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人生不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
- 格式:docx
- 大小:22.21 KB
- 文档页数:7
柳宗元大起大落的故事 导语:柳宗元 是我国唐朝著名文学 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 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鲜为人知的是,他的祖辈曾是皇亲国戚,而 他本人则是曾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
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祖辈曾是皇亲国戚 柳宗元出身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氏。
唐朝人喜欢说自己先世出于高门, 许多是不能相信的,但柳宗元的家族却是货真价实的门阀贵族。
北朝时期,黄河 以东地区的柳氏,就与薛氏、裴氏一起,并称“河东三著姓”。
唐朝立国后,柳 氏也被皇室倚重。
唐高宗李治一朝(公元 649 年—683 年),柳家光在尚书省(相 当于国务院)同时做官的就达 20 多人,权倾一时。
但也就是在高宗时期,柳家开始走向衰败。
当时,柳宗元的高伯祖(与柳宗 元之高祖子夏为兄弟),高宗第一任皇后王皇后是高宗宰相的外甥女。
后宫斗争 中,王皇后败于武则天,柳宰相也受到牵连,先是被贬,后来干脆被诛杀。
武则 天上台主政后,打击旧姓,柳氏从皇亲国戚降为普通人,仅剩下良好的家风不绝 如缕。
柳宗元的老朋友韩愈,说柳宗元正直、真诚,不计利害,为理想奋不顾身。
柳宗元的这种品性正遗传自他的父亲柳镇。
柳镇曾在晋州(今山西省境内)做官, 他的上司是个粗暴而嗜杀的武夫, 官府里的人都不敢得罪他。
看到无辜受刑的人 快要***时,只有柳镇会去据理力争,甚至亲身为无辜者抵挡鞭笞棍棒,即使上 司暴怒也毫不退避。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也出身世家,通晓诗书,文采不凡。
柳宗元 4 岁时,父亲 孤身在外,卢氏带着孩子们暂住长安西郊乡下。
家中没有书籍,她就背诵口授。
稍大一些,柳宗元开始跟着在外地做官的父亲游历,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文 采。
十一二岁时, 他随父亲在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李兼的幕府中生活了 一段时期。
李兼幕府中人才很多,像当时著名的文人权德舆、杨凭都在其中。
柳 宗元在父辈的圈子里,已经受到瞩目,被看成是“童子有奇名”者,杨凭还将 9 岁的女儿许配给他。
柳宗元乐观的诗柳宗元,元朝末期重要的文豪,他以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性格为自己添加了宝贵的荣誉。
柳宗元曾说:“人生能得几回悲欢,不如以欢乐最后收。
”“尽管林泉不复,但常伴随着山水。
”这是柳宗元人生哲学的最佳写照。
他乐观,淡定,安静,耐心,谦虚,坚强,勇敢,敬畏,感恩,珍惜。
柳宗元乐观的诗,诠释了他乐观的态度,乐观的诗有不少,比如《春思》,“天涯若比邻,夜半鸳鸯同行。
”这是柳宗元写的一首短诗,其中包含着他乐观的思想,即即使距离遥远,但仍然可以彼此心连心。
柳宗元也写了一首《旅行者的思念》,“千里虚无缥缈旅,不见孤舟空归程。
思量如何把悲思,唤起抚了面芳草。
”这首诗体现了柳宗元对游子们心中悲思的深切关注。
此外,柳宗元还写了《秋思》和《野望》,“空林萧萧下,山回路转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诉说了柳宗元的乐观思想,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个乐观的态度可以看破时时事事的老生常谈,洞察客观实际,放眼看明天,十分重要。
柳宗元乐观的态度,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他不断晃动乐观的风帆,使之在他的文学中激起无限的涟漪,影响着之后千百年,无论是积极乐观者还是悲观消极者,都会受到柳宗元乐观的气息。
柳宗元乐观的诗歌,就像一首首鲜花,怡然在他的心田中开放,枝叶繁茂,芳香浩渺,随着他的诗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柳宗元的乐观之诗,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启发着我们要懂得乐观,乐观的诗歌可以在最悲伤的时刻拯救我们,使我们抛开沮丧,勇敢地面对人生,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柳宗元自己也表现出了一种乐观的力量,他用他的乐观之诗撩拨着人们的心灵,让蓝天白云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使此刻的悲伤,也能变成欢乐。
柳宗元生平经历100字篇一嘿,咱来说说柳宗元。
柳宗元这人啊,可老有才了。
他出生在官宦之家,打小就受到良好教育。
他年轻的时候可积极参与政治了呢。
有一次啊,他参加一个文人聚会,大家都在那高谈阔论,他就静静地听着,等他一开口,那观点独特又犀利。
他一心想改革,跟着王叔文搞革新,可惜革新失败了。
然后他就被贬到永州那偏远的地方。
在永州啊,他的日子可不好过。
住的地方又破又小,周围荒草丛生。
他出去溜达的时候,看到那小溪流啊,就想起自己的遭遇,不过他也没灰心,还写了好多文章呢,像《永州八记》,把永州的山水写得可美了。
这就是柳宗元的一些事儿啦。
篇二哟,来唠唠柳宗元。
柳宗元出生的家庭环境不错,从小就有读书的条件。
他年轻时候胸怀大志啊。
记得有一回,他去京城参加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那里面,他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在炫耀自己的才学,有的在互相吹捧。
他可不一样,他就是想做点实事。
后来参与革新,结果失败了,被打发到永州。
在永州的时候,他住的房子感觉随时都会倒似的。
有天晚上,下大雨,屋里到处漏雨,他只能拿着盆子到处接水,一边接还一边苦笑,可就算这样,他还是在永州的山水间寻找慰藉,写出很多流传千古的好文章,柳宗元的一生也是充满坎坷和传奇色彩呢。
篇三嗨呀,说说柳宗元的生平呗。
柳宗元啊,家庭出身挺好,打小儿就接触各种书籍学问。
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
有这么一件事,他和朋友们出去游玩,看到一片美景,朋友们都只是在那玩闹,他却陷入沉思,想着怎么能把这美景里蕴含的道理和治国理政联系起来。
后来革新失败被贬到永州。
在永州的日子那叫一个苦。
他去山上的时候,看到那些破旧的庙宇,就像看到自己一样,有点破败。
不过他没被打倒,他就在永州观察山水,感受自然,还和当地的百姓聊天,把这些经历都写进文章里,他的一生就是这么起起落落的,还挺让人感慨的呢。
第1课小石城山记当帝王将相浓缩成墨迹,干瘪地居于书橱一隅;当金碧辉煌化为砾土,卑微地栖居于人们脚下;唯有你——柳宗元,无论命运起伏跌宕,生活悲喜无常,你的文字,依旧是那么鲜艳明亮。
跨越历史的迷雾,拂去时光的尘埃,经久不衰。
宦海浮沉,你独具慧眼,你的笔尖沧桑之感,怜惜之情。
第一次与小石城相遇,你便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幽思。
小石城幽美却偏僻荒凉,你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
有时,人与自然总是那么容易相融,心心相通。
人在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在人的思维中得到升华。
就让我们跟随着柳宗元的贬官之旅,去荒蛮远僻的永州,领略小石城的山行埤堄,水生动然;去荒蛮远僻的永州,感受失意者柳宗元的不戚贫贱,宠辱不惊。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作品集有《河东先生集》;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游记系列有《永州八记》,它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作者在作品中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用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背景资料柳宗元曾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变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到达永州后,为排遣胸中郁闷,他多数时间游山玩水,探幽访奇。
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首,共写了八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即812年。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一、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前导言:柳宗元少年成名才华出众,可是就在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一场政治打击却向他猛烈袭来,面对这场异常猛烈的打击,柳宗元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部登空》,敬请关注。
画外音: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少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平步青云,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关键时刻,他却遭到一场异常猛烈的政治打击。
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一集《一步登天还是一步登空》。
康震: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好诗,大家都知道是谁写的吧?唐代著名的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
我问你,读这个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派清凉世界。
感觉到非常地清静,非常地清凉,非常地超然独立,万籁俱寂,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踪影。
在那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小舟。
在那孤独的小舟上,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渔翁,正在那儿垂钓,他想钓什么,钓鱼吗?不知道。
所以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首先是一种意境,意境特别好,就二十个字,意境全出,非常地优美,所以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知道,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成年人了。
但是我要再问一句,就是柳宗元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你能回答我吗?可能你就未必能回答上来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柳宗元喜欢清静,他喜欢一个人待着,不让人打扰。
你说我还知道,柳宗元内心里边,觉得自己的人格冰清玉洁,不想跟这个污浊的凡世有什么瓜葛,所以写这首诗以表心迹。
你还可能说,柳宗元心里有事,特别烦,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所以写了这首《江雪》。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观后感篇一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观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看了关于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一些资料,这感触啊,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说起柳宗元,也许你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些流传千古的文章。
但对我来说,真正触动我的,是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我的那份执着。
他的人生道路,那叫一个坎坷!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这要是搁我身上,可能早就崩溃了,“臣妾做不到啊”!可柳宗元呢?他愣是在那种艰苦的环境里,还能写出那么多深刻的文字。
就说他的《小石潭记》吧,那描绘的景色,简直绝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你瞧瞧,这写得多生动,好像那些鱼儿就在我眼前游来游去似的。
我就在想,他当时得多寂寞,才能把注意力全放在这些小鱼身上啊。
也许,他是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这一草一木、一鱼一石之中了?不过,我又在琢磨,他这样的大才子,明明心怀天下,却被困在小地方,难道不会觉得憋屈吗?可能会吧,但他又能怎样呢?只能借景抒情,发发心中的牢骚。
我觉得吧,柳宗元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这一路,哪能总是一帆风顺呢?遇到困难的时候,像他那样坚持住,说不定哪天就柳暗花明了呢!你说是不是?篇二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观后感哎呀妈呀,柳宗元,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一开始了解他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哥们儿也太倒霉了吧!好好的官当着,突然就被贬了,这心里得多难受啊。
可他倒好,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逆境中还能写出那么多牛掰的文章,我真的服了!他写的那些东西,像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得多孤独、多冷清的画面啊!难道他当时就觉得自己像这天地间唯一的存在?也许是吧,可这也太惨了点儿。
不过话说回来,他能把这种孤独和凄凉写得这么传神,这才华,杠杠的!我就好奇了,他是怎么做到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脑子还能这么灵光,文思还能这么泉涌的?再看看我们现在,有点小挫折就哭天喊地的,跟柳宗元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太脆弱了?我觉得可能是。
但又一想,现在的生活和他那会儿能一样吗?现在条件多好啊,可我们为啥还不如人家坚强呢?柳宗元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怂了。
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坚强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坚强》哎呀,咱就说成长这事儿吧,那可真是不容易啊!谁没在挫折里打过滚,在失败里摔过跤啊。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那可真是紧张得要死。
上台前,我觉得自己的腿都不是自己的了,直哆嗦。
结果呢,上去就忘词儿了,哎呀妈呀,那场面,尴尬得我都能用脚指头抠出三室一厅了!这算不算是一种超级大的失败呀?当时我就想,完了完了,这下丢人丢大发了。
可是后来我一想,这算啥呀!谁还没有个失误的时候啊。
也许这次失败就是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呢,可能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从那以后,我就拼命练习演讲,我就不信我搞不定它!成长的路上不就是这样嘛,充满了各种挫折和失败。
有时候会觉得,哎呀,咋这么难呢,我是不是不行啊。
但咱得坚强啊,不能被这点小事儿就给打倒了。
就像那句话说的,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咱再说说学习上的事儿,考试没考好那不是常有的事儿嘛。
我觉得吧,一次没考好也不能说明啥,难道就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啦?那多傻呀!虽然有时候心里也会难受,会沮丧,但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呀。
挫折和失败就像生活给我们的小怪兽,我们得打败它们,才能变得更强大。
我可能说得也不一定全对,但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呀。
嘿嘿,成长嘛,就是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又让人不得不去面对。
大家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呀?示例范文第二篇:《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坚强》哎呀,咱今儿就来说说挫折和失败这俩玩意儿。
你说人生这一路上,谁还没碰到过点挫折,经历过几次失败啊。
就像我,以前考试考砸了,那心情,简直低落到谷底,感觉天都要塌了似的。
我当时就想,完了完了,我这以后可咋办呀!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挫折啊?也许是吧。
但是呢,咱也不能就这么被打倒了呀,对吧?我觉得咱得从这些挫折失败里找点啥出来,就像从石头里找金子似的。
咱得成长啊,得坚强啊!不然以后还怎么在这世上混呢,是不是这个理儿?我记得有一次参加比赛,我那是信心满满啊,觉得自己肯定能行。
柳宗元的人生感悟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一生经历了世事沧桑,历经艰险,有着深刻的人生感悟。
柳宗元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小便接受了优秀的教育。
他深知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因此他时刻保持着谦虚和淡泊的心态,认为追求名利是徒劳无功的。
柳宗元深信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他认为,只有恶劣的环境和恶劣的人际关系才会使人变得不好。
他主张以德治国,以仁爱待人,反对暴力和残忍。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或社会价值观而做出妥协。
柳宗元经历了政治风云,曾经历过得罪权贵而被贬谪的经历,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探索和追求。
他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持着正义和良知,不要轻易屈从于权力和金钱的诱惑。
柳宗元的人生感悟可以概括为:谦虚淡泊、以德治国、仁爱待人、崇尚理想和信仰、不屈服于权力和金钱的诱惑。
这些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 1 -。
才华横溢的柳宗元,前半生过得风生水起,后半生颠沛流离享有盛誉和接受众多称赞的柳宗元。
首先得从他的身家说起,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母亲氏族世代为官,父亲也是个廉洁正直的官儿,从小受到艺术和文学熏陶的他,在幼年时就对文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年少时的柳宗元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考试,并且成功做官。
刚进入仕途的他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个小小的秘书,在各种收藏文物与典献中学东西。
这让柳宗元能对当时的民众生活以及统治者政治格局有更深的理解。
柳宗元主张政治改革,他的哲学思想大多用于政治革新,这与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相融合的。
他喜欢用哲学思想反映当时的政治格局,所以在那期间写了很多的作品。
而后柳宗元随父出任游访时,父亲给予了他较大帮助。
在此过程中,由于他擅长人际交往,所以广泛交友,有着一群朋友,他也因为自己的真诚善良也走到了他们的心中。
在父亲身边的他学到了为人处事准则。
柳宗元在其位时,对地方百姓不仅在知识传播上有贡献,更是改变了他们旧的想法。
首先他上任后没多久,就为百姓创立了学堂,希望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
在他管辖范围内他廉政爱民,反对地方迷信,大力推崇医学。
他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底层劳动者的方法,认为他们在沦为杂役之后,还可以争取一定的钱,直到为自己赎身,这一举动得到民心,值得一说的还有他带领村民接连凿井,为人民谋得了福祉,他还鼓励百姓多多种树,自食其力。
由于柳宗元才华横溢,因此太多的诗人和词人给予了他极大的肯定。
就比如苏轼曾毫不吝啬的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欧阳修也对他的成就称赞连连。
柳宗元擅长写散文,据说当时和韩愈在文坛享有盛誉,他们所发起的活动也是对文章前所未有的改革,主张给文章鲜活的灵魂,注重以情动人,以问习道。
二人的大力推广为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很喜欢写语言人物传记,当时的他写了很多的诗文。
他写的《永州八纪》在当时颇负盛名,其中包括了很多的人物故事,比如《童区寄传》说的是区寄反抗恶势力。
综合素质座右铭1.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就像那深山里的野花,无人知晓的时候,它只是默默生长。
可一旦被人发现,人们惊叹于它的美,它的美才真正在大家心中显现。
我呀,觉得自己也是这样,可能我有自己的闪光点,但是得在别人面前展现出来,才能让这闪光点更亮。
2. 我记得柳宗元有句话,“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写文章就跟做人一样。
好比一个商人,如果他的心不诚,卖的东西都是假货,那他的生意肯定做不长久。
咱做人要是不真诚,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打动人。
所以我告诉自己,不管干啥,真诚是第一位的。
3. 柳宗元曾言,“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生活就像坐过山车,起起落落的。
今天你可能中了彩票,高兴得不行,明天可能就丢了工作,垂头丧气。
这时候咋办呢?就像柳宗元说的,要接受这种变化。
我就常常想,这变化说不定也是一种机遇呢。
4.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柳宗元这话,我觉得特别在理。
就像一个足球队,教练得把每个球员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前锋就负责进球,后卫就好好防守。
要是乱了套,这球队肯定踢不好。
在生活里也是,让每个人都干自己擅长的事,大家都能安居乐业。
5. 柳宗元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嘿,我就想啊,那些只追求当官,却没有品德的人,就像没有根基的大楼,风一吹就倒。
我可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觉得德行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我只是个小老百姓,只要品德高尚,就比那些没品的大官强多了。
6.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这就跟学生时代似的。
有的同学成绩好,老师总表扬,就容易被其他同学嫉妒,背后说坏话。
可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偶尔表现好一次,大家都夸。
我就明白,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心里得有杆秤,要做个真正的君子。
7. 柳宗元讲“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这就好比做菜,食材是好的,可如果没有调料,做出来的菜就寡淡无味。
说话写文章也是,有内容还得有文采。
柳宗元人生不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01我年轻时,也曾风光过。
我们柳家是河东的名门望族,所以,人送外号“柳河东”。
然而,光家世好,不足为奇。
君不见,朱雀大街上天天有鲜衣怒马的阔少爷驰骋而过。
但我跟他们不一样。
我不仅家世好,还特别有才!13岁那年,朝廷平定了李怀光叛乱。
崔中丞想向朝廷上表祝贺,找我代笔。
刚好那阵子,我缺零花钱,便一口答应了。
万万没想到,我这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竟然得到了圣上的点赞。
我一时名声大噪,成了家喻户晓的神童。
零花钱有了,名气也有了。
所谓“名利双收”,不过如此吧。
21岁那年,我考中了进士,相当难得。
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意思是,30岁考上明经,已算晚矣;50岁考中进士,犹未迟也。
比我早生一年的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然后喜滋滋地晒朋友圈: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也太沉不住气了,不过,比孟郊强些。
孟郊46岁考中进士,居然租了辆车,在京城玩起了漂移。
就这么漂来漂去,顺便造了个新词——京漂;写出了刷屏金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居易27,孟郊46,而我21岁考中进士。
我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俩一样嗨呢?并没有。
考中了,我不觉得有多光荣;考不上,也没有淡淡的忧伤。
因为考取功名,对于我这样胸怀远大的人,有什么裨益呢?(得之不加荣,丧之不加忧,苟成其名,与远大者何补焉!)26岁时,我担任了第一个官职——集贤殿书院正字,也即皇家图书馆管理员。
要知道,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前途可大可小。
做大了,前途无量。
或许是这个原因,很多大咖都主动跟我交朋友。
比如前面说到的白居易,以及和白居易同一年出生的刘禹锡。
刘禹锡是才子,写的诗动辄10万+,圈内人都管他叫“诗豪”。
再比如韩愈。
我、刘禹锡和韩愈经常喝酒唱和,不醉不罢休。
如果说李白、杜甫、高适是“盛唐铁三角”,那么,我们仨就是“中唐铁三角”了!还比如韦执谊。
韦执谊有个族兄,这族兄又有个女儿叫韦丛,后来嫁给了元稹。
没有韦丛,就没有元稹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结识的所有大佬朋友中,咖位最高的是王叔文。
王叔文是宰相?Oh,no!王叔文的职位是棋待诏,工作是陪唐德宗下棋。
就这么个类似老板司机的职位,我为啥说咖位最高呢?因为王叔文还兼职太子侍读,专门辅导太子李诵功课。
太子李诵将来登基即位,王叔文就是帝王师啊!当然,我不是那种势利小人。
我愿意结交王叔文,还有别的原因——他是个好人。
王叔文经常给太子李诵叙述民间疾苦(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
太子李诵即使深居东宫,也耳闻窗外事。
在王叔文的谆谆教导下,想必太子将来会成为一个好皇帝!02太子李诵也确实成了一个好皇帝。
公元805年,李诵登基即位,是为唐顺宗。
唐顺宗甫一继位,就开始革除弊政。
先说当时存在哪些弊政吧。
一是藩镇割据。
史载“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天子熟视,不知所为”。
节度使们各自盘踞N个州,而面对这种局势,皇帝也只能干瞪眼。
再多看几眼,节度使就要恐吓“你瞅啥”了。
弄不好,又是一场安史之乱。
二是宦官专权的苗头已经出现。
宦官嚣张到什么地步呢?可以废皇帝,甚至弑君,简直比董卓还董卓。
(废顺宗,立宪宗,有宦官从中作祟。
)三是其他弊政。
比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所讽刺的“宫市问题”;白居易还写过一首《杜陵叟》,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笔锋直指苛捐杂税。
革新派,就是在这种情势下登场的。
我、刘禹锡和韦执谊,成了革新派的主力。
而革新派的头头,正是王叔文。
我们颁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反响不错,“人情大悦”,“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老百姓是高兴了,守旧派却很不爽。
因为某些革新措施,触犯了守旧派的既得利益。
好在我们有唐顺宗这么硬的后台,守旧派也不敢怎样。
然而,我们的后台突然倒了,因为唐顺宗中风病倒了。
那些宦官趁机逼迫唐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
李纯上位,是为唐宪宗。
从某种程度上说,宦官有扶立之功,所以,唐宪宗自然亲近宦官。
我们这些前朝旧臣,因为当初没有拥戴唐宪宗,遭到了打压。
先是王叔文、王伾(pī)被贬,然后我和刘禹锡等八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03革新派当中,我罪行最严重(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被贬到永州任司马员外置同正员。
永州司马,也算个官了,只不过属于编制外(员外置),没有实权。
不过,身为罪臣,我本就不指望朝廷给予权力(俟罪非真吏)。
真正让人寒心的是,朝廷不给实权也罢,连职工宿舍都不给安排。
那个大雪纷飞的寒冬,当我带着67岁的老母亲,一路颠沛到了永州,却发现连职工宿舍都没有,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晚上睡哪呢?只好借住在一座叫龙兴寺的破庙里。
刚搬进去的时候,中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野鸟把这儿当成了游乐场。
(戏凫鹳乎中庭兮,蒹葭生于堂筵)好在龙兴寺居高临下,可以开窗放入大江来,可以门泊山谷众林麓。
龙兴寺破是破了点,但好歹面朝大江啊!想到这,我心中又有了小确幸。
04永州是用来流放罪人的地方,环境恶劣,蝮蛇、马蜂横行野外,水中游荡着毒虫。
(涉野有蝮虺大蜂……近水则畏射工沙虱)所以,每当朋友读到我写的山水游记时,总误认为永州是苏杭那样的好地方。
毕竟,我笔下“水尤清冽”的小石潭、“萦青缭白”的西山、“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的钴鉧潭……实在让人无法跟流放之地产生联系!我除了写山水游记,还写一些讽刺文章,比如《捕蛇者说》。
刚才也提到,永州野外有蝮蛇横行。
永州当地有一种异蛇,毒性强烈,无论草木还是人类,接触它都得挂。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而,这种异蛇晒干后,却是种名贵药材。
农民只要交纳两条蛇干,就可以抵充一年的赋税。
所以,很多农民冒死捕蛇。
我写这篇文章,是想通过描述农民“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的生活惨状,来讽刺“赋役苛于蛇”。
此外,还有那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上人鸟声俱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只有一点黑。
那是独钓江上、披蓑戴笠的渔翁。
渔翁被大雪封杀,找不到一个同类;我则被朝廷封杀,寻不到一线转机。
05公元814年,我被贬永州的第10个年头,转机出现了。
当初被贬时,唐宪宗曾放出狠话:“即便朕大赦天下,你们也不在被考虑之列!”(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包括恨。
十年过去了,唐宪宗也没那么恨我们了,于是将这些被贬的官员征召回朝。
接到朝廷的诏书,甭提我有多高兴了,堪比苏武凯旋归汉的心情。
回长安的路上,我骑在马上,总怀疑这只是一场梦。
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
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
途径汨罗江时,我又作诗一首: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当年被贬永州时,我就没像屈原那样绝望,因为我坚信,自己迟早会再被朝廷起用。
希望汨罗江的春风助我乘风破浪,及早回到长安,效力朝廷。
06暮春三月,草长莺飞。
长安玄都观,桃花始盛开。
刘禹锡诗兴大发,吟了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倒霉的是,刘禹锡的这首诗,被小人举报了。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的一千多株桃树,想必都是在我刘禹锡离开之后混进来的吧!刘禹锡分明是说:我不做大哥好多年,才让你们有机会出头。
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这首诗被曲解成这个意思后,很快引发众怒,好像触动了弓弩的扳机一样,各种诋毁一时间纷纷冲刘禹锡来。
(一坐飞语,如冲骇机)明摆着是一出文字狱,然而,唐宪宗居然信。
唐宪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们再度被贬。
第二次被贬,刘禹锡最惨,被贬为播州刺史。
播州,古称“夜郎”(即夜郎自大那个夜郎国所在地),妥妥的不毛之地。
我眼前一黑,想到了当年母亲病倒在永州的伤心事。
而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若去了播州,恐怕也捱不过吧!这次,朝廷把我贬到柳州。
柳州虽然僻远,但比播州好些。
于是,我上书朝廷,表示愿用自己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
虽然柳州仅比播州多一点点好处,聊胜于无吧!唐宪宗没同意,不过,刘禹锡被另派到了连州。
想来,唐宪宗是动了恻隐之心,但又不愿让别人觉得是听取了我一介罪臣的建议。
韩愈听说这事后,发微博@我:呜呼!士穷乃见节义!07在永州蛰伏了十多年,却等来了第二次贬谪。
我和刘禹锡顺路,就一道走。
走到湖南衡阳,终须告别了。
不知为何,我突然预感到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心中涌起一股男儿落泪的伤悲。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我到柳州以后,心中郁结,难以言说,苦闷到写一首诗,都得同时@4位好兄弟了。
仿佛多一个好兄弟倾听,我心中苦闷就减少一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题中的“漳汀封连”代指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他们分别被贬到这4个州做官。
)08差不多在这时候,白居易出事情了。
是这样,藩镇派人刺杀了主战的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身为左赞善大夫,本职工作应该是多陪陪太子。
然而,白居易毕竟是白居易,是那个敢写《长恨歌》讽刺唐明皇的白居易。
白居易率先进谏,大胆地提出“削藩镇,为武元衡报仇”。
主和派担心惹恼了藩镇,便借口白居易越职奏事。
白居易遂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谪居江州期间,写出了一篇现象级爆文《琵琶行》。
《琵琶行》中有句诗,刚好道出了,我一直以来想对白居易、刘禹锡等难兄难弟说的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