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需要达到两个目标 2012年02月02日 10:43 中国金融杂志■彭锋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名单,共有29家金融机构榜上有名。
进入名单的银行必须在2012年年底前提交详细计划,订立“遗嘱”并在2019年前达到不同的附加资本要求,最高标准为高于一般金融机构3.5个百分点的核心一级资本。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是宏观审慎监管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顺周期性及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
当前,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单个机构系统性风险的确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系统性风险的度量研究系统性风险的目的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各种文献通常从金融不稳定来讨论系统性风险。
G20领导人峰会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由全部或部分受损的金融体系造成的,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的金融服务流程受损或破坏的风险”。
欧洲央行将其定义为具有这样特征的风险:“金融不稳定大范围发生,危及金融体系的运行,以至于经济增长和福利将遭受巨大损失。
”保里奥(Borio)等人总结了系统性风险分析的三种模型。
第一种是遵循戴尔蒙德(Diamond)等人的分析框架,从外部冲击产生自我实现均衡的角度来建立模型。
第二种按照艾伦(Allen)等人提出的分析框架,研究外部冲击以及放大机制。
第三种是内生的具有周期性的金融不稳定,主要代表有明斯基(Minsky)和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的观点。
第一类文献主要沿用前两种分析框架。
佩罗蒂(Perotti)和苏亚雷斯(Suarez)将系统风险理解为传染风险,冲击超出金融系统本身范围,造成危机的扩散和实体经济的崩溃。
法衣(Rochet)和蒂罗尔(Tirole)认为,金融传染风险是指一个机构陷入困境,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间的相关性和共同行为的“信号机制”传导至其他机构,风险可能来源于外部的宏观冲击,也有可能来自市场机制和信号机制失灵的“自我实现”。
金融监管与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全球化。
然而,金融业的活力和发展也伴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加,如金融危机、金融欺诈等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金融监管以及监管机构的职能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 金融监管的定义与重要性金融监管是指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监管的活动。
其目的是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并保护金融机构的利益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通过监管金融市场和机构,能够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减少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发生。
- 保护投资者权益:金融监管需要加强投资者保护,防止欺诈行为和不当市场行为,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 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监管机构有助于调控金融市场,防止市场过度波动,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 监管机构的种类与职能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中央银行、证券监管机构、银行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等。
这些监管机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以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定。
- 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金融机构,中央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也负责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监管。
- 证券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和管理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督上市公司的运营和信息披露,预防和打击证券欺诈和操纵市场行为等。
- 银行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和管理银行业,确保银行的稳健运营,防止银行风险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同时也监督银行资本充足性和资产质量等。
- 保险监管机构:主要目标是确保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监管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性和风险管理等。
3. 监管机构的作用与挑战监管机构在金融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督与调控:监管机构通过设置监管规则和制度,监督金融市场和机构的行为,限制不当行为的发生,维护金融稳定。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与公司治理研究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金融机构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愈发重要。
然而,金融机构的运作和监管不仅关系到金融稳定,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全球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首先,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是目前全球金融领域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这些机构因其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和交易复杂等特点,一旦发生风险溢出,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同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跨越国界,需要国际监管合作,建立有效的跨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其次,公司治理是保障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作为系统性风险容器,其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更加完善和严格。
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和客户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规范运作。
在研究方面,学术界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公司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监管机构应该采取宽严相济的监管政策,既要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又要避免监管过度,影响金融创新和发展。
同时,公司治理机制应该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提高管理层的透明度和责任性。
此外,研究还指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社会各方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公司治理问题是当前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
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应该加强研究和合作,推动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金融机构监管金融机构的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和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举措。
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积聚,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和规定来监督金融机构的运作和业务行为。
本文将介绍金融机构监管的重要性、监管机构的职责以及监管措施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机构监管的重要性金融机构扮演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资金流动的重要角色,但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金融风险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金融机构监管的重要性在于:1.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金融机构监管能够帮助发现和预防金融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监管机构能够制定准则和政策,规范金融机构的运作和业务行为。
2. 保护投资者权益:金融机构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准确和透明的信息,防止欺诈行为和不当交易的发生。
这有助于维护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3. 防范金融犯罪:金融机构监管有助于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例如洗钱和金融诈骗。
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并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审计。
二、监管机构的职责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由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监管机构的职责包括:1. 许可与注册:监管机构负责批准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运营。
他们会审查金融机构的经营计划、资本充足性和风险管理能力等,并根据规定的条件给予许可或注册。
2. 监督与检查:监管机构会定期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他们遵守监管政策和规定。
他们会审查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业务行为和内部控制等,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3. 规则与准则:监管机构制定和发布金融机构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准则。
这些规则和准则包括资本充足要求、风险管理要求、信息披露要求等,旨在保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4. 处罚与制裁:监管机构有权对违反监管要求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和制裁。
他们可以对违规机构进行罚款、吊销许可证、禁止从事特定业务等,以维护市场纪律和公共利益。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这些机构因其规模、复杂性和关联性,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一)识别方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基于机构规模、复杂性、关联性和可替代性的综合评估法;基于风险溢出效应的模型分析法;以及基于监管机构判断的定性分析法。
(二)识别流程识别流程主要包括:确定评估对象、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制定评估标准、确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等步骤。
三、影响因素分析(一)机构规模与复杂性机构规模和复杂性是影响其系统重要性的关键因素。
大型金融机构因其庞大的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机构业务的复杂性也会增加其系统重要性。
例如,涉及多种金融产品和市场的机构,其业务复杂度较高,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二)关联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也是影响其系统重要性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和风险传递会增加其相互依赖性,一旦某个机构出现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也会影响其系统重要性。
例如,与关键产业紧密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实体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稳定与否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三)风险管理水平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也是影响其系统重要性不可忽视的因素。
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机构能够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降低风险溢出效应,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因此,这些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反之,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机构容易成为风险源,增加其系统重要性。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及规则的构建【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模式;风险防范;监管主体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公司。
由于它们的规模、市场重要性和全球关联性,其陷入困境或倒闭将会导致全球金融系统出现严重混乱,造成重大不利经济影响,金融稳定委员会将这类金融机构定义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判断某一金融机构是否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标准主要有四个:1.该金融机构的规模,主要根据其资产进行判断;2.复杂度,用于衡量机构的整体复杂性,包括金融产品、自营业务等;3.关联性,用于衡量该金融机构破产而致使其他相关机构破产的风险;4.可替代性,是指金融机构倒闭之后,其他金融机构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相同或至少是相似的服务。
2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监管模式2.1 美国模式美国颁布了《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这一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新法案旨在加强对大型、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该法案把监管触角伸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以通过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监管来清除产生危机的各种系统性风险。
如何有效的防范系统风险,破解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难题,同时避免金融危机再度发生,是新法案着力关注的焦点。
新法案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由原来的分散性监管模式转变为集中监管模式,目的在于降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根据新法案,美国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由联邦金融监管机构组成,其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
美国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的监管模式也较好地适应美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2 欧盟模式欧洲议会于2010年通过了金融监管新法案,对欧洲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
欧盟通过建立四个新的机构,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对欧洲的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宏观层面的监管由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负责,对整个欧盟金融体系进行审慎监管。
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文献综述
摘要:在本轮国际经济危机之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引起了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视。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部分金融机构表现出明显的“大而不能倒”特征。
由此产生明显的负外部效应和道德风险,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倒闭带来的负外部性、减少纳税人负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解释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随后阐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标准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总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而不倒”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宏观审慎
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虽然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后首次提出,但其实质上却是金融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那就是“大而不能倒”问题,只不过这次金融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问题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较危机之前都大大加深。
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前它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大规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危机之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有所扩展。
毛奉君(2011)认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应指的是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它的范围应该从银行类金融机构扩展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政府特许企业(GSE)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齐数天认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是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承担关键功能,其倒闭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损害,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金融机构。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等机构的定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于自身规模、复杂性、系统性关联等原因,一旦无序倒闭将会对更大范围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运行造成显著破坏的金融机构。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
目前来说,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数评估方法是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从规模(size)、关联度(interconnectedness)和可替代性(substitubility)三个方面衡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一)指标法
考虑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影响,必须首先评估哪些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便于先后对其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
边卫红(2011)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规模状况、可替代性、相互关联性、杠杆率、流动性与期限错配的风险、复杂性等关键指标来界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齐树天(2011)根据今年7 月19日巴塞尔委员会(BCBS)发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和附加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征求意见稿)》,评估方法主要从全球活跃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等五个方面评估单体银行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金融稳定理事会(BCBS)、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性机构认为,衡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标准,一是规模,二是系统重要性,三是关联性和复杂程度。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组(MPG)向巴塞尔委员会提交了G-SIFIs的评估方法论和全球前70家大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排序结
果。
该方法论主要基于指标分析:一是标杆指标,二是补充性指标(包括可替代性补充指标,关联性补充指标,全球性业务补充指标)。
针对MPG根据标杆指标计算的前70家银行系统重要性排序结果,许多国家都认为,由于存在严重数据缺失,排序结果不尽合理,考虑
各国监管当局判断因素后,相当一部分银行不应被视为G-SIFIs。
(二)模型法
鉴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的一些指标,模型和统计分析工具也被应用于对系统重要性的评估之中,常见的矩阵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
矩阵法假定银行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一家银行的倒闭必然给其他银行带来流动性冲击,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
出网络分析法,认为交易中心是银行间市场的基础和风险传染的渠道,通过识别不同银行类型的网络结构,模拟测算系统性风险的传染。
比如Networking Analysis,CoVaR,PAO (Segoviano & Goodhart,2009),SII&VI(Chen Zhou,2010)& PA&CA&BA (Mathias Drehmann,Nikola Tarashev,2011)。
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所带的来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那些那些发生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将会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
由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系统性风险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毛奉君认为,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角度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所带来系统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道德风险进一步加剧,使得那些可以称为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更加冒着高风险从事经营活动。
阻碍金融体系公平竞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融资等方面具备的优势不利于整个行业公平竞争。
以及推动市场结构过度集中风险,其中一个节点的动荡可以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触发整个金融体系网络的动荡。
四、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庞大复杂、分歧较多。
目前围绕着“大而不倒”是学界和监管当局争论的热点问题。
(一)国际
Nourie lRoubini( 2009) 认为应考虑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同风险投资银行业
务进行分割, 重新启用修订后的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案。
便于政府在存款机构和投资银行之间建立新的防火墙, 系统性危机来源于存款性机构。
存款机构应该得到最后贷款人支持和存款保险, 投资银行家天生具有逃避监管的本领。
它们应该受制于破产接管程序。
SEC 高级政策顾问Rick Bookstaber( 2010)认为, 如果我们想遏制风险、避免大而不倒的矛盾冲突、减少政策不透明度、信息不对称和复杂性等诸多问题。
必须从规模和业务范围上限制住大型银行。
将其划分为更小的银行可防止上述事件的发生。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John Gapper( 2009)认为。
一种更加有效率的拆分是划分为零售银行、投资银行和包含私人股本与对冲基金等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
Eugene Fama( 2010)认为, 防止“大而不倒”的惟一方法是大规模提高资本金要求。
资本充足率的理想状态是40~ 50% 。
巴塞尔协议Ⅲ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了将风险敏感性的资本要求和非风险敏感性杠杆率要求相结合、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相结合、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下设的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组( 2010)认为,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方面有两种政策选项:一是根据衡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指数或分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征收资本和流动性方面的超额要求;二是利用
非现场检测和现场检查等手段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二)国内
王信,周晴认为,解决“大而不倒”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资本金、流动性管理、对手方风险管理等方面着手。
刘福寿认为,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问题,需要建立起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一整套措施,包括事前加强风险预警,危机时降低风险扩散和蔓延的处理措施以及危机后的处置机制。
潘林伟,吴娅玲认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带来的系统风险,应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以提高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奉君.系统性金融机构监管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1(9)
[2]齐数天.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中国银行业的挑战与机遇.金融会计.2011(11)
[3]边卫红.美国金融监管新法律及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思考. 金融前沿2011(2).
[4]Claessens, Stijn, G iov ann i DellA riccia and LucLaeven, 2010. “Less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MF Working Paper.WP /10 /44.
[5] Volcker, Paul 2010.“ How to Reform Our Financial System.”New York Times.
[6]王信,周晴.“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0(6)
[7]刘福寿.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进展及其思考.银行家论坛.2011
[8] 潘林伟,吴娅玲.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监管.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