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研究资料统计
- 格式:doc
- 大小:623.00 KB
- 文档页数:7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2. 山西方言概述
2.1 山西方言的起源和发展
2.2 山西方言的地理分布
2.3 山西方言的特点
3. 调查概况
3.1 研究对象选择
3.2 调查问卷设计
3.3 调查过程与数据收集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语言背景
4.2 语音特点的分析
4.3 词汇特点的分析
4.4 语法特点的分析
4.5 方言对社会认同的影响
5. 方言保护与传承
5.1 方言保护的重要性
5.2 方言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5.3 方言传承的方法与措施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总结
6.2 对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山西忻州方言词汇研究报告山西忻州方言是山西省忻州地区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忻州市及周边地区。
它属于晋语的一种变体,与山西其它地区的方言有一定差异。
忻州方言词汇主要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山西忻州方言词汇的研究报告。
一、忻州方言的语音特点1.音变:忻州方言中存在一些音变,比如舌尖音/t/在特定位置会变成舌尖齿颚音/ts/,并且鼻韵母/ɛn/和/an/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成/ɛŋ/和/aŋ/。
2.声调:忻州方言的声调系统比较复杂,一般有八个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
二、忻州方言词汇特点1.古词保留:忻州方言中保留了一些汉语古代词汇,比如"甩"(摆动)、"才"(才能)等。
2.地域特色词:忻州方言区有一些与当地地理环境和文化有关的专用词汇,比如"儿化山"(远处的山)、"巡支河"(当地河流名称)等。
3.民俗词汇:忻州方言中也存在一些与当地民俗文化相关的词汇,比如"岁表"(农历年历)、"禁度"(拜神)等。
三、忻州方言的语法特点1.动词短语重叠:忻州方言中的动词短语可以通过重叠来表示动作的反复或持续,比如"拉拉"(拉来拉去)。
2.字音变化:忻州方言中的一些字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音变,比如"四"可以读作"肆"。
3.宾语后置:在忻州方言中,宾语通常跟在动词之后,与普通话的宾语前置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山西忻州方言具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但由于现代化与普通话的影响,忻州方言正在逐渐减少使用。
在语言文化保护的背景下,对于忻州方言的研究和记录非常重要,有助于保留和传承这一丰富的语言资源。
山西太原方言重叠式名词研究摘要:重叠词是太原方言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其中,重叠式名词不仅数量庞大,且形式丰富。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着重对太原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进行研究,并与普通话进行了简单对比,从其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充当的语法成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异同构成形式语义特征语法成分太原又称并州,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中部。
太原市中心位于北纬37°54',东经112°33',共辖杏花岭区、小店区、迎泽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六个市辖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三个县及一个县级市:古交市。
现在我们所说的太原话是指当下的太原市区居民所通用的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的一种。
在太原方言中,广泛地运用了重叠这种重要的构词和构型手段,特别是名词的重叠形式,数量繁多,表义丰富。
一.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与普通话重叠式的异同。
太原方言中有一部分名词的重叠形式和普通话相同,大多表现在亲属称谓上,如:普通话中的“妹妹”“弟弟”“哥哥”“姐姐”等,与太原方言中亲属的表示方法相同。
但是,太原方言中还有很多名词的重叠形式与普通话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重叠后词性和表义的变化如“个个”,在普通话中,属于量词重叠,重叠后仍为量词,表示“一个一个”;而在太原方言中,量词“个”重叠后“个个”是名词,指“个头”。
如:1.A.他的徒弟,个个都是神枪手。
B.几年不见,他的个个窜得更猛了。
2.重叠后感情色彩的变化普通话中的一些名词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太原方言中,这些名词经过重叠后,则附加上了“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如普通话中“鞋”“袄”“车”“篮子”在太原话中分别是“鞋鞋”“袄袄”“车车”“篮篮”。
“鞋”“袄”等名词重叠后,与原先相比,增加了“小巧”的感觉,同时也能表达出说话者对此物喜爱的感情。
二.太原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太原方言的名词重叠形式多样,主要有AA式,ABB 式,AAB式和AABB式四种形式。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1.1研究内容 (1)1.1.2研究意义 (1)1.2研究方法和步骤 (1)1.2.1研究方法 (1)1.2.2研究步骤 (2)1.3相关文献利用的综述 (2)1.3.1对广灵方言进行研究的文献 (2)1.3.2对其他相关方言进行研究的文献 (3)1.4广灵县及其方言的相关情况 (4)1.5广灵方言的语音系统 (5)1.5.1声调 (5)1.5.2声母 (6)1.5.3韵母 (6)1.6发音人情况 (6)2广灵方言分类词汇 (8)3广灵方言熟语 (36)3.1谚语 (36)3.2歇后语 (43)4广灵方言词汇的多角度分析 (46)4.1词形分析 (46)4.1.1音节数量 (46)4.1.2构词语素 (48)4.2词义分析 (50)4.2.1词汇意义 (50)4.2.2色彩意义 (51)4.3构词方式分析 (52)4.3.1重叠式的差异 (52)4.3.2附加式的差异 (54)4.4广灵方言词汇的词源分析 (56)4.4.1传承词 (56)4.4.2特色词 (58)4.4.3借用词 (59)5广灵方言词汇语义场个案分析 (59)5.1亲属称谓语义场 (60)5.1.1广灵方言亲属称谓语义场的分类描写 (60)5.1.2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语义场的比较 (61)5.2有关“打”的动词语义场 (62)5.2.1语义场内各词项的共同属性 (62)5.2.2语义场内词项之间的差异分析 (62)5.3有关“喜欢”的情感心理动词语义场 (63)5.3.1语义场内各词项的共同属性 (63)5.3.2语义场内词项之间的差异分析 (64)6广灵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 (64)6.1广灵婚嫁词汇与民俗文化 (65)6.2广灵丧葬词汇与民俗文化 (66)6.3广灵饮食词汇与民俗文化 (66)7结论 (69)7.1论文的总体结论和创新点 (69)7.2论文的不足 (70)参考文献 (71)【附录】调查研究日志 (73)致谢 (79)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80)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81)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81)摘要论文调查研究广灵方言的词汇。
晋语入声研究综述一、引言自1910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出版开始,山西方言研究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
1910-1980年间,山西方言多是零散的调查研究,1980年到现在,山西方言研究进入了发展期,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并逐渐走向成熟。
1957年的汉语方言普查和随后继续开展的大规模的方言调查使人们认识到山西方言大部分地区及周边一些地区保留入声,李荣先生以“入声”作为分区标准,首次提倡晋语独立。
晋语独立的提出,立即引起了方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晋语入声更是学者聚焦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研究概况(一)入声的揭示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北方方言包括山西方言,无入声。
赵元任在谈到北方方言入声情况时说“大概除掉河北的西南跟山西东部一个小区域有入声之外,北方各省都没有入声,入声都分散到其它四声了。
”①20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山西调查了晋方言七个方言点的语音,遗憾的是他只记录了当地的单字音而没有记录声调。
最早发现山西大部分地区有入声的是太原学者刘文炳,他的《徐沟方言志》(1939)详细分析了徐沟的声韵调,指出入声现象,同时还讨论了山西省入声的分布范围;之后他还发表了《入声研究与太原盆地人之读入声》(1941)、《山西中部无鼻音之古韵别读音考证》(1944),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全国汉语方言普查,田希诚执笔的《山西方言概况》(1961)第一次大面积地揭示了山西方言的语音特点,入声现象被反映出来。
1982-1991年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志丛书》,1993年温端政、侯精一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进一步揭示出山西除南区和东北区(仅广灵一处)以外大部分地区及其毗连地区的方言有入声。
在此情形下提出晋语分立的主张,使得晋语入声备受关注。
(二)入声的研究“晋语入声研究有两点比较集中,一是晋语入声的特性,二是晋语中的舒声促化现象。
”②具体来说,前人对晋语入声的研究多集中在入声调、入声韵、演变方式、发展趋势、舒促相互转化等。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引言 (1)1.1方山县概况 (1)1.1.1方山县地理人口概况 (1)1.1.2方山方言概况 (1)1.2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4)1.2.1汉语方言代词研究概况 (4)1.2.2山西方言代词研究概况 (5)1.2.3方山方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6)第二章方山方言的人称代词 (8)2.1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 (8)2.2主宾语位置上的三身代词 (8)2.2.1三身代词的单数形式 (8)2.2.2三身代词的复数形式 (10)2.3领属位置上的三身代词 (12)2.3.1第一人称代词 (12)2.3.2第二人称代词 (14)2.3.3第三人称代词 (14)2.3.4复数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意义 (16)2.4其他人称代词的表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17)2.4.1反身代词 (17)2.4.2他称代词 (18)2.5第三人称代词单数“乃”与指示代词的关系 (19)第三章方山方言的指示代词 (21)3.1基本读音形式 (21)3.2具体表现形式 (22)3.3表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23)3.3.1指代人、物 (23)3.3.2指代处所、方位 (29)3.3.3指代时间 (32)3.3.4指代方式 (34)3.3.5指代程度 (36)3.3.6指代数量 (36)3.4方山方言指示代词混合型二分模式的分析 (38)第四章方山方言的疑问代词 (42)4.1表现形式 (42)4.2表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42)4.2.1问人的疑问代词 (42)4.2.2问物的疑问代词 (44)4.2.3问处所、方位的疑问代词 (44)4.2.4问时间的疑问代词 (45)4.2.5问方式的疑问代词 (46)4.2.6问性状的疑问代词 (47)4.2.7问行为的疑问代词 (47)4.2.8问原因的疑问代词 (48)4.2.9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49)4.2.10指别的疑问代词 (49)4.3非疑问用法 (50)4.3.1反诘 (50)4.3.2任指 (51)4.3.3虚指 (51)4.4疑问代词与普通话的比较 (52)结语 (53)参考文献 (5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6)致谢 (57)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8)承诺书 (59)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0)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I)ABSTRACT (II)Chapter1Introduction (1)1.1An Overview of Fangshan County (1)1.1.1An Overview of Geography and Population in Fangshan County (1)1.1.2Overview of Fangshan dialect (1)1.2The research status of pronouns in Dialects (4)1.2.1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Dialect (4)1.2.2A survey of pronouns in Shanxi Dialect (5)1.2.3Current situation of Fangshan dialect research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6 Chapter2Personal Pronouns in Fangshan Dialect (8)2.1The forms of personal pronouns (8)2.2Personal Pronouns in subject object position (8)2.2.1The singular form of three pronouns (8)2.2.2The Plural form of three pronouns (10)2.3Three pronouns in possessive position (12)2.3.1First person pronoun (12)2.3.2Second person pronoun (14)2.3.3Third person pronoun (14)2.3.4Plural personal pronouns for singular meaning (16)2.4Semantic featur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other personal pronouns (17)2.4.1Reflexive pronoun (17)2.4.2Indefinite Pronooun Referring to Others (18)2.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乃”and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 (19)Chapter3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Fangshan dialect (21)3.1Basic pronunciationt (21)3.2Concrete expression (22)3.3Semantic featur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23)3.3.1Refers to people,things (23)3.3.2Refers to premises,directions (29)3.3.3Refer to time (32)3.3.4Means of reference (34)3.3.5Degree of reference (36)3.3.6Refers to the number (36)3.4An Analysis of Mixed Dichotomous Model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38)Chapter4Interrogative Pronouns in Fangshan Dialect (42)4.1Manifestations (42)4.2Semantic Featur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42)4.2.1Interrogative pronouns of asking people (42)4.2.2Interrogative pronouns of asking things (44)4.2.3Interrogative pronouns asking place and position (44)4.2.4Interrogative pronouns of asking time (45)4.2.5Interrogative pronouns of asking way (46)4.2.6Interrogative pronouns of interrogative character (47)4.2.7Interrogative pronouns of asking behavior (47)4.2.8Interrogative pronoun of asking cause (48)4.2.9Interrogative pronouns of asking quantity (49)4.2.10Other interrogative pronouns (49)4.3Non interrogative usage of interrogative pronouns (50)4.3.1Rhetorical question (50)4.3.2general denotation (51)4.3.3indefinite denotation (51)4.4A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rogative pronouns and Mandarin (52)Conclusion (53)References (54)Research Achievements (56)Acknowledgements (57)Personal profiles (58)Letter of commitment (59)Authorization Statement (60)中文摘要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44【作者简介】 王佳星,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山西娄烦方言调查研究○王佳星(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 娄烦县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辖县,通行的方言属并州片晋语。
本次调查点是娄烦县县城,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描写此地的声韵调系统并确定音系。
通过调查得到:娄烦县城方言共有声母27个,韵母36个,声调5个。
还将此地语音系统与北京音和中古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从两个角度对娄烦的语音系统进行观察,并得出演变规律。
【关键词】 娄烦县城方言;……中古音;……北京音一、娄烦县地理位置和方言概况娄烦县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辖县,地处太原市西北部、吕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
《山西方言的分区(稿)》中把山西省境内方言分为七个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云中片、汾河片和广灵片,娄烦县通行的方言属于并州片晋语。
该区方言特点是:有五个声调,平声不分阴阳,入声分阴阳。
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
依托温端政先生主编的《山西方言志丛书》,通过考察得到娄烦方言中声母有27个,为并州片声母最多的点;韵母有36个,声调有5个,该区存在入声。
二、娄烦县城方言音系情况及声韵调系统(一)声母p 包办帮p ʰ 跑盘胖m……毛满忙pf 庄抓猪pf ʰ 床锄穿 f 凡放发v 王微袜t 道丹当t ʰ 谈套烫n 年凝娘l 腊蓝浪ts 杂赞早tsʰ 擦粗仓s 洒三桑tʂ 智扎张tʂʰ 吃茶厂ʂ 晒杀上ʐ 热日然ʨ 级就加ʨh 七腔去ɕ 需西乡ȵ(nia )k 给个跟k h 看可开x 和好后……一意ŋ 饿安爱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得知:1.普通话中有21个声母,娄烦方言共27个声母,多出了[t ʂ]、[t ʂh ]、[ʂ]…和…[pf ]、[pf h ]、[f ]这两组。
2.对于古精组、知庄章组今声母的读音,娄烦方言读音三分。
精组字今读[ts ],知庄章组字今读[ts ]、[tʂ]、[pf ],具体读法为:今读开口呼的知组二等今读[ts]组;三等读[tʂ];庄组都读[ts ]组;章组止摄开口读[ts ]组;蟹山等摄开口读[tʂ]组;知组合口读[pf ]。
太原方言研究报告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晋语的分支之一。
太原方言是太原市的本地语言,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和研究价值。
本文对太原方言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太原方言在语音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太原方言的声母较普通话有所区别,例如“p”、“b”、“m”以及“f”与普通话中近似的辅音发音有所区别。
此外,太原方言的韵母发音也有不同,有些韵母比普通话中要封闭,口型要更封闭一些。
此外,太原方言还有独特的声调系统,有平调、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音调。
其次,太原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也有一些差异。
太原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例如“喽喽”、“咱们”等,这些词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常用了。
此外,太原方言中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例如“批卷”(团子)和“推子”(推车)等。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太原方言更具有独特性。
再次,太原方言的语法结构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太原方言在句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语境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调整。
太原方言的句子常常采用双宾结构,在表达上显得更加生动。
此外,太原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有些动词可以省略主语而使用被动结构。
最后,太原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都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太原方言不仅是太原人的日常语言,也是他们自豪的一种文化传统。
为了保护和传承太原方言,我们应该加强对太原方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太原方言,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太原方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原方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太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1985年,李荣先生第一次提出晋语,1986年,侯精一先生划分出晋语五台片。
晋语五台片涉及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旗)、市,29个县市的方言,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文章发表。
30多年来,五台片方言研究一直处零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理和归纳。
本文初步对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市方言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方言晋语五台片内蒙古西部陕北晋北一、晋语五台片方言发展脉络西汉末年,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前18年)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对汉语方言首次进行了调查。
1915年,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最先以太原、大同等地为方言点做了研究[1]。
20世纪50年代,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普查为语言调查研究打开了新局面,至80年代汉语方言得到长足发展;1983年,温端政主持的重点项目“山西省各县(市)方言志”以《山西省方言志丛书》为主要成果,到1991年总共出版了40种单点方言著作[2],至此,忻州、大同、朔县等地方言均有了系统研究成果。
1985年,《官话方言的分区》中,李荣最早提出晋语一词——“山西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3]。
1986年,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中对晋语各片做了详细划分,晋语五台片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
“晋语五台片包括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后套地区共三十个市县旗(山西省:忻州、定襄、五台、原平、岢岚、五寨、神池、宁武、代县、繁峙、灵丘、保德、河曲、偏关、平鲁、朔县、应县、浑源、阳曲;山西省:府谷、神木、靖边、米脂、子洲、绥德、子长;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磴口、乌海)。
”[4]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5]晋语五台片与上述划分一致。
1991年,晋语五台片部分方言点引发学术界的讨论。
孟庆海在《阳曲方言志》中认为,阳曲处并州片与五台片之间形成自己的特殊方言,就语言来看应将其划属并州片的晋阳小片[6]。
1999年,阳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阳曲县志》,也将其划作并州片[7]。
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一、本文概述《古文献中所见山西方言历史词汇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索山西方言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通过深入挖掘古代文献中的方言词汇,揭示山西方言的历史层次和文化内涵。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山西方言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方言与地域文化、历史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首先梳理山西方言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古代文献中的方言词汇,结合现代方言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山西方言词汇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
本文还将关注山西方言词汇与周边方言、普通话之间的异同,探讨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的规律。
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方言调查、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山西方言历史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料,为推动方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二、山西方言概况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共同塑造了丰富的方言现象。
山西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形成了多种次方言。
这些次方言不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差异,还反映了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山西,各地方言的分布和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山西地形复杂,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多样,这种地理环境对语言的传播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历史上山西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频繁,这也促进了方言的形成和演变。
山西方言的多样性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多个方面。
在语音方面,山西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入声字,这是北方方言中较少见的现象。
在词汇方面,山西方言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和用法,如“兀那”(那里)、“圪垯”(角落)等。
在语法方面,山西方言也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
山西盂县方言词汇特征研究摘要:本文以山西盂县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其词汇进行分析,盂县方言中存在大量狭义方言词汇,具有十分鲜明的方言特点,对其作简单分析关键词:盂县;方言;词汇;绪论一、地理位置盂县属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盆地,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度至113.49度,北纬37.57度至38.31度。
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63千米。
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
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山西省平定县接壤,西临山西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
二、方言概况根据温端正、侯精一先生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报告》,山西方言可分为六个区:中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区、南区、北区。
分区的依据是有无入声和古失声在尽方言里的演变情况。
盂县方言属于中区。
三、词汇特征研究盂县方言中有大量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成语,活跃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言词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方言词汇,指的是方言中所有的语,既包括和普通话不同的语,也包括除语音外和普通话在形式上和意义上完全相同的语。
狭义的方言词汇指方言中和普通话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的语。
盂县方言中存在大量狭义方言词汇,具有十分鲜明的方言特点。
(一)具有众多的四字格成语山西方言中有大量的四字格成语。
这些俗成语形式独特,结构复杂,语义丰富,如果不解释,让人很难理解。
以“~眉~眼”式为例:痴眉幸眼:形容无动于衷或痴呆。
立眉看眼:形容人面相凶狠。
贼眉溜眼:形容人面带狡猾相。
人眉竖眼:形容假装正人君子的人。
盂县方言中还有其他丰富的四字格俗成语:A:圪朽八带:形容瓜果等表皮发皱不新鲜。
忽溜马迷:形容做事干脆利索。
B:石里石砍:形容冒失不稳重。
稀松忽榻:形容松弛。
C:神经马怕:形容人做事神经兮兮不合常理。
A类前加“圪”、“忽”等成分,表有带“小”和“短暂”的意思;B类中“里”、“忽”等成分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类带有“马怕”等成分,在调节音节的同时,还带有一种贬义色彩,表示嫌弃厌恶。
山西方言声韵调相互影响研究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8期摘要:主要从中古合口韵读为开口韵的角度,管窥山西方言声母对韵母的制约和影响。
晋方言中,合口读为开口的主要有以下韵摄:1.唇音合口字读为开口较为普遍,但果合一、通合一、合三唇音字仍保留合口的读法;2.中古遇摄泥来二母合口字读为开口占大多数;3.部分方言点疑影喻合口字合流读为开口呼。
山西方言合口韵读为开口是声母对韵母影响所致,声韵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导致语音演变的内部动力,是除接触式音变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音变解释。
关键词:山西方言;声韵调相互影响;合口读开口王力先生曾分九类详细探讨了汉语方言中声母对韵母的制约作用:1.唇音的影响;2.喉音和牙音的影响;3.舌齿唇与喉牙的不同影响;4.知照系三等字的影响;5.知二庄系字的影响;6.[n]和[l]的影响;7.[ɿ/ʅ]韵的产生;8.异化作用;9.元音[ɚ]的产生[1](P572-593)。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九种影响在今山西方言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古合口韵读为开口韵的角度,管窥山西方言声母对韵母的制约和影响。
一、山西方言合口唇音字读如开口王力认为,汉语中绝大多数的唇音合口呼变为开口呼、撮口呼变为齐齿呼,均是由于介音[-u-/-y-]为唇音,唇音的声母和介音容易产生异化作用,导致[-u-/-y-]介音的脱落[1](P573)。
山西方言也普遍存在着合口唇音字读为开口的现象,这与北方大部分方言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方言点保留合口的读法,这主要集中在果合一中的重唇音字和通合一、合三中的部分唇音字。
其中,通合一、合三入声读合口的部分字已经舒化,读音与遇摄合口字合流。
具体如表1所示:山西方言唇音保留合口读音与周边北方官话区别明显,却与南方很多方言相同。
今老湘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南方方言中,仍有唇音保留合口的读音,这可能是受到历史上北方强势方言的影响,不过,南方诸方言唇音读合口的分布并不整齐。
山西交城方言名词重叠式研究山西交城方言的名词重叠式较多,这些名词重叠数量繁多,形式多样。
本文着重对交城方言中名词的重叠形式、语音特点、表义特征及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为山西方言词汇研究提供富有特色的方言依据。
标签:交城方言名词重叠重叠法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在普通话里,名词重叠式数量较少,仅限于部分亲属称谓和少数物名。
如“爷爷、爸爸、哥哥、奶奶、妈妈、姨姨、舅舅、棒棒糖、跳跳虎”等。
而交城话的名词重叠式不仅数量繁多、形式多样,而且表义复杂,富有地方特色。
一、山西交城方言名词重叠的构成形式山西交城方言名词重叠有AA式、AAB式、ABB式、AABB式等。
(一)AA式依据基式A词性的不同,AA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基式是名词性语素,重叠式是名词面面粉末状东西缸缸水杯巷巷胡同包包包儿口口小眼儿、小窟窿牛牛小昆虫铺铺小商店床床小板凳瓶瓶小瓶儿嘴嘴器皿的嘴儿腿腿桌椅等的腿儿人人插图中的人物索索皮圈儿鱼鱼粗粮做的鱼状面食袄袄点点衣服等物上的污渍腰背心儿牌牌围嘴儿角角豆角棒棒玉米棒娘娘祖母外外外祖母以上词例多为专指,用法相对固定。
有些AA式有相应的“子”尾,但在表义上有明显区别。
一般来说,“子”尾名词多为统称或者泛指,AA式多用来表达“小、细”等意义。
如:刀子——刀刀小刀子勺子——勺勺小勺子板子——板板小木板棍子——棍棍小棍子盘子——盘盘碟子——碟碟瓶子——瓶瓶小瓶瓶口子——口口小口子辫子——辫辫儿语有少数AA式可以与A儿式并存,儿化后意义不发生变化。
如:猫猫——猫儿狗狗——狗儿兔兔——兔儿树树——树儿瓢瓢——瓢儿2.基式是动词性语素,重叠式是名词扣扣扣子钉钉钉子擦擦橡皮戳戳印章盖盖盖子夹夹夹子垫垫垫子束束用来扎头发等的环状皮筋刷刷刷子淋淋[liə24]漏斗吃吃好吃的以上AA式在交城话里基本没有相应的“子尾”,用法相对比较固定。
这类重叠式大多可以在前面加一个相同的动词来构成述宾结构,即动词A 加重叠式名词AA,常见于口语中。
关于山西和顺方言的研究作者:张琪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10期摘要:对山西省和顺县的“方言岛”进行了基本的研究分析,论述了和顺方言的发源以及变迁情况,并对方言向普通话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基本的研究。
对于这一变迁当中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以及群众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展开了详细的列举。
通过对和顺方言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对和顺方言的演变有一个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也便于更好地开展研究。
关键词:和顺方言移民普通话李世瑜、韩根东(2013)提出了“和顺方言岛”一说。
他们认为和顺方言的“母方言”是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淮北平原的方言。
笔者对安徽宿州、固镇的方言进行了调查,发现“和顺方言出宿州”的说法证据不足,又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并没有发现有关和顺移民主要来自安徽宿州一带的记载。
从目前和顺方言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来看,在和顺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移民的方言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
一、和顺方言的历史渊源和顺县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次行政建制的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五方杂处的县城,在地方语言的使用上也发生了多次融合,因此,从和顺方言本身来说,它是一种不能统一的方言。
和顺大约在500多年前才呈现出雏形。
和顺最早的原住民应该是属于海河五大支流下游的渔民和船户。
大约在金元时期,和顺聚落才初步形成,又因为军事的需要,朝廷派来重兵驻守,这个时期的居民点始于和顺著名的三岔河口。
特别是元明清以来,地域之间的沟通加强,贸易往来频繁,也促使和顺方言进一步融合。
其中大规模的移民成为影响和顺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
明清时代两次移民的数量之多、之集中,对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和顺方言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特别是和顺地区在“燕王扫北”前后,不断有移民从江淮地区迁徙到这里,他们成为了和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汉代时秦、晋方言的差异已经缩小。
山西的晋南地区靠近三秦,虽与关中地区隔黄河相望,但从北至南有禹门口、夹马口、风陵渡、茅津渡等古渡口,并且有“汾河——黄河——渭河”这一条水路相通,因此秦、晋之间人口往来(包括婚姻和人口互迁等)和商贸往来不断。
山西太原方言研究报告山西太原方言是晋语的一个分支,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常用的方言。
太原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系统、词汇特点和语法结构,是了解太原市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的重要窗口。
太原方言的音韵系统较为复杂,有着28个声调。
其中,《太原普通话读音词典》将这28个声调分为9个基础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阴平、阴上、仄平、仄上和调尾。
太原方言的音系中,韵母较为丰富,有40个韵母,包括5个基础韵母(a、e、i、o、u)和10个复合韵母,这些韵母组合成丰富多样的音节。
此外,太原方言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也非常特殊,形成了很多太原方言独有的音节。
太原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义丰富多样,部分词汇的发音和普通话发音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太原方言中的“眼睛”在普通话中是“眼睛”,而在太原方言中是“眼巴巴”。
太原方言中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大量的俚语和土语,这些俚语和土语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丰富了太原方言的表达方式。
太原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太原方言在字句结构上较为简单,语序灵活,善于使用描绘性的修饰词。
太原方言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词序呈现出一种倒装的特点,这种语法结构使太原方言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太原方言在太原市及周边地区广泛使用,是当地居民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太原方言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年轻一代对太原方言的掌握程度不如前辈,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太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山西太原方言是山西省太原市及周边地区常用的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系统、词汇特点和语法结构。
通过研究太原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原市的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
同时也需要重视太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太原方言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合理的使用和传承。
晋语并州片(12个)
方言区方言片方言点资料来源备注
晋语并州片太原(晋源)晋源方言研究
太原方言同音字汇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语文研究
清徐清徐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娄烦娄烦方言研究
山西娄烦方言同音字汇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方言
太谷太谷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祁县祁县方言初探
祁县话语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平遥平遥方言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介休介休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文水文水方言志
山西文水方言语音研究
晋语文水(保先庄村)
话语音研究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孝义孝义方言志
山西孝义白壁关话语音
研究(孝义音系)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寿阳寿阳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榆社榆社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盂县盂县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晋语五台片(13个)
方言区方言片方言点资料来源备注
晋语五台片
五台五台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忻州忻州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原平原平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定襄定襄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宁武(三区)
山西宁武方言三区
话语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代县代县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应县应县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河曲山西河曲方言音系论文
灵丘山西灵丘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朔州朔州方言志
朔州方言研究-右玉卷
(朔州)山西右玉方言
语音研究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平鲁平鲁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浑源浑源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阳曲阳曲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8个代表点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晋语大包片(8个)
方言片方言片方言点资料来源备注
晋语大包片
大同大同方言志
大同方言的语音研究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天镇天镇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山阴山阴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怀仁怀仁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阳泉山西阳泉方言音系论文
平定平定方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左权左权方言志
山西东部方言研究-左
权卷
山西左权方言语音研究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和顺和顺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右玉(朔州)山西右玉方
言语音研究
硕士论文
2个代表点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晋语吕梁片(11个)
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资料来源备注
晋语吕梁片离石市山西离石方言音系论文
临县临县方言志
临县三交话研究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
兴县兴县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方山方山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阳中阳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岚县山西岚县方言音系单篇论文
静乐静乐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石楼石楼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大宁大宁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永和永和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汾西汾西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汾阳山西孝义白壁关话语
音研究(汾阳音系)
硕士论文
晋语上党片(12个)
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资料来源备注
晋语上党片
长治市长治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长治县长治县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屯留屯留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壶关树掌树掌方言研究
山西东部方言研究-壶关
卷
著作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长子长子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沁源沁县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襄垣山西襄垣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乡武乡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晋城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晋城高平方言研究
山西高平方言语音研究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高平
陵川方言志
山西高平方言语音研究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硕士学位论文阳城山西阳城方言初探硕士学位论文
黎城黎城乡志同音字汇表黎城乡志
16个方言点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中原官话汾河片(15)
方言区方言片方言点资料来源备注
中原官话汾河片
临汾临汾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洪洞洪洞方言研究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浮山浮山方言研究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霍州山西霍州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古县古县方言初探
古县方言语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乔全生)运城运城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永济永济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吉县吉县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河津河津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临猗临猗方言的语音研究
山西临猗方言同音字汇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王临惠
万荣万荣方言志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平陆平陆方言研究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翼城翼城方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垣曲山西垣曲方言语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新绛
新绛方言志 山西省方言志丛书
绛县
山西绛县方言音系分析 山西方言民俗研究-绛县卷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
夏县 夏县瑶峰方言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道客巴巴2000积分下载) 芮城 芮城县风陵渡镇话语音
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曲沃 曲沃方言的语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2个方言点
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
点及其流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