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质现状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80.16 KB
- 文档页数:4
渭北苹果园板结土壤主要改良措施作者:殷振江等来源:《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17年第1期陕西渭北苹果园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制约该地区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引起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改良。
1 土壤板结原因1.1 有机肥施用不足随着渭北苹果面积逐年增大,苹果基地县70%以上的耕地面积都栽植了果树,粮食面积逐年减少,一些地区甚至不种植粮食作物,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有机肥源极度匮乏,不能满足果业生产发展需要。
据在长武县调查,只有25.4%的苹果园每年会多多少少施些有机肥,其余74.6%的果园多年来几乎不施有机肥。
1.2 劳力少工价高男工的工价由2001年的每人每天12元涨到现在的每人每天120元以上,女工的工价由2001年的每人每天8元涨到现在的每人每天80元以上,劳动力工价上涨了10倍,果园生产成本加大,果农每年秋季不再深翻果园改良土壤。
据在长武县调查,每年深翻的果园不到5%,95%以上的果园近10年几乎没有深翻过。
1.3 单纯施用化肥由于渭北果区有机肥普遍欠缺,果园施肥长期依赖化肥,虽然化肥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等特点,但养分单一,且不含有机物,肥效期短,长期单独施用,易使土壤板结,土质变差。
1.4 暴雨天气增多渭北降雨大多集中在7—9月,且近年大暴雨天气明显增多,一天降80 mm以上大暴雨的次数,每年都在3~5次,大部分果园雨后不进行中耕松土,致使果园土壤板结,透气性差,有益微生物减少,腐殖质含量降低,肥料利用率低,果树生理病害增多,严重影响果业健康发展。
2 土壤改良措施2.1 增施有机肥千方百计广开有机肥源,大力提倡果园养猪、养鸡、养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肥、透气、调温性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防止土壤板结。
2.2 秸秆覆盖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秸秆粉碎后进行树盘或全园连续覆盖3~5年,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有机质腐化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栽培技术渭北高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西北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海拔600~13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1.8~ 16.6℃),土层深厚。
种植苹果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该区苹果栽培规模大,集中连片,是我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区之一。
在渭北苹果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本地区与我国其他苹果产区之间存在的差距。
渭北地区果园土质以黄绵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
全年降雨量稀少且季节性分布不均。
加之当地果农普遍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以及近年来果园病虫害加剧,造成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实品质差,优质果品少、残次果品多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苹果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渭北地区苹果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苹果商品品质,已成为当前苹果产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具体来讲,今后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培肥土壤,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土壤环境是影响苹果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土质疏松与否、有机质含量高低、土壤结构状况好坏、微生物数量多寡等直接决定了果树周年的长势强弱和果实能否丰产优质。
当前渭北地区土壤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清耕制管理模式,加上连年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果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严重、微生物数量减少、果树根系肥水利用率低,从而造成苹果增产难、品质差。
今后在生产上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重视秋季施肥,每年9月中下旬开始,抓住秋季光照充足和雨量充沛的有利时机,根据果树负载量,亩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000~5000千克,同时混合施入全年施肥量65%~70%的优质磷肥、20%的钾肥,为果树来年萌芽开花提供充足的养分。
二是将秸秆粉碎结合秋季果园深翻还田,增加果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条件。
三是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叶片和土壤营养诊断,科学施肥,大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适当增加中微量元素的使用量。
四是发展五配套生态种植模式,通过发展“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种植模式,兴建沼气池,养殖小型家畜,利用沼液、沼肥培肥土壤,改良土质。
陕西省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陕西省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陕西是我国第一苹果大省,所生产的红富士苹果果面光洁、蜡质层厚、着色艳、硬度大、风味浓、耐贮运、货架期长,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但是近年来好多人感叹陕西红富士味淡了,没以前的好吃了。
笔者经过多地调查,分析了其品质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品质下降的原因1.1客观因素影响1.1.1土壤有机质匮乏陕西苹果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的果园占到85%,特别是陕西北部山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更低,仅为0.3%左右。
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偏低是制约陕西苹果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尤其随着栽培年限和产量的增加,土壤养分消耗和供给矛盾日益增大,以致入不敷出,有机质愈加贫乏,这是造成近年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1.1.2降雨不均陕西年均降雨量525-730 mm,总体来说比较适宜苹果生长。
但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前干后湿现象比较明显,往往是冬春持续干旱,夏秋连阴多雨,尤其成熟期常出现持续性阴雨寡照天气,致使苹果病害严重,着色不良,含糖量降低,品质变差。
1.1.3自然灾害干旱、冻害、晚霜、冰雹、持续高温、沙尘暴、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近年有增多趋势,影响树体正常生长、坐果和果实发育,致使树势衰弱,坐果率降低,果实发育不良、品质下降。
1.1.4树龄影响陕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红富士,90年代是发展最快时期,目前挂果的红富士中90%以上是1990-1996年栽植的。
就平均管理水平而言,陕西地区正常管理的红富士果园,以6-12年生树所结果质量最高,以后则品质开始下降;20年生以上的树已基本开始走下坡路,树体老化,腐烂病严重,加上管理不善等原因,果实质量明显变差,逐步进入衰老淘汰阶段。
而目前挂果的红富士苹果树主要为15-20年生树,这也是近年红富士苹果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1.1.5砧木影响上世纪90年代陕西地区的红富士苹果苗木价高且一段时期极为紧俏,当时就有好多育苗户投机取巧用苹果品种实生砧育苗,导致现在陕西挂果红富士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树势虚旺易衰,抗性差,果实易发生红点病,口感差,不耐贮运等,而且这种不良表现随树龄增大愈发严重。
富士系中熟苹果良种——九月奇迹作者:方国红来源:《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2018年第5期方国红“九月奇迹”是美国从富士中选育的中熟苹果品种,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从国外引进,在陕西宝鸡千阳基地栽种。
经过3年的栽培管理,该品种性状表现极佳,栽植第2年亩产1 200 kg,第3年亩产2 200 kg。
1 引种栽植区概况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千阳基地属黄土高原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暖温带半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0.9 ℃,年均降水量653 mm,海拔710~860 m。
土壤为黄绵土,pH值7.9,有机质含量1%,全氮含量0.61 g/kg,速效钾含量62.15 mg/kg,速效磷含量7.36 mg/kg。
采用矮砧(M9T337)密植模式管理,株行距3.5 m×1 m;配套滴灌、行间生草、水肥一体化等措施。
2 引种表现2.1 植物学特性树势中庸,成枝能力强,两年生大苗枝条数量可达10个以上。
枝条萌芽率高,易成花,丰产性强,具连年结果能力,负载量少时能按时停长,易管理。
树体生长指标详见表1。
2.2 物候期在陕西千阳3月上旬萌芽,4月上旬进入花序分离期,4月中旬进入盛花期,9月中旬果实成熟。
果实发育期150天左右。
2.3 生长结果习性树势中庸,没有普通富士长势旺,枝条平展,角度开张,叶片宽大,产量高,无大小年;定植当年顶梢生长量63.2 cm,干径年增长量15 mm。
1年生枝年生长量40~60 cm。
剪口下可成枝1~2个。
易成花,定植当年即能少量成花,定植两年树成花30~40个/株。
坐果能力强,顶花芽坐果率达85%以上,部分腋花芽亦可坐果。
连续结果能力强,花期较耐寒,丰产性极好。
2.4 果实经济性状果形端正(图1),果个均匀,平均果径83 mm,平均单果质量280 g。
糖度14%~16%,硬度较大。
其主要特点是黄绿色的斑点点缀着粉红色的片红外观;脆而多汁,果肉白色,无瑕疵;口感甜,有香味,采收前果实着色可达90%以上,相比于普通富士,上色较早(可提前1周),色泽艳丽。
陕西苹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唐笑天来源:《果农之友》 2015年第2期唐笑天(陕西省旬邑县果业中心陕西旬邑711300)陕西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优势,近年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但是当前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匮乏,专业人才偏少等突出问题,如果不积极加以应对,必将制约陕西苹果产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1 发展现状陕西地处西北内陆,海拔较高、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
自从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苹果产业在陕西发展势头迅猛,无论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中央惠农利农政策的实施,陕西苹果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据统计,仅2011 年陕西保有苹果面积935 万亩,年产量1 203 万吨。
占到全国苹果总产的1/3 和世界总产量的1/8,优果率在75%以上。
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但是当前依然存在着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认真研究应对,必然阻碍苹果产业后续的健康发展。
2 存在问题2.1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果农文化素质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大多科学文化素质低,自身劳动能力低下,对新技术新事物接受能力差,既难以应对果园繁重的日常作务,又制约着新型果园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2.2 苹果产业专业人才偏少,人才储备不足苹果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专业人才作为支撑。
但是当前苹果产业专业人才数量偏少。
许多农林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改行或选择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不愿选择环境较差的西北内陆和偏远乡镇发展;产业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基层服务体系落后,基层组织和技术人员数量少,思想观念陈旧,业务水平较低,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导致基层推广难度大,产业更新缓慢。
陕西中部地区早中熟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中部地区早中熟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礼泉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与陕西关中平原交汇地带,是我国苹果十大主产县之一。
近年来,在全国苹果早熟奇缺、中熟偏少、晚熟过剩的形势下,陕西礼泉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及时进行果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良种引进和示范园建设,已辐射带动全县发展早中熟苹果4 000 hm2。
约占苹果总面积的10%,年产量70 000 t,主要分布于平原灌区的史德、骏马、阡东、烽火、西张堡、城关等6个乡、镇,其中以城关镇、史德镇、西张堡镇面积最大。
全县7月份以前成熟的早熟品种主要有藤牧1号、晨阳,约占总面积的0.1%;8月份成熟的中熟品种主要有美国8号、秦阳、嘎拉优系(包括早红嘎拉、金世纪、丽嘎拉、红盖露等),约占总面积的80%,其中主要以嘎拉优系为主,约占早中熟苹果总产量的90%以上;9月份成熟的中晚熟品种主要有华冠、弘前富士、红星等,以华冠为主,主要集中于史德镇。
2010年,美国8号、嘎拉、华冠平均售价在3.2元/kg左右,2019年售价达到6.4元/kg以上,果农发展早中熟苹果生产积极性高涨。
为引导果农理性发展,现将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1存在问题1.1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在品种搭配上表现为早熟不足,中晚熟偏少,中熟品种较为单一,均集中在嘎拉系上,优系栽培面积较小。
同时,规模化发展不够,未形成区域板块经济,不利于区域优势和效益的发挥。
1.2乱繁滥引现象突出农户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品种引进上盲从性较大,导致苗木质量差、品种杂乱,果品商品一致性差,花叶病、高接病发生普遍。
1.3栽培技术滞后一是栽植方式落后,乔化栽培面积仍占主导地位,且栽植株行距较小;二是整形方式落后,仍采用多级次整形方式,造成结果晚、果品质量差,这些均与发展优质、高效、集约的现代果业栽培模式不相适应。
1.4先进的土壤管理制度推广应用不到位果园生草与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果、畜、沼”生态循环模式等现代果园土壤管理制度应用较少,造成土壤微生物活动繁衍较弱,土壤结构难以改善,保肥保水性能降低,养分供给不及时,加之果农在施肥过程中过度依赖化肥,施肥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果树抗性差,病虫害发生趋于严重,果品质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