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97.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夯实基础一、素养感知1、明朝建立:()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他就是明太祖。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互不统属。
②分封()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中央①废除()制度和(),提升吏、户、礼、兵、刑、工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③设立()(明成祖设立东厂,合成“厂卫”)3、科举考试的变化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影响:内容空疏,形式空疏,脱离(),禁锢。
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
4、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丝织业()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制瓷业()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商业北京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安徽的徽商。
二、选择题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A、朱元璋B、朱棣C、朱允文D、朱标2、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试题类型繁多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4、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5、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
“重大改组”体现在()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④6、《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一、选择题。
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题目要求的。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掌握】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一王朝。
明朝建立于()【运用】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3.明朝采取的以下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的是()【拓展】A.废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理解】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5.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运用】A.考试目的不同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D.考试管理不同6.我国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理解】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识记】A.北京和南京B.洛阳和长安C.开封和临安D.北京和洛阳8.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识记】①葡萄②占城稻③甘薯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一中的“帝”指谁?材料反映该朝代官制有哪些变化?有什么作用?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14课明朝的统治1.为了强化皇权,明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右图是明朝的一件历史文物,它反映的是以下哪一措施()A.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B.设立内阁C.实行文字狱D.设立特务机构,监视官民2.一天上朝,朱元璋问国子监祭酒宋讷昨晚为何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旋即拿出一幅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A.君主关心大臣B.君臣关系紧张C.君权的强化D.君臣关系亲善3.科举考试从唐太宗时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到明朝时的“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反映出科举制度哪一方面的变化()A.考试的内容B.考试的形式C.考试的目的D.考试的影响4.《明史·选举志二》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B.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C.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D.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5.假如你是明朝时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销路最好的商品()A.书籍和药材B.丝绸和瓷器C.金银饰品D.香料和宝石6.下列关于明太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是元末起义军的一位领袖B.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C.他没有完成全国统一D.他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7.从丞相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可以看到封建专制制度因时而动的特性。
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皇帝分别是()A.秦始皇、明太祖B.秦始皇、明成祖C.秦始皇、隋文帝D.隋文帝、雍正帝8.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是()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B.让有才学的人由此参政C.选拔皇帝旨意的顺从者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9.“民以食为天”,我国历代重视发展农业,下列农作物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①玉米②葡萄③马铃薯④甘薯⑤石榴A.①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10.下列关于明朝社会经济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作物B.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C.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D.棉纺织业从北方推向南方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1.假如你是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销路最好的商品()A.书籍和药材B.丝绸和瓷器C.金银饰品D.香料和宝石2.中国一词在英语中翻译为“CHINA”,据说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在()A.苏州B.景德镇C.松江D.南京3.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
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4.宋朝时期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是()A.吃到香喷喷的玉米和甘薯B.农民种植引进的占城稻C.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D.开封、临安城内瓦子热闹非凡5.“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了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还有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B.打破门第限制C.采用八股取士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6.在历史课堂上,老师的板书中出现了“设三司”“废丞相”“锦衣卫”等字样,可见这节课涉及()A.明朝的对外关系B.明朝的经济发展C.地方官制的改革D.朱元璋强化皇权7.明朝老儒钱宰上朝后低吟的诗、吏部尚书吴琳回老家后在田间插秧的事明太祖都了如指掌,这种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因为明朝()A.废除行省B.废除丞相C.八股取士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皇帝分别是()A.秦始皇和明成祖B.汉武帝和明太祖C.秦始皇和明太祖D.汉武帝和明成祖9.下面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10.“杨坚——李渊——赵匡胤——忽必烈——________——皇太极。
”依据规律,括号中应填入的是()A.李世民B.成吉思汗C.朱元璋D.努尔哈赤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后练习一、擦亮慧眼,认真识别,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相信你是最棒的噢!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2.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于()A.大都B.应天C.北京D.盛京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
”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雍正帝D.乾隆帝4.明初,有一天国子监祭酒宋讷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A.君权的强化B.君臣关系亲善C.君臣关系紧张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5.明朝设立厂卫制度的目的是()A.监视百官和京城百姓B.使其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C.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D.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6.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有()①废除丞相②设立锦衣卫③设立东厂④设立廷杖制度⑤设立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⑤7.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A. 汉朝B. 唐朝C. 明朝D. 清朝8.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
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该政治制度是()明太祖A. 丞相制度B. 郡县制度C. 行省制度D. 科举制度9.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B. 强调以家世背景作为选官的标准C.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D. 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0.明朝的张武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一定要读的书是()A.唐诗B.宋词C.元曲D.四书五经11.明朝废除丞相后分理国家政务的是()A. 三司B. 六部C. 内阁D. 锦衣卫12.明朝时,掌管地方事务的是A. 行中书省B. 中书省C. 三司D. 六部13.朱元璋不放心百官和京城百姓,为侦缉官民言行,特意设立了()A. 军机处B. 东厂C. 西厂D. 锦衣卫14.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B.废除了行中书省C.废除了“三司”D.废除了锦衣卫2、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3、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采取多种措不断强化与完善。
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④明太祖废除丞相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5、《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B.京官很悲观C.京官度日如年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6、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六部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7、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涉及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行省制B.创设三省六部制C.废除丞相制D.设置军机处8、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A.都指挥司B.按察司C.锦衣卫D.东厂9、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明孝陵是明代开国帝朱元璋和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因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①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①设立军机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明末思想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者有甚于咸阳之郊”意思是说两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3.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曾为国家输送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
若想在此应试成功,需要()A.研究自然科学,具备创新能カB.精通诗词歌赋,出身高官贵族C.熟读“四书”“五经”,答题规范严整D.熟知兵法谋略,拥有强健体魄4.下列有关明朝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和向日葵等B.明朝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C.明朝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徴的黴商D.南京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测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
”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C.相制约,杜绝贪腐D.削弱相权,加强权6.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八股取士”等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A.专制统治的加加强 B.特务统治的强化C.经济控制的加加强 D.思想控制的加加强7.“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那么,明太祖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A.御史大夫B.御史台C.锦衣卫D.东厂8.朱元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举措有()①废除丞相②设立“三司”③分封诸子为王④提升六部职权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9.关于明朝科举制叙述正确的是()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剑桥插图中国史》写道“就考试的思想与文学内容而言,是狭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漫画中的皇帝是指()A. 唐太宗B. 宋太祖C. 明太祖D. 明成祖2.如图是同学们画的“中国古代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是()A. B. C. D.3.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一项是()A. 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B. 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C. 废除原来全国行政区划D. 改变选官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4.某剧组筹备已久的古装历史剧《朱元璋》开拍在即,下列哪些场景或道具不能出现?()①东厂传来密报②书架摆放《史记》③多宝阁有唐三彩骆驼俑摆件④下令廷杖直谏大臣A. ①③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5.文物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从下图所示文物中可提取的最佳信息是()A. 专制皇权的强化B. 八股取士的盛行C. 地方权力的上升D. 政府机构的健全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7.暑假将至,小明想去北京旅行,因为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到有个景点叫做“明十三陵”,可通过查资料小明得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陵墓却不在北京,大家能告诉他应该去哪儿参观?()A. 南京B. 西安C. 洛阳D. 余杭8.“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这段材料认为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相同点是()A. 方式相同B. 目的相同C. 过程相同D. 结果相同9.明太祖曾作诗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导致诗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A. 罢黜百家B. 设立行省制度C. 废除丞相制度D. 实行八股取士10.一个叫宋濂的官员请客喝酒。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巩固·限时达标1.下图中的④代表的朝代是()。
A.唐朝B.辽C.南宋D.明朝2.明朝时,存在大量侵犯官员隐私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设置了()。
A.三司B.御史台C.厂卫机构D.五军都督府3.某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我国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开始与结束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4.电影《锦衣卫》中涉及的机构()。
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B.控制全国财政大权C.参与中央政府决策D.监视逮捕官吏百姓5.明太祖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B.明确分工,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权力,加强君主专制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6.《明太祖实录》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六部权力的扩大B.丞相制度的变革C.地方权力的削弱D.君主专制的加强7.下列图1到图2行政系统的变化反映了()。
图1图2A.相权的扩大B.军权的加强C.皇权的强化D.思想的僵化8.汉武帝、明太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
他们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B.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C.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D.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或藩王的势力9.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A.废除丞相制度B.设立“三司”C.设立锦衣卫D.实行“八股取士”10.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
中国人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11.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提升·理解应用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训练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厂卫机构的设立、八股取士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A.封建统治的腐朽B.思想控制的加强C.皇权统治的加强D.文化专制的加强2.洪武(明太祖)时期所有奏章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明成祖)、洪熙(明仁宗)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D.宰相制度减少决策失误3.仔细观察下图,我们能从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是()A.秦朝确立皇帝绝对最高权威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4.在中央机构设置中,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种演变反映()A.丞相权力不断增大B.皇权逐步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D.地方权力不断削弱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明清出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主要原因是A.锦衣卫的设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军机处的设立D.削弱地方的权力6.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格式。
此举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7.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
但令人遗憾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
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
这些变化()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C.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D.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8.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9.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
2020年最新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试题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哀哉
可怜!”这首名为《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
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是( )
A.设立锦衣卫
B.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C.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D.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3.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
加强君权的措施
1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2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4.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
A.武状元
B.进士科
C.殿试
D.八股文
5.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 182.6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
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 )
A.苏州
B.南京
C.松江
D.景德镇
6.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
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
...的一项(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7.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唐诗
B.策问
C.《老子》
D.“四书”“五经”
8.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
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
...是事实的一项( )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
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11.下列文字是马小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
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司”,使君权空前加强。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百官和百姓进行监视。
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统领;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以侦缉官民言行。
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3)为加强文化专制,采取“焚书坑儒”措施,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摧残人们的聪明才智,禁锢人们的思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
(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军队最后灭亡了元朝。
故D项符合题意。
2.C
3.D
4.D
5.B 明朝时较大的商业城市有数十座,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6.C 明政府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进一步规范了科举制度,规定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答卷采用八股文的形式,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得有自己的见解。
这种选官制度迂腐守旧,扼杀人的个性,选拔出来的人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由此可知C 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7.D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因此,小明要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复习的内容应该是“四书”“五经”。
8.C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此人生活的历史时期。
题干中提示他出生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由此可判断出他出生于“靖难之役”爆发的那一年。
当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A、B两项可能是事实。
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丞相制度,故C项不可能是事实,符合题意。
锦衣卫设立于明太祖时期,故D项可能是事实。
9.D
10.B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11.参考答案 (1)错误:在中央设立“三司”。
原因:“三司”是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后设立的,废除丞相制度后,在中央由六部分理朝政。
(2)错误:“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明成祖时,又特别设立了锦衣卫”。
原因:明太祖设立的是锦衣卫,而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
(3)错误:采取“焚书坑儒”措施。
原因:明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八股取士。
12.参考答案 (1)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锦衣卫。
(2)八股取士。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