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悲剧美
- 格式:doc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22
越剧《梁祝》观后感前言越剧《梁祝》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优美的音乐旋律,深受观众的喜爱。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越剧《梁祝》演出。
下面,我将就这次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舞台布景和服装整个剧场的舞台设计和布景非常精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氛围。
舞台上的装饰物和道具都选用了精美的古代家具和器物,使人仿佛沉浸在古代的故事情境中。
演员们的服装更是亮眼,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
男主角梁山伯服装上的金丝绣和繁复的花纹,展现了他高贵的身份和出身。
而女主角祝英台的服装则更加绚丽多彩,以金黄色为主,配以细致的刺绣。
整体来看,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都非常考究,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演员表演和声音效果演员们的表演技艺令人惊叹。
他们通过精准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将角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尤其是女主角祝英台的演员,在表现她的喜怒哀乐时,真实地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引人入胜。
另外,演员们的声音也是越剧演出的一大特色。
他们用悦耳的嗓音唱出了剧中的歌曲,歌曲中深情款款的旋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员们的歌唱技巧和音域变化也非常出色,令人难以忘怀。
与此同时,演出的声音效果也非常出色。
背景音乐用来衬托情节,增加气氛。
每一个音效的使用都非常恰到好处,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中去。
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梁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
剧中表现了他们艰难的爱情历程和无奈的结局。
通过这个故事,观众不仅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贞,也思考了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剧中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制约。
祝英台明明深爱梁山伯,却因为封建的礼教和规矩无法与他结合。
而梁山伯则在亲情和命运的压力下,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内心。
这些冲突和矛盾让观众深思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同时,剧中也暗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较量。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深情厮守和牺牲,与祝家的冷漠与勾结形成强烈的对比。
观众们在剧中看到了爱情、亲情和欺凌的对比,体味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越剧梁祝与女性主义梁祝作为越剧的最最最代表性的剧目真是当之无愧,在《舞台姐妹》的戏中戏选择用梁祝也真是神来之笔。
之前说到,梁祝远非一个普通的凄美爱情故事,而是充满着挑战传统、反叛与抗争,其实可以把梁祝之爱看做跨越自我身份的互相理解之爱,作为男性的梁认为“女儿也需经书读”,作为有钱“公子”的祝不认为“贫富不可相交”,两人的志同道合实际与主流思想相悖,其实是一种脆弱的、秘密的、仅限于他们二人之间的连接——而《楼台会》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互相理解”的主题,他们之间的这样一种“志同道合”的脆弱理想面临到了现实的挑战。
在楼台会之前,性别的隐喻作为一条暗中涌动的伏笔潜伏在表面的乌托邦式美好情景下:两人共同理想地生活、学习、成为知音,他们互相谈笑、做文章、辩论观点,这种美好的幻想情景是如此和谐,以至于十八相送一路上的暗示也更是“趣味”。
这一切在祝英台回到家时被猛地摔碎,她的性别游戏到此结束,且不再能用双重性别身份回到之前的那种美好中去,而梁对此一无所知;一开始梁是满心欢喜前来相会,祝是已经知道自身悲剧、强颜欢笑着应答,对于此时祝来说,悲的不仅仅是她被许配给马文才的现实,也是不知如何与梁分说、让梁也理解自己的苦衷。
梁知道英台是九妹,九妹也即是英台时的欣喜并不是出于自己要娶的竟是昔日同窗的故人,而是这两个身份的重合集中在祝英台一人身上,在梁看来,二人曾经共建的那种相知相守的学堂情谊可以通过婚姻来延续到终身,当最后知道不再能成眷属不仅意味着男女之情不得善终,也是二人之前的那种隐秘而脆弱的联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拆开,因此楼台会的最开始梁再见到祝,即使看到她身穿女装,也并无非常的惊讶与新奇,因为他看到的仍然还是“祝英台”这样一个完整的个体。
“你我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讲的?但说无妨。
”当把梁祝的这种关系置于戏外来看,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惺惺相惜的、基本都是因为不想做童养媳或是裹脚而从乡下来的女演员们构建的越剧舞台也同样是“幻梦”一般:她们扮演深情君子、女扮男装的大家闺秀、村姑、负心郎、皇帝、新式女学生和善良的公子,她们在只有框架的故事中借助自己的理解和女观众的反馈来构建出富有女性关怀与女性本位的演绎,她们同吃同住、情同姐妹、共哭共笑共患难,这种女性之间的深刻情谊突破了社会往常中女性被割裂开来、分散在不同的“内部”的格局,而在社会对此仍然保持着漠视的态度中,她们的联结同样也像梁祝二人一般隐秘、脆弱。
H國伐寤、上望南广嚎協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选修课论文课程名称:中国戏曲艺术欣赏论文题目:赏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系别: 戏剧影视学院专业: 戏剧影视导演班级: 导演1班姓名: 梁茵学号: 107任课:老师:宋向阳日期:2015年10月24日赏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小时候,就听说过《梁祝》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是现如今家喻户晓的凄美故事。
在民间流传已经不止千年的《梁祝》,在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也有五六百年了,越剧版本的尤为世人称叹!在第一场中,叙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祝英台, 非常渴望女子也能和男子一样有着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争取,她想去读书,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 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不同意,因此她设计使得自己女扮男装能去读书, 在读书的途中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梁山伯. 并结伴去书院读书,由于志趣相投便结拜为兄弟, 这里为他们产生爱情埋下了伏笔, 因为爱情是建立在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上的。
看的是电影版本的越剧《梁祝》当中的布景相对华丽,且写实,祝英台一身美丽活泼的衣裳,台词彰显出祝英台向往自由的性格,而在初见梁山伯时,她已然当自己是男儿身,聪明伶俐且不怯场,勇敢过人,这些都成为了后来他俩相爱的铺垫。
往后,论梁山伯的才识,是有点察觉到祝英台女儿身的身份的,但却总是随意被祝英台糊弄过去,真让人在旁干着急,两人的走步,情之真切,暗示了很多,举手抬足间皆是情谊。
在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多场戏中,最为出名且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十八相送”这一场戏。
“前面到了凤凰山。
”“凤凰山上百花开。
”“缺少芍药共牡丹。
”“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这一段词更是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情愫已经发酵,送了一程又一程,路上对话缠绵不尽,英台给了无数的暗示,梁山伯的闪躲不敢向前,只当是兄弟之情。
新闻5301100108黄瑞欣赏和对比中的中外“悲剧”-------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感花间蝴蝶翩翩来,山伯永恋祝英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各种版本的《梁祝》(例如电影、舞台剧、电视剧等),几乎已经让我产生了“审美疲劳”,而最近看的越剧版的《梁祝》着实让我“惊艳”了一下,那优美的唱腔、微微翘起得兰花指、活泼俏皮的唱词还有越剧演员的精湛演技,都让我从心底油然地产生了一种敬爱之情----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敬爱。
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别亲"、"草桥结拜"、"托媒"、"十八相送"、"思祝、下山"、"回忆"、"劝婚、访祝"、"楼台会"、"送兄"、"闻耗"、"吊孝哭灵"、"逼嫁"、"祷墓、化蝶"等十三场,首先草桥结拜,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思想开明与封建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这么一人物。
然后,三年同窗忽见祝英台有耳环痕,按常理男人一定会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的,然而他没有竟听信祝英台信手捏来的理由,可见他并不是一位拥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所谓封建公子哥的思想,形象应该是很憨厚、很质朴的一位年轻书生.。
再到后来的“十八相送”(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场,就着重写写),这场的唱词,保留了民间文学的纯朴的风格,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了祝英台借用许多比喻来暗示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情和以终身相许的愿望。
这些比喻是紧紧地跟随着两个走路的人眼睛所看见的江南景物的变化而推移。
只是由于梁山伯不知道英台是一个女人,始终不理解这些比喻所含有的内心感情,因而也辜负了这个热情的少女的一片好心。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翩翩彩蝶,灼灼芬华———越剧《梁祝》的人文意蕴沈倩(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0)摘要:翩翩彩蝶飞至今,灼灼芬华耀神州。
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其温婉清丽的唱腔、细腻真切的表演和曲折延绵的情节,令无数观众为之着迷。
岁月流转,剧目的演出形式不断更迭,其精神内核却愈发闪耀。
本文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阐述对越剧《梁祝》人文意蕴的理解和体悟。
关键词:越剧;梁祝;人文蕴意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13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66一、前言梨园百景中,有一对翩跹飞舞的彩蝶,令数代观众印象深刻,那便是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根据流传在浙江嵊县的民间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小曲。
同名小歌班小戏在浙江城乡上演了十几年。
后来,《梁祝》经名角王永春和白玉梅加工为上中下三本的连台本戏,成为久演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剧目,几乎伴随了越剧百年的光阴流转。
笔者与越剧的缘分,始于《梁祝》选段《十八相送》。
祝英台,也是笔者饰演的第一个戏曲角色。
年少的自己,只是用唱念做打描摹出英台的活泼灵巧,在隐隐中觉得一词一句蕴意深远,却还不能真正读懂梁祝二人的流转情谊。
岁月变迁,《梁祝》与笔者的缘分延续至今———在舞台上演绎人物,在剧院中潜心欣赏,在戏曲课堂上再度品析……随着阅历的增长、心性的成熟,笔者渐渐体悟出《梁祝》温婉缠绵的曲调之下的人文蕴意———冲破桎梏,追求本我;珍重情谊,坚守所爱;情系父辈,惋叹别离。
以下笔者将展开具体分析。
二、冲破桎梏,追求本我祝英台,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
作为闺阁千金,她本应该遵守礼数、顺从父命,嫁到马文才家中,度过相夫教子的安稳人生。
这也是诸多古代女子的必然命运———一叶扁舟在水中飘行,任凭水流左右其航向。
运用美学原理对梁祝进行赏析梁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才子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和喜爱。
本文将运用美学原理对梁祝进行赏析,探讨其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梁祝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才子相遇相知,并因为爱情而彼此倾心。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最终不能在一起,悲剧性的结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情节的安排和发展,符合美学原理中的张力和冲突原则。
故事中的梁祝情感的起伏和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梁祝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具有艺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青年人物。
梁山伯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书生,他的聪明和才智使得他在文化上的表现得到了高度的赞誉。
而祝英台则是一个热爱舞蹈且顾家的女子,她的美丽和纯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符合美学原理中的形象塑造和个性特点的表现,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生动。
梁祝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梁祝故事的影视化和戏剧化表现形式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绎。
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舞剧更是成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些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得梁祝故事具有了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符合美学原理中的艺术形式多样性的要求。
梁祝的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触动人心。
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是纯粹、坚贞和无私的,他们之间的情感让人感动和动容。
梁祝的故事中蕴含着深沉的人性情感,这种情感的真实和深刻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符合美学原理中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的要求。
梁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从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到情感表达的真挚动人,梁祝通过运用美学原理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越剧梁祝观后感范文首先,越剧《梁祝》的主题鲜明而深刻。
作品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美好情感。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微时,相知于患难,最终却因世俗的束缚和家庭的矛盾而未能走到一起。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禁为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扼腕叹息,也为他们坚定的爱情信念而感动。
其次,越剧《梁祝》在艺术表现上堪称精湛。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都被演员们演绎得栩栩如生。
此外,越剧《梁祝》在音乐、舞美等方面也堪称一流。
优美的旋律、动人的唱腔,与华丽的舞美相得益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这种艺术的完美呈现,使得作品在表现主题时更具感染力,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感同身受。
再者,越剧《梁祝》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深远。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更传递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因为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束缚而遭受重重阻碍。
这种阻碍不仅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命运的无奈。
然而,即便在重重困境之中,两位主人公依然坚守着对爱情的信仰,用他们的生命诠释了爱情的真谛。
这种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于我个人而言,越剧《梁祝》的观后感触颇深。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真挚,也让我对封建礼教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此外,越剧《梁祝》还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厚的兴趣。
通过这部作品,我了解到了越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和魅力,也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越剧《梁⼭伯与祝英台》的⼭乐表现⼀、越剧的由来及背景⼀化越剧的英⼀名 Yue Opera 它是我国的第⼀⼀剧种,被称为第⼀国剧,也称绍兴戏,同时⼀被称为是"流传最⼀的地⼀剧种" ,也被说是"最⼀的地⼀戏曲剧种",被国外认作是"中国歌剧" 。
是中国的五⼀戏曲之⼀。
越剧发源于中国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经济发展不断壮⼀组织起来,流⼀于我国全国,在世界也⼀为流传,越剧也吸收了昆曲、话剧、戏剧等不同的地⼀特⼀⼀化的⼀些特点,从最开始的男⼀越剧发展演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越剧⼀乐。
因为越剧最开始曾⼀”绍兴戏剧“ 、”绍兴⼀戏“ 为名,所以有将越剧叫做“ 绍兴戏” 的说法,其实是因为当时没有“越剧” 这种名字⼀去借⼀“绍兴戏” 的称呼,但“越剧”其实并不是“绍兴戏” 。
但是传来传去传乱了,所以翻译出来的越剧名也有“Shaoxing Opera” 这⼀种。
但正确的表述越剧的翻译应该是“Yue Opera”或者“YueJu Opera”,这个叫法已经被越剧专业的书籍和官⼀⼀档⼀泛应⼀,公众媒体⼀⼀对此的接受程度也相对理想,应⼀⼀度和深度都不断提升。
所以当年的误译也⼀然成为了错误的“过往。
”在国外越剧和京剧⼀样有名,被他们认为是中国的歌剧。
新中国成⼀后的第⼀部⼀型彩⼀戏剧电影就是 1953 年制作的《梁⼀伯与祝英台》。
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办公室在⼀内瓦会议期间展示它,这扭转了当时在国外流⼀的共产党不想要⼀化的理论的说法。
⼀、越剧《梁⼀伯与祝英台》《梁⼀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经典代表,为越剧舞台增添⼀限⼀彩,是拥有最久远历史,录⼀保留最完整的越剧,它经过我们⼀代艺术家的舞台设计实践,是越剧演员必须要熟悉的经典之作,可谓看家本事。
之后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在参考各种《梁祝哀史》改编的版本以及⼀些其他国家相关研究资料,对该剧通过进⼀步分析整理,去芜存菁,于次年开始参加会议第⼀届全国地⼀戏曲艺术观摩活动演出⼀会,获诸项⼀奖。
春晚越剧梁祝观后感
一开场,那越剧独特的调调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淌进耳朵里,特别的柔美。
演员们一亮相,嚯,那扮相可太精致了。
就说祝英台吧,那小娘子的模样,眉眼间都是灵动的气息。
梁山伯呢,也是一身书生的儒雅劲儿,往那一站,就感觉这个故事要在他们的演绎下活过来喽。
这个故事咱都熟得很,可越剧演起来那就是别有一番风味。
他们的唱词,就像一首首优美的诗,我听着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在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看着梁祝二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
比如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读书的时候,那一段对唱,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那种青涩又美好的感情,一点点在音符里发酵。
他们唱着那些细腻的情感,就像把爱情最开始的模样一点点摊开在你眼前,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
而且越剧的表演很有特色,演员的动作那都是有讲究的。
看祝英台的手势,轻轻那么一抬,一转,就把一个女孩子的娇羞和聪慧都表现出来了。
梁山伯的台步走起来,摇着扇子,就是一个妥妥的书生样。
他们俩在台上互动的时候,就像一幅流动的古画,把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的。
到后面,悲剧的部分来了。
祝英台被强行许配给别人的时候,那演员的表情和唱腔里全是悲愤和无奈。
梁山伯得知消息后的那种伤心欲绝,也让我这个看的人心里揪得慌。
最后梁山伯郁郁而死,祝英台跳进坟墓,双双化蝶的时候,舞台上的那种意境营造得超级美。
那些蝴蝶的道具加上演员轻盈的舞步,就好像真的看到梁祝二人变成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走了,那一瞬间,我都有点恍惚了,被这个美好的传说感动得一塌糊涂。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美学与人性探讨《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则广为流传、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故事以其深刻的悲剧性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古代社会,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在书院中结识了梁山伯。
两人同窗共读,情谊深厚,却不知祝英台的女儿身。
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子并对其心生爱意时,祝家却已将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
梁山伯抑郁而终,祝英台在出嫁途中跳进梁山伯的坟墓,最终两人化蝶双飞。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首先,这种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无情打压。
在那个时代,婚姻往往不是基于爱情,而是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量。
祝家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并非出于英台的意愿,而是为了家族的荣耀和财富。
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使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其次,这也是性格的悲剧。
梁山伯的忠厚善良和祝英台的勇敢坚定,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显得如此脆弱。
梁山伯虽对爱情执着,但性格中缺乏抗争的勇气和手段;祝英台虽敢于反抗,但终究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们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再者,悲剧的美还体现在其强烈的冲突上。
爱情与礼教、个人与家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贯穿始终。
这些冲突不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珍贵。
而从人性的角度去探讨,这个故事揭示了多种复杂的人性特点。
祝英台的勇敢追求爱情,展现了人性中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她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求学,与梁山伯相知相爱,这种勇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她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性中对不公正命运的抗争。
梁山伯的忠厚善良,则体现了人性中的纯真和质朴。
他对祝英台的爱情真挚深沉,不掺杂任何杂质。
然而,他的软弱和顺从,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局限性。
在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时,他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痛苦。
论梁祝爱情故事的悲剧属性、美学价值与人学内涵
於贤德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9)002
【摘要】梁祝爱情悲剧能够从古老的民间传说走进电影、小提琴协奏曲和芭蕾舞这些新兴艺术样式.能够从江南一隅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这充分说明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对于梁祝爱情故事的研究,应该通过对它的悲剧属性及其内在意蕴的深刻揭示,进一步挖掘它的美学价值和人性内涵.这一古老的爱情故事深刻地表现了人类在舍生忘死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时爆发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显示出来的伟大与壮丽,以及肉体生命的毁灭与精神力量勃发与高扬所形成的反差,正是梁祝爱情悲剧的人学内涵.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於贤德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人学存在论的反思和重构--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关系研究 [J], 孙志海
2.人性的悲剧美,悲剧的人性美--解读《平凡的世界》的美学价值 [J], 李蕾
3.英雄悲剧:《故事新编》的人学内涵 [J], 李思思
4.《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悲剧结局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对比 [J], 宋磊;冯静
5.梁祝爱情故事的社会意义 [J], 汪玢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是20世纪中国著名越剧大戏,被誉为中国越剧五大名剧之首,由著名剧作家顾颉刚创作。
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内容涉及感情、价值观和历史知识,影响了几代人。
虽然历经百年,但《梁山伯与祝英台》仍然是越剧台前幕后的经典之作。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明清末期,主要描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奇遇,以及他们之间情仇的曲折故事。
梁山伯由于被欺压绑架,跑到祝府中,在祝英台热情殷勤的照顾下,受到了温柔关爱。
因此,梁山伯对祝英台感情深深,两人最终在爱情的护着下结为连理。
梁山伯的爱情不仅唤起了民众的情感共鸣,还影响了观众对爱情的认知,使观众感受到真正的爱情,无论多难,都决不放弃。
除了描述爱情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许多内容。
首先,《梁山伯与祝英台》涵义深刻,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要守护自由,绝不放弃?”“要在爱情中保持尊严,绝不妥协?”“要以爱来维护真理,坚守良心?”由于剧中的角色包含了许多社会价值观,使该剧更具有可玩性。
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历史也有许多深刻地把握。
比如梁山伯用爱情斗争抗争压迫,挽救自由,这让人想起在西晋时期“梁羽生”反抗董太守的勇敢事迹;由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夫妇抗贼,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农民抗贼反抗压迫的绝望心情;此外,在剧中还出现了如黄蓉、廉颇、孙应台、周伯通等经典人物,将当时的历史背景重新演绎出来,使观众可以见证他们的英勇事迹,也更能够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令人难忘,表演者们精湛的表演技巧,搭配唱腔和对话,充分表现出越剧的真实美。
老少皆宜,让人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以此表达自己对爱情、正义和自由的认同。
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是精彩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特点的表演,有着历史背景和文化精髓,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之作。
本剧不仅让人受益匪浅,也能够给我们时代的真善美留下永恒的精神宝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赏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越剧的经典剧目。
它源自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爱情悲剧,令陌生人动容,令老百姓看得心跳加快。
以带有爱情和悲剧意味的“情话”洋溢在剧中,表达了倾慕与爱恋、失恋和痛苦等精神,引起观众的激发情感的无限共鸣,令人心更加沉重。
又以浅绛色丝绸为造型,搭配色彩斑斓的头饰,造型注重面部表情较多,凸显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喜怒哀乐。
而歌曲与华美的舞姿也极富特色,不论是抒情歌谣还是激昂舞曲,都能让观众感到十分愉悦,带给他们最纯洁无暇的内心美好。
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出激动人心的爱情悲剧,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充满尊贵气质的音乐曲调、昆曲舞姿的表演,时而凉爽时而激昂,精彩纷呈,让观众仿佛置身芳华世界中,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沉醉于古典越剧艺术之中,无比宽慰与满足。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部经典的越剧作品。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越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当我观看这部戏时,我被它独特的美感所折服。
下面是我对《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剧的舞台布景让人印象深刻。
整个舞台设计非常精致,背景布景的运用别出心裁。
无论是枯木枝叶的勾勒,还是建筑物的呈现,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故事情节所需的氛围。
而舞台灯光的运用更是让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灯光的变化与角色情感的转变相互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整体舞台布景与灯光相得益彰,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之中。
其次,这部剧的演员表演技巧精湛。
越剧是一种重视表演技巧和唱腔的戏曲形式,而这部剧的演员们无疑展现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功底。
他们的身姿优美、表情丰富,通过精准的动作和婉转的唱腔来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
演员们的演技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将故事中的情感与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在表达爱情的场景中,演员们用声音和动作将情感表露无遗,让观众为之动容。
他们的表演真实而充满力量,让人不禁为之喝彩。
此外,这部剧的音乐和服装也非常出色。
越剧以唱腔和音乐伴奏为特点,剧中的音乐虽然简洁,但能将戏剧的氛围和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音乐的旋律激动人心,与演员们的唱腔相得益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而演员们身上的传统越剧服装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绚丽多彩的衣裙与角色的身份相吻合,增加了整个演出的视觉效果。
最后,这部剧的剧情深情动人。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名著《双城记》,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相爱的青年在世俗的阻挠下勇敢追求爱情,最终以双双殉情的结局。
这个悲惨而感人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而越剧对这个故事的演绎更是将其悲情与浪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精心的剧本改编和优秀的演员演绎,观众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故事中的爱情和悲剧。
论徐克版《梁祝》中象喻性的电影悲剧表达
曾仕瑶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4()14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梁祝故事起源于晚唐,发展于宋,改编于元明清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电影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梁祝故事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1994年由徐克导演的《梁祝》上映,电影中利用多组具有象喻性的镜头和叙事线索来呈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视听语言、情节设置和特定线索等方面分析徐克版《梁祝》的象喻性细节处理,从而探寻浸润在历史真相中的梁祝爱情悲剧的真相。
【总页数】3页(P170-172)
【作者】曾仕瑶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5.1
【相关文献】
1.冷暖相随悲欢同泪——徐克电影《梁祝》中的悲剧美学意味
2.返璞归真———浅论徐克电影《梁祝》对梁祝传说的现代重述
3.“梁祝”悲剧的另类心理学解读——以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版)为文本
4.徐克电影《梁祝》中的蝴蝶意象与叙事传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祝》中的美学思想体现及意义
李清;王进燕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4()2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由何占豪、陈钢改编于民间流传的
爱情传说,并引用越剧曲调作为基础素材,所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
它是中国小提琴
协奏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中国与西方在艺术融合乐曲上的代表作。
从内容中可以感受到一段悲惨、凄美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永恒的天鹅之歌,不禁
让人流泪。
该作品是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品。
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层层深入的优美旋律,演奏着如泣
如诉的爱情悲歌。
这首曲子采用了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立誓”“英台抗婚”“墓前化蝶”三个故事情节作为本曲的呈示部分、展开部分、再现部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意义。
【总页数】4页(P104-107)
【作者】李清;王进燕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1
【相关文献】
1.当代美学视角下的高迪建筑之美——评述高迪建筑在现代主义建筑美学中的体现与意义
2.《周易》“天地”观念于环境美学的重要意义——《周易》中的环境美学思想之一
3.黑格尔美学思想辩证法的体现及其意义
4.解构主义美学思想在萨蒂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5.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鞋服纹样和款式设计中的价值体现及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和悲剧美作者:单婷学号:2008021314学院:人文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吕维洪职称:副教授日期:2012年5月10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摘要越剧《梁祝》是梨园的精品,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学者对梁祝故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化解读、悲剧原因、性格形象分析、对比研究几个方面。
因为越剧长于抒情,最适合演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所以越剧中的梁祝故事表现出了最美好的人性和最沉重的悲剧。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世纪中叶演出的徐进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人性之美和悲剧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性美以及爱情结局的悲剧化使这部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内蕴。
根据细读文本、归纳演绎、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从文学表现人性的最高标准和时空转化的哲学高度来看,越剧《梁祝》人性彰显得越美,其悲剧效果越突出,审美内蕴越浓,越能使人产生崇高感。
也正是越剧《梁祝》中的人性美和和悲剧美的震撼力,才使越剧《梁祝》历久弥新,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得以常唱不衰,备受广大民众喜欢。
关键词:越剧梁祝;唯美爱情;人性美;悲剧美Abstract: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is a classic the Liyuan boutique Opera. Scholars study of the Story has remained mostly in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ragedy, character and image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several aspects. Shaoxing opera longer than the lyric, the optimal co-star love story of the genius and beauty full of pathos, so the Story in Shaoxing showed the best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heaviest tragedy. Zhejiang Yue Opera performances by the mid-20th century Xu Jin adaptation of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showing the beauty of humanity and the tragedy of America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love ending the tragedy of the show strong aesthetic connotation. Read text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alysis summary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highest standards from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vantage point of the philosophy of space-time transformation,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human highlight the mo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gic effect is more prominent,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more concentrated, the more we make people have a lofty sense. Also is the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i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tragedy of America's shocking to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timeless, emitting a bright artistic light, can be often singing is not bad, much the general public likes.Keywords: Yue Opera Butterfly Lovers; beautiful lov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beauty of Tragedy目录引言 (3)文献综述 (3)(一)国外研究 (3)(二)国内研究 (4)(三)对上述状况的评述 (4)研究方法 (5)讨论与分析 (5)一、越剧《梁祝》与川剧、京剧的比较 (5)二、越剧《梁祝》中人性美 (6)(一)梁祝忠贞不渝的爱情美 (6)1.“草桥结拜”志同道合 (6)2.“同窗三载”形影不离 (8)3.“长亭送别”依依不舍 (8)4.“和冢化蝶”永相依 (11)(二)越剧《梁祝》中的亲情美 (11)1.父女之爱 (11)2.母子之爱 (13)3.利他之爱 (13)三、越剧《梁祝》的悲剧美 (16)(一)有理想的悲剧美 (17)(二)反应生活的悲剧美 (18)(三)唯美的悲剧形式 (18)四、结论 (19)参考文献: (20)引言因梁祝故事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研究角度也比较繁多。
就其之前的研究无外乎故事流变研究、人物形象研究、文化研究、悲剧原因研究、梁祝故事发生地研究、故事情节变异研究、对比研究、梁祝故事的现代解读这些方面。
本论文则根据越剧《梁祝》展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来阐释它的艺术生命力,因为越剧《梁祝》具有现代性,反封建性并不突出。
本论题从人性美和悲剧美来说,与其他作品相比具有普遍性,但从越剧《梁祝》的结局来说又具有中国悲剧的独特性。
尤其与中国其他剧种相比,越剧《梁祝》达到的悲剧美是登峰造极的。
对于人性、悲剧的探讨关乎哲学,对审美意义的发现涉及美学,看似有些形而上,但本论文紧紧围绕徐进编著的越剧《梁祝》文本来进行分析,使理论与文本结合。
最重要的一点是本论文全新的角度研究越剧《梁祝》,具有新颖性。
在越剧《梁祝》中,人性的刻画具有普遍性,传递的也是人类寻常情感,即对爱情的美好期许和对亲情的难违。
越剧的唯美舞台表演形式,上演一出哀婉凄美爱情悲剧,给人无穷的审美意蕴。
人性美首当其冲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言语唱词上,比如《十八相送》里梁祝的为和唱词。
此外,剧中每个人物所做的事情都是人性美的体现:祝英台的求学欲望以及她和梁山伯的爱情理想都表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寻,祝父“劝婚”也是为了女儿的幸福,两个书童一心要促成梁祝两人的美好姻缘,师母也对梁祝成为眷属怀有玉成之心。
悲剧美则体现在传奇式爱情的唯美悲剧结局,梁祝故事可谓是才子佳人化蝶双飞的爱情悲歌,一个奇女子的爱情悲剧。
悲剧美通过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结局相比得出,通过化蝶双飞表现追求永恒爱情的唯美悲剧结局。
梁祝化蝶与奥维德《变形记》中讲述的男女主人公希望化成两颗树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无论东西方对爱情的态度是如此的契合,也就是梁祝对爱情的执着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追求。
本论文将从文本出发,对越剧《梁祝》进行剖析,通过对比论证、文本细读,找出越剧《梁祝》何以超越时空而永久存在。
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从国外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对越剧《梁祝》的研究的资料传进我国的并不是太多,但因其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使其流传遍及全球,如朝鲜、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
在王蓉《简析梁祝故事在国外的传播情况》(学理论 2010年10期)一文中,她对梁祝故事传播的国家做了清新全面的分析研究。
梁祝故事的传播最早在唐朝,著名诗人罗著名唐代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传到高丽古国,高丽古籍中至今保留《蛱蝶》诗和梁祝传说。
最近关于梁祝故事的研究是日本学者渡边明次。
渡边明次在其论文《梁祝故事真实性初探》中考证出:“梁山伯是公元4世纪的一位清官, 20 岁当上县令, 一年以后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积劳而亡”。
他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 梁山伯和祝英台三年同窗,二人志向相投,胸怀大志,梁山伯当时曾表示将来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后来他却死在了任上, 为理想献出生命。
祝英台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伤心, 并且为梁山伯报效国家的精神所感动, 她觉得应该坚守当初关于理想和爱情的誓言,于是在出嫁时毅然自杀了,这才应该是真实的故事”。
此外,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次还翻译出版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的传说》,这对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日本读者对现代中国的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梁祝故事以戏曲、戏剧、电影、动漫等艺术形式广泛传播。
同时,数千万的学者也对它的不同艺术形式做了各方面的大量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本文论题越剧《梁祝》的研究很少,但越剧《梁祝》的传播涉及很多国家并受到国外一些著名人士的好评。
越剧《梁祝》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经典,传播到德国、苏联、瑞士等国得到政治家伏罗希洛夫和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好评。
(二)国内研究古籍专著:唐代张读《宣室志》、北宋李茂诚《义忠王庙记》、南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明朝冯梦龙《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绍金彪《祝英台小传》和清代吴骞《桃溪客语》。
这些著作都介绍了梁祝故事的大体结构,并随着时间朝代的推移而在结构和情节上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梁祝故在这些著作里情节是逐渐丰富,结构不断完善的。
今人著作比较庞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文化层面的著作。
这方面的研究以周静书和施孝峰两人合著的《梁祝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12.12.1)代表。
深入细致地梳理了梁祝传说渊源、流变、传播、文献、文艺、文化、研究、保护、传承等全面的系统的情况。
可以说,这是一部对已经收集、整理到的梁祝文献、资料、民俗、现状进行综合研究、全面评述的著作。
这是迄今为止,综合研究过梁祝文化,最有意义、有价值的梁祝研究成果。
第二,梁祝故事编著类。
代表有路工《梁祝故事说唱集》(上海出版公司 1955)、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9年)、钱南扬《梁祝戏剧辑存》(民俗周刊 1930.2)、陶玮《名家谈<梁山伯与祝英台>》(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徐进编越剧《梁祝》等等。
梁祝故事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学者的广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