,1999,下册)中对该乐器的演奏曲目进行了记录;苏静《继承和发展甘孜彝族民间器乐的思考》(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3)中提到在甘孜彝族有一种口含竹笛,称为“肯欣具尔”,文中对该乐器形状、大小的描述和凉山彝族“克西觉尔”非常相似,但是后文中又提到吹奏方法和箫的吹奏方法一样,这和前面文中“口含竹笛”的解释矛盾,所以有待考证甘孜的这种竖笛是否同类与凉山州的“克西觉尔”;罗嘉琪《彝族民间器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价值研究》(名作欣赏,2017.9)提到彝族乐器的原始性中,“达吉嘿”、“吉嘿”两种乐器已经失传这种说法不准确,目前该乐器有明确的州级传承人,不完全统计至少还有7人会演奏该乐器。
这篇文献之后2021年01月赵媛媛发表在文化产业上的《近四十年彝族乐器研究文献CNKI收录内容分析》对克西觉尔有所提及外,至2022年05月再没有找到关于该乐器的任何介绍,上述文献中除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曾令士的《凉山彝族民间器乐研究》、吴言韪《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大观》和凉音的《凉山彝族民间器乐》四篇文章对克西觉尔的形制,大小,声音特点和古文献记载有较详细的描述,以及曾令士《及嘿曲述略》对该乐器的曲目做了重要的记录外,其他文献都是简单一笔带过。
一、严重濒危,亟待抢救与保护近三年,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以及访问调研发现,会演奏克西举尔的民间艺人濒临消失的边缘,克西举尔文化岌岌可危。
州级克西举尔非物质传承人阿洛克古讲道:“当前四川昭觉、甘洛、美姑三个地区相对较普及克西举尔,但能制作、演奏的人已不到7人,现在克西举尔的传承可能断代,克西举尔的保护迫在眉睫。
大凉山彝族婚嫁歌的研究与保护胡东明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彝族婚嫁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展现,也是彝族历史和生活的反映,特别是妇女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彝族婚嫁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
本文对于婚嫁歌的传承方式提出了新的措施,旨在提高年轻人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彝族婚嫁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助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彝族文化依然面临着消亡和失传的窘境。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人民繁衍生息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浓烈的彝族文化。
彝族的婚嫁歌是大凉山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形成演变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变迁和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在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歌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和群众情感。
本文在概述整理大凉山彝族婚嫁歌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婚嫁歌的形式,强调了其风格特点,力图宣传彝族婚嫁歌的文化魅力,引起大众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
一、大凉山彝族婚嫁歌概念(一)基本情况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此地区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和乐山市,西连甘孜州。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出“滑坡型”的地形特征,是一个山水相间、地形复杂的地区。
[1]凉山全州总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凉山脉和小凉山脉贯穿而过,山峰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势较为险峻。
在历史上,彝族人民曾经历过奴隶、封建制度的压迫,并进行过多次勇敢的抗争,形成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权,坚毅勇敢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当地的音乐文化中也有强烈体现。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布依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凉山彝族民间乐器徐特摘要:“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这是对凉山彝族的器乐艺术及其审美心理的生动表述。
在凉山,民间乐器的吹、拉、弹、击皆有,且品种众多,其中以族奏、弹拨乐器最为古老,且最具民族特色。
关键词:口弦及嘿葫芦笙马布月琴一、口弦口弦,凉山彝语通称“合喝”。
有“吐丝(铜)合喝”、“马(竹) 合喝”两种。
竹的长10厘米多,形如短剑(图一);铜的一般长6至8厘米,宽1厘米,形如小树叶(图二)。
依靠中间的簧舌振动发音。
口弦是原始乐器的遗存,国内外都认为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具《礼记》所载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1。
凉山彝文古籍《古侯》记述远古彝族先民迁徙史中就有“口弦莫捏在手上”的记载○2。
原始的口弦为单片,在凉山已经绝迹,现在通常为二片(基音排列为宫商)、三片(基音排列为羽宫商)(图三),其次为四片乃至五片组成一件。
两片的,其簧片分别以“母、公”相称; 三片的, 其簧片分别以“母、公、子”相称,仍保留着母系时代的遗风。
口弦演奏时将各片排成扇形,左手执尾部放在张开的嘴唇间,右手拇指(也有用中、食指) 拨动簧片顶端振动发音,通过口腔共鸣扩大送出音响。
口弦的特点和奥妙还不在于这样发出来的本质音, 而是演奏者利用口、唇型的变化,配合口腔及腔内气息状态的变化,每一片还能发出三个八度以上音域内的各个八度、五度、复大三度、复大二度的泛音,演奏出音域宽广(图四),多彩多姿的五声音阶旋律,音色变幻丰富,和音重叠丰满,韵味无穷。
图四:口弦的制作十分讲究,尤其竹口弦,要选年久质坚的金竹或楠竹,要经过选材、火烤、打磨、挖槽、启簧、点刀、调音的工序,最后的关键是精心修理簧舌以达到需要的音高,功夫奥秘全在启簧和簧舌调理的技术上。
彝族谚语这样讲道:“最好的蔑丝斗笠出在雷波口,最好的金竹口弦出在布西山下。
○3”彝族对歌这样唱道:“山上有千万棵树,有哪一棵可做犁头。
山里有千万株竹,有哪一株可做口弦!○4”由此可见,好的口弦是很珍贵的。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摘要】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彝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马布乐器学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与特点、在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承与发展现状以及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与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马布乐器学与非遗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马布乐器对于彝族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价值与意义,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乐器学、非遗、文化、研究、起源、发展、制作工艺、特点、地位、作用、传承、发展现状、保护、挑战、对策、重要性、方向、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制作工艺在彝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文化冲击的影响,马布乐器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我们有必要对马布乐器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在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马布乐器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1.2 研究意义马布是彝族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制作工艺。
对马布乐器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彝族音乐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马布乐器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其起源、制作工艺以及在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呈现彝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研究马布乐器学对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马布乐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彝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
彝族音乐构成体系•彝族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彝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彝族音乐的音乐元素•彝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目•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彝族音乐的案例分析与实践录CATALOGUE彝族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彝族文化以大凉山、小凉山为中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彝族的历史与文化特点彝族音乐起源于古代祭祀和劳动生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音乐不断吸收其他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20世纪以来,彝族音乐逐渐受到外界关注,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与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彝族文化的瑰宝。
彝族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智慧。
CATALOGUE彝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山歌类情歌类劳动歌类030201彝族民歌的种类与特点鼓舞类跳乐类弦子类叙事歌类酒歌类童谣类滇剧类川剧类彝族戏曲音乐的种类与特点CATALOGUE彝族音乐的音乐元素音高彝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通常与特定的舞蹈或动作相关联。
这些舞蹈或动作的节奏为彝族音乐的旋律提供了动态的质感。
节奏装饰音打击乐器舞蹈动作节拍1 2 3主音调性转调人声音效CATALOGUE彝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彝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功能•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以及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CATALOGUE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03缺乏创新01传承方式单一02年轻人缺乏兴趣彝族音乐面临的传承问题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加强创新与跨界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传承体系与现代音乐融合将彝族音乐的独特元素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新颖、时尚的音乐作品。
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将彝族音乐与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元化的艺术作品。
彝族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研究【摘要】彝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音乐特质,本文以廖胜京先生的中国钢琴曲《火把节之夜》为例,对彝族地区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进行探索,通过分析《火把节之夜》中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在钢琴音乐中的体现以及作品中民歌旋律和民族舞蹈元素的运用等方面来理解彝族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从而阐释中国钢琴作品的少数民族特色,意在表达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创作可以在吸收西方传统音乐精髓的同时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不失为寻求“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彝族;中国钢琴作品;少数民族作为舶来艺术的西洋乐器――钢琴,最初就是以强化中国文化大层面来进行传播的,利玛窦教士依循中国音乐古例,用“边唱边奏”古汉语填词的方法,进行了钢琴在华夏开元似的进献。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隆隆。
包括钢琴教会艺术在内的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全面进入中国,使中华民族透过缓缓沉重开启的锁国大门视听到了叮咚铿锵的钢琴之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宽广的地域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其深厚的审美特质与钢琴文化逐渐交融,在我国老一辈作曲家的带领下,经过几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将钢琴的西方作曲技法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音乐特色等“中国化”钢琴元素相结合,使得中国钢琴正在民族化的道路上逐步成熟,形成了一大批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
这类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民族风俗特色,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另一类是根据民歌或民族器乐主题改编的钢琴作品,这一类作品主要采用的是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移植的手法。
在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皆喜歌唱,每逢年节,婚丧嫁娶,各种仪式中都要歌唱,诗人何其芳曾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
题目:弦索丝竹铿锵和鸣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间乐器研究
论文设计方案: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学术史回顾
1.1.1 集成类
1.1.2论文类
1.1.3专著和主要译著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二、彝族乐器及发展脉络
2.1彝族乐器类型
2.1.1吹管乐器
2.1.2拉弦乐器
2.1.3弹拨乐器
2.1.4打击乐器
2.2形制来源与演变
2.2.1聚落与生活环境
2.2.2劳动与音乐文化
三、主要乐器制作与演奏技法
3.1主要乐器形制与制作技艺
3.2.1乐器形制
3.2.2乐器制作技艺
3.3主要乐器演奏概述
3.3.1演奏形式与场合
3.3.2演奏方法与技巧
3.4小型民族器乐合奏
四、主要器乐曲的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4.1乐曲体裁与结构分类
4.1.1 ……(根据体裁形式不同分类)
4.2音阶调式及音调结构
4.2.1音阶、调式特征
4.2.2音程进行与旋法特征
4.2.3找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有的特点(如朝鲜音乐的“轴心音”现象)
4.3节拍、节奏特征
4.3.1节拍基本特征
4.3.2常用节拍及特点
4.3.3结构特征(一段式、两段式、多段式、变奏体或循环体)
4.4音乐语言与旋法
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彝族民间器乐的传承与保护
5.1民间器乐的现状(哪些乐器属于国家级、省级、地州级、县级非遗)
5.2民间器乐的传承(民间艺人传承情况)
5.3民间器乐的保护(目前保护工作优缺点及建议)
向老师提出的问题:
1、题目,二选一
2、对提纲补充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