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服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2
四川凉山圣扎彝族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凉山彝族人的服饰文化中,圣扎彝族服饰独具特色。
圣扎彝族服饰以其绚丽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是对彝族文化的深入探索。
通过对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出彝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宇宙之谜的思考。
通过对彝族服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彝族的文化遗产。
在圣扎彝族服饰的创新设计上,需要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圣扎彝族服饰非常注重图案和颜色的搭配,同时还有丰富的刺绣和织锦技术。
在创新设计中,可以将传统的图案和颜色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时尚、个性化的圣扎彝族服饰。
此外,还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材料和工艺技术来创新设计圣扎彝族服饰。
传统的圣扎彝族服饰多采用棉布和丝绸作为材料,而现代的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如人造纤维、合成材料等。
在工艺技术上,可以尝试使用现代的印染技术、数码打印技术等,使圣扎彝族服饰更加精美细致。
此外,传统的圣扎彝族服饰通常是手工制作的,因此在创新设计中也可以考虑引入机械化制作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的一致性。
这样可以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圣扎彝族服饰,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之,四川凉山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是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深入研究和创新设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彝族服饰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在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服饰风格古朴。
男子一般都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彝民称之为“子尔”,把它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
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并将头帕的一端卷成姆指粗细的长椎形,男子还在左耳戴耳珠,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衽短布褂,下身着宽大多褶、颇似裙子的长裤,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的披毡,是用黑以羊毛织成的。
凉山区的彝族妇女服饰,颇为典雅。
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并将头帕的前端叠成瓦式,遮于前额再用毛线和发辫缠压住。
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是以一块银排花。
她们身穿绣花右襟上衣,既宽又短,仅及腹部。
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摇曳,婀娜多姿。
彝族服饰色彩是五色为基调,其五色内涵非别为白或蓝代表天,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黑代地,青代表绿色森林。
这五种色彩构成彝族服饰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为黑色,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所用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用红、黄、蓝色彩。
除绿色以外,很少使用中间的过渡色彩,但经过精心安排后,色彩艳丽且和谐统一,兼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彝族传统服饰富有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名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
浅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民族服饰是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服饰的发展。
通过对民族服饰元素的分析,有助于大家了解民族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关联,对于了解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同时也和自身对服装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彝族是历史久远、厚重的文化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彝族分支很多,其服饰也非常的绚丽。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凉山型彝族服饰进行探讨。
标签:设计艺术学服饰心理学;民俗学引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服饰这一大块代表了传统民族服饰到现代服饰设计元素的应用。
现在人们通常根据彝族六大方言与所居的地域而将彝族服饰分为六个类型展现出的意识形态,其中凉山型的彝族服饰是保存服饰文化体系较完整的类型之一。
一、设计艺术学和服装心里学当中与彝族服饰的关联民族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主宰,它记录着服饰的变化。
对民族服饰元素的剖析,让我们了解民族的道德和文化,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彝族支系很多,其服饰也非常的绚丽夺目。
现在人们通常依据的彝族六种方言和所居的地域而将彝族服饰分为楚雄型、凉山、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和滇西型六个类型。
其中凉山型的彝族服饰是保存服饰文化体系较完整的类型。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凉山型彝族服饰进行探索,主要从设计艺术学、符号学、服饰美学、服饰心理学、民俗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性的、交叉性的理论。
通过对相关书面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的整理,总结出凉山彝族服饰元素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并且通过设计方案。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法、归纳对照法、系统分析法以及图文相互认证法等。
凉山彝族服饰是在人文历史中物质精神文化的整合,然后形成了凉山彝族服饰结构复杂,图案多,装饰工艺精益求精,色彩明艳的服饰。
民族传统服饰要继续发扬光大,不但需要对其进行庇护,还需要三个阶段分析:第一,本文首先从凉山彝族服饰概况出发,主要通过对凉山彝族地理,其服饰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阐述。
彝族服饰特点介绍作为中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
彝族服饰在彝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彝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底蕴。
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彝族服饰的特点,从服饰的制作材料、颜色搭配和纹饰等方面进行探讨。
彝族服饰制作材料以手工编织为主,多采用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如蚕丝、羊毛、棉花和藤条等。
其中,彝族服饰中最常使用的材料是蚕丝,这是因为蚕丝具有柔软光滑、光泽度好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华丽的彝族服饰。
此外,彝族服饰还以羊毛为辅助材料,用以增加服饰的保暖性能。
彝族人民对于服饰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他们注重选择质量好、手感细腻的材料,这为彝族服饰增添了一份高贵和典雅的气息。
彝族服饰在颜色搭配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彝族人民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来装点他们的服饰,代表着生机勃勃和美好的意义。
红色、黄色和绿色是彝族服饰中最常见的几种颜色。
例如,彝族妇女的上装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这代表着热情和幸福。
而黄色则象征着太阳和土地的丰收,因此在彝族服饰中也经常出现。
此外,绿色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它代表着自然和环保,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通过合理的颜色搭配,彝族服饰绽放出绚丽多彩的魅力。
彝族服饰的另一个独特特点是纹饰的运用。
彝族人民善于利用纹饰来装饰他们的服饰,因此彝族服饰上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纹饰有的是代表着动植物的形象,有的是象征着吉祥的符号,还有的是表达对大自然敬畏之情的图案。
这些纹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饰品上有时会绣上各种彩线,增加纹饰的层次感,使服饰更加立体和生动。
通过纹饰的运用,彝族服饰显得充满诗意和情感。
综上所述,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彝族服饰以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为主要材料,制作工艺精湛。
在颜色搭配方面,彝族人民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活力和喜悦的感觉。
而丰富多彩的纹饰则令彝族服饰更加独特和具有艺术性。
中国民族服饰:彝族服饰彝族服饰四川凉山和贵州西部一带,男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多褶宽脚长裤;也有的地区穿小脚长裤: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子帖(汉称“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
左耳戴黄、红大耳珠,珠下缀红线。
女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缘镶多层色布。
姑娘头覆绣花瓦式方帽,压以发辫,遮住前额,尤如帽沿。
戴耳环。
领口有银排花。
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
冬天以领部有裥褶的羊毛披毡套在擦尔瓦内。
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分支最为复杂、居住分布最广,因而彝族服饰之多姿多彩多种类,也是绝无仅有的。
据调查,仅云南彝族的服饰就可区别出上百种不同样式。
但是,毕竟是一个有着共同渊源关系的民族,各地彝族的服饰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总的来说,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
在色彩应用上,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
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
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
特别是彝族妇女的服装最为考究。
彝族历史上曾有过“六祖分支”的事件。
据彝文文献记载:大约春秋末期,一场洪水过后,彝族人曾分成六个部落,由始祖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带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开去。
有学者根据六祖分支的线索和现实的情况,进行概括,将各地彝族服饰粗略地划分为楚雄型、凉山型、乌蒙山型、滇西型、红河型、滇池及滇东南型等六大类型,以便从千差万别的现象中了解其概貌。
彝族服饰之多种多采,正如其支系自称的繁多一样,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
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仅云南彝族的不同服饰,可区别至近百种。
但除小凉山和少数地区外,男子的服饰多与附近汉族相似,唯妇女的服饰保留的特点为多。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料珠的鸡冠式花帽,已婚妇女包头帕,衣服的领边、袖口、衣襟边缘多有精美鲜艳的刺绣花边。
关于彝族服装的介绍
彝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主要有:上衣、裙子和围裙。
上衣一般为黑色,也有蓝色、灰色或紫色。
妇女喜穿绣满花卉、鸟兽图案的上衣,并把刺绣图案镶在黑色的衣服上。
她们把彩色的丝线绣在长衫上,领口、袖口和裤腿上也绣上各种图案。
围着脖子、腰间、袖口的围裙上有用红、绿、蓝等颜色的丝线绣成的花纹。
围着围裙的上衣,在领口和袖口处饰以彩色布块,有的还在领口和袖口处镶一圈花边。
妇女爱穿黑布镶边的裙子,以表现其纯真朴素的性格。
裙子长至膝盖以上,上下两截呈长方形,在两侧各有一条裙边。
穿着这种裙子时,女人们喜欢用一种叫“阿普嘎郎”(意为“把裙子挂起来”)的特殊装束:把一件宽松肥大的衣服系在腰间,然后从腋下下端拉起一条长达脚踝的长裙,裙子上面缀满五颜六色的彩带和各种装饰品。
她们认为这样穿不仅能使自己显得更美丽,而且还能显示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彝族妇女还爱穿无袖上衣,上衣多用黑色布料镶边。
—— 1 —1 —。
四川凉山义诺彝族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要民族。
凉山彝族地区地处高山峻岭之间,气候多样,民族特色鲜明。
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融合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地方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凉山彝族的义诺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义诺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装饰品,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表达。
研究和创新设计义诺彝族服饰是保护和弘扬彝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深入研究其历史、工艺和装饰,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新设计,使彝族服饰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研究和创新设计义诺彝族服饰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持彝族服饰的原汁原味,又注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尚感和吸引力。
例如,可以在传统的刺绣工艺中加入新的图案和颜色,使服饰更加丰富多样;可以使用新的材料和工艺,使服饰更加舒适和耐用;可以设计出适合不同场合和季节的服饰款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此外,研究和创新设计义诺彝族服饰还需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我们应该尊重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吸取其精华,保护和传承彝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和时尚秀等活动,向更多的人展示彝族服饰的魅力,增加人们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总之,四川凉山义诺彝族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还可以推动彝族服饰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研究和创新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也可以将彝族服饰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彝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彝族服饰(组图)彝族武士服饰蓝布地大襟长袖女子衣缎地刺绣三角荷包全国约有八百万人的彝族,集中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广阔的土地上。
彝族服饰是世界上种类最为丰富的服饰。
根据支系、地域、服饰习俗和特点不同。
专家把它分为凉山型、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
凉山型彝族服饰,代表了北部方言区服饰文化,如今还在活态的存在。
它包括凉山州十七个县市及俄边、马边、石棉、汉源、九龙等县,以及云南省的永善、宁蒗、攀枝花、丽江等县市。
服饰特色古朴、大气、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彝族服饰的传统风格。
男子的头饰都以兹体、奥帖为主,女子的头饰却有奥帖、三角帽、圆盘帽等不同的特色。
从款式上来说,彝族上衣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一字襟、贯头衣等主要款式;下装为男裤女裙;饰品是金银珠宝齐全。
彝族古代服饰从制作上来说,彝族女子服饰传统采用麻、棉和羊毛等,捻线纺纱,制作服饰;男子则采用兽皮和牛羊皮制作服饰。
传统彝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是白色、黑色和蓝色。
而不是人们所说的红、黄、黑。
彝族传统服饰几乎找不到黄色和红色为底的。
它来自于彝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逐步丰富的过程。
在四川,彝族刺绣与羌族刺绣齐名,被专家誉为“南彝北羌”。
彝族服饰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工艺有贴花、挑花、盘花、锁花、镶嵌、平绣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彝族服饰的关注和收藏也在不断增多。
北京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政治大学、楚雄州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昭觉彝族服饰展览馆以及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彝族服饰的收藏。
然而,有关彝族服饰的各类活动和研究,却相对较少。
1985年,以彝族服饰为参照的服饰为我国夺得第一个国际服饰大奖;1987年彝族服饰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服饰描写一、头饰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头饰是其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她们通常佩戴一顶名为“褡褛”的头巾,用精致的刺绣装饰,色彩鲜艳。
这些刺绣图案通常由动植物、花卉和几何图形组成,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头巾的下摆用红色丝线制作,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上衣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上衣多为长袍式设计,用柔软的棉织物制成。
这些长袍常常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上衣的袖口和领口都点缀有精美的刺绣,使整个服饰更加华丽。
另外,上衣的腰部还用宽松的带子系起,既方便活动,又能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三、裙装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裙子通常是一种宽松的长裙,下摆较长,能够遮挡双腿。
这样的设计既方便行走,又能够展现出彝族女性的娴静和优雅。
裙子的面料多为棉织物,舒适透气。
裙子的颜色多样,有红色、黄色、紫色等,每一种颜色都散发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四、饰品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喜欢佩戴各种饰品,以增添服饰的华丽感。
她们常常佩戴金属制成的耳环、项链和手镯,这些饰品都以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图案为特点。
耳环和项链上的吊坠常常是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形象,如蝴蝶、鸟、鱼等,栩栩如生。
手镯则以精致的花纹装饰,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五、鞋子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鞋子通常是一种由布制成的软底鞋。
鞋面上常常绣有各种花纹,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鞋子的鞋底柔软舒适,适合长时间行走。
这种鞋子既能保护脚部,又能展现出彝族女性的朴素和纯真。
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服饰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她们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展现了彝族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这些服饰不仅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更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服饰描写
大凉山是中国彝族聚居区的代表地区之一,这里的老年妇女服饰充满了浓郁的彝族特色。
彝族老年妇女的服饰多样且独特,展现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彝族老年妇女的上衣通常是由手工织成的彩色锦缎制成,锦缎上绣有精致的花纹和图案。
衣袖和领口处常常点缀着金丝线或彩色丝线,给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衣襟处还常常绣有彝族特有的图案,如云纹、蝴蝶纹等,展现出彝族妇女的绣花技艺和审美追求。
彝族老年妇女的下身常穿长裙,裙子通常由手工编织的彩色布料制成,色彩鲜艳而富有层次感。
裙子上还常常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如彩虹、牡丹、葵花等,以及象征吉祥和美好寓意的图案,如龙凤、太阳等。
裙子的腰部常常用彩色丝线绣上精美的花边,增添了整体的华丽感。
彝族老年妇女的头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常用彩色丝线编织成精致的发饰。
发饰上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花朵、蝴蝶、鸟等,用以展现彝族妇女的纤手巧心和对美的追求。
头饰通常由多个饰品组成,如发饰、发箍、发带等,整体效果华丽而又不失庄重,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
彝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不仅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彝族妇女的智慧和勤劳。
这些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彝族妇女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大凉山的山间小寨,你可以看到彝族老年妇女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忙碌地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示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彝族妇女的坚强和智慧。
四川凉山所地彝族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其中彝族人口占据大多数。
凉山彝族民族服饰独特而多样,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对凉山所地彝族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逐渐受到关注,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服饰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丰富多样的款式和图案,还包括其制作工艺和使用方式。
彝族服饰通常由上衣、下衣、披肩、头饰等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凉山地区,彝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选择不同的服饰搭配,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地位。
这些服饰不仅具备实用性,还承载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凉山彝族服饰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接受度降低,导致这一文化传统逐渐淡化。
另一方面,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仿制品和低质量产品,使得真正的彝族服饰难以区分和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凉山彝族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彝族服饰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其次,通过创新设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得彝族服饰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使用习惯。
例如,可以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采用新的面料、剪裁和装饰方式,使得服饰更加时尚和实用。
此外,加强对凉山彝族服饰的宣传和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展览、演出和文化活动,向公众介绍彝族服饰的独特之处和文化价值,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认同。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制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维护真正的彝族服饰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总之,四川凉山所地彝族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是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通过深入研究、创新设计和宣传推广,可以使得彝族服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服饰描写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服饰,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观。
她们的服装一般由上衣、下裳和围裙组成,以及一些配饰如帽子、围巾和腰带。
这些服饰不仅保留了彝族传统的元素,同时也表达了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上衣多为蓝色或黑色,采用手工织布制成。
上衣的设计简洁而舒适,能够适应山区的气候和生活环境。
在衣襟、袖口和下摆处,常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花卉、动物等,这些图案独具彝族风格,展现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彝族老年妇女的下裳通常为黑色或深褐色,也是手工织布制成。
下裳的裙摆宽松,舒适自在,适合她们在山区的劳作和生活。
裙摆的边缘常常装饰有彩色的绣花边,增添了服饰的亮点和艳丽度。
下裳的腰带则是彝族妇女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彩色的,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彝族老年妇女的围裙也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围裙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不仅可以保护衣物不被弄脏,还能增添女性的妩媚和魅力。
彝族老年妇女的围裙常常是彩色的,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如云雾、山水、花卉等。
这些图案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彝族老年妇女的配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她们常常戴着彝族特色的帽子,帽子通常是黑色或红色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
同时,她们还会佩戴彩色的围巾和腰带,增添了整体装束的亮点和色彩。
这些配饰不仅能够提升整体形象的美感,还能够展现彝族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大凉山彝族老年妇女的服饰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观。
她们的服装不仅保留了彝族传统的元素,同时也表达了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些服饰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彝族老年妇女的服饰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的真实写照,也是大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
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
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
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
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
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目男装特点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
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
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
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
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共3篇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1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凉山彝族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之一。
彝族的服饰文化是彝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凉山彝族地区,每一个村寨都有其独特的彝族服饰文化,反映出了彝族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家族情感。
一、女性服饰文化凉山彝族女性的服饰文化色彩鲜明,以红、绿、蓝为主要配色。
日常生活中,女性通常穿着长袍,通过不同的纹样和颜色表达身份和家族属性。
衣袖、领子和腰带上的绣花是彝族女性服饰中的亮点。
绣花技艺传承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彝族女性的一种文化传统。
绣花用的是特殊的线,颜色鲜艳协调,达到了视觉效果的完美呈现。
彝族女性出嫁时,穿的是特殊的结婚服饰。
结婚服饰上要根据村寨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和细致制作。
结婚服饰包括腰带、上衣、裙子、发饰等等。
如今,结婚服饰的设计或许有所创新,但其传统元素依然被保留下来。
二、男性服饰文化彝族男性的服饰文化相对简单,但也凸显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代表意义。
和女性不同,彝族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主要采用黑、灰、白等暗色系。
彝族男性的服饰以蓝色为主的衬衣和黑色或灰色的直裤为基础,遵循着传统的彝族服饰文化。
他们所穿着的衣服决定了他们的身份,如村寨长、家长等等。
同时,他们的帽子也是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意义的。
三、服饰文化的传承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但随着社会进步,很多年轻的彝族人并不真正了解和掌握他们文化的传统。
如今,凉山彝族地区文化学校为保护和传承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开设了一系列彝族服饰、英语以及绘画等课程,鼓励年轻人继承他们的文化,同时增加对彝族文化的了解。
四、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凉山彝族服饰融合了现代元素,集传统与时尚于一身,通过新材料的应用和多元化的修饰,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总之,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彝族人民的文化历史和民族风情,而且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凉山彝族服饰凉山彝族服饰蒋志聪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
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越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
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
越西彝族服饰,系凉山彝族中圣乍语音地域彝族服饰。
黑色为服装的基本色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境内彝族曾有穿麻布和羊毛织成的男裤女裙及衣服褂褂、筒状毡袜和麻鞋、山羊皮褂褂、绵羊皮披毡(也作被盖)等,当时有用棉布做的男女服装,男上衣除了用青布和蓝布制作外,有用白布做的男上衣,在衣肩衣袖上镶一道道黑色细条纹作装饰(这种白布衣服早已消失)。
女裙有黑裙、红裙、黄裙和白裙,那时布料质料差,颜色单调,做工简单,饰纹一般只有两细一宽并列直线纹和三条细线并列波浪纹两种,许多衣服不加任何饰纹就这样穿。
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用棉花捻线做擦尔瓦的,有用棉线织布做衣服的。
七十年代,虽有用卡机、充贡、平绒之类棉布制作彝族服装的,但为数不多,当时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八十年代后,广大彝族民众才陆续广泛使用毛呢、纤维、棉纤混纺等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各种面料制作彝族服装。
一、服饰源流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
”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
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
”《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
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
”《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曵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
”宋代彝族服饰保持唐风,依然以“椎髻、跣足、披毡、或衣皮”(《太平寰宇记》),清代《邛嶲野录》记录凉山彝族“男子……发挽大髻,以竹簪独刺挽于额际,戴黑毡笠,大于箕。
披黑白毡衣,妇女短衣长裙,肩佩铜镜螺蚌之类”。
“倮倮即黑彝也……椎髻、赤足、披毡、带刀弩。
女著花衣长裙,披发跣足,带金银耳环如帐钩样”“男子椎髻,裹青布帕,短褐毡衫……妇人以青布作大帽覆髻,垂幅向后,束红帛于额间,长衫短裙,皆跣足”(《皇清贡职图》卷六)小凉山一带“男椎髻、裹青布帕,短衣,披毡衫……妇挽髻,以青布作平顶帽,交缠蓝布长带,饰以珠石,项挂素珠,衣裙俱缘边,跣足不履”(《皇清贡职图》卷六)……从远古的“衣其羽皮”等为主的以避害、御寒、遮羞为主要功用的原始服饰,到后来的以御寒、遮羞和审美、信仰、习俗等多种功用并重的服饰,彝族服饰历经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简单、古朴、典雅的风格逐步向华丽多样的风格转变,其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现今,着汉装的彝族民众日益增多,着彝族服饰的彝民越来越少。
彝族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彝族服饰在衣服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最常用的工艺习俗有贴花、挑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以及刺绣、滚绣等。
二、服饰文化由彝族服饰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婚育等差异,还能看出节庆、婚礼、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
彝族女孩长到一定年龄时要举行换裙仪式,表示女孩已成人。
彝族老年人丧服面料禁忌使用色彩鲜艳的红、黄二色,多用黑白二色。
并在灵堂下方及两侧挂礼服以示祭奠;婚礼新娘装,头缠黑、青布帕,饰以金花银泡,上盖一块头巾,颈饰银领牌,耳坠银饰品,上身着以绣花宽袖长衣,下着百褶裙,手饰金银手镯及金银戒指,外披蓝色双层加史等华丽盛装。
彝族服饰随着不同地域、生态和方言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义诺服饰:青年男子,喜缠绕头帕,并扎椎结指向天,左耳饰以密腊或珊瑚或玛瑙或银耳环;上衣肩、胸部和袖上多绣以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圆领,窄袖;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三四十尺青布或蓝布做成;小脚部缠以布条绑腿,腰挂匕首,外披袈什、瓦拉,并在瓦拉下边镶加一层宽约三十公分的黑布为饰。
年轻女子上衣以紧身、艳丽为美,多讲求胸饰,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着红、黄、绿相拼接的百褶裙,腰挂三角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等;头戴由蓝色或青布叠成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帽。
中、老年装以素色为主,耳饰为圆形玉耳佩。
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白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圣乍服饰:俗称中裤脚。
不论男女,披白色、黑色、蓝色带须的瓦拉,衣饰选料以黑、蓝色为主。
青年男子上衣以紧身、窄袖为美,环肩、襟、摆均用有色布镶饰细牙条布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对襟、大襟之分,一般较为宽大,既不饰边也不绣花于上。
青年女子上衣身长超过膝,袖窄,坎肩多饰花纹,袖口及衣摆镶雪白的兔毛为饰,头顶帕为瓦盖型,多为几层或单层,较义诺土语女子头帕轻而薄,上绣精美纹样,耳饰一般选用黄色的大块密腊珠,流须,裙子与其它服饰地区差异不大。
所地服饰,因男性裤子较其它地方小而称“小裤脚”。
男装多用黑布料,其特点是腰大,裆宽、而裤脚小,喜在裆中心饰—太阳纹案。
上衣以紧而短,穿之露脐和半露臀部为美,镶排银扣立领,裳边以黄色或红色条边为饰。
青年女子衣身饰涡纹或波纹传统纹样,以贴花为主,头饰以花锁边的青布巾,折叠后立于额顶,外披黑、白羊毛擀制而成的毡制坎肩或瓦拉,从头到身喜佩银饰,尽显高贵华丽。
彝族人有独特的服饰制作和穿着的习惯及禁忌,一般在属猴、属虎的日子禁忌设计、测量、裁缝或穿着男性新服饰;而在属猪、蛇、兔的日子禁忌测量、裁缝、穿着女性新服饰。
在彝文典籍《时日禁忌》里记载:“虎日不裁衣,裁衣不穿衣;猴日不穿衣,穿衣不长命;猪日不着服,着服不长命”等。
凉山彝族服饰禁忌中主要有:羞体禁忌、色彩禁忌、面料禁忌、丧服禁忌、穿着禁忌、色彩禁忌、制作时日禁忌等。
在凉山彝族服饰禁忌中,不难发现彝族传统道德行为的规范、彝族服饰文化的底蕴、人生修养的愿望、古朴素净的审美追求等文化事象。
在彝族服饰禁忌文化中依据服饰禁忌内涵和寓意,可分为宗教信仰禁忌、道德行为禁忌、污秽禁忌、审美禁忌、伦理禁忌等。
其中,彝族服饰禁忌文化是彝族禁忌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彝族服饰禁忌是彝族服饰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包蕴了宗教信仰和人类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传统审美观念。
在彝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绿、黄、白、紫等原色被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为主。
妇女们深谙色彩规律,她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创作意图,着意白对黑、红配绿、橙与蓝、黄与紫,使两种色相间明亮度、纯度极强的暖色同纯度虽强而明度却暗的冷色汇合,另以中性色相间杂,起过渡或提升亮度的作用,使装饰纹样变得新鲜、醒目、生动、跳跃、丰盛,整体服饰显得绚丽多彩、绮丽无比,充分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与淳厚、奔放的民族性格。
三、服饰分类彝族服饰,形制丰富多样。
依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划分法。
按年龄和性别,可分为婴儿装、儿童装、青年装、老年装、男女装;按照质地材料分,有皮毛、毛织、棉布、麻、丝绸、皮革,首饰中有金、银、铜、马瑙、珍珠、珊瑚珠等;按历史分,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服饰;按季节分,有冬装、春夏装、秋装;按职业分,有民众装、毕摩装、苏尼装等;按礼仪场所或用途划分,有节日装、婚嫁装、丧葬装、战服等。
彝族服饰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挽髻、裹青帕”的古代遗风。
典型的青年男子装束为缠青色头帕,扎一彝称“柱体”的英雄结高指蓝天,尽显英武之气,左耳挂三颗串成一线的密腊珠,小饰黑须,胸前喜挂麝香包;上衣多绣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无领;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30—40尺青或蓝布做成;脚缠绑腿,腰挂匕首,喜披擦尔瓦与毛毡,并在无须的擦尔瓦下边镶加一层宽约30公分左右的黑布边以为饰。
男子头顶的“天菩萨”,为男子古老的装束,被视为护佑神之居所,神圣不可侵犯。
年轻女子上衣以紧身、艳丽为美,多讲究胸饰、肩饰、袖饰,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身着红、黄、绿相配的百褶裙,裙右上角挂一三角形荷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外绣精美的圆形或半圆形、牛眼形、火镰形、蕨形等图案,并饰以五彩流须;胸前喜佩饰纹精美的竹制口弦盒或针盒,内装铜制、竹制口弦或针;头顶由黑布叠成多层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状帽。
中、老年装衣、裙以素色为主,耳饰改戴圆形玉耳佩。
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百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1、仁窝英丁(男装上衣)八十年代以来,一般都用深蓝色毛呢制作。
男上衣常用的主体饰纹有循环形方窗纹、盘花、直线纹和波浪纹,附加齿纹、南瓜籽纹等。
用浅蓝、草绿等细纹平布剪成长形窄条和小方块,围绕衣肩、衣襟、衣袖、衣摆有序排列,一针一线地缝绣成前面所述各种图案纹样,彝族妇女做成一件男上衣花费时间较长。
2、仁窝诺拉(男下装)俗称“大裤脚”,用浅蓝或蔚蓝色平布缝制,如今做一件大裤脚需要8至10米布,裤脚下端外沿加一层约宽40公分青布,饰纹线条一般缝绣两细一宽直线纹,年青人穿的可再加三条并列波浪纹。
3、仁窝俄梯(男头帕)有深蓝色棉布和青色绸缎两种。
宽约一尺,长五丈左右。
头帕是厂家专制品,不需要加饰纹。
年轻人和老年人缠头帕饰英雄结(彝称字贴)有区别,年轻人的“字贴”,用头帕的一角裹成前端尖后边略粗的锥形。
老年人和达谷的“字贴” 前后一样约有拇指粗,戴在头上可朝左或朝右,“达谷”的“字贴”一般都端正地朝着正前方上空。
4、色里英丁体莫(女子长袖衣和褂褂)女子长袖衣外套褂褂两件配套穿。
现在做褂褂一般都用深蓝色毛呢,其饰纹与男上衣大致相似,衣摆不加饰纹,有的在褂褂袖口和衣摆边沿加一道白兔皮或白羊羔皮剪窄镶边作装饰。
做中年妇女长袖衣服用浅蓝、浅灰、蔚蓝等布料,青少年女子上衣用浅蓝、草绿、粉红、金黄、紫红等色彩鲜艳的布制做。
无论青年妇女或青少年女子衣服饰纹都在露于褂褂外的衣肩和衣摆上一般缝绣直线纹间波浪纹或盘花,袖臂上缝绣直线纹间方窗纹或盘花、波浪纹,还缝贴二元连续对称花草回形波浪状等纹样。
5、波(裙子,也称百褶裙)百褶裙一般用3—5种不同颜色的布连接,过去用棉布做成的百褶裙遇到雨水浸湿或洗涤都不易晒干,穿着有些笨重,现在做裙子用棉纤混纺或纤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