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6
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首先,疾病对药物的代谢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能力会发生变化。
例如,肝病会导致肝功能减退,造成药物代谢减慢。
因此,在治疗肝病患者时,需要注意药物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引发副作用或中毒。
相反,一些疾病状态下药物的代谢反而会加速,如甲亢、糖尿病等。
这将导致药物的代谢过程加快,药物的药效降低。
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可能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或频次,以达到期望的疗效。
其次,疾病对药物的药效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药物药效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所产生的效应以及该效应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一些慢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
例如,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物的反应可能会降低,需要使用更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降压效果。
另外,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降低,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
此外,一些遗传疾病也会对药物的药效学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缺陷可能导致一些药物的代谢减慢,从而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最后,疾病还会对药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多种药物在体内的相互影响,可以增强或减弱彼此的药效。
患有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这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概率。
例如,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一些草药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此外,一些疾病状态下产生的炎症因子可能会改变体内药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导致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
这些药物相互作用的改变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发生。
总之,疾病对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药物代谢、药效学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三个方面来看,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用药的选择、剂量的确定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因此,在进行临床用药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1 肝功能不全对临床用药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肝脏疾病可以损害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改变药物体内过程,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反过来有些药物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
因此,临床用药应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1. 1 肝脏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许多口服药物由小肠完整吸收,首先经门静脉转送到肝脏,在肝脏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称首过作用或第一关卡效应。
肝脏疾病时, 药物代谢减弱, 消除时间延长, 第—关卡效应下降, 使药物代谢和毒性发生改变。
如在正常人, 给予强的松和强的松龙均能达到同样的血药浓度,因强的松需在肝脏还原为强的松龙而起效。
肝细胞性疾病时, 强的松的还原受阻, 故疗效差,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能不全时, 宜选用强的松龙, 因为无须转化就能直接起作用。
严重肝脏疾病者,葡萄糖醛酸、硫酸根、乙酰基等各种结合反应、灭活能力下降, 故如安定、苯妥英钠、利多卡因、异烟肼等药物的半衰期延长; 由肝脏合成的血胆碱脂酶活性下降,普鲁卡因等水解减少; 肝硬化时, 肝脏血流可明显减少, 同时门脉系统和全身循环之间形成侧枝循环, 约有62 %的肠系膜血液可经侧枝循环而直接进入全身循环,从而使部分药物逃脱肝细胞的代谢。
由于肝脏疾病可损害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 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故肝脏病患者用药要特别慎重。
1. 2 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药物损害肝脏可分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类。
直接性肝损害是指无选择地损害肝细胞的一类, 如酒石酸锑钾、四氯化碳等; 间接性肝损害的药物中,有的干扰肝脏的代谢途径,如四环素、抗代谢药, 还有的选择性干扰胆汁排泌, 如避孕药、甲基睾丸酮等。
机体特异反应引起的肝脏损害, 包括过敏反应和代谢异常。
有些药物损害特征提示与过敏反应有关,如磺胺类、氯丙嗪等。
另一些特异体质的代谢异常, 如异烟肼在一般治疗量很少引起肝脏副作用,但却有少数特异体质,药物在肝内乙酰化的过程特别快,因此形成较多量的乙酰异烟肼,后有在肝内水解成乙酰肼, 造成对肝细胞损害。