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大全.doc
- 格式:doc
- 大小:81.54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减法的性质:a-b-c=a-(b+c)4.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5.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例题:简便运算:1.102×992.175×56+25×563.4600÷25÷44.1530+(592-530)-1925.101×101-1016.125×32×5×57.546+(339-46)8.173-(55+73)9.99×22+33×3410.小明把10×(⊙十8)错算成10×⊙十8,他算出的得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答案:1.102×99=(100+2)×99=100×99+2×99=9900+198=100982.175×56+25×56=56×(175+25)=56×200=11203.4600÷25÷4=4600÷(25×4)=4600÷100=464.1530+(592-530)-192 =1530+592-530-192=(1530-530)+(592-192) =1000+400=14005.101×101-101=101×(101-1)=101×100=101006.125×32×5×5=125×4×8×25=(125×8)×(25×4)=1000×100=1000007.546+(339-46)=546-46+339=500+339=8398.173-(55+73)=173-73-55=100-55=469.99×22+33×34=33×3×22+33×34=33×(3×22+34)=33×(66+34)=33×100=330010.小明把10×(⊙十8)错算成10×⊙十8,他算出的得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正确:10×(⊙+8)=10×⊙十10X8=10×⊙十80错误:10×⊙十8相差:10×⊙+80-(10×⊙+8)二10×⊙+80-10×⊙-8=80-8=72即相差72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1、主动预习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通过对新知识的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快快拿起你漂亮的笔记本和笔开始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吧!下面为大家分享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
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已知:A×B=215,则A×B×2=( )。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
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已知:2×A×B=200,则A×B=( )。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
即200÷2=100,所以A×B=(100 )。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 510 )。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n倍。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XX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人
教版)
017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1:
先算个位上的2乘以145等于290,
再算十位上的1乘以145等145,
两数相加等于1740
笔算乘法2:
口算法:先口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两个0,等于4800。
笔算法:先笔算出16×3=48,
再在积的末尾填两个0
笔算乘法3:
口算法:先口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填一个0,等于3180。
笔算法:先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填一个0。
行程问题:
小结:在上面的例题中,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160千米/时。
普通列车的速度可以写成106千米/时。
“小林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就是说小林每分钟走60
米。
”
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积的变化规律: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乘法估算:
只能估大,不能估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快快拿起你漂亮的笔记本和笔开始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吧!下面为大家分享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
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已知:A×B=215,则A×B×2=( )。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
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已知:2×A×B=200,则A×B=( )。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
即200÷2=100,所以A×B=(100 )。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 510 )。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
如果m6、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以上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认识数的大小在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认识数的大小。
这是数学学习中非常基础的内容,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清楚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1.1 定义和认识数我们将帮助学生们明确数的概念。
数是用来计数的符号,它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或者顺序。
通过数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数字的含义,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1.2 数的大小比较在认识数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通过比较大小,学生将能够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并且能够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第二节:加法和减法在第二节中,我们将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
这是数学学习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
2.1 加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学习简单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加法运算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加法。
2.2 减法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简单的减法运算,了解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减法运算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减法。
第三节:数的应用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数的应用知识。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3.1 问题解决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实例,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数的运用通过数的运用知识,学生将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一、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使学生明白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万级,亿级。
例2:多位数的读法:读数时,先分级,然后从高位到低位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例3: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在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例4:亿以内数的比较: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例5:为了读写方便,把整亿、整万地数改写成用“亿”、“万”做单位的数。
例6: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是看它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大于还是等于。
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或比小,把尾数都舍去。
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或比大,把尾数省略后向前一位进一。
1. 关于近似数的问题:⑴在实际问题中,有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
如:三班有12个男同学,27个女同学。
这里的“12”“27”都是准确数。
⑵还有些数据,只是与实际大体符合的近似数。
我们在测定物体的长度、质量时,由于测量工具的限制,必然会产生误差,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数。
如:小明身高140厘米,体重35千克。
这里的“140”、“35”都是近似数。
⑶在对大的数目在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只需要用它的近似数来表示。
如:平常说一个城市有人,一个钢铁厂去年产钢万吨。
这里的“万”、“万”都是近似数。
二、数的产生古时人们是通过“实物”、“结绳”“刻道”等方法来记数的。
表示物体个数的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0也是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第一步:概述在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和技巧,这些将成为他们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石。
本文将以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主题,希望能够为您的学习和理解提供帮助。
第二步:基础概念在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有关数学的一些基础概念,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是数学学习的基石,也是以后学习更复杂数学概念的基础。
学生还将学习关于数字大小比较、数字的排列组合等概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步:深入理解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字的拆解和组合、数字的属性等内容。
这将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还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将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提供很大帮助。
第四步:总结回顾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理解数字的排列组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也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个人观点和理解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所学习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生应该重视并认真对待这个单元的学习。
总字数超过3000字,按照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学习和理解提供帮助,同时也期待您对这个主题或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第四步:拓展应用除了基础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之外,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还将学生引入实际应用领域。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的基本运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购物、计算时间、测量等。
这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每单元【小结】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一(个)、十 、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3、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5、亿以内数的读法:①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整数部分 数级…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万 千 百 十 个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6、亿以内数的写法:①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零。
7、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8、用“万”做单位的数: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用“万”作单位。
9、求近似数: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10、记数方法:用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11、后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数字。
12、常见的数字有: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13、表示物体个数:1,2 ,3, 4, 5 ,6 ,7 ,8 ,9 ,10,……. 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4、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一、线段、直线、射线。
1、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是无限长的,不能量出长度。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是无限长的,不能量出长度。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伸,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可以量出长度。
2、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二、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将圆平均分成36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
3、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关系。
角的大小与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4、度量角的工具叫量角器。
5、量角的步骤: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6、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7、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1平角=180°8、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周角=360°1周角=2平角=4直角 1直角=90°9、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0、画角的步骤:(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上找到要画的角的度数(如65°)的地方,并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11、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12、一副三角板可以画的角、拼角:180°165°150°135°120°105°90°75°60°45°30°15°13、角的分类锐角:小于90°直角=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平角=180°周角=360°1周角=2平角=4直角=360°1平角=2直角=180°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三、数线段、射线。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大全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1、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具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不可延长。
2、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1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直线:没有端点(或者说“有0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4、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要用弧线表示大小。
5、角的标注:
角的标注方法有两种:
(1)用数字代表角,并在旁边标出角的度数(如果有的话)
(2)直接将角的度数标注在弧线旁
注意:角度一旦知道大小,一定要标出,便于解题,标注时注意要写上单位,如果写不下要用线段引出再进行标注。
6、过点画直线的数量: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无数条直线。
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7、角的度量方法: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步骤:(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待测角的)顶点重合
(2)(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待测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与0刻度线同圈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8、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9、一副(两个)三角板的度数:一副三角板有2个直角,4个锐角一个三角板有1个直角,2个锐角,且这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10、余角、补角和对顶角:
(1)两个角的度数相加和为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右图,∠3和∠4互为余角,若∠3=25°,则∠4=90°-25°=65°
(3)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其中“两边相对,共用顶点”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度数相等。
如右图,∠1和∠3互为对顶角,若∠1=25°,则∠3=∠1=25°
11、角的分类:
(1)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的角是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是直角
(3)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4)平角:等于180°的角是平角
(5)周角:等于360°的角是周角
12、钟面时间问题(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因为周角是360°,而钟面上有12个整点刻度,所以每两个整点刻度间的夹角是360°÷12=30°
13、角的绘制方法:
A、用量角器画角(如画65°的角)
(1)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顶点和一条边
(2)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3)在量角器(与0刻度线同圈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4)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用端点和刚画的点来确定另外一条边的位置)
(5)画小弧线,标注
B、用三角板画角(如画75°的角)
画角方法和用量角器的相同,只是标注方法不同,需要标出这个角是由哪几个三角板
135°、150°这几个角
14、角的检验方法:根据角的分类来判断是否正确,即在测量和画图之后,目测角的类型并估计度数范围,从而验证测量或画图结果是否正确。
非常简单而重要的步骤,需要多熟悉各种度
数的角的大小,并多加练习!
15、图形计数:
数线段:
图形线段数规律
端点
数
1 0 1点不成线段
2 1 新添的点和原来1个点形成1条,0+1=1
3 3 新添的点和原来2个点形成2条,1+2=3
4 6 新添的点和原来3个点形成3条,3+3=6
5 10 新添的点和原来4个点形成4条,6+4=10
数射线:
端点数图形射线数规律
0 0 没有端点,是一条直线
1 2 1个端点,往两边延伸,成为2条射线
2 4 2个端点,往两边延伸,成为4条射线
3 6 3个端点,往两边延伸,成为6条射线
数角:
射线数图形角的数
规律
量
1 0 1条射线不构成角
2 1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1条射线形成1个角,0+1=1
3 3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2条射线形成2个角,1+2=3
4 6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3条射线形成3个角,3+3=6
5 10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4条射线形成4个角,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