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历年部分3A级以上旅游区(点)基本情况统计(2015-2018)
- 格式:xls
- 大小:8.50 KB
- 文档页数:2
2013年江苏省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镇江市抢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机遇,扎实推进“八项工程”,全力实施“四大行动计划”,着力抓项目增后劲、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有力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4:54.0:41.6调整为4.4︰53.0︰4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92626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4957美元)。
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各项税收收入208.7亿元,增长19.8%。
按税种分,增值税297.8亿元,增长27.6%;营业税84.3亿元,增长25.9%;契税14.0亿元,增长37.2%;企业所得税19.3亿元,下降3.6%;个人所得税7.2亿元,增长2.3%。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4.2亿元,增长3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0亿元,增长31.5%;科学技术支出10.4亿元,增长25.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2亿元,增长30%。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81.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4.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1,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相比“六升二降”:食品类103.0,衣着类103.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10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00.8,居住类102.6;烟酒类98.2,交通和通信类99.6。
2010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扣“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展主题,按照“跨越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市呈现出经济运行高开稳走、内外需求协调运行、效益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健康发展局面。
【综合】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5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750.54亿元,增长13.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325元,折合9580美元,比上年增长12.0%。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4.5:58.2:37.3,调整至4.2:57.4:38.4,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就业、税收增长的贡献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9.0%。
从运行质量看,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匹配性得到改善,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9.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快于GDP增幅17.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7.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全年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28家、创业实验(训)基地22家,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培训人数16.74万人,扶持创业6.1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4.59万户、注册资本1718.9亿元、从业人员77.5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1.7万户、1102.4亿元和31.7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5.49万户、注册资本276.1亿元、从业人员29.9万人,比上年分别净增5.7万户、231.5亿元和13.7万人。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12亿元,占GDP的比重56.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22.76亿元,增长41.5%,占比58.5%,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