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诗歌鉴赏(精校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李群玉《自遣》及代表作品赏析
李群玉能很轻松地驾驭每一种诗体,各自写出大量优美的作品来。
五言绝句有:“荡漾春风起,谁知历乱心。
”七言绝句有:“今日分明花里见,一双红脸动春心。
”五言律诗有:“水流宁有意,云泛本无心。
”七言律诗有:“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五言古诗有:“遐想鱼鹏化,开襟九万风。
”七言古诗有:“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尽皆美轮美焕。
代表作:
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黯黯,云中远树黑离离。
依微水戍闻疏鼓,掩映河桥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金塘路中
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自遣
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
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
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
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
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李群玉《黄陵庙》全诗赏析李群玉《黄陵庙》全诗赏析李群玉是晚唐诗人中有特点的一个。
字文山,湖南澧州(今澧县)人。
《唐才子传》称他“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
诗笔遒丽,文体丰妍。
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
”又说亲友敦促他入京应进士试,落第之后,就不再去。
裴休为湖南观察使,厚礼聘请他佐理郡中事务。
曾劝勉他说:“处士被褐怀玉,浮云富贵。
名高而身不知。
神宝宁久弃荒途,子其行矣。
”这大约是裴休罢任的时候,劝他入京求仕的话。
大中八年(公元八五四年),裴休为宰相执政。
使李群玉进呈诗三百篇,同时为他上表举荐,因而得授宏文馆校书郎。
但他还是不乐为官,不久即告假回家,二年后逝世。
《唐诗纪事》说:“群玉好吹笙,善急就章,喜食鹅。
及授校书郎东归,卢肇赠诗云:‘妙吹应谐风,工书定得鹅。
”他的诗今存三卷,五言为多,颇有清新古雅之作。
生平事迹,大概如此。
《唐才子传》有一段评论云:“夫澧浦古骚人之国。
屈平仕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赋为《离骚》。
骚,愁也。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也,又何怀乎故都?’委身鱼腹,魂招兮不来。
芳草萎尔,萧艾参天,奚独一时而然也。
群玉继禀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
望涔阳之无极,挹兰杜之绪馨。
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
风景满目,宁无愧于古人。
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
如‘远客坐长夜,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己曲尽羁旅坎壈之情。
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这一段文字,前段以李群玉比之为屈平,中段叙说李群玉的品德,后段评其诗格。
我以为李群玉与屈平不同,他并非因不见用于朝廷而感到穷愁,也没有象屈平那样的叫苍天,叩帝阍。
他根本是心甘淡泊,敝屣荣名的人,恐怕只能比之为陶渊明一流。
不过评论中说他曾“款君门以披怀”,方干《经李群玉故居》诗中也说他:“讦直上书难遇主,衔冤下世未成翁。
”似乎李群玉曾向朝廷上书论政而未被采录,但现有的资料中却没有记载。
《黄陵庙·李群玉》原文与赏析李群玉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
轻舟短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李群玉以“黄陵庙”为题的诗,一共有两首,另一首是七律。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作者一作李远。
二李是诗友,作品有可能相混。
但从行踪来看,不见李远有去过黄陵庙的记载,诗作中也没有同类题材的作品。
李群玉家在澧州(今湖南澧县),北去南来都要行经黄陵庙(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除了七律《黄陵庙》外,他还写有一首七言古诗《题二妃庙》和一首七言绝句《湘妃庙》。
看来把七古《黄陵庙》判为李群玉所作比较近是。
黄陵庙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的纪念祠庙,又叫湘妃祠。
庙内有两妃的塑像,神态悲凄,栩栩如生(七律《黄陵庙》:“二女啼妆自俨然。
”)。
这首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
诗中描画的是一位当地的船家姑娘,同时也流露了诗人自己对这位姑娘喜悦爱慕的感情。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这是黄陵女儿即将出现的具体环境。
“莎草”,是多年生草,长条形的叶片上闪耀着清亮的绿色。
莎草碧绿,正好衬出即将来到的船家姑娘的动人形象。
“黄陵女儿茜裙新”,一位穿着红裙的年轻女子翩然来到。
“茜”是一种红色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红色。
“茜裙”本已够艳的了,何况又是“新”的。
在莎草闪亮的绿叶映衬下,不难想见这位身穿红裙的女公主妩媚动人的体态。
这位姑娘经过绿草地以后,继续向前。
“轻舟短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看她走向河边,登上轻舟,熟练地拿起短桨,船就象箭一般向前驶去,船后飘散着她的一串歌声。
小船顺着逶迤不绝的山下河道渐去渐远,直至消失。
黄陵女儿行其所当行,绿草红裙的形象,登舟举桨的动作,清亮动听的歌声,却把诗人的心绪给搞乱了,她突然出现时,诗人深心喜悦,她转眼消逝,诗人又感到无限惆怅。
末句中的“水远山长”,是上句中“去”字的引申发挥,形象地写出黄陵女儿划着短桨消失在远水长山尽头的情景。
《黄陵庙》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在于采用了写意的白描手法。
李群玉最有名的一首诗题目:《江月夜行船》巍巍三峡横亘滚滚长江,江水滔滔蜿蜒无尽时光。
夜幕降临,江面泛起微弱的波光,伊人船上倚栏而立,思绪纷飞。
江月如镜,照亮人间纷纷扰扰的喧嚣,暗香浮动,雾气弥漫,奇异的美妙充斥着怀抱。
悠悠琴音轻柔如纱,渗透进夜色之中,伊人抚琴,低吟着这尘世间的沧桑。
船行中,岸边的渔火点点疏疏,星光点缀在无垠的天空,繁星如孔雀开屏。
江面波澜不惊,宛如一面镜子,伊人的身影在水面舞动,吟咏古老的传说。
江湖漂泊,思乡之情挥之不去,离别的泪水滑落,正如繁星坠入河川。
伊人似曲水流觞,微笑中带着苦涩,波光中闪烁的痛苦,恰似一颗烁烁珍珠。
江山如画,都市繁华融入静谧的长江,伊人唱尽荆榛,谱写岁月的流转。
江水悠悠,岁月如梭,流淌不息,伊人携手江月,与长江共谱乘船之歌。
船行至江心,伊人凝望岸边的高楼大厦,心中有情,却抑制不住孤独的颤抖。
伊人思绪万千,泪水滴入江流之中,留下岁月痕迹,与长江相映成趣。
长江东逝,江山如菊盛放,伊人的诗篇在岁月中闪耀。
她是诗人,把心灵的思绪铺展在江水的旅途上,她是隐者,眺望世间的喧嚣,舒缓内心的哀愁。
江畔的芦苇摇曳,轻柔的风吹拂着伊人长发,在无垠的夜幕中,她把心托付给古老的长江。
流淌的音符在夜风中婉转回响,伊人随江舟行,心中握着长江的荣光。
夜行船行近了彼岸,神秘的黑暗逐渐推开帷幕,伊人凝望沿岸的繁花满树,心头涌动着柔软的情感。
江水渐渐变得湍急,波涛汹涌,仿佛要淹没船舷,伊人紧抱琴,激荡着心中坚定的梦想。
江月当空,照亮伊人的心灵之船,船行终至神秘的目的地,伊人的诗抒发心底。
《江月夜行船》成为她的名篇,流传于千古,散发着李群玉诗人的灵光,温暖人们的胸怀。
江月夜行船,是一首寄托着诗人心灵的诗篇,它将长江与伊人的意境巧妙融合。
在这悠久的时光中,它成为了李群玉最有名的一首诗,留下了一笔别样的印记,赋予了人们心中的寄托和感动。
李群玉的最有名的诗
哎呀呀,说到李群玉,那他可有不少超棒的诗呢!比如说那首,“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
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
”哇塞,你想想看,那场面,就好像千军万马在奔腾,龙舟就像那
飞龙一样在江上飞驰,是不是超级震撼?还有,“一条寒玉走秋泉,引
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这描写得多生动啊,那寒玉般的泉水在秋天流淌,引出深萝洞口的烟雾,仿佛能让人
亲眼看到那场景一样。
李群玉的诗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个不同的
世界里。
就好比他的,“山空天籁寂,水榭延轻凉。
浪定一浦月,藕花
闲自香。
”在寂静的山中,听着那自然的声音,在水榭边感受着那轻轻
的凉意,那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月亮,荷花自顾自地散发着香气,这
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
他的诗有时候能让你感到心旷神怡,有时候又能让你感受到深深的
情感。
就像里写的,“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
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
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那两位女子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那寂
静的氛围,那古老的石碑,那风中的芳草,那月下山中的杜鹃啼叫,
真的能让人感同身受。
李群玉的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把我们带入到他所描绘的世界里,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绪。
他的诗是那么独特,那么让人难以忘
怀。
我觉得他的诗真的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呀,难道不是吗?我们真应该好好去欣赏和品味他的这些美妙的诗作,去感受那其中的魅力和韵味。
李群玉春寒赏析
《李群玉春寒》是明代著名诗人唐寅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春日湖畔赏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花的喜爱之情。
诗中数组织精巧,语言朴实自然,运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湖水入花簇,风波拂柳丝”、“野艳浓于妆,林荫淡于扇”等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此外,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玉女西风有泪痕,红鹦鹉语带春音”,表现了作者的感受性和想象力。
总之,《李群玉春寒》通过诗人细致、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日湖畔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诗歌虽短,但所表达的深情厚意却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传世之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莲李群玉【注】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
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
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
【注】李群玉,晚唐诗人,生于洞庭湖之滨的湖南澧县(屈原曾行吟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晚开迟谢的碧荷稀稀疏疏,大多已经开败,它的残花因露冷而香消。
B.颔联写晚莲又遭夜雨而纷纷凋落的景象,与首联共同表现晚莲的不幸遭遇。
C.颈联的"楚客"本指楚国诗人屈原,这里是作者自指或泛指其他骚客文人。
D."吴姬"泛指采莲的女子,"停棹歌"写人睹物伤怀,借以反衬莲塘的衰败。
16.本诗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后两联加以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统治者掠取珍宝时丝毫不剩,耗费起来毫不在意的情形。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歌词写出了自己的黯然思绪和对理想的追求。
(3)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打开宋代诗词,时常听得到雨声。
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5.D【解析】D项,"借以反衬"错,应是借以正面衬托。
故选D。
16.①第三联寓情干事(间接抒情),以人物的行为动作来表达对莲塘衰败之象的怆然之情。
②尾联直抒胸臆,"幽恨"等词直接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愁绪。
③用典。
借用屈原涉江的典故,择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表达自己怀瑾握瑜的高尚品格。
(每点2分。
共6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3)示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每空1分,共6分。
李群玉诗词诗词大全醉后傍晚歌舞促筵,台西小。
二寸横波回慢水,一双手香弦。
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
愿托襄王云雨梦,露台今晚降神仙。
自遣翻覆升沉百中,前程一半已成空。
浮生寄梦中梦,世事如里。
修竹万竿寂,古千卷要通。
一酒暄和景,会陶然失翁。
自澧浦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外⋯⋯短翮后者,前攀翔。
力微万里,首空。
昔探花源,考槃西岳阳。
高商洛,皓无馨香。
一朝下蒲,清照岩廊。
孤醒立众醉,古道何由昌。
震浮,国梁。
文襟即玄圃,笔下成琳琅。
霞水散吟,松筠奉琴。
冰避皎,武羞。
小子代耕,束自。
哉水投石,壮志空摧藏。
十年,垂在沅湘。
巴歌掩白雪,肆埋芳。
雅道未,何名不彰。
寒束困厄,默塞星霜。
百志不行一,东波掷年光。
尘生脱粟甑,万里违高堂。
中夜恨火来,燃烧九回肠。
平明梁山泪,缘枕沾匡床。
依泊洞庭波,木叶忽已黄。
哀砧捣秋景,晓月啼寒螀。
复此棹孤舟,云涛浩茫茫。
朱门待媒势,短褐谁揄扬。
仰羡野陂凫,没心忧稻粱。
不如天边雁,南北皆成行。
男儿白天间,变化未可量。
所希困辱地,剪拂成腾骧。
咋笔话肝肺,咏兹枯鱼章。
何由首西路,目断白云乡。
紫极宫斋后紫府空歌碧落寒,晓星寥亮月光残。
一群白鹤高飞上,惟有松风吹石坛。
昼寐筠桂晚萧疏,任人嘲宰予。
鸟惊林下梦,风展枕前书。
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
人间无乐事,直拟到华胥。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难过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中秋越台看月海雨洗灰尘,月从空碧来。
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曜迷鲸目,晶荧失蚌胎。
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
朗吟无渌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
异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
中秋维舟君山看月二首汗漫铺澄碧,模糊吐玉盘。
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涛。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
来从云涨迥,路上碧霄宽。
熠耀游哪处,蟾蜍食渐残。
棹翻银浪急,林映白虹攒。
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干。
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中秋寄南海梁侍御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
晚唐李群玉诗歌的骚怨情怀汤军【摘要】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因其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际都与屈原极其相似,故引为同调.其诗歌怀悼先贤,继承了屈骚哀怨的表情艺术;抒写悲苦愁怀,体现了屈骚的“骚怨”精神;沿袭屈骚的诗歌艺术,呈现浓郁的楚骚格调,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李群玉;诗歌;骚怨;情怀【作者】汤军【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盐城2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李群玉(810--862),字文山,行四,湖南灃州(今湖南灃县)人。
与杜牧、方干、段成式、李远、李频、卢肇等为诗友,经常诗歌唱和往还,是唐代湖湘著名诗人。
唐末诗人周朴赞誉“群玉诗名冠李唐”[1]7704,这从令狐绹《荐处士李群玉状》中“苦心歌篇,屏迹林壑。
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2](李群玉《李群玉诗集·前附》)的赞誉也可见一斑。
其诗有着鲜明而强烈的骚怨情怀。
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正是与李群玉同时代的宰相、著名诗人令狐绹,赞其云:“吐妍词于丽则,动清神于风骚”[2],明确指出其诗歌所蕴含的屈原诗歌的骚怨精神。
诗人向宣宗所呈《进诗表》时亦曾自云:“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荡思摇情。
”[3]其不仅以屈宋苗裔自许,而且还反复表明自己是以屈原的诗歌为学习楷模。
对此,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得更为明白:夫灃浦,古骚人之国,屈平仕遭谗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赋为《离骚》。
骚,愁也……芳草萎薾,萧艾参天,奚独一时而然也。
群玉既禀修能,翱翔大化。
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
望涔阳之亡极,挹杜兰之绪馨。
款君门以披怀,霑一命而潜退。
风景满目,宁无愧于古人。
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之制……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4]认为群玉诗歌继承了屈原的骚怨传统,真可谓是真知灼见,其为我们深入理解李群玉诗歌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重要启示。
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关于李群玉的简介以及古诗鉴赏生平简介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
工书法,好吹笙。
举进士不第。
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
不久,辞官回乡。
有《李群玉诗集》黄陵庙李群玉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李群玉诗鉴赏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古代当地人民由于同情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不幸遭遇,给她们修了这座祠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死于苍梧,埋在江南的九疑山。
《水经注·湘水》等又先后将故事发展成为娥皇、女英,因为追赶舜帝,溺于湘水,遂“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这样就给原来的传说加深了神话与悲剧的色彩。
后世人们更将湘竹上面的斑斑点点,想象成为二妃眺望苍梧,临江恸哭的泪痕。
李群玉写此诗,也是以这一绵绵长恨的故事为背景。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为比照,在结构上则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从而逐步深入地表现了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切情绪。
首句“小姑洲北浦云边”,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位置,“浦云边”三字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到的云水相映颇为荒凉的景象,漠漠层云,江天寂寥,四周一片空空荡荡。
第二句,诗人已进入祠庙瞻望,以特写镜头显出“啼妆俨然”的二妃塑像。
这里愈是写出环境的萧瑟与刻画出二妃生动的形象,也就愈会唤发人们无限的哀思。
接下来诗人漫步祠外,只见“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进一步写景抒情。
“ 野庙向江”,着一“野”字,点染了环境的荒凉。
“向江”,显然暗明庙中二妃日夜面向苍梧。
此时周围有的只是被风雨剥蚀了字迹的古老碑碣,萋萋的荒草和一片东风无语的寂寂春色,“寂寂”,是诗人的感受,也是对二妃怅惘心情的想象与描绘。
接写诗人伫立平冈,愁思不已的所见所感:“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李群玉诗歌鉴赏李群玉诗歌鉴赏太子头上的李群玉诗歌鉴赏书院二小松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
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
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
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
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
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
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
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
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
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
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
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
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
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李元洛)鸂鶒李群玉锦羽相呼暮沙曲,波上双声戛哀玉。
霞明川静极望中,一时飞灭青山绿。
这是一首吟咏鸂鶒的七言古诗。
鸂鶒,音西翅,也可读成欺翅,是一种长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鸟,经常雌雄相随,喜欢共宿,也爱同飞并游。
它的好看的毛色给人以美感,它的成双作对活动的习性,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这诗兼有音乐与图画之美。
一、二句好比是一支轻清悠扬的乐曲,三、四句好比是一幅明朗净洁的图画。
相呼二字是前两句之根。
正是相呼之声吸引了诗人的视听,寻声望去,见到水边沙窝上正有一对鸂鶒在鸣叫。
次句即从相呼二字中生发。
日暮时分彼此呼叫,原来是要相约飞去。
随着呼叫声,双双在水波上展开了翅膀,在身后留下一串玉磬般的动听音响。
双声同时带出双飞的形象。
三、四句所写的视觉形象,即从双声过渡而来。
发出玉磬般音响的这一对鸟儿飞过水面,便进入了广阔的视野之中。
这时云霞明丽,夕照中的水流显得分外平静,在水天光色中,双飞的锦衣渐去渐远,眼消失,再加注视,见到的是一片碧绿的青山。
这两句虽然纯用画笔,但也不防想象在画外还响着那哀玉般的鸣叫声,只是随着展翅远去,鸣声也愈来愈轻。
诗人以哀玉写鸂鶒之声,又以明霞、静川作背景映衬鸂鶒之形,流露了诗人对鸂鶒的喜爱之情。
鸂鶒在空中飞去以至于消失,必然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然而诗人却用一时来极言其短,恨其逝去之速。
在飞灭之后,仍然目不晴,直到飞灭处显现出了青山绿,这是一个令人悠然神往的境界。
全诗着墨不多,却能得其神韵。
(陈志明)赠人李群玉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
这首《赠人》诗,所赠之人虽不可考,但从内容可知,对方是一位失恋的多情男了。
全诗借用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的典故写出。
据《高唐赋》与《神女赋》:楚怀王在游览云梦泽台馆时,曾经梦遇巫山神女。
临别时,神女告诉怀王,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后人便根据神女的话,用云雨来指代男女间的私情。
后来宋玉陪侍楚襄王到云梦泽游览,又都曾在梦中会过神女。
《赠人》诗开头两句即用宋玉梦遇神女之事。
诗人将失恋男子比成宋玉,将他所爱女子比成神女。
首句以衣裳喻文采,暗示受赠者的文采风流一似宋玉。
次句接着说,惹得神女动情而入梦。
神女因宋玉之文采风流而生向往之情,入梦自荐。
然而,美人的心是变化难测的,就说这位巫山神女吧,她先倾心于怀王,后来又钟情于襄王,可见她的爱情是不专一的。
惹得二字很有意味,也很有分寸感,又照顾到了对方的体面。
后两句议论,出语真诚,在旷达的劝说中见出对朋友的深情。
云雨无情难管领的说法尽管偏颇,但对于失恋中的朋友却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失为一剂清热疏滞的良药。
这首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典故的运用。
写诗向一位失恋的朋友进言,最易直露,也最忌直露。
这首诗由于借用典故写出,将对失恋友人的劝慰之情说得十分含蓄,委婉得体,给诗情平添了许多韵味。
(陈志明)黄陵庙李群玉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蒨裙新。
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黄陵庙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又叫湘妃祠,座落在洞庭湖畔。
这首诗虽然以黄陵庙为题,所写内容却与二妃故事并不相干。
诗中描画的是一位船家姑娘,流露了诗人对她的爱悦之情。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庙前,春光明媚,绿草如茵──这是黄陵女儿即将出现的具体环境。
美丽的大自然仿佛正在等待以至是在呼唤着一位美丽姑娘的到来。
莎草碧绿,正好映衬出般家姑娘的动人形象。
黄陵女儿蒨裙新,一位穿着红裙的年轻女子翩然来到,碧绿的莎草上映出了艳丽的红裙。
蒨(qin欠),是一种红色的植物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红色。
蒨裙,本已够艳的了,何况又是新的。
在莎草闪亮的绿色映衬下,不难想见这位穿着红裙的女子妩媚动人的身形体态。
轻舟短櫂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是写女子驾船而去。
而船后还飘散着她的一串歌声。
诗人出神地凝望着,只见小船向着洞庭湖水面渐去渐远,直至消失。
水远山长,形象地写出诗人目送黄陵女儿划着短桨消失在远水长山那边的情景。
水远山长四字还象一面镜子,从对面照出了怅然独立、若有所失的诗人的形象。
《黄陵庙》在艺术上的成功,主要在于采用了写意的白描手法。
诗人完全摆脱了形似的摹拟刻画,十分忠实于自己的感受。
绿草映出的红裙留给诗人的印象最深,他对黄陵女儿的描画就只是抹上一笔鲜红的颜色,而毫不顾及穿裙女子的头脚脸面。
登舟、举桨与唱歌远去最牵动诗人的情思,他就把轻舟、短櫂、歌声以及望中的远水长山,一一摄入画面。
笔墨所及,无非是眼前景、心中事,不借助典故,也不追求花俏,文字不矫饰,朴实传神,颇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
(陈志明)引水行李群玉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
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很少得到反映。
象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
这是封建文人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
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
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
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
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
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
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
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
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
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
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
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
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
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
深萝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
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现在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
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
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
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
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
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
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
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该会平添多少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
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
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
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
仅此一端,也足以使我们珍视这首《引水行》了。
(刘学锴)火炉前坐李群玉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写室内情景:一盏孤灯,照着无法成眠的诗人。
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隐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
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
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
风雨满西林,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萧声,声声入耳。
一个满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
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潮?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