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对临床用药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32
临床用药中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的效应、安全性或代谢可能受到另一种药物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至关重要。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和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等。
1.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影响,导致药效或药代动力学发生变化。
常见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相加效应、相消效应、和药物代谢酶的竞争等。
2.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是指饮食对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的影响。
食物可以干扰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范围,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药物-疾病相互作用是指疾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的影响。
疾病状态可以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和代谢状态,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和安全性。
二、临床风险评估临床风险评估是指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对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通过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1. 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工具常用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估工具包括临床经验、药物信息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和模型等。
这些工具可根据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影响程度和临床意义等指标,对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进行评估。
2. 临床风险评估的指标临床风险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药物浓度的变化、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等。
这些指标可帮助医生对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进行判断,并制定相应的用药策略,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药物相互作用的管理药物相互作用的管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调整剂量、时间间隔、给药途径和选择其他合适的药物等手段,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影响,保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抗生素分级管理方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魏萍 雷泽林 张彦军(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分院综合内科,甘肃 兰州 730022)【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分级管理方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方法:我院自2020年1月起开始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截取2019年1 ~6月我院未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的患者500例,设为对照组,截取2020年1 ~6月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的患者500例,设为观察组,取统计工具为SPSS 20.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合理用药情况。
结果:观察组各类抗生素金额花费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生素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限制使用级抗生素使用率为46.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0%(P<0.05),限制使用级55.20%、特殊使用级2.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60%、16.40%(P<0.05);观察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发生率为3.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0%(P<0.05)。
结论:在医院用药中加强抗生素分级管理,可明显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开销。
【关键词】抗生素;分级管理方案;合理用药;药物金额;使用率【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06-0178-04抗生素作为医院中应用最广泛的预防类药物,无论是消耗量或销售金额在医院各类药物中均占据首位,>70%的患者表示使用过抗生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或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多,多数临床医师在患者未表现出任何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情况下选择了抗生素,用药起点过高,换药频率较快,对医院用药体系、合理用药水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1]。
现如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抗生素滥用往往制约着医疗服务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国家卫生部自2O12年4月颁布了《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临床严格实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以期纠正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2-3]。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风险。
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在正常用量下,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药源性疾病则是由于使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疾病。
本文将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进行探讨。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原因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类,即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不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
1. 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的临床使用中,已经明确列入药物说明书的不良反应。
这些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例如利尿剂引起的低钾血症、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等。
这些反应多数是因为药物服用后直接对人体组织或器官产生的药理效应。
2. 不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不可预见性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未能预见到的药物副作用。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与个体差异、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例如,少数人群可能会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者出现药物引发的肝脏损害等。
这些反应往往较为复杂,不易预测和控制。
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和防范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用药不当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以及防范方法。
1. 药物依赖性和滥用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和滥用的潜在风险,例如镇静催眠药、阿片类镇痛药等。
长期滥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成瘾和药物依赖,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预防药物依赖性和滥用需要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公众对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2. 药物引发的肝脏损害某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对肝脏造成不利影响,引起肝脏损害。
例如,长期服用大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
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通过遵医嘱使用药物、控制剂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方式。
3. 药物导致的胃肠道损伤某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或损伤,引发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
预防这些疾病需要合理使用药物,遵循用药时间和用药方式的规定,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常见疾病管理,规范临床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各科室、各部门及全体医务人员。
三、常见疾病管理1. 常见疾病分类我院常见疾病分为以下几类:(1)内科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2)外科疾病: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
(3)儿科疾病:新生儿疾病、儿童感染性疾病、儿童发育疾病等。
(4)妇产科疾病:妇科炎症、妊娠期疾病、分娩期疾病、产后期疾病等。
2. 常见疾病管理要求(1)各科室应根据常见疾病特点,制定相应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
(2)医务人员应熟悉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用药规范,提高诊疗水平。
(3)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常见疾病诊疗和用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
四、用药管理制度1. 药品采购与管理(1)医院药品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药剂科负责药品采购、储存、配送等工作,确保药品质量。
(3)药品采购应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内的药品。
2. 处方开具与管理(1)医师开具处方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药敏试验结果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选用药品。
(2)处方应规范书写,包括患者信息、诊断、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疗程等。
(3)处方审核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临床药师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师。
3. 药物使用与管理(1)医师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诊疗规范使用药品,不得随意更改剂量、用法、疗程等。
(2)临床药师应加强对药物使用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3)医院应定期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上报和处理。
五、监督检查与奖惩1. 医院设立用药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用药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肾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及临床用药原则卢文胜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肾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以原型或其代谢产物形式完全或部分随尿液经肾脏排泄。
当肾功能不全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效应强度和持续时间将随之改变,即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产生影响。
因此,重视肾功能不全时临床用药的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对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肾功能不全对药动学的影响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功能显著减退的直接结果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清除降低;但因肾功能不全而出现的体内毒素和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也可改变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
1.1 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病人体循环的百分数。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许多因素可导致药物吸收减少、生物利用度降低。
主要影响因素有:①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使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②植物神经病变、服用磷结合剂(氢氧化铝胶等)和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腹膜炎使肠蠕动减弱,造成胃排空延缓;③胃内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胃内pH 升高,引起弱酸类药物吸收减少;④肝脏降低了对某些药物摄取率使其首过效应改变。
如普萘洛尔在尿毒症时首过效应显著降低,血药浓度明显增高。
1.2 药物的体内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常用表观分布容积表示。
假定机体是均匀一致的一腔,则血浆的药物浓度与各组织和体液中的药物浓度相同,此时药物分布所占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体液容积改变、酸碱平衡紊乱和尿毒症毒素蓄积等是影响药物体内分布容积的重要因素。
慢性肾功能不全使许多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产生变化。
通常酸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如巴比妥类、磺胺类、呋塞米、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等),而某些碱性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增加(如妥布霉素、奎尼丁及利多卡因)或不变(地西帕明),仅少数下降(吗啡、氨苯蝶啶)。
蛋白结合率下降的机制可能涉及尿毒症时低蛋白血症、白蛋白组成和结构发生异常、结合抑制剂置换药物的蛋白结合位点以及药物代谢产物蓄积降低药物与蛋白结合的亲和力等因素;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增加是慢性肾脏疾病时弱碱性药物与蛋白结合增加的主要原因。
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用药安全引言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或生物体内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毒性增加等不良影响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
因此,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对临床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1.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在体内同时或间隔一段时间内共同应用时,由于相互影响而导致的药效或毒性改变。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协同作用、药物拮抗作用、药物增效作用、药物拮抗作用等。
2.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是指在药物服用时,由于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药效或毒性改变。
例如,某些药物在饭前或饭后服用会有不同的药效。
3.药物疾病相互作用药物疾病相互作用是指疾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影响,从而导致药效或毒性改变。
例如,肝病患者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应注意减量使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1.药物代谢酶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代谢主要依赖于肝脏中的代谢酶。
某些药物可能通过竞争同一种代谢酶,导致其中一种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增加毒性风险。
2.药物受体相互作用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药效。
某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竞争同一类受体结合,从而导致一个药物的药效被另一个药物所抑制。
3.药物药物之间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其活性。
例如,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一同使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
三、药物相互作用对临床用药安全的影响1.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利尿剂联合使用可能增加肾毒性的风险。
2.减少药物疗效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降低药物的疗效,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例如,抗生素与镁制剂同时使用可能导致抗生素的吸收减少,降低疗效。
3.导致药物浓度异常某些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浓度异常,从而出现中毒或治疗失败的情况。
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首先,疾病对药物的代谢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能力会发生变化。
例如,肝病会导致肝功能减退,造成药物代谢减慢。
因此,在治疗肝病患者时,需要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引发副作用或中毒。
相反,一些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反而会加速,如甲亢、糖尿病等。
这将导致药物的代谢过程加快,药物的药效降低。
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或频次,以达到期望的疗效。
其次,疾病对药物的药效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药物药效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所产生的效应以及该效应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一些慢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
例如,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物的反应可能会降低,需要使用更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降压效果。
另外,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降低,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
此外,一些遗传疾病也会对药物的药效学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缺陷可能导致一些药物的代谢减慢,从而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最后,疾病还会对药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多种药物在体内的相互影响,可以增强或减弱彼此的药效。
患有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这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概率。
例如,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一些草药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此外,一些疾病状态下产生的炎症因子可能会改变体内药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导致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
这些药物相互作用的改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发生。
总之,疾病对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药物代谢、药效学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三个方面来看,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用药的选择、剂量的确定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因此,在进行临床用药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1 肝功能不全对临床用药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肝脏疾病可以损害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改变药物体内过程,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反过来有些药物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
因此,临床用药应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1. 1 肝脏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许多口服药物由小肠完整吸收,首先经门静脉转送到肝脏,在肝脏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称首过作用或第一关卡效应。
肝脏疾病时, 药物代谢减弱, 消除时间延长, 第—关卡效应下降, 使药物代谢和毒性发生改变。
如在正常人, 给予强的松和强的松龙均能达到同样的血药浓度,因强的松需在肝脏还原为强的松龙而起效。
肝细胞性疾病时, 强的松的还原受阻, 故疗效差,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能不全时, 宜选用强的松龙, 因为无须转化就能直接起作用。
严重肝脏疾病者,葡萄糖醛酸、硫酸根、乙酰基等各种结合反应、灭活能力下降, 故如安定、苯妥英钠、利多卡因、异烟肼等药物的半衰期延长; 由肝脏合成的血胆碱脂酶活性下降,普鲁卡因等水解减少; 肝硬化时, 肝脏血流可明显减少, 同时门脉系统和全身循环之间形成侧枝循环, 约有62 %的肠系膜血液可经侧枝循环而直接进入全身循环,从而使部分药物逃脱肝细胞的代谢。
由于肝脏疾病可损害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 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故肝脏病患者用药要特别慎重。
1. 2 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药物损害肝脏可分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类。
直接性肝损害是指无选择地损害肝细胞的一类, 如酒石酸锑钾、四氯化碳等; 间接性肝损害的药物中,有的干扰肝脏的代谢途径,如四环素、抗代谢药, 还有的选择性干扰胆汁排泌, 如避孕药、甲基睾丸酮等。
机体特异反应引起的肝脏损害, 包括过敏反应和代谢异常。
有些药物损害特征提示与过敏反应有关,如磺胺类、氯丙嗪等。
另一些特异体质的代谢异常, 如异烟肼在一般治疗量很少引起肝脏副作用,但却有少数特异体质,药物在肝内乙酰化的过程特别快,因此形成较多量的乙酰异烟肼,后有在肝内水解成乙酰肼, 造成对肝细胞损害。
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临床用药的影响一、引言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应用时,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反应而导致药效的增强、减弱或产生新的药效效果的情况。
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用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临床用药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1.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以上药物在同时应用时,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药效的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竞争性结合、药物之间的代谢互相影响、药物之间的共同作用等。
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同时应用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原因是两者会相互影响消化道黏膜的保护机制。
2.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是指在服用药物时,由于同时摄入某些食物而导致的药效的改变。
某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柠檬汁可能会影响某些降压药的吸收,从而减弱药效。
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药物-疾病相互作用是指患者患有某些疾病时,在用药时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是否正常,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导致药物中毒。
4. 药物-基因相互作用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是指由于个体基因型的差异导致药物的代谢、药效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解释为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受到基因型的影响。
例如,CYP2C19酶的基因型与氯硝西泮代谢有关,在临床上应用氯硝西泮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用药。
5. 药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药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是指患者在特定环境下使用药物时,可能导致药物的药效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气候、海拔、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用药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加快,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临床药物治疗学1. 治疗肾移植排异反应的理想免疫抑制剂应该是怎样的?答:1)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能减少排异反应的发生;2)可逆转器官排异反应,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或引起其他副作用;3)可减少慢性排异反应发生;4)无肝、肾毒性。
2. 白血病的治疗目的。
主要症状治疗阶段化疗治疗的原则答:目的:减少并最终彻底杀灭体内一切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同时保护正常造血细胞,以恢复骨髓造血功能,达到病情完全缓解,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主要症状:(1)贫血:约2/3AL患者在确诊时有中度贫血,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
(2)出血:出血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皮肤、口腔及鼻腔粘膜最为常见。
(3)发热。
治疗阶段: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原则:早期、联合、充分、间歇、阶段。
早期:几时尽快进行化疗是因为早期白血病细胞克隆小,浸润越轻,化疗效果越明显,首次完全缓解越早、越彻底,期完全缓解期和生存期越长。
联合: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充分:充分的化疗时间和剂量才能发挥药物的杀灭白细胞的作用。
间歇:当一个疗程结束后,应间歇2~3周进行第二疗程。
阶段: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3. 急性肝炎治疗原则答:治疗原则:护肝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原则:对肝炎患者的药物治疗,一定要权衡利弊,根据病情酌情给予保肝、降酶等治疗。
避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四环素、氯丙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
–对症治疗(急性期一般无需抗病毒治疗)降黄疸药物西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中药:苦黄注射液、黄疸茵陈冲剂、丹参等降酶药物:联苯双酯、水飞蓟类、甘草甜素类、垂盆草或五味子制剂等4.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类型临床药物治疗学1. 治疗肾移植排异反应的理想免疫抑制剂应该是怎样的?答:1)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能减少排异反应的发生;2)可逆转器官排异反应,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或引起其他副作用;3)可减少慢性排异反应发生;4)无肝、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