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内在的神性-国际开悟灵性导师Revato
- 格式:pdf
- 大小:443.49 KB
- 文档页数:12
深入灵性的探索灵性,是指人们对于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与感悟。
在这个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灵性的追求逐渐被忽视或者误解。
然而,对于那些深入探索灵性的人来说,灵性可以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灵性的内涵,包括宗教、哲学、心理学和科学等方面的视角。
一、宗教与灵性宗教作为人类信仰与寻求超越世俗的一种方式,与灵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宗教通过各自的信仰体系和仪式,引导人们去探索和体验灵性的存在。
例如基督教强调与神的合一,佛教则提倡静心与内观,印度教注重修身养性等。
通过宗教,人们可以找到一种超越物质生活的存在感,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二、哲学视角下的灵性哲学是对于人生、世界和意义的探讨与思考,也是灵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哲学通过思辩与推理,进一步剖析灵性的内在本质。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心灵中存在着真善美的理念,只有通过觉醒和追求,人们才能够拥有真正的灵性。
伊洛奎思的存在哲学则指出,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存在感来发现灵性的价值。
哲学的思辩与深思让我们对灵性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知。
三、心理学角度下的灵性心理学从人类内心的层面来研究和解释灵性。
心理学家认为,灵性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通过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关注当下的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探索自我意识和灵性层面。
正念和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关注内心的声音和存在感。
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实践和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灵性的内在世界。
四、科学视角下的灵性灵性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逐渐得到科学研究的关注。
科学家试图通过实证和观察来解释和理解灵性现象。
例如,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冥想和祷告等灵性实践对大脑的活动和结构有积极的影响。
量子物理学的理论也涉及到灵性问题的探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为灵性提供了一种解释。
科学的透视让我们对灵性有了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认知。
综上所述,灵性的探索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进行,宗教、哲学、心理学和科学等各领域都提供了对于灵性的认知与理解。
让性灵之美打开经验与内心
性灵之美,指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它不仅仅是外在身体的美,更
是由内而外的一种美感。
而这种美感可以通过一些内在的方法去打开,让我们从而感知更
深刻的内心经验。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内心,观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需要一定的冥想和内心沉淀的
练习。
在静谧和内心平静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放松身体、
切断外界的干扰。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思维,畅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并且寻找那些美妙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正念和觉知。
这是指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关注自
己的呼吸、心灵感知、情感状态等。
通过觉知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自己
的内心状态,从而发现内在的美丽与美好。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觉知和正念,就可以更好地化解这些负面情绪,从而感受到自己内
在的平静与美丽。
最后,通过调整心态,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内在的美。
我们常常会被外在条件所影响,常常会因为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而沮丧、担忧和恐惧。
但如果我们能够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在平静和美丽。
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
去面对每一个挑战,从而让自己更加充实、更加美丽。
总之,性灵之美是一个内在的美,它需要通过一些内在的方法去打开。
我们需要在沉
淀和静谧的基础上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通过觉知和正念保持内心平静和美丽,同时用
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从而让自己更加充实和美丽。
第五章扬升的新意识大多数古代的宗教和灵性传统都有一个共同的洞见:我们人类心智的正常状态,被一个基本的瑕疵给破坏了。
然而,如果我们从这个洞见来看人类状态的本质(我们可以称它为坏消息),就会升起第二个洞见(好消息):人类意识可能会有彻底转化的机会。
在印度教的教导中(有时在佛教中也是),这个转化被称为“开悟”。
在耶稣的教诲中,它是“救赎”,在佛教中,它是“了苦”。
“解脱”和“觉醒”也是其他常用来形容这个转化的词汇。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倒还不是艺术、科学或科技的成果,而是能认识到自身的功能失调与疯狂。
在遥远的过去,已经有少数几个人能够这样认识到了。
2600年前的印度,有一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人,他可能是第一个完全看清楚人类功能失调的人。
后来,他被授予“佛陀”的尊号。
佛陀的意思就是“觉醒者”。
大约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一位在人类之中较早觉醒的老师,他的名字是老子。
他留下了一本有关他教导的著作《道德经》,这本书是有史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灵性书籍之一。
当然,当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疯狂时,就已经是迈向神智清醒以及疗愈和超越(transcendence)的开始了。
一个新的意识向度(dimension)已经开始在地球上显现,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短暂的绽放。
这些稀有的觉醒者,那个时候就和他们同时代的人开始谈论这些东西。
他们谈到罪,谈到受苦和幻相。
他们说:“看看你是如何生活的,看看你在做些什么,还有你创造出的痛苦。
”然后他们会指出从“正常”人类存在的集体梦魇中苏醒的可能,他们指引了一条明路。
当时,虽然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这些大师却还是人类觉醒的过程当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可避免的,他们大部分都被同时代的人误解,甚至后世也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们。
虽然他们的教导既简单又有力,而且有些还是他们弟子记录下来的,但还是经常被扭曲和误解。
几百年来,很多和原来教导毫无关系的东西都被添加上去,反映出那些基本的误解。
这些老师们,有的被嘲笑、辱骂或是被杀害,有的则像神一般地被崇拜。
超个人心理学及相关书目推荐、部分书籍读后感----巫小仙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
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
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
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威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阿玛斯(A.H.lmaas)等人.超个人心理学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
萨蒂奇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超个人心理学有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
大多数人盲目和错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灵性王国知识点总结在灵性王国中,人们可以获得关于自我、宇宙和神秘力量的洞察和理解。
这些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意识:在灵性王国中,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自己的情感、欲望、恐惧和信念。
通过冥想和内省,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学会如何接纳和改进自己。
2. 宇宙智慧:灵性王国也是一个可以获取更深层宇宙智慧的地方。
人们可以通过与宇宙的联系,了解宇宙法则和智慧,并运用这些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决策。
宇宙智慧包括了解宇宙的基本构成、宇宙的演化规律和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使命。
3. 神秘力量:在灵性王国中,人们还可以接触到神秘力量,这些力量通常被描述为超越人类理解的能量,并具有治愈、引导和启发人心的作用。
通过与神秘力量的联系,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念和勇气,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灵性王国的内在力量和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解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使命,并在外界环境变化、挑战和压力的时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因此,灵性王国的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灵性王国也与许多宗教和哲学传统有关,许多宗教和哲学传统都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加平和和幸福的心态。
在灵性王国的知识影响下,人们可以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各种挑战和变化,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和持久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灵性王国知识点的总结包括了自我意识、宇宙智慧、神秘力量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和持久的成长和进步。
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帮助更多的人们获得灵性智慧的启发和指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第一章灵性和宗教在新意识的扬升中,传统的宗教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很多人已经觉知到灵性和宗教的差异。
他们了解到,拥有一个信仰系统--一套你认为是绝对真理的思想--无论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并不会让你更有灵性。
事实上,愈是与思想(信仰)认同的人,愈会把自己带离内在的灵性向度。
很多虔诚信教的人都被困在这一个层次。
他们将思想等同真理,而当他们完全与自己的思想(心智)认同时,他们就会宣称自己拥有唯一的真理,其实这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护他们的身份认同。
他们不了解思想的局限。
除非你和他们所信(所想)的完全一样,否则你在他们眼中就是“错的”,而在不久的过去,他们还会觉得为此而杀了你是很合理的行为。
其实,到现在还是有人这样做。
新的灵性,也就是意识的转化,现在正大幅度地在现有制度化的宗教结构外兴起。
即使在心智挂帅的宗教当中,总有一些潜藏的灵性在其中,而制度化的宗教统治阶级会觉得备受威胁而试图打压它们。
在宗教结构之外,大规模的灵性开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
在过去,这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在西方(最为心智挂帅的文化),基督教会基本上是拥有灵性特权的。
除非有教会的许可,否则你不能随意地对灵性发表言论或是出版有关灵性的书籍。
如果没有教会的许可而你这样做的话,他们会马上让你销声匿迹。
但是现在,即使在某些教会和宗教中,都有了转变的迹象。
即使这些宗教开放的迹象还是很微弱,但已经让人很感恩了,例如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会去探访一座清真寺,还有犹太人的教会,这都是相当令人窝心的。
也许是因为在传统宗教之外兴起了一些灵性教导,同时也可能是因为东方古老的智慧教导蜂拥而至,愈来愈多传统宗教的跟随者能够放下对外在形式、教条和严苛信念系统的认同,而去发掘隐藏在他们自己的灵性传统中的原有深度,同时也发掘了他们自己内在的深度。
他们了解到:你的灵性程度和你所相信的东西无关,但是却与你的意识状态息息相关。
而接下来这又决定了你在这个世界中的行为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互动。
灵性与宗教的境界灵性和宗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追寻和体悟,帮助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虽然灵性和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紧密相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灵性和宗教的境界,并思考它们对我们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一、灵性的境界灵性是指个人对现实世界和超自然世界之间联系的内在体验和认知。
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使我们能够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能量。
在灵性的境界中,我们不再拘泥于日常琐事,而是尝试与自己内心的灵魂对话,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全面的成长。
不同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追求灵性,比如冥想、瑜伽、艺术创作等。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重要的是能够与自己的内在世界建立联系,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灵性的境界中,我们能够超越身体和物质的限制,感受到更高层次的存在,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
这种境界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个人内心的愉悦,还能够促进我们与他人、与社会、与宇宙的连结。
二、宗教的境界与灵性相比,宗教更倾向于集体和传统的信仰体系,以教义、仪式和规范为基础。
宗教是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教派和教堂等机构来传播和维护特定的信仰和价值观。
宗教的境界在于人与上帝或神灵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信仰和崇拜来寻求心灵的安慰和指导。
宗教在人类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提供了人类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解释,通过宗教仪式和祈祷活动来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契约关系。
宗教还用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在社会中起到稳定和凝聚力量的作用。
然而,宗教也可能导致教条主义和偏见的问题。
当宗教义务被滥用或误解时,可能出现排外、歧视、甚至暴力和压迫。
因此,宗教界限的拓展和宽容的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个体而言,无论选择何种宗教信仰,重要的是能够在信仰的框架内找到宽容、和谐、批判性思考和个人成长的空间。
三、灵性与宗教的关系灵性和宗教各自独立存在,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灵性是个体对于内在世界的追寻和体悟,而宗教是社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传统组织和信仰的体系。
灵性成长是一个深层次的过程,它涉及到唤醒和发展内在的精神力量。
灵性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是一种与内心连接、探索生命意义和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
通过灵性成长,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快乐和满足,以及与自然、他人和宇宙的联系。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步骤,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灵性成长,唤醒内在的精神力量。
1. 培养内心的宁静在忙碌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需要。
为了唤醒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们需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这可以通过冥想、呼吸练习、静心或放松技巧来实现。
给自己一些时间,每天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静下来,专注于呼吸和内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放松身心,并与内在的智慧和直觉联系起来。
2. 培养感恩和正念感恩和正念是灵性成长的重要实践。
通过感恩,我们可以培养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经历的感激之情。
每天花一些时间思考自己所拥有的,以及周围发生的积极的事情。
同时,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的精神状态,不过分关注过去或未来。
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珍惜当前的时刻,从而唤醒内在的精神力量。
3. 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连接灵性成长需要与自己建立深入的联系和对话。
通过培养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欲望和价值观。
这可以通过反思、写日记、绘画、冥想或其他自我表达的方式来实现。
另外,与自己建立连接也意味着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问题、寻找答案和行动来与内在的智慧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唤醒内在的精神力量。
4. 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灵性成长还涉及到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探索。
通过思考生命的本质、存在的意义和个人的目标,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动力和方向。
这可以通过阅读哲学、宗教或心灵成长方面的书籍,参加讨论会或寻求导师的指导来实现。
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唤醒内在的精神力量,并发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5. 实践爱和慈悲爱和慈悲是灵性成长中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
通过实践爱和慈悲,我们可以培养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同情心。
唤醒内在的智慧》读书笔记在修行中唤醒生命的圆满和智慧——《唤醒内在的智慧》读书笔记这是继《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后读到的丹.米尔曼的第二本书。
丹.米尔曼是欧美顶尖身心灵导师、前世界级蹦床锦标选手、斯坦福大学体操教练、美国最好文理学院欧柏林学院教授、武术辅导员。
幸运之神虽然持续眷顾着丹,但外在的荣耀和光环始终没有为他的内心带来永恒的宁静与满足。
直到遇见亦师亦友的苏格拉底,他开始学习遵守某些特定的清规戒律,掌握某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清醒地过着单纯且快乐的生活。
这是丹的一场生命修行的智慧读本,语言精练,字字珠玑,内容饱满丰厚。
已读三遍且每次都是爱不释手。
智者对作者讲的每句话,都像是讲给我听。
新时代大师赛斯说:我们都在一个变为的过程。
变为什么?变为更是我们自己。
作者创设一个智者的形象,由智者的引领,通过智者的口,阐释了十二个生命法则,在生命修行中,获得圆满,其实是变为更是我们自己。
重温这十二条法则,唤醒生命中的圆满和智慧。
一【平衡法则】寻找中庸之道要谦卑,因为你是泥土所造。
要高尚,因为你是由星辰组成。
------------ 赛尔维亚谚语每个人类的身体都渴慕平衡,并从内在的平衡和宁静中受益。
如果我们生活或习性的钟摆经常固定在一方大力摆动,它将会不可避免地震荡回另一边。
许多人说的“神经衰弱症” 实上是思想、脉冲、或情绪的不平衡和夸张的表现。
因此,当我们刚开始换到真正的平衡状态的时候,确实会感到奇怪和不习惯。
因为你习惯了向来所做的你习以为常的状态或行为一一所以修正得不够。
这是为什么一个人要改变习惯会觉得困难,以及人们为什么学得这么缓慢。
有人会质疑:“在现今的世界局势下,花这些精力往内省视,去发掘平衡和沉静,这样好像有点自我中心。
”智者破疑开惑:“许多人将’自我中心’和‘自私’混淆了。
”她说,“一旦你找到自己的平衡,你同时也找到改变世界的内在力量与平静。
”“渴望和执着,牵引你向前,恐惧、抗拒和逃避,贝y让你后退。
尼萨迦达塔最伟大的导师是你内在的真我我是那——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的开示录I AM THAT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著灵智宝鬘翻译团队中译35. 最伟大的导师是你内在的真我提问者:从各种渠道我都听说,摆脱欲望、习气是“了悟真我”(self-realisation)的首要条件。
但我发现,这个条件不可能满足。
因为对自己无知,才催生了欲望,而欲望又滋养无知——真的是一个恶性循环啊!尼萨迦达塔:没有什么条件,需要去满足。
没有什么要做的,也没有什么要放弃。
只是看着,并记住,你所感知到的东西都不是你,也不属于你。
它们存在于意识的领域,但你不是此领域和它所包含的内容,甚至不是这个领域的“能知”(the knower)。
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从而纠缠在努力换来的各种成果之中,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动机、欲望、失败、受挫……所有这些都阻碍了你。
无论发生什么,仅仅是看着,并且知道,你是超越它们的。
问:这是否意味着,我应该什么都不做?尼:你办不到。
会继续下去的事情,必然会继续下去。
如果突然停下,你会崩溃的。
问:关键是要让“所知”(the known)和“能知”(the knower)成为一体,对吗?尼:两者都只是头脑中的想法,只是用来表达的文字。
其中,没有真我。
真我,既不在中间,也不在外面。
从精神层面寻找真我,是徒劳的。
别再找了,只是看着——它就在此时、在此地——它就是你所熟悉的“我在”。
你需要做的就是,停止把自己带入意识领域。
除非你已经深思熟虑过这些问题,否则只听我说一次,是不够的。
忘掉你过去的觉受体验和成就,赤裸裸地站着,暴露在生命的风雨中,你会有机会的。
问:在你的教导中,是否重视崇拜(bhakti,虔爱)?尼: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会去看医生,他告诉你哪里出了问题,还开了药方。
如果你信任他,事情就好办了:吃药,忌口,然后好起来。
即便你不信任他,还是可以碰碰运气,或者可以自己学医!不管哪种情况,推动你的是你对康复的渴望,而不是医生。
开启内在的神性——Revato“成为爱的源头”沙龙录音整理我今天刚听说在中国人们一般是不做自我介绍,是要别人来介绍我们。
我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一般说两句话以后就觉得很无聊了,因为我总是说同样的话,总是听见自己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同样的故事。
那我们越多的去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感觉起来越真实,其实它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我可以告诉你关于我的生活,关于我做的事情,关于我的经历,关于我的感悟,可是它们在这个当下有什么意义呢?当下我只是坐在这里。
坐在这里被大家看着,这让我感到很激动。
我可能只认识两个人,你们其他人我都是第一次见面,所以对我来说是很激动人心的。
可是我不太确定我要说什么?我们选择来参加这样的活动,总是有一个原因的。
我觉得一直都是同样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在寻找幸福快乐。
你想成为快乐的,你想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快乐。
不是这样吗?(朋友们回答:是)大家都想要是快乐的,大家都想要自由。
大家都想体验爱,我们的爱不够,我们想要更多。
我们想要和平,我们想要感到自由,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我们为什么要自由?我们为什么要爱?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于生活中没有爱,感到被限制,感到被局限了,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于有痛苦。
你可以去想想我们为了去找到快乐,找到爱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有些东西总是在驱动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你们有想过我们这个内在寻找快乐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你在寻找快乐?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走上这个灵性的旅程。
动力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来到了这里而不是去见男朋友或者是看电影,或者是去做一些让你愉悦的事情。
你没有做这样的选择,而是来到了这里。
大部分人,当他们走上灵性的旅程,他们就会感觉缺失了些什么,所以他们去寻找。
大部分人在外在寻找,他们认为快乐和爱是在外在的,如果我能找到对的人,他就能给我爱,如果我能找到对的老师,他就能够给我幸福,如果我做正确的修行,他就能够让我解脱,总是在外在。
我们总是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必须要改变,要做点什么,要去疗愈,要去成长,也许某一天,我们就会变得快乐,我们就会变得自由。
我们在黑暗中,我们在寻找光明。
但其实我的经验告诉我,事实恰好相反。
我们是光明,我们走进黑暗。
我们就是我们在寻找的,我们在寻找的快乐和爱并不在外在,如果不在你的内在,你怎么知道它是可能的呢?如果你不知道爱、自由和解脱的感觉是什么,你怎么会去渴望它呢?你怎么可能去渴望一个你没有体验过的事物呢?如果我在一生中从来没有吃过芒果,那么我就不会说我渴望吃芒果。
我会说我很好奇芒果是什么味道,但我不会说我一定要尽己所能去找一个芒果吃。
我们并不只是对快乐感到兴趣,我们是非常急迫的想要找到爱和自由。
我们渴望爱、快乐和自由,是因为我们内在已经具备。
它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这不是我们需要去达到的,它离我们并不远。
一般当人们说起神,说起开悟的时候他们会用很遥远的词汇,比如说他们会说超越,或者佛教中他们会用“从未生,从未死”这样的描绘,那其他宗教可能会用到宇宙意识,永恒的光或者永恒这样的词。
所以当我的身体坐在这里时,我听到宇宙意识或者超越,我会感到它离我很远。
神性之光,这只是为那些很特殊的人准备的,不是为我,因为我只是个普通的人。
有的时候我会快乐,有的时候我会悲伤,有的时候我很困惑,如果我这么困惑我怎么可能开悟呢?如果有的时候我充满了愤怒和挫败,我怎么可能经验到无条件的爱呢?如果我感觉那么自私,我怎么能体验到无条件的爱呢?所以神,或者是神性之光,感觉是那么遥远。
所以只是为那些特殊的人准备的,不是为我。
我也要成为一个非常非常特殊的人,也许到那个时候我才能有点希望。
但是我不是一个很特殊的人,我必须要改变。
我必须要除掉我的愤怒,我必须要停止感觉孤独,我必须要停止我的抑郁,我必须要停止我的自私,我必须要停止我的恐惧。
不然的话,我是没有希望的。
因为我要神性的光芒,所以我要非常非常努力的去改变。
这个听起来熟悉吗?很多进修的场所和工作坊里都充满了想要改变自己的人们,她成为了一个对抗,成为了一个挣扎。
总是有那么一个概念,神是那么的遥远,神是那么的遥远。
如果神真的那么的遥远,我怎么能渴望神呢?有些上过我工作坊的同学知道这个故事,我原来在寺院的时候,在我的圣坛上放着一张开悟大师的照片,有一天,我的老师问我说:“你为什么要把这位大师的照片放在你的圣坛上?”那么我说“很明显的,这个人看起来就是充满了爱,充满了宁静和智慧,我很喜欢看着他”。
然后我的老师就问我说“你怎么知道他就是那么的慈悲和充满了爱?”我说“我不知道,我就是知道!”然后他说“我知道你怎么知道,因为你自己内在就具备。
如果你的内在不具备爱、智慧和宁静的话,你不会在别人身上看到它的。
”当一个人说出真实的话时,你知道他说的话是真的,你听到的时候会点头,不是吗?因为你知道这是真话,你怎么知道这是真话呢?因为你知道它就在你的内在,智慧就在你的内在。
那么佛教把它称作心的智慧,你的心已经是智慧的了。
它被各种各样的东西给遮盖住了,但其实它本身是慈悲的,智慧的。
所以我们想要经验神,我们以为我们要做些特殊的事情才能达到那里,我们以为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意识状态,但是神性有很多的层面,就像一个钻石一样。
,一个层面是爱,一个层面是智慧,一个层面是勇气和力量,另一个层面是宁静和平,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无私也是一个层面。
比如说慈悲,如果神是慈悲的,而你需要达到或者满足了某种条件以后才能体验到慈悲,那么这个神就不是那么慈悲了。
他说你一定要达到一个层次以后才能经验到慈悲。
但是我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有的时候都能体验到慈悲。
你看到一个人受苦,她会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动,然后你想帮助他。
我们每一个人在某个时候都能体验到爱。
每一个人在有的时候都体验到清晰。
还有慷慨,有时候我们拥有得很少,但是我们还是有意愿把它都给出去。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有个非常非常珍贵的东西,你看到有一个朋友非常非常想要它,虽然这个东西很珍贵,但你还是想要给他。
那把这个给出去的冲动来自哪里呢?这个东西让你非常开心,你还是把它送人了。
你是疯狂的吗?你是疯子吗?不要送人,留住它。
但是你无法留住它,你就是要把它送人。
那么这个冲动从哪里来呢?是从神那里来,在那一刻,神赐予了你慷慨。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乞丐,你想帮助他,你想给他一些东西,那么这个冲动从哪里来呢?那么这个也是从神那里来的,是神赐予你的。
当你和一个人之间充满爱时,那个爱就从你的内在满溢出来,你能记住上一次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吗?感觉特别的好,不是吗?我们总是会觉得这些品质离我们很远,你坐在一个地方,你突然变得非常的平静,非常的宁静,这是从哪里来的?你认为你离神非常的远,你觉得你要做很多才能到那里,但是在你的生活中,曾经有很多的片刻,神是通过你来表达自己的,你甚至没有注意到。
因为你很匆忙的想要改变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好人。
这个听起来熟悉吗?你能够认识到一天中有很多美丽的片刻,有很多很美丽的品质都在你身上显化吗?当你的妈妈在生病,非常悲伤的时候,你握住她的手想给她安慰,这就是神性的片刻。
我们有很多和神性连接的机会,我们不光可以靠那些美好的品质和神相连,还可以利用那些痛苦的时刻。
当我跟很多人聊天的时候,他们会告诉我,他们在试图消除痛苦,他们在试图消除悲伤,或者愤怒,或者恐惧。
而在我过去来讲,这些情绪经历对他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是通向更深层的实相的大门,它们是通向你真实本相的大门。
我们会认为我们需要去除掉悲伤,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悲伤呢?那么想象你是一位母亲,你的孩子哭着跑过来,你会告诉你的孩子“别哭了,回到你的房间去,闭上你的嘴”。
这是很残酷的,不是吗?如果你爱那个孩子,你会这么做吗?你会说“闭嘴,回到你的房间,我很忙吗?”不会的,你会怎么样?你会抱着她,你会问这个孩子“告诉我,你怎么了,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哭,告诉我什么让你痛苦?”你会带着爱用你的双臂抱着这个孩子安慰她。
这也是我们可以和自己的悲伤在一起的方式。
但是一般我们会做的就是告诉我们的悲伤“回到你的房间。
我不想看到你,闭嘴。
我只想赶走你,闭嘴”这就是我们做的,当我们感觉眼泪留下来时,我们就会这么做。
特别当我们是男人,我们是不允许哭的。
你们知道有部电影叫做《男孩不哭》吗?我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我喜欢它的标题,我小的时候别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
我小时候总是踢足球,有的时候我会受伤然后很想哭。
我的教练就会教我说“要坚强,不要哭,男孩子是不会哭的,只有女孩子才哭。
”现在听起来很搞笑,但是对男孩子来说这是很糟糕的信息。
因为男孩子也会伤心,也会觉得被拒绝,男孩子也想要被爱。
你可以问问他们,今天在座的有好几位呢?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和你一样想要被爱,他们在内心深处和你一样敏感,一样脆弱。
但是别人却告诉我们,不要哭,不要敏感,要坚强。
但是当你那么坚强的时候,你的眼泪去哪儿啦?“闭嘴,回到房间里。
”想象那个小孩子,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内在都有这样的一个小孩子,即使是李小龙或者成龙,或者是施瓦辛格,他们内在都住着这样的一个小孩子。
那么悲伤的片刻是非常珍贵的机会,当我们带着爱和关注去拥抱他们,就像拥抱一个小孩子时,这个悲伤就开始跟我们说话,我们的心就会打开。
每一个走在灵性道路上的人,都会说,我想打开我的心,但是如果你告诉你的心,闭嘴,回到房间里,你又怎么能打开它呢?如果你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她就会逃开,走掉,她就再也不会告诉你她真实的感觉是什么?如果你告诉你的心,我不想要你的悲伤,那么她就会把悲伤藏起来,但是她还是会是悲伤的,她只是就不展现给你了。
然后你做很多的练习想要去打开你的心,但是这些练习都不起任何作用了。
比如说你去调脉轮,练习冥想,唱诵,还有观想啊,这些工作坊,都不起作用,你的心还是关闭的,为什么呢?如果悲伤是你的敌人,你想除掉她,那么你的心就永远永远也不会打开。
你可以一个工作坊接一个工作坊的上,上二三十年,什么也不会发生。
我是认真的,我没有在开玩笑。
但是当我们向悲伤敞开自己时,我们的心就会发生一些事情。
心就会打开,当心打开的时候,她就回到了自然的状态,我们就会感到爱,悲伤能把你带到爱,你的心打开了,你感觉非常好,爱就这样从心里流出来。
这就是你自然的状态,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被遮掩住了。
所有的情绪都是这样的,愤怒也是一样。
对灵修的人来说,愤怒是一个禁忌,我在寺院里当了九年的僧人,我没有大喊大叫过一次,我从来没有骂过任何人。
如果我去骂人,那会让我感到非常羞愧。
因为佛教的僧人是不应该愤怒的,这是非常不灵性的,你的心要一直保持平静。
非常平静的被压抑着,然后有一天有一个人对你说了一句错话,那么你就澎一下爆炸了。
我离开寺院后,就开始和我的新女朋友住在一起。
有的时候她说的话真的把我逼疯了,我就澎的一下爆发了,砸着门冲她大喊大叫“你是只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