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料筛分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4
无烟煤滤料检验方法(补充件)A.1总则A.1.1本检验方法适用于无烟煤滤料。
A.1.2称取无烟煤滤料样品时应准确至所称样品质量的0.1%。
样品用量与测定步骤,应按照本方法的规定进行。
A.1.3本方法所用的容量器皿,应进行校正。
A.1.4本方法用的试验筛,按照GB 6003-85规定执行。
A.2取样A.2.1堆积无烟煤滤料的取样。
在滤料堆上取样时,应将滤料堆表面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同的方形块,于每一方块的中心点用采样器或铁铲伸入到滤料表面150mm以下采取。
然后将从所有方块中取出的等量(以下取样均为等量合并)样品置于一块洁净、光滑的塑料布上,充分混匀,摊平成一正方形,在正方形上划对角线,分为四块,取相对的二块混匀作为一份样品(即四分法取样),装入一个洁净容器内。
样品采取量应不少于4kg。
A.2.2袋装无烟煤滤料的取样。
取袋装滤料样品时,由每批产品总袋数的5%中取样,批量小时不少于3袋。
用取样器认袋口中心垂直插入二分之一深度处采取。
然后将从每袋中取出的样品合并,充分混匀,用四分法缩减至4kg,装入一个洁净容器内。
A.2.3试验室样品的制备。
试验室收到无烟煤滤料试样后,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进行筛选和缩分。
然后在105~110℃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本方法中的“干燥至恒量”,系指烘干,并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重复进行至最后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所称样品质量的0.1%时,即为恒量,取最后一次质量作为计算依据。
),置于磨口瓶中保存。
A.3检验方法A.3.1破碎率和磨损率称取经洗净干燥并通过筛孔径1mm而截留于筛孔径0.5mm筛上的滤料样品50g,置于内径50min,高150mm的金属圆筒内,再加入6颗直径8mm的轴承钢珠,盖紧筒盖,在行程140mm、频率150次/min的振荡机上振荡15min。
取出样品,分别称量通过筛孔径0.25mm的样品质量和截留于筛孔径0.25mm筛上的样品质量。
破碎率和磨损率分别按式(A1)和式(A2)计算。
过滤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滤料级配方法2、熟悉过滤实验设备的过滤、反冲洗过程3、验证清洁砂层水头损失与滤速成正比4、加深对过滤基本规律的理解二、实验原理及设备在水处理技术中,过滤是通过具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等)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工程。
滤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以石英砂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双层滤池、多层滤池和上向流过滤等。
过滤的作用,不仅可以截留水中的悬浮物,而且通过滤层还可以把水中的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随着浊度降低而被大量的去除,净水的原理如下:1、阻力截留当污水流过颗粒状滤料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首先被截留在表层的滤料的空隙中,随着此层滤料间的空隙越来越小,截污能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的滤膜,并由他起到重要的过滤作用。
这种作用属于阻力截留或筛滤作用。
悬浮物粒径越大,表层滤料和滤速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表层筛滤膜,滤膜的截污能力也越高。
2、重力沉降污水通过滤料层时,众多的滤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
重力沉降强度主要与滤料的直径以及过滤速度有关。
滤料越小,沉降面积越大,滤速越小,水流越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3、接触絮凝由于滤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它与悬浮物质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此外,沙粒在水中常常带有表面负电荷,能吸附带正电荷的胶体,从而在滤料表面形成带正电荷的薄膜,并进而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和多种有机物等胶体,在沙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在实际过滤过程当中,上述三种机理往往同时起作用,只是随着条件不同而有主次之分。
对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以阻力截流为主,因为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滤料的表面,通称成为表面过滤。
对于细微的悬浮物,以发生在滤料深层的重力沉降和接触絮凝为主,称为深层过滤。
在过滤当中,滤料起着核心的作用,为了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滤料应具有一定级配。
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粒径的滤料按一定的比例组合。
过滤实验A、滤料筛分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天然核算的颗粒级配。
(2)回执筛分级配曲线,求d10、d80、K80.(3)按设计要求对上述核算进行再筛选。
二、实验原理1、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大小颗粒的滤料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以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
滤料是带棱角的颗粒,其粒径是指将滤料颗粒包围在内的球体直径。
2、级配状况指标通过筛分级配曲线求得的有效粒径d10以及d80和不均匀系数K80。
d10是表示通过滤料质量10%的筛孔孔径,它反映滤料中细颗粒尺寸,及产生水头顺手的“有效”部分尺寸;K80为d80与d10之比,即K80= d80/ d10。
3、筛分级配原因K80越大表示粗细颗粒尺寸相差越大,滤料粒径越不均匀,这样的滤料对过滤及反冲强度而被冲走;反之,若为满足细颗粒不被冲走的要求而减小反冲强度,粗颗粒可能因冲不起来而得不到充分清洗。
故滤料需经过筛分级配。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设备圆孔筛一套,直径0.177~1.68mm ;托盘天平,称量300g,感重0.1g;烘箱;带拍摇筛机;浅盘和刷;1000ml量筒。
2、试剂天然河砂四、实验步骤1、取样。
取天然河砂300g,取样是要先将取样部位的表层铲去。
将取样器中的砂样洗净后放在浅盘中,将浅盘置于105℃恒温箱中烘干,冷却至室温备用2、称取冷却后的砂样100g,选用一组筛子过筛。
筛子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砂样放在最上面的一只筛(1.68mm筛)中。
3、将摇筛,直至每分钟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
通过的砂颗粒并入下一筛号一起过筛,知道各筛号全部筛完。
4、称量在各个筛上的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1g)。
所有各筛余质量与底盘中剩余试样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差值不应超过1%。
五、实验数据记录1、环境参数记录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
筛分过滤实验报告1.研究目的和背景:筛分过滤是一种常见的固体物料分离和过滤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颗粒物料的筛分过滤实验,探究物料粒度对筛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筛分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变化。
2.实验原理:筛分过滤是将物料通过筛网的物理过程,利用筛网的孔径将较大粒度的物料分离出来,从而获得目标粒度的物料。
常见的筛分过滤实验设备有筛分仪和旋流器。
本实验采用筛分仪进行实验,其中筛网为90目,物料采用不同粒度的石英砂。
3.实验步骤:(1)将筛分仪放置在平稳的实验台面上,接通电源。
(2)将不同粒度的石英砂分别放入筛分仪的进料口。
(3)调整筛分仪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使物料能够均匀分布在筛网上。
(4)开始筛分过程,并记录筛分仪上不同尺寸孔径的筛分效果。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得出的筛分数据如下表所示:粒度(mm),筛分比例(%)-----------,-------------0.5,401.0,701.5,902.0,952.5,97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石英砂粒度的增加,筛分比例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较大粒度的石英砂更容易被筛分出来,而较小粒度的石英砂更难通过筛网。
筛分过程中,筛网表面会产生堵塞现象,随着物料粒度的增大,堵塞现象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较大粒度的物料更容易造成筛网孔隙的堵塞,使筛分效果下降。
5.实验结论:物料粒度对筛分过滤的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较大粒度的物料筛分比例更高,而较小粒度的物料筛分比例较低。
筛分过程中,物料堵塞筛网的现象会对筛分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本实验通过筛分过滤实验,研究了物料粒度对筛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筛分过程中的堵塞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物料粒度越大,筛分比例越高;同时,较大粒度的物料更容易造成筛网堵塞,降低筛分效果。
筛分过滤实验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优化筛分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筛分过滤实验报告(二)【引言】筛分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将物料进行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颗粒物料进行筛分过滤实验,探究筛分过滤在不同条件下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概述】在本次筛分过滤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不同颗粒物料进行筛分实验。
通过对物料的颗粒大小、筛网孔径、物料投入速度等条件的调整,我们研究了筛分过滤的工艺参数对筛分效果的影响,并对筛分过滤装置进行了性能测试,以获得更全面的实验数据。
【正文】1. 筛分过滤工艺参数的影响1.1 筛网孔径的选择1.1.1 孔径过大对筛分效果的影响1.1.2 孔径过小对筛分效果的影响1.2 物料投入速度的调节1.2.1 高速度下的筛分效果1.2.2 低速度下的筛分效果1.3 筛网形状对筛分效果的影响1.3.1 方孔网和圆孔网的比较1.3.2 其他形状筛网的效果评估2. 不同颗粒物料的筛分实验2.1 固体颗粒物料的筛分实验2.1.1 不同颗粒物料的筛分特性对比2.1.2 筛分过程中的细粒料流失问题2.2 液体颗粒物料的筛分实验2.2.1 悬浮液筛分过程分析2.2.2 换网后的液体筛分实验结果对比3. 筛分过滤装置性能测试3.1 筛分效率测试方法3.1.1 筛分效率计算公式3.1.2 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3.2 筛分过滤装置的寿命评估3.2.1 连续工作时间下的装置表现3.2.2 不同颗粒物料对装置寿命的影响4. 筛分过滤实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筛网堵塞问题的分析与处理4.2 筛分不均匀问题的解决方案4.3 排料不畅问题的处理措施5. 结果与讨论5.1 筛分过滤工艺参数对筛分效果的影响总结 5.2 不同颗粒物料在筛分过程中的特点总结5.3 筛分过滤装置性能测试结果总结【总结】通过本次筛分过滤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筛分过滤的工艺参数对筛分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颗粒物料进行了筛分实验,也对筛分过滤装置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解决了常见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实验三滤料筛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2、掌握滤料筛分实验方法。
2、绘制滤料筛分曲线。
根据试验所得筛分曲线进行滤料级配的选用。
二、实验设备2、恒温箱(2OO°C)2、牛2。
铜丝网分样筛,孔径2Q、2.6、2.25、2。
、。
刀、08、0.71、(9.63.056、0.5、0.45、O.'555W∖VΛ一套共22只3、托盘天平(感量O1克)2台4、石英砂1盘5、钢丝刷2把三、实验原理滤料的级配在滤池运行中直接影响出水水质、过滤速度和工作周期,因此,正确选用滤料级配对提高滤池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滤料级配是指滤料粒径范围及在此范围内不同粒径的小滤料所占的百分比。
为了合理的选用滤料,一般采用d“、48O、KQ三个指标来控制滤料级配。
d”是指在筛分时通过滤料重量20%的筛孔直径,它反映了滤料中小颗粒的大小;dg。
是通过滤料重量80%的筛孔直径;Kq=Wq/Ww;它表示滤料粒径的不均匀程度,称为不均匀系数。
KM愈大,则大小颗粒间的差别愈大,愈不均匀,大小颗粒掺杂的结果使滤层孔隙率降低,影响滤层的含污能力和增加过滤时的水头损失。
反之,KM愈小,则滤料粒径愈均匀,虽然由于孔隙率的增加能提高滤层含污能力和减少过滤时水头损失,但杂质容易穿透滤层,且滤料的利用率低,成本高。
普通快滤池的单层滤料(石英砂)通常采用dιo=O.5〜。
GkVWKg0=2~2.2。
四、实验步骤1、取滤料300克,洗净后置于恒温箱中烘干。
2、从干滤料中称取200克(精确至IJ(H),置于一组筛中过筛,最后称出留在每一筛上的滤料重,并填入表中。
滤料筛分及孔隙率测定实验
过滤也是给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地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之中。
通过过滤实验不仅可以研究新型过滤工艺,还可以研究滤料的级配、材质、过滤运行最佳条件等。
本实验包括三个内容。
实验目的:
(1)测定天然河砂的颗粒级配。
(2)绘制筛分级配曲线,求d10、d80、K80。
(3)按设计要求对上述河砂进行再筛选。
(4)求定滤料孔隙率。
(一)滤料筛分实验
1.实验原理
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大小粒径的滤料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以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
滤料是带棱角的颗粒,其粒径是指把滤料颗粒包围在内的球体直径(这是一个假想直径)。
在生产中简单的筛分方法是用一套不同孔径的筛子筛分滤料试样,选取合适的粒径级配。
我国现行规范是以筛孔孔径0.5mm及1.2mm两种规格的筛子过筛,取其中段。
这虽然简便易行但不能反映滤料孔径的均匀程度,因此还应该考虑级配情况。
能反映级配状况的指标是通过筛分级配曲线求得的有效粒径d10以及d80和不均匀系数K80。
d10是表示通过滤料质量10%的筛孔孔径,它能反映滤料中细颗粒尺寸,即产生水头损失的“有效”部分尺寸;d80系指通过滤料质量80%的筛孔孔径,它能反映粗颗粒尺寸;K80为d80与d10之比,即K80= d80/ d10。
K80越大表示粗细颗粒尺寸相差越大,滤料粒径越不均匀,这样的滤料对过滤及反冲均不利。
尤其是反冲时,为了满足滤料粗颗粒的膨胀要求就会使细颗粒因过大的反冲强度而被冲走;反之,若为满足细颗粒不被冲走的要求而减小反冲强度,粗颗粒可能因冲不起来而得不到充分清洗。
故滤料需经过筛分级配。
2.实验设备与试剂
(1)圆孔筛一套,直径0.15-0.9mm,筛孔尺寸如表4-5-1所示。
(2)托盘天平,称量300g,感量0.1g。
(3)烘箱。
(4)带拍摇筛机,如无,则人工手摇。
(5)浅盘和刷(软、硬)。
(6)1000mL量筒。
3.实验步骤
(1)取样。
取天然河砂300g,取样时要先将取样部位的表层铲去,然后取样。
将取样器的中的砂样洗净后放在浅盘中,将浅盘置于105℃恒温箱中烘干,冷至室温备用。
(2)称取冷却后的砂样100g,选用一组筛子过筛。
筛子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砂样放在最上面的一只筛(0.9mm筛)中。
(3)将该组套筛装入摇筛机,摇筛约5min,然后将筛套取出,再按筛孔大小顺序在洁净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
通过的砂颗粒并入下一筛号一起过筛,这样依次进行直至各筛号全部筛完。
若无摇筛机,可直接用手筛。
(4)称量在各个筛上的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1g)并记录。
所有各筛余质量与底盆中剩余试样质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质量相比,其差值不应超过1%。
4.实验结果整理
(1)分别计算留在各号筛筛上的筛余百分率,即各筛号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质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计算通过各号筛的砂量百分率。
(3)根据表4-5-1数值,以通过筛孔的砂量百分率为纵坐标,以筛孔孔径(mm )为横坐标,绘制滤料筛分级配曲线,如图4-5-1
过筛总量:100.41g
表4-5-1 筛分记录表
图4-5-1 级配曲线坐标图
(二)孔隙率测定
1.实验原理
滤料孔隙率大小与滤料颗粒的形状、均匀程度及级配等有关。
均匀的或形状不规则的颗粒孔隙率大,反之则小。
对于石英砂滤料,要求孔隙率为42%左右,如孔隙率太大将影响出水水质,孔隙率太小则影响滤速及过滤周期。
孔隙率为滤料体积内空隙体积所占的百分数。
空隙体积等于自然状态体积与绝对密实体积之差。
孔隙率的测定要先借助比重瓶测出密度,然后经过计算求出孔隙率。
2.试验设备与试剂
(1)托盘天平,称量100g ,感量0.1g 。
(2)100mL 量筒。
(3)烘箱。
(4)烧杯,容量500mL 。
(5)浅盘、干燥器、料勺、温度计等。
3.试验步骤
(1)试样制备。
将试样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至120g 左右,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
所谓四分法是将试样堆成2cm 之圆饼,用木尺在圆饼上划一十字分为4份,去掉不相邻的两份,剩下的两份试样混合重拌、再分。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缩分后的质量略大于实验所要求的质量为止。
(2)向量筒中注入冷开水至20mL ,记录水的体积(V1)。
(3)称取烘干试样50g (m 0)徐徐装入盛水的量筒中,直至试样全部装入为止,量筒中水不宜太多,以免装入试样后溢出。
(4)用量筒内水将试样全部洗入水中,摇转量筒以排除气泡。
静置0.5h 后记录量筒中
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
至少测两个试样,取其平均值,记入表4-5-2。
4.实验结果整理
(1)求定滤料密度ρ,按下式计算。
1
20
V V m -=
ρ(g/cm 3) (4-5-1)
式中 m0——试样烘干质量,g ; V1——水的原有体积,cm 3;
V2——投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体积,cm 3。
(2)求定孔隙率。
将测定密度之后的滤料放入过滤柱中,用清水过滤一段时间(15分钟),然后测量滤料层体积,并按下式求出滤料孔隙率(ε)。
V
m
ρε-
=1 (4-5-2) 式中 m ——烘干后滤料的质量,g ;
V ——滤料体积,cm 3; ρ——滤料密度,g/cm 3。
5.主要事项
(1)四分法时试样不能太湿。
(2)量筒中冷开水应该适量。
表4-5-2 用量筒测滤料密度记录表
将上表数据代入公式(4-5-1)、 (4-5-2)可以求算出滤料孔隙率ε=0.362
实验总结:
首先,对于整个实验,感觉自己的态度和是不够认真,学习委员提前把实验方案群共享了,我却并没有提前下载来看。
当天要进行实验的时候对实验还一无所知,甚至还不知道做什么实验,至于实验与原理和步骤也是听老师讲才知道,虽然我们班的大部分都和我差不多,没有提前预习,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是很不对的,以后要注意。
其次对于实验本身,在操作过程中也还不够严谨,例如筛完的沙子从筛子取出的时候,还有网试管中加入沙子的过程中都有沙子撒到外面,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
除此之外,实验原有的操作个人感觉也不是很严谨,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滤料体积直接在试管中读取,肯定误差很大,还有试样质量和滤料质量取相同的值,应该是存在误差的,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很明显实验中试样有一部分随水离开了,滤料质量应该是小于试样质量的。
当然这是个人观点,不知道是对是错,还希望老师给与指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